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84MB ,
资源ID:54079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079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docx

1、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高等有机化学是基础有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 物理有机化学是高等有机化学的主体,此外还包括理论有机、立体化学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以及之间的关系。高等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量子化学和以此为 依据的化学键理论和电子理论。理论基础 价键理论1916年Lewis提出电子配对学说(八隅体电子结构)1927年Heiter和London提出处理化学键的量子力学方法,后来经过Pauling等进一步完善。价键法(VB法),又称为电子配对法。基本要点:(1) 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均具有未成对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每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2) 原子价数:原子的未成对

2、电子数。(3)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4)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5) 能量相近的轨道可进行杂化,形成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以“形成共价键的电子是分布在整个分子之中”的离域观点为出发点的。价键理论:是以“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处于形成共价键两原子之间”的定域观点为出发点的。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分子轨道可以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

3、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多原子分子偶极矩是各个共价键偶极矩的矢量和。偶极矩为零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不为零的分子是极性分子;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强。键的极化度: 体积电负性 成键种类 外加电场分子的极性影响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分子的极性影响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取代基效应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原子团对整个分子或分子中其它部分产生的影响电子效应(Electronic effect):由于取代基的作用而导致的共有电子对沿共价键转移的结果。共价键的极性与静态诱导效应:在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并非完全对称分布,而是偏向电负性较高的原子一边,这样形成的共价键就具有了极性 (pol

4、arity),称为极性共价键或极性键。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取代基的影响 分子链传递 电子云密度 分布不均匀 取代基性质 方向转移的结果 诱导效应结构特征:单、双、叁键 传递方式:、键传递强度:与距离相关。距离越大,强度越弱。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取决 中心原子 电负性(Electronegativeties) 中心原子规则:1.同周期的原子:-CH3 -NH2 -OH Cl Br I电负性: 4.0 3.0 2.8 2.53. 相同的原子: 不饱和度越大,-I 效应越强4. 带正电荷的取代基的I 强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存在于未发生反应的分子中就称为静态诱导效应,用Is

5、表示,其中S为static(静态)一词的缩写。诱导效应的传导是以静电诱导的方式沿着单键或重键传导的,只涉及到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引起键的极性改变,一般不引起整个分子的电荷转移、价态的变化。诱导效应沿分子链迅速减弱,实际上,经过三个原子之后,诱导效应已很微弱,超过五个原子便没有了。如:氯原子距羧基越远,诱导效应作用越弱。氯原子的诱导效应大致按公比1/3的等比级数急速减小。 诱导效应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有关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与氢原子相比,电负性越大-I效应越强,电负性越小则+I越强。-I效应:F OH NH2 CH3 F C l Br I ; OR SR SeR ;+I效应:O- S- Se- T

6、e- 中心原子带有正电荷的比不带正电荷的同类基团的吸电诱导效应强,而中心原子带有负电荷的比同类不带负电荷的基团 供电诱导效应要强。如果中心原子相同而不饱和程度不同,通常随着不饱和程度的增大,吸电的诱导效应增强。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与键的极性即其基态时的永久极性有关的。当某个外来的极性核心接近分子时,能够改变共价键电子云的分布。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状态的 暂时改变,称为动态诱导效应,用Id表示。动态诱导效应与静态诱导效应的不同。(1)引起的原因不同。静态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永久极性引起的,是一种永久的不随时间变化的效应。而动态诱 导效应是由于键的可极化性而引起

7、的,是一种暂时的随时 间变化的效应。(2)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外界极化电场引起的,电子转移的方向符合反应的要求,即电子向有利于反应进行的方向 转移,所以动态诱导效应总是对反应起促进或致活作用, 而不会起阻碍作用。而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的内在性质, 并不一定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转移,其结果对化学反应也 不一定有促进作用。动态诱导效应是一种暂时的效应,不一定反映在分子的物理性质上,不能由偶极矩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来比较强弱次 序。比较科学、可靠的方法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在的位 置来进行比较。(1)在同一族元素,由上到下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减小,电子受核的约束减小,电子的活动性、 可极化性增加,动态诱导效应

