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45.44KB ,
资源ID:54028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028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1、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二年六月PDF版下载地址:一、规划基础和背景.1(一)发展基础. . .1(二)面临形势.4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9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2(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 . . 12(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3(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16(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18(五)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20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3(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23(二)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23(三)发展壮

2、大县域经济. 24(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25(五)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26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7(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72(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29(三)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31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2(一)加强生态保护.32(二)加快生态建设.33(三)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4七、保障措施. 36(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36(二)深化农村改革.38(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39(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41(五)加强农村法制保障. 42八、实施机制. 43(一)加强组织领导.43(二)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43(三)加强考核评

3、价.431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阐明未来五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谋划发展举措和重大工程,指导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调动

4、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连续4 年超过万亿斤,2010 年达到10929.5 亿斤的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长了12.9。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4.3%、5%、27%、14.2%和21.6%。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农田有效灌溉2面积达到9.05 亿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1 亿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52%。农业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5、5年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电力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 万多公里,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000 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96.3%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24,5000 多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显着成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实现5 连快,接连跨越4000 元、5000 元两个大关,2010 年达到5919 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6、。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耐用消费品成倍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五年完成造林面积252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81 万公顷,新增治理“三化”草地8017 万公顷,退牧还草3240 万公顷。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88 处,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河湖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3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取消农业税,“三农”投入大幅增加,农业补贴范围扩大、力度加大,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日益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7、,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3 亿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有所突破,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53 亿人,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明显。4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二)面临形势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进指标2005 年规划目标实现情况2010 年年均增长(%) 2010 年年均增长(%)耕地面积(亿公顷) 1.22 1.2 -0.3 1.212 -0.13粮食

8、总产量(亿吨) 4.84 5 0.65 5.46 2.4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3.7 38 4.3 30 3.7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48 53 5 52 4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5 0.5 0.05 0.5 0.0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36 45 9 52 16森林覆盖率() 18.21 20 1.79 20.36 2.15造林面积(万公顷) 2000 2527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 25 23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万公顷) 5200 8017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万公顷) 750 108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5667 5867 200 60

9、35 368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亿人) 1.6 2.1发展农村沼气(万户) 1800 4000 2200 4000 2200新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 120 186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500 45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4150 5 5919 8.9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36 42 6 41 5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 40 55 15 58 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3.5 80 56.5 96.3 72.85入新阶段,出现新变化。一是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尽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万亿斤的新台阶,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10、,但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现代投入品大量使用,农资、农机、土地等费用呈上升态势,人工成本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三是城乡生产要素交换出现新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三农”投入,但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远大于从城市流向农村,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快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四是农村劳动力

11、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经过多年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改变,但结构性矛盾已非常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和局部地区“民工荒”并存。五是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关联度显着提高。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农村形势好坏、农民收入增长快慢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6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明显加深,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

12、的有利条件。一是“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缓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展现了新的前景。五是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的加快,将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3、“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3、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化肥农药的边际效益递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增加农产品产量难以为继。二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缺乏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随着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因素日益复杂,农业发展面临的自7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四是务农效益特别是种粮效益长期偏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仍然不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五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饮水

14、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农村道路、能源、住房建设等仍然滞后,人居环境较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六是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根本消除,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仍面临体制性障碍。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着力发展城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新农

15、村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基本原则坚持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切实把国家基础8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坚持“三化”同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

16、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农村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农民。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设施装备条件改善和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转变,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17、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切实保护好农业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9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宏观调控,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机制,使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三)发展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 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 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 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700 万

18、吨以上、3500 万吨、1.4 亿吨以上、8500 万吨、2900 万吨、5000万吨和6000 万吨以上,蔬菜、水果产品丰富,供给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以上,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

19、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10总产值比达到2.2:1。农民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 万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着改善,水库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 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完成800 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20、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 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46.35亿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 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6800 万公顷,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农村广泛传播。11指标2010 年2015 年年均增长()属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保有量(亿亩) 18.18 18.18 0 约束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4000 预期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5.0 5.4 约束性棉花总产量(万吨) 596

21、 700 3.27 预期性油料总产量(万吨) 3230 3500 1.62 预期性糖料总产量(万吨) 12008 14000 3.12 预期性肉类总产量(万吨) 7926 8500 1.41 预期性禽蛋总产量(万吨) 2763 2900 0.97 预期性奶类总产量(万吨) 3748 5000 5.93 预期性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5373 6000 2.23 预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4.8 96 1.2 预期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2 55 3 预期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52 60 8 预期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 0.53 0.

22、03 预期性农村经济结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0 36 6 预期性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1.7 2.2 0.5 预期性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000 预期性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919 8310 7 预期性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 41 45 4 预期性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亿人) 2.98 约束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万公里) 100 预期性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33 50 17 预期性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万户) 800 预期性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 20.36 21.66 1.3 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37 143

23、 6 约束性林地保有量(亿亩) 45.57 46.35 0.78 预期性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万平方公里) 25 预期性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万公顷) 6800 预期性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万公顷) 1000 预期性自然湿地保护率() 50.3 55 4.7 预期性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2010 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2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落实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保有

24、量不低于15.6 亿亩,其中水田面积保持在4.75 亿亩左右。抓紧划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生产区域,实行永久保护。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确保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 亿亩以上,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2、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南方地区双季稻生产,因地制宜扩大东北优质粳稻生产,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地区“籼改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扩大玉米播种面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积极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力争稳定大豆自给水平。积极发展小杂粮,扩大优质专用薯类生产。3、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积极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土壤深松深翻、免耕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和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4、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13能力规划确定的800 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建成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粮食供求状况,适时、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