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58.83KB ,
资源ID:53733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733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docx

1、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

2、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一框共有三

3、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二、知识结构:三、课程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4、。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

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分析 (1

6、)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

7、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

8、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9、,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程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10、、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二、【新课教学】:(一)、古代辉煌的历程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

11、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正式形成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

12、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课堂练习: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

13、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

14、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15、的重要见证。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是从汉字上证明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

16、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课堂练习: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明显错误故选D(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

17、探究:(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 (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 (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1)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18、。 (2)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维新运动出;洋务运动出现A B C D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

19、衰微的原因,故正确。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注意: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

20、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程标准】: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二、【新课教

21、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

22、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23、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

24、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

25、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课堂练习: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26、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

27、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

28、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

29、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

30、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课堂探究:(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