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40KB ,
资源ID:53639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639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拜占廷帝国和基督教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拜占廷帝国和基督教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docx

1、拜占廷帝国和基督教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拜占廷帝国和基督教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_高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会的出现,基督教会三大派别的形成。通过基督教的产生和基督教会三大派别的形成的学习,对于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对于基督教会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基督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学建议地位分析本节简单介绍了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重点介绍了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基督教会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奴隶制度时期,逐渐演变位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欧洲最大的封建主,资本主义产生后新教又进一

2、步称为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工具,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市场,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节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起后的地位。教法分析重点突破方案:关于“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参看教材内容,整理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教师在简单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后,设计以下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回答:基督教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基督教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呢?基督教会的两次大分裂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其结果如何?你如何看待基督教会的上述演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重点分析”部分的内容做

3、出相应补充说明。难点突破方案:参见“重点突破方案”部分。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参见“重点突破方案”部分。 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是重点。由于学生的水平所限,他们对于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的理解比较困难。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犹太民族有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长期以来不断遭受异族压迫,他们不断反抗但是都没有成功。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于是利用犹太教中的关于“救世主”的传说,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形象耶稣,基督教由此产生。早期的基督教是穷苦人的宗教,其教义的主要内容如下: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只有信

4、仰上帝并且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就要下地狱;信仰基督教的人应该把财产贡献出来,一起过共同生活。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很多穷苦人都信仰它,并且因此还成立了穷苦人的宗教组织基督教会。罗马帝国皇帝开始对于基督教会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后来则转而采取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会的做法,并且最终在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时期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会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并且逐渐成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如下:一是镇压无效,基督教继续广泛传播;二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先后加入教会,并且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三是基督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们

5、斗志的作用。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东西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终于导致了公元1054年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天主教会称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严重障碍,这最终导致了公元16世纪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此后最终形成了基督教会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难点分析: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是难点。参见“重点分析”部分。教学设计示例重点: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难点: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参见第9课图片。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引入本课主题。 一、拜占廷

6、帝国本目属于阅读教材,教师只按照教材讲清楚以下三点既可:拜占廷帝国的出现及其疆域;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上述内容可以参看”扩展资料”部分。二、基督教1、基督教的产生关于基督教的产生,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督教产生的情况,然后提问学生:基督教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2、基督教会的出现关于基督教会的出现,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基督教会开始出现时,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3、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关于基督

7、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督教的相关教义,然后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应内容,再提问学生:基督教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4、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关于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5、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关于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最后要求学生按照先后顺序列举基督教的三大派别(派别

8、名称、出现时间、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阶级利益)。设计思想:通过学生对于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和教师对于学生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 第五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示例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

9、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二、学法引导1理解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10、。2关于几次重大战役,要认识这几次战役都对德国不利。3“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学习时要认真思考。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疑、思、讲、读教学法。五、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获得初步感知。 经过整理知识阶段,使学生对一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 培养学生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提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耢权和殖民

11、地都在准备打仗,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讲授新课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大字部分。(提问)(1)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2)大战的起止时间?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3)大战是怎样结束的?(4)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5)大战的后果怎样?结合阅读题阅读本课大字部分,思考、议论问题。(师生共同整理知识。)一、大战的导火线及爆发(板书)1、教师简单介绍大战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趋激烈。(2)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然后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

12、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1)巴尔干半岛危机(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投影问题2)(2)斐迪南夫妇被刺(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画像及斐迪南简介。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2大战的爆发(板书)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

13、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 二、大战的进程(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投影问题3) (电脑演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和“一战中的东线形势图”。 (学生了解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每条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国家名称。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电脑显示“三条战线简表” (战线、地理位置、交战双方。) 表格形式便于掌握。 2,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板书) (1)马恩河会战 电脑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形势图”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指图复述战役概况。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观察图,认识战役的重要性。阅读37页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

14、峙图。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914年1915年东线战况。 (电脑显示一战中东线形势图) (指图简介)1915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处于对峙状态,德军未达成使俄军投降的目的,德国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2)凡尔登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战况及插图。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8页小字第三段及本页插图“戴防毒面具的机枪手”。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 德国的打算又宣告破产。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3)索姆河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

15、西线形势图”。 这是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而发动的一次战役。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观察课本第28页“索姆河战役的战壕”、第39页“英军坦克”。培养学生的联想及识图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小结。经过几次战役后,双方不但消耗巨大,而且伤亡人数众多,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板书)(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部分。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战争给俄国带

16、来巨大灾难,人民反抗情绪日益激烈,大大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1)俄国革命和俄国退出战争(板书)提问:1917年俄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俄国革命对战争有什么影响?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2)美国参战(板书)打出漫画(让学生议论图的含义并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识美国参战的目的。)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在战争中美国以中立面目出现,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看准了时机,宣布参战,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板书)1,大战的结束(板书)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指导学

17、生阅读彩图。(让学生观察彩图历“福煦车厢”研讨回答。)2大战的性质(板书)(投影问题5)启发学生从参战国的性质、目的等分析。(归纳)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3大战的后果(板书)(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看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远程大炮”(思考回答)进一步鞭挞帝国主义的罪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新式武器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伤亡和破坏,给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置疑)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战争的结束?总结: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

18、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七、板书设计略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2.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使学生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特点。通过资政新篇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资政新篇的地位。3.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

19、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重点分析新思想的萌发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思想的特点。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

20、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重点突破方案新思想的萌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难点突破方案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

21、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资政新篇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分析“新思想的萌发”时,教师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作出评价。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重点:新思想的萌发;资政新篇。难点: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教师首先提问:“鸦片战

22、争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重点强调两点:一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通过鸦片战争表现出来);二是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二、新思想的萌发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的思想。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做出评价。其次,介绍魏源的思想和海国图志。之后可以提问学生,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

23、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简单讲解既可。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资政新篇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对于林则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资政新篇的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2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二、新思想的萌

24、发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2魏源和海国图志3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2资政新篇的历史评价 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

25、动只会起消极作用。3.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

26、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难点分析对洋

27、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难点突破方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课内探究活动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

28、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详见“重点突破”。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节 洋务运动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二、洋务派与顽固派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29、会采取这种态度?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30、答案,或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