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基础教育改革课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交互展开。在实践方面,对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管理等进行了重建式的探索。笔者有幸参加了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以下是我们通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是针对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每个班级每天必须做的班级日常事务,对它的意义与合理性进行深入反思,并对它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进行适当改革后形成的新模式。它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这种班级日常生活
2、的麻木状态,使原先被视为无奈的义务之事,转化为学生积极争取、主动开展的富有创意和诚心之事”。班级岗位建设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沟通了班级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岗位的联系与区别 简单地说,“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是基于原有班级岗位,进行开发建设,提升其价值的实践改革,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岗位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新基础教育”的岗位设置中既有课代表、小组长和卫生值日生等事务性岗位,也有导读小先生、信息发布员等丰富班级日常生活的岗位。所以,从涉及范围来讲,
3、“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其次,“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的过程包括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锻炼→岗位评价→岗位轮换,而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岗位设置和岗位选择两个环节。所以,从运作过程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延伸。 第三,“班级的事有人做”是“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中“成事”目标的体现之一;除了“成事”,岗位建设还要“成人”,即通过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所以,从价值追求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提升。 第四,在“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因为岗位建设是老师与学生合作
4、进行的教育实践。所以,从师生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建。 二、“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具体操作 “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运作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岗位轮换,整个程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岗位设置 1.班级岗位设置的原则 班级岗位设置的原则是按需设岗,这里的“需”,一是班级建设之需,二是学生发展之需。班级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学生共同承担。另外,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有实践锻炼的需要、展示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因此在设置班级岗位时,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引领学
5、生的发展。 2.班级岗位设置的策略 多种类别,名称自定 岗位设置要尽可能涉及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类别上讲,一般有以下五种:学习类:包括各学科课代表、学习小组长、领读员等;知识类:气象记录员、导读小先生、信息发布员、小报童等;活动类:主持人、活动策划、联络员等;服务类: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门窗小卫士、餐厅服务生等;行为规范类:护眼使者、节能小哨兵、护绿小天使、午餐管理员等。 岗位的名称不求统一,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命名,但最好使岗位的名称与岗位的内容相符合,避免出现歧义。 动态调整,逐步完善 班级岗位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完善。这里的“动态调整”包括合并、
6、分设、取消或增加。 例如:一年级班级岗位的设置都要经历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过程,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到位,可以随着学生校园生活的展开而逐步丰富。岗位最初可由教师提出,之后逐步向师生共同商定、学生自主确立过渡。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随着自主活动能力的增强,需要增设新的岗位。增设的新岗位以学习类、知识类和活动类居多,如10分钟队会主持人、文学社活动召集人、美文推荐员等。岗位的增设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了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品位;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岗位选择。 到了高年级,岗位设置需要进行先减再加的调整。这里的“减”有两层含义,一是删除,例如,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日
7、常行为习惯,“卫生小喇叭”“护绿小天使”等规范督促岗位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了;二是合并,例如,擦窗、擦窗台的岗位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合并成一个岗位。与此同时,随着学生活动范围的扩大,可在班内增设参与班际活动、全校活动的岗位,例如“大手拉小手”志愿娃等。岗位招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需求,赋予班级岗位更大的活动时空和教育意义。 沟通协作,淡化层级 班级岗位设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干部与服务类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二是班委和中队委的组织建设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小干部,如班委系列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中队委系列的中队长、副中队长、组织委员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纳入班级岗位
8、范畴,只是从岗位的职责来说侧重于管理。将小干部归属班级岗位,可以给更多学生提供在班干部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并通过竞争上岗,强化“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淡化“终身制”的意识。 另外,设置班级岗位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干部与服务类岗位进行横向沟通,可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招标,例如:学习委员领读员、美文推荐主持人、名言主持人、成语主持人、古诗主持人;纪律委员课间小巡警、眼操监督员、绿化小卫士;宣传委员园地美容师、板报抄写员、美编;生活委员餐厅小卫士、水电节能员;信息委员小报童;体育委员小小领操员、体育器材发放员;组织委员10分钟队会主持人 在项目组“组阁”时,由班委、队委担当项目组的组长,项目组各岗
9、位的工作内容即为班委、队委的管理内容,这样既可以明确小干部的职责,在相对稳定的较小范围内培养其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又可以通过评价项目组工作淡化岗位间的等级差异。 关于班委和中队委的关系处理,我个人认为,低年级只设班委,不设队委。少先队组织建设在三年级提出了“健全中、小队组织”的要求,所以此时引入中队委比较合适。由于学生对“中队委”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过程,所以可通过中年级“有分有合”的方式进行过渡。高年级则实行班、队共同建制。小干部按班委、中队委两套班子进行组建,共同分担班队建设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岗位竞聘 1.班级岗位竞聘的原则 班级岗位竞聘的原则是自主竞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
