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7.34KB ,
资源ID:53924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924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docx

1、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 2.了解孟子的艺术成就; 3.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熟读课文; 4.诵读课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 5.诵读课文,整理并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关于运用“倒序”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 综观本单元的5篇课文,篇幅一篇比一篇短,难度一篇比一篇小。我们可以依第21课至第18课的“倒序”开展教学。这样便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接近孟子、了解孟子。 (一)安排1课时教学短文两篇 1指名讲述“弈秋”的故事,并由此拉开本单元教学的序幕。 2对照所讲“故事”和注释,落实弈秋的字词句,

2、领会课文的寓意。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要求做到流利朗读,准确译文。 4由学生复述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情节。 5讨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意,补充原文省略的文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6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7课外作业: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全文。 (二)安排1课时教学孟子见梁襄正和庄暴见孟子 1抽两位同学分别将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妙在黑板上(有条件者可直接将译文投影到屏幕上)。 2根据黑板或屏幕上的“译文”教读课文,让译文与原文对号入座,使误译得到纠正,漏译得到补充,加强朗读环节,体会譬喻论证。 3分

3、组(4至6人)学习庄暴见孟子,在组长的带领下,须做好以下工作: 通读全文,准确读音,正确断句; 试译原文,把握不准者作好记录,准备提问求教; 找出文中的对比句,思考其运用的好处; 归纳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4逐项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突出“朗读”和“质疑”两个环节。 5作业:完成练习三。 (三)安排3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从开头至“王请度之”。 1学习课文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一读之后要求能翻译原文,懂得“是以”属固定词语,“臣未之闻也”属宾语前置句;(已注释的词句属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强调,下同。)二读之后必须了解齐宣王问话的切人点(以问“霸道”开端),孟子

4、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习课文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分角色朗读,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强调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区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兼词“诸”字等知识点。 3学习课文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以练习代讲解,“逼”着学生自学。 练习设计如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 b.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 c.是诚不能也(的确) 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行王道) e.王请度之(估量)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

5、代汉语。 a.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译:(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施恩泽。)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孟子善于设喻论证。用“力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比喻(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请用原文作答。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两个字归纳孟子为宣王指

6、明的方向。 大意:(阐述齐王之不正,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方问:(推恩。) (注:原文从略,括号内文字为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学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到篇末。 1学习“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在熟读课文、弄清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以下知识: 使动用法:危(土臣)/朝(秦楚) 一词多义: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若是”)。 特殊句子: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学习“王曰:吾福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结合高一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译”字上做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译原文应重点提示“进”“愿”“恒心”“

7、仰”“俯”“谨”“孝悌”等词语;背课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第三课时: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1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 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 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

8、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2关于盂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简介。 3关于其他(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三课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 3课后评改:选择有代表讲的1至2篇习作,

9、翻印给全体同学,要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王国彬) 关于运用“先入为主”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教学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辩艺 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标记要点。 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归列如下(对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 民本主义思想; 邦国的主权在民

10、。 民对不脱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政事以民为归宿; 用人以民意为准;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 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虽然没有标题,但它只围绕着一个中心

11、的问题作较评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 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目标见“单元说明”中的“理解” “掌握”“品味”“了解”。 4课外完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 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学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无论教学哪篇课文,都必须重视“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

12、练习题)三重奏。此外,针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 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

13、和盘托出。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侧重对比语言的品味。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 示例: 对比句子举疾首蹙O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运用之妙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 3短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奕秋深刻说明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作“文学评论” 1在第一节课谈及

14、“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为达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文学评论”,以牵线引路。 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 3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求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二是对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以充分肯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王国彬) 关于齐醒晋文之事一文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学生熟读课文。这一点课堂上要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要做。文言文的教学

15、一定要突出诵读,以求通过良好的语言感知大致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 其次,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是孟子代表作之一,篇幅很长,不容易看出层次。理清文章思路,需要根据齐宣王和孟子的谈话内容进行切分。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轻轻把话题岔开后,转入对王道的谈论。孟子首先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而王”的基本条件。其次,孟子指出宣王不能成就事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第三,孟子指出宣王推行霸道的危害。最后,孟子应宣王请求阐述自己行之道的具体措施,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制民之产”和“谨痒序之教”的仁政主张。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齐宣王问,孟子答,结

16、构严谨,中心突出,说理充分。 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只有深入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才能更好地学习此文。 另外,此文中出色的论辩技巧也是应该学习的。文章气势充沛,语言富有强烈的鼓动性。 最后,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句式特点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总结。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成语,如“明察秋毫”等,注意积累。体会文中疑问句,反问句的作用。 关于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较短,文字也较浅显,反复诵读之后,自会把握文章内容。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读出对比的层次。 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安排学生自学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首先要抓住“与

17、民同乐”的思想。“与民同乐”是一种民本思想,是施仁政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上,与上一课齐桓晋文之事有相似之处。 其次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孟子善于论辩、巧妙论理的技巧。孟子善于转换概念,掌握对话的主动权,从音乐出发,借题发挥,谈到了“施仁政”的问题,体现了他高超的谈话技巧。 第三,要通过讨论题目的设置,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孟子将“独乐”和“与人乐”对比,将“与少乐”和“与众乐”对比,解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又通过两种假设进行对比,突出人民的不同感受,从而说明与民同乐就会统一天下的道理。 最后,重点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句式特点也应一一作总结。 关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

18、难度不大,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即可。 首先要抓住文章思想。文中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即可天下无敌的道理。这一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前文的齐桓晋文之事与庄暴见孟子有相似之处,可联系起来考虑。 其次,孟子的“善辩”是较出名的,这一点在前两篇文章中也有学习。但此文的“善辩”却与前两文不同,少了委婉曲折,多了直截了当,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犀利,直观。 另外,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注意,揭示本质,把握思想。 齐恒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

19、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

20、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福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

21、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

22、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

23、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扩展资料 孟子简介 (约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退而著书立说。他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推崇周朝的传统制度,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王道”,恢复井田制、五等爵制等。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认为人都有先天的“良知”、“良能”,但也重视

24、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还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在儒家哲学里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的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孔子与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

25、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26、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

27、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

28、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

29、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一家”。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

30、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

31、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