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28KB ,
资源ID:54059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059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班固董子思想献疑.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班固董子思想献疑.docx

1、班固董子思想献疑班固董子思想献疑 班固董子思想献疑 摘要古今理论界对董仲舒的认识,都来自班固。班固认为:董仲舒是武帝首次五经考试的第一名,汉武帝曾采纳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立学校之官”、“举茂材、孝廉”都出自董仲舒, 董仲舒在学术上还是汉代的“儒者宗”等。本文认为,这些都缺乏根据。 关键词 五经博士 “绌抑黄老,崇尚儒学” 田蚡 公孙弘 文翁当代的儒学研究和新儒学都把董仲舒奉为孔、孟之后儒学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们对董仲舒的看法全都来自宋明理学, 而理学对董仲舒的认

2、识又以班固的汉书为依据。众所周知, 在中国历史上, 最早记载董仲舒的史学著作不是汉书,而是史记。班固在写汉书时,凡与史记相重者,几乎百分之百地抄袭史记,唯独对董仲舒的记载与史记出入最大, 横增许多新东西。然而,班固对董仲舒的这些记载,既无历史根据,又充满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一、董仲舒是武帝首次五经考试的第一名吗?班固在董仲舒传中说:“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接着,便给出了天人三策;又说:“既对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在武帝纪中,班固于武帝七年下, 说:“五月, 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3、8221;对此, 古今理论界皆从之, 如周桂钿先生即持此说(周桂钿、吴锋: 董仲舒,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版,93 页。下面所有关于周先生观点的引文,均出于董仲舒) 。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董仲舒没有二进考场的理由。董仲舒在景帝时即已是春秋(公羊) 博士, 为什么还会再参加武帝初期的五经(包括春秋) 博士考试? 这在道理上说不通。对此,周桂钿先生最新解释说:董仲舒在胡毋生告老回乡时,也归乡了,所以才在武帝初期复出参加五经博士考试(董仲舒, 第329页) 。但此说不见于史记, 亦不见于汉书,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完全属臆测。而且,董仲舒若真的归乡复考, 他考的仍是春秋(公羊)博士,同一学科、同一

4、个人怎么会拿双博士呢?第二,天人三策矛盾重重, 伪迹斑斑。如:按班固的说法,第一策为公共试卷,第二、三策为复试卷,其性质为儒学对策,且写作时间相同。然而, 第一策的考题说:“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从“今子大夫然为举首”可知,此策非公共试卷,乃复试卷。第二策的策文说:“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於文系而不得骋(欤) 与 ? ”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可知,此策才是公共试卷。是否可将第一策与第二策对换一下,变成人天三策,问题就解决了呢? 回答是

5、否定的。因为第二策考题还说:“将所繇异术, 所闻殊方与? 各悉对, 著于篇, 毋讳有司。”这就告诉我们, 第二策乃百家考试, 非儒学策问。而且, 第二策中有“夜郎康居,说德归谊”;第三策中有“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武帝七年之后。尤其是“刑狱之滥”, 乃武帝晚期的事。武帝中期后,以春秋(公羊) 决狱,刑罚大坏,从吕步舒决淮南狱,一杀就是“数万”肇始,至杜周时最盛。所以, 二十二史札记在批评武帝̶

6、0;刑狱之滥”时,主要以杜周为代表。第三, 为什么不再授董仲舒为公羊博士? 班固在董仲舒对策后,未载授博士一事,只说“以仲舒为江都相”, 不合常理。汉代的博士考试,无论是“五经”还是“百家”,被选为第一名者要先授博士,后任职。这里博士是学衔,任职是官衔, 不授学衔怎么能先任官呢? 班固不敢再授董仲舒为公羊博士,是怕露了同一个人、在同一学科不能拿双学衔的马脚!“以仲舒为江都相”,既不能反证董仲舒的确参加了武帝初期的五经考试, 更不能反证他考了第一名。因为江都相是小官, 董仲舒在景帝时就是有

7、一定名气的公羊博士,任江都相应属正常升迁,不一定非要再当一次公羊博士才能任职。二、汉武帝曾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班固在武帝纪中说:“孝武初立, 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在董仲舒传中又说:“仲舒对册,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皆自仲舒发之。”宋明以后, 直至当今中国理论界, 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汉武帝曾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当指出,据史记与汉书载,汉初尊儒的真实过程是(二书所记相同, 此以汉书为例) :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虽然开始“