10、愿望,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岗位,包括适合自己且能胜任的岗位,也包括挑战自我、希望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我的岗位。教师可以适度给予指导,但不能代替学生选择,更不能直接分配。 2.班级岗位竞聘的策略 明确职责,对照选择 班级岗位的竞聘,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公布岗位职责和人数,以供学生对照选择。岗位职责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要求表述清晰,简洁明了。如,小报童:协助副班主任做好报刊征订工作;及时将报刊送到同学手中。小会计:管理好班级小银行,做好收入及支出账目。守门员:准时开门,提醒同学养成当最后一个人离开教室时关窗关门的习惯。劳动委员:学期初负责劳动工作的安排;每日、每周做好劳动示范、督查工作;整理、清点劳
11、动工具;及时进行劳动情况的总结与表扬 这些大小不同的岗位组成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网络,每一个岗位就是网络上的一个结点。让学生在结点上任职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拥有一份体验。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过工作经历,几年下来,将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规定程序,面向全体 班级岗位竞聘一般分以下四步进行: 动员准备。班主任提前一星期利用班会课告诉学生要进行班级岗位竞聘的消息,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供学生自行选择岗位并做好竞聘准备。 竞聘演讲。演讲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我想竞聘什么岗位”“我能为班级、为同学做哪些事”“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竞选演讲不排顺序,自愿
12、上台,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对待竞选的态度和胆量。 投票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的方式,当场唱票,根据票数的多少,推选出各岗位拟聘人选。简单一点的操作方式是举手表决。 公布名单。在对全班岗位作通盘考虑后,班主任适当调整岗位人员的分布,并征求相关任课教师的意见,再将确立后的岗位负责人在全班张榜公布。至此,竞聘工作全部完成。 一岗多人,减少兼职 一般情况下,能力强、人缘好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规则的限定,一个人能竞聘上很多岗位;反之,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岗位也竟聘不上。一岗多人、减少兼职,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岗多人是让几个人共同承担同一岗位。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同一岗位上的分工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
13、是“以老带新”。减少兼职主要是在管理类岗位上,如大队委员或在校部担任职务的学生不再担任班级的主要干部,但要求他们积极支持帮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干部不身兼多职也是一条原则,以空出岗位让其他学生得到锻炼。 岗位实践 1.班级岗位实践的原则 班级岗位实践的原则是注重过程,学生从“做了”到“都做了”到“都做好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学生花的时间长一些,有的学生短一些,但无论长短都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其他人无法替代。岗位实践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2.班级岗位实践的策略 督促鼓励,正常运作 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初次上岗或轮换新岗位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两类学生。 第一类是对岗位工作
14、热情高涨,遇事反应敏捷但只图新鲜的学生。这类学生一开始凭着自身的悟性和热情,很快会在岗位工作中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但时间一长,如果没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者要求,他们对岗位工作的新鲜感就会逐渐消失,甚至会因为贪玩而忘记自己的工作职责。所以,为了保障岗位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师需要经常督促提醒这类学生按时上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二类是性格比较内向、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这类学生初次承担岗位工作往往会感到有困难,老师一定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及时肯定他们在岗位工作中的点滴进步。因为第一份岗位工作能否做下来,不仅影响他们日后的岗位选择,还会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尊重差异,分类指导 学生新接手一份岗
15、位工作,会因为自身能力、个性和岗位间的差异等呈现出不同状态。作为教师,除了耐心等待学生的实践、体验与感悟,还需要时时给予帮助、引领和纠偏。千万不能因为岗位竞聘结束,班级管理事务有学生做了,就一放到底、不闻不问。在学生岗位实践中,常会听到以下反映:“她太凶了,老是对我们指手画脚。”“他包庇好朋友。”“他自己不做,老是让我们几个人做。”“你有什么了不起,下次等我做值日班长也记你的名字。”“她太没本事了,居然抽到这么一个签。”这些都是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是问题,同时也是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同时进行分类指导。 目标引领,鼓励创造 有些事务性岗位要求学生每天重复做同样的
16、事情,这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没意思,甚至中途产生换岗的念头。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告知“到期才可轮换”,让学生明白承担一个岗位,就是承担一份责任,不能随性而为;另一方面可以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使原本乏味的岗位工作变得丰富起来。例如: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借阅登记很机械,老师可启发学生:是不是可以给图书编个号?能否把值得一读的好书介绍给其他同学?能否把同学们借阅最多的书搞个排行榜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用行动丰富着岗位的内涵,会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岗位评价 1.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 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是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周期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
17、和评价方法的多元。通过多元评价,可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岗位工作,获得更丰富的岗位实践体验。岗位评价是岗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岗位实践为基础,又为岗位轮换作铺垫。同时,岗位评价也是最常态、最具个性的评价实践,需要好好开发它的育人价值。 2.班级岗位评价的策略 整体设计,各有侧重 开展岗位评价首先要对班级岗位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形成能级要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明确各年级岗位评价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低年级段:帮助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作用,保护学生择岗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展岗位工作,使他们在此过程中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岗位职责,体验岗
18、位锻炼的快乐。 中年级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岗位,并努力把岗位工作做好,培养自己在较长时间内做好同一件事的持久性;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与同学的岗位工作。 高年级段: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学生主动协调岗位工作与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自己想办法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师生共同赋予岗位职责新的内涵,形成岗位服务标准,便于学生自评和互评。 长短结合,关注日常 岗位评价周期应长短结合,除了“岗位标兵”“岗位能手”“岗位先锋”等较长周期的评价活动外,还要增加短期评价的次数。短期评价包括:一事一评,在班级重要工作或活动之后开展专题评价,例如“体育节”结束,对承担相关岗
