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49.93KB ,
资源ID:54114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11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广东六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

2、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

3、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

4、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B. 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C. 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D. 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

5、,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C. 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D. 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B. 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C. 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

6、,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D. 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答案】1. B 2. B 3. C【解析】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主体部分不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3. 试题分析

7、: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创造出全新的文化”错误,因为文化“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舌苔上的记忆雷抒雁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

8、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

9、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 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

10、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

11、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

12、,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独句成

13、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B.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C.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D.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5.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 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D 5. (1)描写精炼

14、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2)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6. (1)不同意。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

15、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2)同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那个看这是一句描写的句子,主要是语言和动作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从

16、结构看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他就的对象是语段是否能够删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不同意,然后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

17、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培训班“抢地盘”,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充满内忧外患。面临着困境,

18、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紧密。(摘编自2010年11月4日“人民网”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困)材料二:(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三: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记者来到成都市岳府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10平方米,贴墙放着两排书,多半是历史、养生类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图书室主要针对社区成年人,但很少有人来借书。”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认为:长久以来,社区图书馆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政府的鼓励与扶持未能形成长

19、期的制度保障,一些社区图书馆也因此无力自我更新和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让其流于“阅览室”的浅层职能;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居民的阅读意识也需要提升;社区图书馆的业务还相对单一,很多社区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书籍借还这一项业务上。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如果仅靠自给自足,显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从2003年起,在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推动下,一张囊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大网”逐步建立。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点击“预约”,需要的书籍就会在3天

20、内到达距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图书馆。 (摘编自社区图书馆 可别成摆设,原载201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几年前,李岩为追求理想,在北京海淀区创办了自己的私人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今年7月,第二书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 “能支撑多久?是否可以长期做下去?”李岩一直在问自己。他的头等大事就是寻找复制模式,“只有连锁,才能活下去。”“第二书房”目前的运营方式是会员制,888元/半年。“如今已有100多位会员,这是目前书房唯一的收入。”很明显在房租达到5万元/月的橡树湾社区,会费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除了房租,还有购书经费和员工工资在等待着李岩解决。 对于私人图书馆遭遇的系列难题,

21、中国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平教授认为,从政府层面,应该对私人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 (摘编自私人图书馆 成长多烦恼,原载2013年12月16日工人日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前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发展势头迅猛,这些都从根本上对图书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B. 材料二中,“不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馆藏质量不理想,表明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去图书馆的最大阻碍。C.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虽高,但其中存在的藏书数量少、品种单一、空间小、环境差等问题,使人们无法坐下来看书。D. 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

22、系,可以借到杭州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的各种书籍。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市级和社区图书馆之所以会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原因不仅有内在的不足和缺陷,还有当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击。B. 市级图书馆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导致这些图书馆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原因。C. 很多人认为图书馆离家太远而不愿意前往,因此如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覆盖率,就可能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D.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只要并入了市级图书馆的网络体系,就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E. 私立图书馆可以作为公立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但其存

23、在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它们经营困难,很难长期维持下去。9. 市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如何互补才能突破困境?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答案】7. D 8. BD 9. 市级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馆藏数量、藏书质量,为社区图书馆提供信息共享。 市级图书馆:通过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提升社区居民的阅读意识。 社区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高覆盖率,解决市级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路途遥远的问题。【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原文中,“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囊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但私人图书馆不在其中。8. 试题分析:此题考

24、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以偏概全,原文中只是“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这些也不是根本原因。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社区图书馆“并入市级图书馆的网络体系”不一定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市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如何互补才能突破困境”,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

25、益紧密”“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概括答题要点。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

26、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

27、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璁、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璁、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节选自明史马理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B. 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

28、/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C. 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D. 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B. 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C. 大计,指

29、每三年一次对官吏政绩的考察,考察结果是朝廷赏罚官吏的重要依据。D. 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理师从名士,文章名声很大。他曾师从同乡尚书王恕及学政杨一清,他的文章得到杨一清的赞誉,也受到高丽使者的追捧。B. 马理因言获罪,而且一犯再犯。他连同张衍瑞等人劝阻皇帝南巡,被施以杖刑,夺去俸禄;后又因与余宽等人争辩再次被处罚。C. 马理据理力争,敢为官员请命。马理赞誉魏校等三人名声卓著,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官位为这三人请命,最终保全了这三人。D. 马理学问纯熟,为人行为笃实。他与吕柟同为关中学者宗师

30、;服丧期间将古礼与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2)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说:“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他就是这样被外国人看重。(2)这时又有人奏请核查,当权者提出让马理担任此事,马理极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查核之事也就此停止了。【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31、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与郎中余宽等”作“伏阙争大礼”的状语,不要点开;“刘瑾核天下库藏”作整个句子的宾语,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32、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文武官吏”错,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归兵部,而非吏部。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马理并未师从杨一清。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哪里;仕:出来做官;为所:表被动,被;当路者:当权者;属:让;寝:停止。参考译文: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闲居在家,讲学著书。马理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杨一清督察学政,看到马理、吕柟、康海的文章,大加赞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