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6.49KB ,
资源ID:54162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162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权力的运作与遮蔽 从电影 飞越疯人院 看福柯及其 疯癫与文明精.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权力的运作与遮蔽 从电影 飞越疯人院 看福柯及其 疯癫与文明精.docx

1、权力的运作与遮蔽 从电影 飞越疯人院 看福柯及其 疯癫与文明精内容提要:福柯的权力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管理机构是社会对个体(主体实行规训 的机制,这在现代社会文明化、科学化运作的精神病院中体现尤为隐秘。通过福柯 名作疯癫与文明与电影飞越疯人院的对比阅读 ,我们发现福柯所关注的 疯 人”与理性间的恒常冲突以具体形式展现了出来,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已然触及人类 文明底线,而主体微弱的抗争不过再次证明了两者间对话的无望。关键词:飞越疯人院疯癫与文明福柯权力熟悉福柯的人不难发现,电影飞越疯人院与福柯华丽的开篇之作疯癫与 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刻的互文性,这种水乳交融般的相似感会让人在观影的同 时产生重读名作

2、的冲动,也会令读者在精读原著的过程中不时联想起电影中震撼人 心的一幕幕。这种震撼历久弥新。飞越疯人院原是美国作家肯 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1974年被 捷克新 浪潮”的中坚分子,布拉格之春”后流亡美国的捷克导演米洛斯 福尔曼拍摄成同名电影,一举摘取 1975年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应该看到,这部透露出强烈叛逆情绪的影片,恰迎合了上 个世纪60年代以身体和自发的欲望来反体制反社会规约的文化思潮 ,上映后在美的 反响不亚于疯癫与文明为欧美知识界带来的冲击和热潮 ,而福柯也正是藉此书而跃入一般公众的学术视野”此书是他博士论文古典时代疯狂史的英文缩节 本,出于对受众层次的考虑,虽然保留了原书的书写线

3、索和结论,但与法文原著相比,砍 掉了大量章节,使其素以晦涩迂回为能事”的文风减色不少,反而显得通俗易懂。因 而选择这个普及本的学术作品而非古典时代的疯狂史来对比阅读一部好莱坞电 影应该还算是恰当之举。除了叙事视角的变动,电影飞越疯人院的情节与小说并没有太大区别 ,它以 与社会诸秩序格格不入的叛逆者麦克莫非在精神病院中的遭遇为主线 ,用好莱坞式的传奇手法,记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院对精神病人们惨无人道的治疗状 况。然而,与福柯那些看似满纸荒唐言却又发人深省的著作相反,透过影片令人窒息 的黑色气氛,我们并未顺理成章地感受到诸如 悲愤”一类的情绪,那是因为往往大幕 拉开的时候,我们的 常识”

4、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冲突在影片中,疯人”麦克莫非和以女看护为代表的医护人员间的冲突无疑隐喻了 理性与非理性间或明或暗、永无宁日的争战。麦克莫非是一名因种种莫名其妙的罪名入狱的 反社会分子”为了逃避监狱的强制劳动,他故作聪明地装疯,被扭送精神病院。在最初与鉴定医生对话的情节中,一 方面,医生手中罪名确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麦克莫非却总振振有词,每一 项罪名都有说得过去的辩词。孰对孰错 ?影片的态度似乎是中立客观的。麦克莫非 初来乍到,天真地以为自己终于重获人身自由,仍旧延续他毫无拘束的散漫性格,他拿 着色情扑克牌挑逗其他病人,拒不服用精神药物,当其他人都默不做声时向看护长提