19、位工作学生的努力、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评价;一日一评,在班级日记中对学生当天岗位工作情况、值日班长履行职责情况等做出评价;一周一评,对每周最佳值日生进行评价;一月一评,进行当月“岗位之星”的评比。 自评他评,同步推进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表现为自评、他评、小群体内互评和全班共评。 自评,是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调控,采取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方式来进行。他评,是由其他同学对在岗学生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是否满意的评价并阐明理由。小群体内互评,是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项目组或同一天从事岗位工作的同学,对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某些行为进行的评价。这类评价对事不对人,不管事情发生在谁身上都能起到小群体自我教育和调控的
20、作用。班集体共评,主要通过记班级日记、全班讨论班级问题来实现,它对于形成全班舆论、明确班级的长处和问题、寻找新的班级发展目标有重要作用。 多元的岗位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经常对自己或班级情况进行理性反思、不断提出新目标的习惯。 岗位轮换 1.班级岗位轮换的原则 班级岗位轮换的原则是定期轮换,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班级某岗位的特定角色。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需要学习和体会多种社会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班级岗位定期轮换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动态流动中得到发展。 2.班级岗位轮换的策略 形成制度,定期轮换 班级岗位的轮换依据各
21、班轮换规则进行,周期多为一个学期,也有一个学年或一周、一天较短时间内的轮换,没有统一要求。 一般说来,班级中设置的卫生员,节能员,学习小组长,语文、数学、外语课代表,宣传员,安全员,生活员等,半学期或一学期轮换一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有计划地完成一件事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角色意识。班级中的小干部一般不连任或最多连任一次。 评轮结合,以老带新 岗位轮换要与岗位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自评和他评产生的岗位先进,能在新一轮岗位竞聘中享有优先择岗的权利;岗位工作特别出色的,可申请连任,也可以升级,比如语文小组长工作做得好,就可成为语文课代表的第一候选人。 另外,为了避免岗位轮换带来新
22、任岗位负责人对岗位工作不熟悉或能力较弱而造成班级常规管理的混乱,需要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加快对新任岗位负责人的培养。所以,对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比较适合采用部分轮换的方式。 调适心理,激发后劲 大部分学生都爱当干部。所以当那些想当干部的学生竞聘落选或不再担任干部后,会产生失落和不服气的情绪。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使之认识到,即使不做干部也要积极地为班级工作,做一个好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会质疑:我的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不能再当小干部?干部被换下来是否会对孩子今后发展不利?教师要力求使家长与自己的教育一致,不给落选的孩子施加压力。 当然,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
23、资格”的干部,可鼓励他们到对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去工作,使之继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帮助“新干部”做好工作的责任,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 三、“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效果 通过近十年的岗位教育研究,我们认为效果是积极有效的,许多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通过岗位建设得到了重视和解决;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学生的童年生活因此呈现出丰富、立体、动态生成的特点。 岗位设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中我们发现,岗位设置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岗位既是学生实际体验的载体,也是老师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具体方式。因此,我们从学生生活的具体需要出发,从张扬学生个性出发,从发挥学生才能、
24、弥补其不足出发,开发出了相当丰富的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在具体岗位设置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提出、策划各种类型的岗位,自主设计岗位职责,确立合理的岗位目标,让岗位的产生与设置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关注班级生活、自主建构班级生活的过程。 岗位选择关注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岗位教育中,我们不仅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差异,而且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如对那些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刚开始手把手地指导,使其感受到只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就可以做好岗位工作;而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资
25、格”小干部,则引导其到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岗位指导的责任,帮助新接岗的同学做好工作。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实现在原有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岗位锻炼引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始终是“中心”,很少能以平等个体的身份进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也就难以体验何谓服务、何谓责任。开展岗位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个体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当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老师和同学及时地帮助他;当学生出现懈怠时,老师和同学鼓励他、支持他;当学生岗位工作取得成效时,老师和同学及时给予肯定
26、,并将其经验推广到所有的岗位工作中。我们十分珍视岗位对于学生发展所具有的养成性价值,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能在较长时段内呈现出发展、变化、成长的轨迹。 岗位评价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每一个岗位职能的实现、创造力的呈现,都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光彩与前进的力量,每个个体都在以自身的服务、劳动与创造,为其他同学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和发展空间。我们关注岗位教育这一活动形式,更借助岗位评价实现其促进学生与班级成长的价值。 岗位评价,有正规的班内评比,有日常交流,也有即时指导。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进行反思,学生得以通过他人帮助,立足自我,形成新的自我意识。特别是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了今天的成功能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基础,但是仍然要努力;对于失败的学生,通过与其一起分析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扫除通向成功之路的障碍。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在感受自己进步、发现伙伴优点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有效的岗位评价不仅唤醒了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还促使学生间的携手共进。 虽然我们对班级岗位建设的研究有很多感悟,但每一次面对新的实践,又形成了新的“预设”和“生成”关系,所以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