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67.77KB ,
资源ID:53566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56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及其管理.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及其管理.docx

1、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及其管理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及其管理摘要: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4类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 (NAs)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 治疗。用这些药物可对CHB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但常发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对这些NAs发生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和疾病进展。本文综述了HBV对NAs的耐药机制,以及专家对耐药管理和预防的共识。关键词:乙型肝炎, 慢性;耐药;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管理1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现状及危害目前我国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NAs主要有4种:拉米夫定 (LAM)、阿德福韦酯 (ADV)、替比夫定 (LdT)

2、 和恩替卡韦 (ETV)。在欧美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替诺福韦酯 (TDF) 等。由于不同NAs的抗病毒效力和耐药基因屏障 (genetic barrier) 不同,这些药物长期治疗的耐药率差异显著。根据现有临床试验数据,对于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AM治疗1年的耐药率为24%,治疗5年的耐药率高达70%7-9。LdT治疗2年,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耐药率分别为25%和11%10-11。ADV治疗5年,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累积耐药率分别为42%和29% 12-13。我国报道,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累积耐药率为14.6%14。日本和中

3、国香港报道,ETV治疗3年时的耐药率为1.7%和1.2%15-16。 TDF的2次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4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176例HBeAg阳性,250例HBeAg阴性) 用TDF单药治疗至144周时,34例 (8%) HBV DNA水平400拷贝/ml (69 IU/ml)_,其中10例于32120周间停用TDF,20例于7296周间加用恩曲他滨,4例HBV DNA水平400拷贝/ml (69 IU/ml),但均未检测到相关的耐药位点突变17。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耐药问题较为严重。如在NAs治疗中,存在多种不规范的治疗情况,包括单药随意序贯、短期内频繁换药或加

4、药,以及耐药后不合理加药或换药等。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NAs初治患者中,高效、低耐药NAs使用比例达80%90%,而在我国大陆,81%的患者仍用低效、高耐药NAs初始治疗,其中30%使用LAM,35%使用国产ADV。对我国大陆110个城市741家医院的684份有效问卷分析显示,LAM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39.6%18。这除与我国患者的经济条件有关外,还与医务人员对耐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关。NAs治疗长期抑制病毒复制,能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并发症的发生19-21。Sung等21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不治疗相比,用LAM治疗能使HC

5、C发生风险降低78% (相对风险为0.22)。与未发生耐药患者比较,耐药不仅使已取得的治疗效果 (如组织学改善) 丧失,还可导致肝脏病变急剧恶化,使疾病加速进展为肝衰竭,增加肝移植率、HCC发生率和病死率9, 22-25。同时,交叉耐药、多药耐药等使后续治疗方案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并可能增加发生终末期肝病的风险。2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及应答的相关定义2.1原发耐药突变 (primary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 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突变,导致突变的病毒株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原发耐药突变株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但其复制能力低于野毒株26。2.2

6、继发耐药突变 (secondary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 或代偿性耐药突变 (compensatory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 在原发耐药突变的基础上,突变病毒株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使突变的病毒复制能力部分恢复并对药物的敏感性进一步降低26。2.3基因型耐药 (genotypic resistance)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 耐药相关的位点突变26。2.4表型耐药 (phenotypic resistance) 在体外细胞复制系统中证实HBV基因组中1个或1个以上位点突变,使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以E

7、C50表示) 26。2.5交叉耐药 (cross resistance) 针对1种抗病毒药物出现的耐药突变,导致病毒对另1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也下降,甚至出现耐药26。2.6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至少对2种无交叉耐药谱且是不同类别的NAs耐药26。2.7原发无应答 (primary non-response) 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用NAs治疗3个月 (12周) 时,HBV DNA下降1 lg IU/ml4。判定部分病毒学应答的时间因NAs类别而异,对于低耐药基因屏障NAs,如LAM和LdT,判定时间为6个月 (24周),而对于高耐药基因屏障NAs,如E

8、TV和TDF,判定时间为12个月 (48周)2。2.9完全病毒学应答 (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 在抗病毒治疗时,用灵敏的实时PCR检测,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3。2.10生化学应答 (biochemical response) 在抗病毒治疗时,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2倍正常值上限 (ULN) 患者,ALT降至正常2。2.11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获得部分或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其HBV DNA水平较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 lg IU/ml,并在间隔1个月以上的第2次检测

9、证实5, 25。2.12生化学突破 (biochemical breakthrough) 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基线ALT2ULN,且在治疗中ALT已降至正常的患者,ALT升至高于ULN27。2.13病毒学反弹 (virological rebound) 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获得部分或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其HBV DNA载量超过治疗前水平28。2.14肝炎复燃 (hepatitis flare) 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获得生化学应答患者的血清ALT突然上升5ULN或3倍基线ALT水平,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ALT升高的可能29。3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机制及影响因素3.1 耐药机制 病毒耐药