5、出看棒球比赛的要求,还幻想通过民主的方式为自己争取看比赛的权利 在一所 素以严格、科学的治疗措施著称的精神病院,这个闯入者的越轨行为无疑构成了对 女看护长权威的最大挑战,每当麦克莫非得意忘形时,看护长的眼神都在暗处如影随 形。我们看到,福科书中的医务人员(医生形象在此得到了传神演绎。这个总能以科 学理由对病人应权力的运作与遮蔽从电影飞越疯人院看福柯及其疯癫与文明赵微答入流的女性,既代表着实行禁闭的权威,又代表着进行审判的严厉理性,她已经 不是一具血肉之躯,而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物,去面对疯癫。她须臾以 音乐是精神 病人能够听到的唯一声音”为由而拒绝麦克放低音量的请求,时而运用 民主”手段挫 败

6、麦克异想天开发动的事变一一冲出疯人院去看球赛的妄举。处变不惊的作风背后,是对那张按照科学作息 安排的时间表的严格遵循。她看似时时尊重病人,实则不能忍受病人有丝毫异议。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质疑的锋芒还指向了 19世纪以来精神问题治疗的核心形式一一团体心理访谈,而几乎整个剧情即以此种极富戏剧性的访谈场景贯穿起来。 在历次会谈中,性无能者被迫当众说出他和妻子发生矛盾的所有内心隐秘 ;而因早年 一段难以启齿的求爱受挫而导致几次自杀未遂的孩子则要忍受重新揭破旧伤的痛 苦。这些都让怀有人性情感的麦克莫非不能容忍:我不明白,为什么比利不愿说出的 事情,你非要逼问他?”而另一方,访谈的引导者一一看护长却对这种

7、治疗的科学性言之凿凿,这个会谈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疗”让 有恻隐之心的观众也对之信服不已。这便使看护长的角色多少产生了暧昧性 ,而这,正是影片想极力呈现的。一方面,仰视镜头打出看护长毫无表情、肌肉僵直的冷酷 面容;另一方面,在商议对麦克莫非的去留时,对于这个 没有病,但不正常”的顽固分子, 看护长竟以冷静、善意的语调痛下决心:把他送回监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 我希望他留下,我们可以帮助他。”一一这个瞬间闪现出何其耐心、暖人心意的母性光辉 !于是在价值判断最为艰难 的时刻,作为观众不禁疑惑,这种虽然 科学”但又缺乏人道的治疗雏形何以成为矛盾 的集中爆发地呢?或者说,看护长到底是否该被视为一个恶毒的形

8、象呢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对19世纪的精神治疗的考古中发现:他们并没有引 进科学,而是引进了一种人格。这种人格力量属于道德和社会范畴。 ”在此,疯癫不再是绝对的抗争形式,而代表了一种未成年地位,即没有自治权利,只能 移植到理性世界才能存活。对于看守来说,是一种行使统治权的方式。”可以 看出,训练有素的看护长尽量虚拟了 家庭”式的心理氛围,而自己则充当了家长(母亲 的角色,把病人置于这样一个看似正常而自然的环境中,动用人格的力量来使病人恢 复正常”但实际上是对病人,甚至疯癫本身更为深刻的异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看 护长和比利的关系中。比利孱弱、口吃,像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片中会谈的内容也 暗示着

9、比利 疯狂”的真因:母亲阻止了他同女孩的约会。在圣诞夜的 成人礼”突破创伤性”的性禁忌之后,比利的说话功能奇迹地恢复了 ,隐喻着他终于克服掉内在的 心理阴影,迈向正常人”的行列。然而,这种严重出轨的放荡行为却脱离了看护长人 格力量的掌控范围,是她所不能容忍的。被激怒的绝对权威不得不抓住他致命的弱点搬出他心中的母亲以惩治这个犯上的孩子,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 此时比利露出惊恐的眼神,他那撕心裂肺的嚎叫振荡着麦克莫非的耳膜。看护长胜 利了。在极度羞愧的情况下,比利这一次自杀终于成功 在文明而科学的精神病院中自杀成功,比利的死显示了医院对病人的精神控 制已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在此,生命的自戕