8、;不喜儒”, 曾拒见儒者, “溺儒冠”。陆贾在他面前说诗、书, 他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 安事诗、书! ”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不怿, 有臱色”(郦、陆、朱、刘、叔孙传) 。后来,儒者叔孙通为其“起朝仪”,刘邦看了非常高兴, 说: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同上) ;惠帝除“挟书律”(惠帝纪) ,为儒学恢复奠定了基础;文帝置孝经、孟子、礼博士(宋咸: 扬子·法言·学行注;

9、赵歧:孟子题辞;儒林传);景帝置诗、公羊等博士(儒林传)。事实上, 儒学此时已成了汉代治国的辅助思想。儒学同“黄老”的斗争: 文帝时,贾谊曾以“礼治”为武器,主张“兴礼乐”,反对“黄老”,但失败了, 被贬到长沙(贾谊传);景帝时, 辕固生多次以儒反“黄老”, 如曾为“汤武受命”问题同崇信“黄老”的黄生争于朝堂,甚至当着崇信“黄老”的窦太后的面批评老子为“家言”,差点被她置于死地(儒

10、林传);武帝初期,王臧、赵绾再次以“礼治”反对“黄老”,主张“立明堂以朝诸侯”, 这回得到了武帝、丞相窦婴、太尉田蚡的支持,然而却遭到了窦太皇太后(即窦太后) 的镇压。结果, 王臧、赵绾皆自杀,丞相婴、太尉蚡被免官(同上) 。不过, 武帝五年, 在田蚡的策划下, 却顺利地增设了“五经博士”(武帝纪)。直到武帝六年,窦太皇太后崩, 田蚡复出任相, 才“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正式开始尊儒(儒林传)。可见,汉初尊儒是众多儒者斗争的结果。贾谊被贬,辕固生险些被杀

11、,窦婴、田蚡遭罢官,王臧、赵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完成者是田。田蚡才是汉代“绌抑黄老, 崇尚儒学”的关键人物,这里根本就没有董仲舒。现在, 理论界都以田蚡的“绌抑黄老, 崇尚儒学”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在于:第一,是张冠李戴。这里的中心人物是田蚡,不是董仲舒。第二,二者的性质有别。田蚡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只是将“黄老”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宝座上拉下来, 并使儒学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根本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

12、逻辑上倒果为因。按班固的说法, 董仲舒是武帝七年首次五经考试的第一名,田蚡“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则在武帝六年,所以董仲舒只能是武帝尊儒的产物,而不是在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下武帝才尊儒的。三、武帝“立学校之官”出自董仲舒吗?班固在董仲舒传中说,“立学校之官”,“自仲舒发之”。古今理论界亦如是说, 如今人吴九成先生说:“董仲舒极力提倡‘兴太学,置明师’……南宋徐天麟说‘武帝立学校之官…&#

13、8230;皆自仲舒发之’,说明董仲舒在推行新的官吏培养和选拔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吴九成: 略论董仲舒的儒家属性, 载江海学刊1996 年第4 期。下面所有关于吴先生观点的引文,均出于此)这里,说武帝“立学校之官”出自董仲舒,根据不足。虽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前两策,都有“兴太学”的建议, 如第一策说:“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以化于邑”;第二策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

14、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但如前所述, 天人三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不能以此证明武帝“兴太学”出自董仲舒。事实上, 武帝“立学校之官”乃公孙弘所为。史记·儒林列传载:“公孙弘为学官, 悼道之郁滞, 乃请曰:‘……闻三代之道, 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 配天地, 本人伦, 劝学修礼, 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

15、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 顺乡里, 出入不悖所闻者, 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班固在武帝纪中也承认:元朔五年, “夏六月,诏曰:‘……其令礼官劝学, 讲议洽闻, 举遗举礼, 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 崇乡党之化, 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另外,班固在循吏传中又载,武帝“立学校之官̶

16、1;本自文翁的“起学官”:“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 受业博士, 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 蜀生皆成就还归, 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斋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 争欲为学官弟子, 富人至出钱

17、以求之。由是大化,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四、武帝“举茂材、孝廉”亦出自董仲舒吗?班固在董仲舒传中说:“州郡举茂材、孝廉, 皆自仲舒发之。”古今理论界亦从之, 如今人吴九成先生说: “董仲舒极力提倡……选茂材、举孝廉,改革官吏选拔制度。”应当指出: 武帝首次“举茂材”是在元封五年,“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 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 弛之士,亦在

18、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武帝纪) 但此事不可能出自董仲舒。因为这时他如果活着的话按其最长寿的说法, 已93 岁, 并在此年寿终正寝;若不按其最长寿说法, 他还活不到这一年, 不可能建议武帝“举茂材”。武帝正式“举孝廉”是在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 稽参政事, 祈进民心, 深诏执事, 兴廉举孝,庶几成风, 绍休圣绪?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司奏议曰:‘R

