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5.69KB ,
资源ID:540019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001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地理dl福建省北师大泉州附中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地理dl福建省北师大泉州附中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说课稿.docx

1、中考地理dl福建省北师大泉州附中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说课稿“海陆变迁”一节说课稿一、 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要达到以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标还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本节将依照以上要求来贯彻编写,教材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四部分内容(20XX年8月第一版:本节为两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第一部分地表形态变化教材首先以实例,即以科学考察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古

2、老海洋生物化石和现代测量数据及思考练习的实例说明地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重点落在联系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并以地震、火山的形成说明剧烈的地壳运动能在短时间改变地表形态。第二部分大陆漂移假说教材以文字和地理图像介绍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及代表人物魏格纳。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第四部分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地

3、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配有大陆漂移过程图,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资料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图活动等,用以加深学生对大陆漂移假说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问答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依照第一版:我将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分为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运动及火山和地震三部分进行教学。这正好与改版后的教材一致。) 板块构造运动及应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

4、括,是初中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通过认识地表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的探究精神。通过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作用、地位及学生具体情况,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用实例说明地形是变化的及内、外力对地形的共同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

5、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讨论、课堂活动,多媒体软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愉快学习 (3)、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4)、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饶,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5)、利用“大

6、陆漂移过程”、“板块构造运动”,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6)、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教师着力解决的内容应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形成和板块构造运动”的教学内容。由于本部分内容知识结构较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学时应采用非常规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则会在自觉自动情况下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三)、教学要点:1、重点:板块构造运动、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2、难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运动及应用。教学时我设计采用课件的动画

7、演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二、说教法:(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师生交谈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本节教材理论性较强,知识较抽象、概括等特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

8、”的相关证据资料或图片(课内或课外);教学时让学生交流搜集成果,并多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智力、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由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先安排学生活动,后教师引导说明。 (二)、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初中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置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创设逼真的

9、情境,既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认知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注意效应,适时的变化是最能产生明显的良性效应的。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经验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三、说学法:“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的责任不再是仅仅教会学生书

10、本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书本包含的原理和思想,并发展成为自身的能力,以利于终身学习。(一)、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理论构建的方法“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大胆想象寻找证据理论依据构建理论检

11、验发展”。1、 首先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图片,这本身就是学习。通过此阶段,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上交流、故事的讲述、课件演示以及课堂练习等一系列活动;这两部分知识基本掌握;而“大陆漂移假说的形成”的难点就很好地突破了。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科学的兴趣及科学探究能力。为理论寻求证据2、 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

12、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育日益显得重要。3、 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想象来理解悟出道理。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常形成的巨大山脉,就可以通过想象理解为“厚+厚=特厚”。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薄而重,插入到大陆板块之下,就可以理解为“薄、重、低在下,厚、轻、高在上,”甚至可以夸张一点想象,一团棉花与一团钢板放在同一平面上相互挤压,钢板在下,棉花在上。这样对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问题就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4、 、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求果。如:海牛和鸵鸟在大西洋的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

13、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而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大,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说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却将消失。5、 指导学会利用该理论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对地球面貌的解释: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常形成岛屿和山脉。也可以此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的原因。6、 课堂上通过一系列课件演示,师生的双向交流,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总结应用”的思维环节,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自由学习的方法。四、过程分析: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资

14、料和图片;教师将有关资料和图片扫描到电脑制作成展示作品;同时学生在课堂交流有关资料。(2)、完成课文34页活动题1,在“地球仪”上描出“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整理,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课堂作品展示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入新课1、依据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引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场白“话说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人事事的“沧桑”变化。2、放映“世界地形图”,并设问:地表分为哪些大洲、大洋?各大洲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七大洲、四大洋及地形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吗?让学生自由发

15、言,引导学生得出:地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沧桑”变化。-引人“沧海桑田”这一成语从开场白和“沧海桑田”成语的叙说及放映“世界地形图”,并设问回答,产生悬念,勾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维。地表形态变化1、 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作品。(师总结时特别解释说明:以上资料中有“渤海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片陆地,由于地壳下沉,海水涌人,海边的陆地就会下沉到海面以下,于是变成了大海”,后来渤海每天不断接受来自黄河大量泥沙却未被填平的;及我国“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地形的形成充分说明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 放映:“沉没于地中海的古代城市和古塔里木海洋”景观图以及台湾海峡古人类活动资料,请同学们

16、观察比较古塔里木地区于现在的塔里木盆地的不同,回答: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这说明什么?(师答:引人地形的 “沧桑”变化)3、这时出示课文P33思考题。学生以六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后,选一位同学为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表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4、 放映录象“火山喷发前地震活动”。5、 比较以上思考题中的有关现象和火山、地震现象的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地形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不易被察觉;然而火山、地震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课堂学生作品的展示、课件演示和录像的放映及学生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大陆漂移