10、掩盖了 谋杀”的真相,进而模糊了理性之罪。而死亡还仅仅是 理性对非理性的宰制所能达到的一个显在层面。剧中,麦克莫非的命运更具有讽刺 性。麦克本是所有疯人中最为正常的一个,在影片的结尾,他疾恶如仇,为死去的比利 出气,险些掐死看护长,医院一方终于忍无可忍,为使危险分子绝对服从,对他施行了精 神分裂症晚期切除大脑额叶的手术,这意味着麦克从此变成彻底的 植物人”没有言 语,没有自我意识,永远不再作恶,不再叛逆至此,影片以理性对非理性的绝对胜利 告终。有意味的是,这一情节在剧中几乎完全被隐去,正象征着权力运作的遮蔽性,也 是对将道德(人格力量引入治疗机制所导致恐怖后果的一种合理想象。福柯书中一个主要线

11、索就是人们对疯癫的体验结构的演进,这很清楚地体现在 理性对疯癫的控制形式中:在古典时期是外在的紧闭、隔离,而到了 19世纪则转为内 隐。表面上看,建立精神病院,给予精神病人以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科学的诊疗,是将病 人从本性的深层次疯癫中 解放”出来,不失为人道之举,而实际上却是用奖惩系统来 审判疯癫,把它包容在道德意识的活动中。和古典时期的禁闭所相比 ,19、20世纪的 精神病院取代了宗教隔离;然而松开病人的铁链,并不意味着非理性获得解放,相反, 是被驯服了。联系福柯规训与惩戒中对权力机制的考察 ,这种驯服正是通过对 主体的规训完成的。、主体化及抗争现代社会,像医学、教育、精神分析一样,实施 规训

12、”的机制无所不在,它们通过 规训”而非排除把被压迫群体包括进来。精神治疗是权力游戏的一种 ,目标是把人主体化”所谓 主体化”实际上就是对象化,就是成为知识、权力和道德约束的对 象。这是权力与理性勾结的策略,因为精神病院通过缄默”镜像意识” 无休止的审判”以及 医务人员的神化”等道德教育手段,将主体 禁锢在一个无限的自我指涉的观察中,最终陷到变为它自己的对象的耻辱中不能自 拔。影片中比利即死于此种深深的愧疚感,而其他病人则被看护长的无形权力深深 威慑着,从未敢越雷池一步,剧中的电击休克疗法便是那种极端的道德惩戒的一种外 在表征。在早期的福柯看来,现代权力以及这种权力所造就的自我反思主体,都是压制

13、性 的。疯人院生活便是疯癫结构的核心:成为象征着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的庞大 结构的一个缩影,即以家长权威为中心的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以直接司法为中心的越 轨与惩罚的关系,以社会和道德秩序为中心的疯癫与无序的关系。而医生正是从这 些关系中汲取的医治能力。”权力被实证主义的种种科学神话(工具理性,当然在古 典时期是宗教理性所遮蔽。从这个意义上说,疯癫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种东西,也不 是它自认为的那种东西。它实际上比其表象简单,不过是信服和迷惑的组合;而理性, 不过是依靠着对非理性的规训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的医院表面上看气氛和谐,光线柔和,吃药治疗时放着舒缓 的音乐,病人有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

14、,可以打牌、抽烟、打篮球,甚至表现好的人 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外出 但麦克莫非轻轻的一击却让这类似宗教仪式的 一切显出了脆弱性。他本真、自然,对那些反人性的治疗手段付之不可思议的神情, 他无所顾忌地享受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他的行迹代表了 19世纪疯癫的典型,即疯癫 已不仅仅被包裹在非理性的内部,而成了通过本能欲望的无限放纵,非理性转变为心 灵的谵忘、欲望的疯癫,以及爱与死的疯狂对话”5确实,与其说麦克莫非是一个疯 人,不如说他是本我欲望的象征,通向福柯终生所迷恋的那种虚无的黑暗体验。在此 , 福柯对非理性和疯癫的区分有了现实指涉,麦克莫非成了理性的众矢之的;而在他周 围,那些科学意义上的疯