8、增强。如:Id : I Br Cl FTeR SeR SR OR(2) 如果同一元素原子或基团带有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基团比相应的中性原子或基团对电子的约束 性大,而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基团则相反,所以Id效应随着负电荷的递增而增强。 如: Id :O- OR +OR2; NR2 +NR3 ; NH2 +NH3(3)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增大,对电子的约束性增大,因此极化性变 小,故动态诱导效应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Id:CR3NR2ORF对反应方向的影响例 丙烯与卤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3,3,3-三氯丙烯加卤化氢则按反马氏规则的方向加成。Cl3 CCH=CH2

9、+ HCl Cl3 CH2 CH2 Cl在苯环的定位效应中,+N(CH3)3具有强烈的-I效应,所以是很强的间位定位基,在苯环亲电取代反应 中主要得到间位产物,而且使亲电取代比苯难于进行对反应机理的影响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以改变其反应机理。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按SN2历程进行,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要遵从SN1历程进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例1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羰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越低,就越容易和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分子所需 要的活化能就比较小,容易进入活化状态,因而反应速率较 大。故取代基的-I效应愈强,愈有利于亲核加成;取代基

10、的+I 效应愈强,对亲核加成愈不利。如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为:Cl3 CCHO Cl2 CHCHO ClCH2 CHO CH3 CHO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例1酸碱的强弱是由其解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来衡量的,在酸碱的分子中引入适当的取代基后,由于取代基诱导效应的影响,使酸碱离解平衡常 数增大或减小。如乙酸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由于氯的-I 效应,使羧基离解程度加大,而且使生成的氯乙酸负离子比乙酸负离子稳定,所以K2K1 :乙醛的水合反应是可逆的,形成的水化物很不稳定,只能存在于稀水溶液中。而三氯乙醛的水合反应则比较容易,能生成稳定的 水合物并能离析和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于三氯甲基强烈

11、的-I效应使羰基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亲核反应容易进行,同时水合三氯乙 醛因形成氢键也增加了稳定性。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共轭p - 共轭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共轭效应是轨道或电子离域于整个共轭体系乃至整个分子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在CH2=CHCH=CH2不是简单的单键和双键的键长,存在着平均化的趋势。CC单键键长0.154nm C=C双键键长 0.134nm1,3-丁二烯CC单键键长0.147nmC=C双键键长0.137nm体系能量降低,化合物趋于稳定。共轭效应:由于原子间电负性不同,引起分子中电子密分布的不均衡,通过共轭键传递,而且不论距离远近,其作用

12、贯穿整个共轭体系中,这样所产生的电子效应。CH3CH2CHO = 2.49 CH2CHCHO = 2.88 CH3CH2Cl = 2.05 CH2CHCl = 1.66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现象2氯乙烯的偶极矩小于氯乙烷的偶极矩。氯乙烯与氯乙烷比较,从诱导效应考虑,由于键的电子云流动性较大,氯乙烯(=1.44D) 的偶极矩应该加大,但实际上却比氯乙烷 (=2.05D)的偶极矩小。氯乙烯也同样存在着单双键平均化的趋势。一般化合物C=C 0.134nm C-Cl 0.177nm氯乙烯 0.138nm 0.172nm这些现象说明,在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体系中,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双键相连的体系中,轨道

13、与轨道或p轨道与轨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和影响。电子云不再定域于成键原子之间,而是离域于整个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的原子核的作用,而且也受到分子中其他原子核的作用,因而分子整体能量降低,体系趋于稳定。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delocalization),这种键称为离域键,由此 而产生的额外的稳定能称为离域能(也叫共轭能或共振能)。包含着这样一些离域键的体系通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叫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s)。按照共轭效应的起源,可以将共轭效应分为静态共轭效应与动态共轭效应。静态共轭效应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

14、响,分子本就存在固有的一种永久的效应。共轭效应的主要表现:(1)电子密度发生了平均化,引起了键长的平均化。(2)共轭体系的能量降低。各能级之间能量差减小,分子中电子激发能低,以致使共轭体系分子的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 移动。随着共轭链增长,吸收光谱的波长移向波长更长的区域,进入可见光区。 颜色 最大吸收峰波长(nm)丁二烯 无 217己三烯 无 258二甲辛四烯 淡黄 298蕃茄红素 红色 470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区别(1)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或 极化的效应。(2)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3)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键传导, 而共轭