17、假说1、创设问题情景:哪位同学知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形成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呢?(可能有同学知道此故事,请他们讲述,自然引人)2、放映魏格纳头像,介绍他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3、 模拟演示:“大陆漂移过程”并简介大陆漂移假说。4、 课堂活动:(1) 、学生完成课文34页实践题2、3。(2) 、展示海牛和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分布图片,讲述: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的同纬度地带吗?(启发学生讨论,大胆想象)5、 设疑:大陆漂移的动力哪里来的?现在还在漂移吗? 师讲述:魏格纳认为地壳中

18、的上层(硅铝层)在地壳的下层(硅镁层)上漂移,一种岩石在另一种岩石上发生漂移,需要非常巨大的动力,因此,他的这一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解决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不足。(揭示大陆漂移假说的局限性,进而引入板块构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地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1、 创设情景自然地引入“大陆漂移假说”。2、 讲述魏格纳和他从地图.故事,让学生认识科学理论形成的曲折性,让学生了解

19、他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3、 动画模拟演示“大陆漂移过程”直观、生动,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 课堂活动便于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5、 设疑产生悬念以便引人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 模拟演示“六大板块”拼合与分离运动,同时以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内容。(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除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图中的“” 表示板块的张裂运动,“”表示板块的 碰撞运动。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 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2、 演示“板块运动与大洋生成和发展阶段”示意图,

20、结合课文的文字说明,解释海洋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裂谷(东非大裂谷)“年轻”的海(红海) “中年”的大洋(大西洋) “老年”的大洋(太平洋海沟)及大陆板块伴随形成多火山的山脉和一些弧形的群岛(如日本群岛) 。3、 放映漫画图,提问:此漫画的涵义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板块活动地带多火山、地震。4、 放映“海底地形图”简介海底主要地形。1、 从大陆漂移假说的局限性到板块理论的提出充分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的。2、 利用动画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难点的突破。3、 利用漫画生动而有趣地揭示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更

21、好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火山和地震1、 放映录像1(海底火山活动)。2、 放映录像2(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3、 放映“活火山和圣海伦斯火山”图片,并简介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情景。4、 放映“唐山大地震遗迹”和“台湾9.21大地震遗迹” 图片并简介两次大地震产生的后果及危害。(由来自台湾的同学介绍有关“9.21”大地震的情况。)5、 展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指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1、 放映录像,使学生如临其境,直接的感受火山、地震活动过程,能更好的认识火山、地震活动及产生的危害。2、 利用分布图,能使学生明确火山、地震带的空间位置。作业1、课堂巩固练习:(展示“火山、地震分布图” )

22、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请学生回答:A、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带;B、智利大地震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C、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D、喜马拉雅山脉和板块碰撞形成的;E、大西洋是和板块张裂或碰撞形成的。2、观看下图,(图见课件)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2、课后作业:完成课文P37活动1调查后写一篇短文。1、 通过巩固练习,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练习的目的是延续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效果。五、课后反馈:1、 通过“海陆变迁”实例作品的展示后,学生很快就得出“地表形态的变化”,我重点分析“

23、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即以渤海海湾地形和桂林“甲天下的山水”地形的形成为例加以解释。2、 重点强调“地形变化”是缓忙的,人们是不易察觉的,而快速的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3、 通过“大陆漂移”证据作品的展示及同学对“大陆漂移假说”的介绍,同学们对该学说有了基本的了解。我通过模拟“大陆漂移过程”进一步介绍该学说,介绍魏格纳为科学真理百折不饶,甚至献出生命;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4、 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学生有极高的兴趣,并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维;下课后,同学们围着我问:老师,红海将扩大变成新的大洋吗?地中海什么时候消失?太平洋的地方将出现一块新大陆吗?5

24、、 “火山活动”录像的放映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顺势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火山爆发会造成哪些危害?如果遇到地震该如何自救?同学们回答:火山会造成森林被毁;建筑物被破坏,使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地震发生时,应急保护措施有跑到空旷地或躲在桌子、床底下等。(课堂巩固练习2的答案是:1、2正确,3错误。)板书设计:一、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二)海陆变迁的例证。(1)、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古塔里木海洋陆地沙漠(2)、陆地海洋:台湾海峡古人类的活动;渤海由陆地变成海湾;沉没于地中海的古代城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一)、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形成大陆漂移假说。(二)、大陆漂移过程

25、: 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6000万年前分裂成若干大陆现在七大洲 仍在缓慢 变化着 漂移 漂移 分裂 继续分裂 (三)课堂练习:三、 板块构造运动:(一) 、 六大板块: (1)、张裂裂谷、海洋(二)、板块构造运动: (2)、汇聚(相撞)山脉、海沟、岛屿, 火山、地震。四、火山和地震 五、作业: (一)、课堂巩固练习: (二)、 课后作业:完成课文P37活动1。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较抽象、概括。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及在大陆漂移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及应用。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6、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我选择本课用多媒体教学法,采用电脑辅助教学,设计一套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地理课件(光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电脑强大的处理图像、动画、影视、声音、文字等多媒体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自觉自动的情况下,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7、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为科学真理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放映“五种常态地形的景观图”总结其特征: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较陡丘陵: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广阔盆地:四周高,中间低6、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你能得到什么启示?A、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东非大裂古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