15、子,即非理性的患者们,却有机会看到了比自己 更疯”的人,在 和麦克一起逃离医院出海打鱼狂欢之后,他们久违的天性被唤起,开始摆脱循规蹈矩 的生活,反抗的端倪终于显现。三、对话及其可能性影片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最后的悲情结局 一一麦克莫非的死似乎证明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反抗必将失败 ;而装聋作哑的 印第安 酋长”却在杀死了麦克这具行尸走肉后,飞跃疯人院”奔向象征着原始文明 的丛林。很明显,影片将飞跃的希望寄托于非理性本身,这无疑是良好期望。但是,纵 观历史的体验结构的演进方向,疯癫真的可以飞跃理性的樊篱么?或者说,疯癫真的可 以获得与理性对话的可能么?酋长的缄默象征着疯人院的基本结构,在

16、理性世界的压制下,非理性只有彻底失 语才能存活下来。所以当他开口说话,也即意味着理性与非理性的交锋即将正面展 开。事实上,缄默,不与任何疯人说话是精神病院对疯人施行有效道德教育的手段之 一。现在,缄默笼罩着一切。在疯癫与理性之间不再有任何共同语言。沉默不语是疯人院生活的一个基本结构,它与忏悔时的彻底坦 白相辅相成。”在福柯看来,非理性根本不是理性的对手,他们虽然被建构为一组平 行的体验结构,但一个在显,一个在隐;一个是波兰自由顽固的大太阳,一个是瑞典的 慢慢黑夜;一个犹如光芒四射的阿波罗,一个如同沉醉于永夜狂欢的狄俄尼索斯;一个 永远把另一个视为他者,无论是放逐疯癫的中世纪、把疯癫视为异端却仍

17、能对那种 私欲的奇观保持一分克制甚至推崇的文艺复兴时代,抑或是由于恐慌而禁闭疯癫的 古典时期,以及将一切宰制埋入地下求得安谧的现代社会。疯癫与文明的对峙构成 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一种歧异性结构一一因为,在现代社会,理性主体是以丧失自己为代价来 讲述自身作为疯人的真理 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 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所以,福柯写出的是一部 沉默”的考古学。我想,作为知识分子的福柯,在尼采太阳的伟大照耀下”从事古典时期疯狂 史、规训与惩戒、性史等植根于高度个人化历史视野的身体谱系学研究 不仅出自于体认那种非理性悲剧力量的内在愿望 ,在某

18、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人们听 到疯癫的声音以对抗理性和启蒙的话语,不然后者就会使疯癫沉默的呼喊哑言。这 其实就是祛魅,是反对权力机制的一场斗争。然而,在历史吊诡的边界,福柯却遇上了 自身的反题,正像他在古典时代疯狂史的结尾所做的精彩质疑 :世界试图通过心 理学来评估疯癫和辨明它的合理性, 而世界本身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它对疯癫的 认识,不能使世界确认它可以用这类疯癫的作品 8来证明自身的合理性。”9也就是 说,说着异化语言的精神科学,它存在的合法性只能在对人或对其自身的批判之中才 能出现,这又多少背离了它时刻操弄的那些理性与权力的游戏规则 10。那么,福柯何以能够以理性的话语写出一部疯癫的考古学呢

19、?或者说,这部疯狂史本身是不是 也要落入针对疯狂的理性独白中去呢?这正是德里达的问题11,但福柯的回应却多少 显得避重就轻,于是一切遗留为一桩历史公案。事实上,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面对理性本 身的质问,福柯早已察觉到有陷入无限解构循环的危险,所以他才不断申明疯狂 史不是疯狂的历史,而是要试着追溯历史上疯癫发展历程的起点。在这一点上,疯 癫尚属一种未分化的体验,是一种尚未分裂的对区分本身的体验。我们必须从运动 轨迹的起点来描述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这种形式把理性与疯癫截然分开,从此二 者毫不相关,毫无交流,似乎对方已经死亡”13可以看到,像在知识考古学中定 义的一