15、效应则是通过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是 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直沿着共轭 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削弱得那么快, 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共轭链愈长,通 常电子离域愈充分,体系能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 化的趋势也愈大。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C效应分为供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 和吸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显示出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吸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共轭 效应称为-C效应。(1)+C效应在同一周期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如: NR2 OR F在同一族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如: F Cl Br I ;OR SR S

16、eR TeR ;O S Se Te 带负电荷的元素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O OR O+R2主量子数相同元素的p 轨道大小相近,可以更充分地重迭,离域程度也较大。如果取代基中心原子的主量子数与 碳的主量子数不同,则轨道重迭程度相对较小,离域程度 相应减弱,而且主量子数差值越大影响越明显。因此,一 般讲,+C效应在同族中随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2)-C效应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C效应越强。如: =O =NH =CH2对于同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变大, 能级升高,即与碳原子差别变大,使键与键的重迭程度变小,故-C效应变弱。如: C=O C=S带正电荷

17、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如: =N+R2 =NR但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和p轨道的相对大小,而且其强弱还受其他原子及整个分子结构的制约,同时共轭效应和诱 导效应是并存的,是综合作用于分子的结果,通常是难以 严格区分的。动态共轭效应动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进攻试剂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使p电子云重新分布,实际上往往是静态共轭效应的扩大,并使原来参加静态共轭的p电子云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流动。例如1,3-丁二烯在基态时由于存在共轭效应,表现体系能量降低,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这是静态共 轭效应的体现。而在反应时,例如在卤化

18、氢试剂进攻时,由 于外电场的影响,电子云沿共轭链发生转移,出现正负交替 分布的状况,这就是动态共轭效应。动态共轭效应是在帮助化学反应进行时才会产生。静态共轭效应是一种永久效应,对化学反应有时可能会起阻碍作用。与诱导效应类似,动态因素在反应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例如氯苯,在静态下从偶极矩的方向可以测得-I效应大于+C效应。共轭体系按参加共轭的化学键或电子类型,共轭效应包括-共轭体系、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和- p共轭体系等。1、 - 共轭体系(1)-共轭体系,是指由轨道与轨道电子离域的体系,一般由单键和不饱和键(双键和叁键) 交替排列组成。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与 电子数相等。如: CH

19、2 =CHCH=CH2 CH2 =CHCH=CHCH=CH2缺电子共轭体系:CH2 =CH-CH2+ C6 H5 CH2+多电子共轭体系:CH2 =CHCH2 CH2 =CHCH=O2、p- 共轭体系具有处于p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键直接相连的体系,称为p-共轭体系。如氯乙烯,当氯原子的p轨道的对称轴与键中的p 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问题 羧酸具有酸性,苯胺比脂肪胺碱性弱,酰胺碱性更弱,苯酚与醇明显不同?共轭效应与反应性1. 对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2. 羧酸的酸性是因为羧酸分子中具有p-共轭,增大了O-H键的极性,促使氢容易离解,且形成的羧基负离子共轭效应增强,更稳定。醇一般为中性

20、,苯酚由于p-共轭,有一定的酸性。三硝基苯酚中,由于三个强吸电子硝基的共轭和诱导作用,使其显强酸性,已接近无机酸的强 度。如烯醇式的1,3-二酮具有微弱的酸性,也是由于p-共轭作用。如由于p-共轭效应,芳香胺如苯胺的碱性比脂肪族胺弱,而酰胺则几乎呈中性。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共轭效应对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影响很大。如在卤代苯的邻、对位上连有硝基,对碱性水解反应活性的影 响很大。这是由于NO2具有很强的C效应,当它连在邻、对位时能得到很好的传递,而当它处在间 位时,C效应不能传递,仅有I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如在邻、对位时大。共轭效应也发生在重键和单键之间, 如有些键和键、键和p轨道、甚至键和键之间也显

21、示出一定程度的 离域现象,这种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问题的由来当烷基连在sp2杂化的苯环上时,与氢比较应呈现供电的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的强 度顺序应为叔仲伯。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似乎也应为:(CH3 )3 C- (CH3 )2 CH- CH3 CH2 - CH3 - H这一诱导效应规律也可从烷基苯在气相中的偶极矩数据看出。叔丁苯 异丙苯 乙苯 甲苯=0.70D =0.65D =0.58D =0.38D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CH3 CH3 CH2 (CH3 )2 CH- (CH3 )3 C- H-溴化 340 290 180 110 1硝化 14.8