10、是反映病毒为逃逸药物压力而发生的一系列适应性突变,最终导致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26。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效率很高,每天可产生10121013个病毒颗粒,较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分别高10倍和100倍,HBV聚合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缺乏校正能力,且错配率较高。据推算,HBV每年发生氨基酸置换位点为 (1.43.2)10-530。HBV复制的这一特点也决定其在同一患者体内的病毒构成并不均一,而是由基因序列存在差异的多种病毒株组成,这些序列不同的病毒群称为准种 (quasispecies)。目前抗病毒治疗的NAs作用靶点均为病毒聚合酶基因,已知与耐

11、药相关的突变均位于HBV聚合酶基因的逆转录酶区 (RT区),可分为原发耐药突变和继发或代偿性耐药突变25-26。根据药物分子结构,目前应用的NAs可分为L型核苷类 (LAM和LdT)、D型环戊烷 (烯) 类 (ETV) 和无环磷酸盐类 (ADV和TDF)。该3类5种NAs的原发耐药突变位点如图1所示。图1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常见原发性耐药突变位点 (改编自参考文献2、31和32)3.2 影响耐药的因素 在临床应用中,一种药物能否选择出耐药突变,受病毒、宿主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26,32。3.2.1病毒因素 包括病毒的复制速度、病毒复制的保真性、基线的HBV DNA载量、准种、预存耐药突变、耐药

12、突变株的适应性和复制空间等31, 33-35。如前所述,HBV的高复制率和较低的复制保真性等特点,决定其易发生耐药突变。此外,耐药的发生还与患者基线的病毒载量、准种的复杂度有关。LdT的GLOBE研究结果提示,基线HBV DNA较低的患者 (HBV DNA 9 lg拷贝/ml的HBeAg阳性患者和HBV DNA 7 lg拷贝/ml的HBeAg阴性患者) 2年的耐药发生率较低36 。抗病毒治疗中HBV准种的复杂度与耐药病毒株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抗病毒治疗中维持较高HBV准种复杂度的患者易发生耐药37-38。 有研究表明,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体内已有HBV耐药突变毒株,称为预存耐

13、药39-40。对一些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选择后续的治疗方案前,应考虑其体内可能存在对经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 3.2.2宿主因素 包括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依从性、机体免疫和代谢状况、药物遗传学和宿主的体质量等23-25, 31。其中患者的依从性对耐药的发生尤为重要。据调查,40%的耐药患者与其依从性差有关27。Chotiyaputta等41对美国2007、2008和2009年1月接受LAM、ADV、ETV或TDF治疗的3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队列进行了依从性调查,随访1年结果表明,新治和已治患者的依从性在95%日以上者仅为39.7%和46.1%。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更低

14、。据调查,患者自行停药换药者为47%49%,其中治疗1年内自行停药换药者占19%24%16。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特别重视对上述依从性差并具有耐药高风险患者的治疗和管理策略。3.2.3 药物因素 包括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抗病毒效力、剂量和化学结构等。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是指为显著降低抗病毒药物敏感性所需的位点突变数目32,即出现原发耐药所需的位点突变数目。例如,在每个复制周期中,出现1个特定碱基错配的概率为10-5,同时出现2个和3个碱基错配的概率则分别为10-10和10-15。耐药基因屏障越高,所需同时出现的突变位点越多,发生耐药的风险也就越低。LAM、LdT和ADV为低耐药基因屏障药物,仅需

15、出现1个原发耐药位点突变位点即可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ETV是目前耐药基因屏障最高的药物之一,需同时出现3个氨基酸位点突变才可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42-44。TDF与ADV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耐药44-45;在HIV和HBV共感染患者中,已发现TDF基因型耐药突变 (rtL180M、rtA194T和rtM204V)46,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尚未发现耐药病例,提示其具有较高耐药基因屏障。交叉耐药可降低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如LAM耐药患者仅需再出现1个位点突变即可对ETV耐药42-43,已发生LAM耐药患者用ETV单药治疗5年,耐药发生率高达51%47。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是防止耐药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抗病毒效力低的药物,其选择压力低,耐药发生率相对较低,如ADV。但抗病毒效力较强的药物,选择压力增强,如其耐药基因屏障低,可较快选择出耐药突变毒株,如LAM和LdT。当药物抗病毒效力很强,耐药基因屏障高,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则选择压力较低,因为无病毒复制就不会有基因突变。此外,抗病毒效率还与药物剂量有关,如TDF与ADV的抗病毒活性相似,但由于TDF的临床应用剂量更大,其抗病毒效力更强。因此,为防止耐药突变株的发生,应最大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