20、种不研究指涉对象的历史研究,福柯一直强调自己并没有追寻那种原初的、 未经理性染指的疯狂体验的(下转54页奢望,他关注的是疯狂与理性分离的那一时刻,所做充其量是一种起源”研究,换言之,是理性对其自身历史的批判,而非一部 疯狂史研究”这种 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理性态度让人们终究对理性与疯癫的对话抱以绝望 ,难以体 察的绝望之气也随之弥漫疯狂史整个收梢部分。然而,就如同影片结尾处精神病人爆发出不知是欢呼抑或悲愤 的一声长啸,福柯饱含激情的 疯狂颂”终于划破历史长空 尼采、梵高、阿尔托等真正的疯狂之作终将在艺术品和历史边缘地带的掩映下重放异彩。(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释:123

21、4569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1年,第251、233、241、253、194,242、269页。712福柯:疯癫与文明 前言刘 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1年。8指尼采、梵高、阿尔托这样人的作品(笔者注。10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736页。11参见德里达:我思与疯狂史,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参考资料:法米歇尔 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法米歇尔 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三联书店出版 社,2005年版。美詹姆斯 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22、005年版。汪民安等: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责任编辑牛寒婷(上接45页事情发生,乡村中已经没有什么人真正理解他、关心他了。对于每个经历挫折 不幸的人来说,人生总要继续前行,花子在失去了为男人、为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后还 要迎接以后的每一个春天;蒋百嫂失去身为矿工的丈夫后也要独自面对黑夜;民间艺 人失去他至爱的艺术后仍要为别人作画(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酒鬼失去了他的鱼鹰 (酒鬼的鱼鹰,金井人失去了他们应该收获的庄稼(采浆果的人底层苦难中挣扎的乡村百姓 抵抗不了现实带来的破坏力量,它总会在某一个时刻使人们失掉心爱的东西。正是 这些现实无力把握的苦难使得我们当前的作家普遍陷入了 苦难焦

23、虑症”他们善意的同情使之陷入了误区,误将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等同其实我们清楚地知道文学现实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只有实现这 种超越才能真正抵达人文情怀,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只书写邮票大小故乡的福克纳所说的: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 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8唯有如此作家才算称职,而从这一点上来考量,迟子建已经算得上是个称职的作家了 ,她正是要在乡村中国的苦难现实中寻找那还依然能鼓舞人心的、令人振奋的、永未消失的令人感动的悲凄的诗意。正是这抹亮色让 最苦、最累、最穷”的农民还能继续生活下去,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显而易

24、见,对迟子建的误读,多 是因为没有把握到其创作呈现出的这种错位而造成的。很多研究者从审美艺术角度 来评判其思想意蕴,单看那景致、那温情、那洋溢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 ,她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如此繁热的今天,似乎有向后看,向后退的嫌疑,有反现代化的倾向。追踪迟子建悲凄而诗意书写的根 源,则在于其所坚持的民间立场。这种立场对于乡村叙事来说尤为重要。从不以标榜 乡下人”自居获得道德优越 感的迟子建,却扎扎实实地写下北方乡村农民个体的精神困惑与浸润于黑土地上的淳朴温情,对于乡村文化弊端批判的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悲悯,只有设身处地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一分子才能感受乡村生活的重量,于是北国走出的迟子

25、建并未因冰雪而使人更加寒冷,反倒因其民间叙述中的温情给 人带来暖意。不过,这样的暖意不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 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 悲痛!”9(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生注释:1苏童:跋:关于迟子建,微风入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 页。2张懿红:回归自然:迟子建的终极乡土,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3张 谦芬:90年代以来乡村书写中的城市背影,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 期。4陆梅:迟子建:面对磨难的时候,更热爱写作,中华文苑网作家访谈。59李锐:另一种纪念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31页。6迟子建: 锁在深处的蜜,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8年第1期。7洪治刚: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8刘保端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8页。责任编辑傅汝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