22、14.3 12.9 10.8 1显然,用诱导效应无法解释这一结果。这里必定存在着其它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存在C-H键与键的离域,也即超共轭效应。甲苯有三个C-H键与苯环体系共轭,乙苯有两个,异丙苯只有一个,而叔 丁基苯则没有C-H键与苯环共轭,因此得到上述相对速度的顺序。C-H键与p轨道的共轭可以从正碳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比较中观察。烷基碳正离子稳定性顺序321CH3+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321CH3烷基超共轭效应的强弱,由烷基中与不饱和键处于共轭状态的CH键的数目而定,随着C-H键数目的增多,超共轭效应增强。如:超共轭效应:在C-H键中,由于电子离域引起的一种电子效应,与共轭或p共轭作用很

23、不相同。1-3 结构和性能取代基效应场效应和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分子内多基团之间或两 个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基团之间 的非键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取代基效 应。场效应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不是通过键链而是通过空间传递的,称为场效应(field effects)。场效应和诱导效应通常难以区分,它们往往同时存在而且 作用方向一致,实际上场效应是诱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 式,所以也把场效应和诱导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但在 某些场合场效应与诱导效应的方向相反,从而显示出场 效应的明显作用。例1邻氯苯基丙炔酸的酸性比氯在间位或对位的小。例2顺、反丁烯二酸第一酸式电离常数和第二酸式电离常数的明显差异。由于羧

24、基吸电的场效应,使顺式丁烯二酸的酸性比反式高,但在第二次电离时,却由于 -COO-负离子供电的场效应,使顺式的酸性低于反式。如果单 从诱导效应考虑,两者应没有区别。空间效应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完全归结为电子效应,有些则是与原子(或基团)的大小和 形状有关,这种通过空间因素所体现的原子之 间的相互影响通常称为空间效应,或叫立体效 应(steric effects)。芳香性概念芳香性的涵义.分子高度不饱和.高度稳定:1 难加成难氧化 易亲电取代.相当大的共振能(离域能),分子能量低. NMR存在反磁环流: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一个与外界磁场方向相反、并与环平面垂直的磁场,使环外质子的化学

25、位移向低场移 动(值较大)芳香性的表现归结为:独特的化学反应性能;独特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独特的光谱性质(主要是NMR)什么样的化合物具有芳香性?1).从实验上判断一个化合物是否具芳香性,主要是用NMR测定分子的化学位移:芳环外的H比一般烯键上的氢原子的化学位移明显地移向低场(值较大)2).利用键长判断芳香性:芳香性分子的C-C键长在0.1380.140nm,且沿环周围的键长非常均匀。2、休克尔规则(从理论上揭示了结构与芳香性的关系)平面共轭多烯烃,当电子数为4n+2时(n=0,1,2,3), 体系具有芳香性。(0n5)该规则可判断芳香性的有无,但不能说明芳香性的大小, 后者可根据共轭(振)能(或

26、离域能)判断。共振论1 、共振论: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按价键规则可以写出一个以上的Lewis结构式时,共轭分子的真实结构就是由这些 可能的经典结构式的杂化体。这样的 Lewis结构式称为共振式,相应的结构可看作是共振结构。(不同的共振式像是字 母,和在一起才是一个单词)一、取代基效应3. 取代基效应和线形自由能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取代基和性质之间存在密切关 系。 取代基改变化合物的极性、酸性、反应速度 等,其定量关系有:Hammett方程,Taft方程等。分子结构和化学活性的定量关系一、 Hammett方程Hammett方程式的一般形式:K, k :取代苯甲酸酯碱性水解反应速度常数、取代苯甲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K0,k0 :未取代苯甲酸酯碱性水解反应速度常数、未取代苯甲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反应常数;取决于反应类型及所使用的反应条件; :取代基常数;决定于取代基的结构和在苯环上的位置(m-,p-)。0, 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 0时,吸电子基团加速反应;当0时,供电子基团加速反应;当= 0时,取代基对反应影响不大。根据值,可以预测取代基性质;根据值,可以预测反应机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