19、30;…今诏书昭先帝圣绪, 令二千石举孝廉, 所以化元元, 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同上) 但理论界一般都把“举孝廉”说成是“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同上) ,这是不对的。武帝六年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标点应这样点“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孝”和“廉”是分开选举的,与后来的

20、220;举孝廉”将“孝廉”并为一个合成词的内涵不同, 意义也不一样。武帝“举孝廉”不可能出自董仲舒。第一,董仲舒对孝经无研究。“举孝廉”的思想源于孝经的“以孝治天下”,董仲舒是公羊博士,不兼经,河间献王曾向其问“孝”,说: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是什么意思? 他则用其阴阳五行哲学胡诌了一通,文不对题。 第二, 董仲舒不可能上与自己学术无干的政改建议。董仲舒是公羊博士, 他给武帝及其他官员所上的建议, 如辽东高庙、高园殿灾对、止雨对、

21、公羊董仲舒决狱等,均贴近其学术。他怎么可能上源于孝经的政改建议呢?第三,汉代的“举孝廉”,应出于刘汉政权自身对治国思想的探索。据汉书载,汉代的“孝治”思想由来已久,如:刘邦当上皇帝后,即上其父为“太上皇”(高帝纪),又吸取“异姓王”叛乱的教训, 大封“同姓王”(张陈王周传),为“孝治”奠定了体制基础;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惠帝纪) ;吕后元年,“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高后纪)

22、;文帝“置孝经博士”,元年三月,制“受鬻法”;十二年,“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文帝纪);武帝元年,表彰“孝子、顺孙”(武帝纪);三年,中山王刘胜还给武帝苦诉了许多“同姓一家”的道理:“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 得蒙肺附;位虽卑也, 得为东藩, 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 鸿毛之重, 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 焉如捣; 假寐永叹, 唯忧用老;心之忧矣

23、, 如疾首。’臣之谓也。”(景十三王传) 武帝很受感动;五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十一年,把“举孝廉”确定为基本的用人制度。五、董仲舒是不是汉代的“儒者宗”?班固在礼乐志中说:“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对班固此说,古今理论界都奉为高论, 如周桂钿说:“班固说他‘始推阴阳, 为儒者宗。’对不对?我们认为还是班固说的(得) 对。”(董仲舒,第326 页)这种说法欠妥

24、。第一,班固此说出自刘向,而刘向对董仲舒的过高评价一直受其子孙的批评。刘向认为: “仲舒为世儒宗, 定议有益天下。”(汉书·楚元王传) 又认为:“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 后来其子刘歆就对其提出过质疑, 说:“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子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直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济

25、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同上) 就是说,他认为其父说董仲舒为“世儒宗”和“王佐之材”都不当, 董仲舒只能算一个“群儒首”。后来,“向曾孙龚, 笃君子也, 以歆之言为然”。(同上) 可见,刘向曾孙刘龚认为刘歆的评价较科学,而对刘向的评价不认同。第二, 汉代儒学的教授和策问状况能否产生“儒者宗”? 什么叫“儒者宗”, 就是几乎所有或大多数儒者都要以其为宗师。产生儒者宗的前提,是儒学在教授上要由官方规定注本,对策以注本为准

26、。如后世朱熹是“理学宗”,因其四书集注, 既是皇帝钦定的科举教材, 又是科举的答题标准。汉代的儒学教授, 官方只规定了儒经科目,如五经、论语、孝经等,未规定注本,儒师们都“各以家法教授”。而且,儒学对策也是家法怎么教,儒生们就怎样对,有时汉代一科儒经都录取几个不同派别的博士。因此,汉代不会产生“儒者宗”。第三, 董仲舒是否具备“儒者宗”的资格?我们知道,董仲舒在汉代是春秋即公羊大师,他不兼经,一生主要从事公羊的教授、研究和著述。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

27、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 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公孙弘亦颇受焉。”在这三家中, 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 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 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唯一宗师。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最大代表何休,在其名著公羊解诂中, 明确宗胡毋生, 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董仲舒在汉代连“公羊宗”都够不上, 何来的“儒者宗”?综上可见, 班固对董仲舒的这些新说法都不能成立, 均属伪造。古今理论界偏信班固是不对的。今天,我们的董仲舒研究,应回到司马迁的史记,以史记的记载为准。只有这样,才能还董仲舒的本来面目, 才能科学认识董仲舒。摘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