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18.29KB ,
资源ID:53548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548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docx

1、小学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1.为什么看错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

2、,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教师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

3、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是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 是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是通过观察与测量图形,证明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这种现象建议教师再补充一二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并得出本课课题的研究的结果。第二段内容实验结论的印证与应用。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4、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判断较为复杂图形“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对于“视错觉现象”的危害与应用教师要尽可能的再补充一些事例进行教学活动。 3.参考答案 (1)看看我们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 (2)探索延伸中四幅图都属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四、背景资料 1.什么叫视错觉?视错觉就是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5、本课活动基本都属于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 2.错觉的危害 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无数彼此相互联系的神经元共同活动场所实现的。驾驶员受身体素质、年龄、环境等的影响,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几种错觉。 颜色错觉: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这些颜色通过城市的建筑、大地装饰、衣服的涌动,相互交错,流动变幻,容易使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错觉。距离错觉:汽车的数量多、品种杂、形状各有千秋。对这些在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驾驶员会出现对车身的长和短,速度的快和慢等判断误差,造成错觉。 光线错觉:太阳光,反光物体的亮度,车头冲着光,车头背着光,明体车窗,暗色车窗,以及夜间行车长灯强光,短距灯弱光,反复出现易使驾驶员在未适

6、应前造成错觉。弯度错觉:按照科学要求,公路是没有笔直的。公路的自然弯度和人为弯度,才使公路四通八达。驾驶员在公路上行驶的快慢,经常随公路的弯度而改变。变速的程度如何也会造成错觉。时间错觉:任务急迫,收车回家,赶早出车,人和车抢路等等时间上的限定,会使驾驶员出现“超前”抢路。这种心理也会造成错觉。环境错觉:地理环境不同,特别是新路环境,驾驶员不熟悉,自然产生一种陌生感。熟路又会出现习惯性。在城市马路上停车,或是路的级别要求,什么型号车,可行什么级别公路,这些规则制约驾驶员的行驶,造成环境错觉。 3. 舞台设计师常利用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妆等方面的视错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2.

7、吹泡泡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吹泡泡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玩”中有科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3.通过配置泡液及各种吹泡泡方法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有两个重点: 配置泡液的试验,了解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试验五的四个程序中的内容。学会三个吹泡泡的技巧。 三、指导策略 1.吹泡泡的溶液配比,以及吹泡泡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了吹泡泡里有科学。吹

8、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玩”得有趣,“玩”中有科学。 2.围绕“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这个问题,从调配溶液的比例,选用粗细不同的吸管,吹泡泡的技巧几个方面指导吹出大而好的泡泡。 3.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在调配溶液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整洁,做到各种用具井然有序。 4.教师的示范演示要求全面而准确,课前要认真的演练,示范出最大最好的泡泡,尤其是泡泡的新花样的演示,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参考资料 吹泡泡的溶液里的水蒸发的很快,水蒸发时,泡泡表面一破,泡泡就消失了,因此,在泡泡溶液里加一些甘油,它能与水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从而减缓了水蒸发的速

9、度,延长了泡泡消失的时间。 吹泡泡溶液的最佳配方是: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或医用的“开塞露”)。 当肥皂泡完整时,看上去非常漂亮。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薄膜的顶部和底部都会产生折射。最后的薄膜层反射红光,最薄的反射紫光。居中的反射七彩光。 3.照镜子的发现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使用镜子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的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镜子反射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反射方面的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反射原理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提高。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镜子的反射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

10、过实验体验到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光学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于镜子都非常熟悉,但平时对镜中成像并不在意,更没有进行过研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最普通的镜子也存在这么多的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观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其他和反射有关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对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进行搜集整理,积累知识。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本课探索主题提出要对镜面成像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发现“镜子中的你的右眼变成了镜子中的你的左眼,而不是镜子中的你的右眼”这一平时不被人注

11、意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研究兴趣。 第二个实验让学生体验镜子反射给眼睛带来的错觉。 第三个实验采用用勺子代替凹面镜和凸面镜,感受和体验与平面镜的区别。 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摔碎。 四、背景资料 反射镜(mirror)利用反射面反射光线的光学元件。通常有平面反射镜、球面反射镜和非球面反射镜三种。根据反射的程度又可分为全反射和半透半反射两种,后者常简称为分束镜。 平面镜反射镜 通常由镀银或镀铝的平面玻璃制成。平面反射镜对实物成虚像,对虚物成实像。它是不破坏光束单心性的光学元件,能形成完善的像。 球面反射镜 反射面为球面。若球心位于受光面一侧,则称为凹球面镜,简称凹面镜;

12、球心位于受光面另一侧,则称为凸球面镜,简称凸面镜。凹面镜是会聚镜,平行光束经它反射后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实焦点。把点光源放在实焦点位置上,光束经反射后成为平行光束。凸面镜是发散镜,平行光束经它反射后成发散光束,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此点为虚焦点。汽车驾驶室两旁安置的观察镜为凸面镜,远处的物体在虚焦点前附近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非球面反射镜有抛物面镜、双曲面镜、椭球面镜、锥面和柱面反射镜等。平行光轴的光束经抛物面镜反射后会聚于抛物面的焦点,在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中做物镜,可以使遥远的星体成像于焦点处。反之由焦点发出的光束经抛物面镜反射后形成平行光束,用于做探照灯。双曲面镜和椭球面镜常用于某些特

13、殊的光学系统中,以简化结构和改进成像质量。 4.水轮转的快与慢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水轮实验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水流有力量及探索使水流力量变大因素的学习兴趣。培养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对水轮转动的简单力学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和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实验活动,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以达到控制变量方面实验能力的提高。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流量大,水流力量大;水位高,水流力量大;在远轴点位置,水流力量大;垂直冲击叶片,水流力量大等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影响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流量、水位、冲击叶片的位置和角度)的四组对比

14、实验的操作。 实验记录及规律的分析、归纳。 2、教学难点: 四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保持不变,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教师要准备好分组材料:能拆卸的水轮和支架,底部或顶部开孔的矿泉水瓶或饮料瓶(大孔、小孔两种),脸盆或水槽,水,说明水轮应用的挂图、幻灯片或视频资料。 水轮的组装和制作方法:学校如有与教材配套的学具材料,只需进行组装便可使用。按说明书上的要求和安装顺序,先将6片或8片塑料叶片插在轮上,然后用粗铁丝当做轴,穿过轮的中心,最后把它固定在支架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叶片,试一试是否灵活。若没有配套器材可以用胡萝卜切段制成轴,用吹塑纸剪裁制

15、成叶片,再组装成水轮,材料易得,操作简便。 本课的编写思路、指导策略分析: 先组装一个水轮,然后用水流的力量冲动水轮转动起来,最后找出使水轮转动得快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水流有力量时,采用以水冲动水轮转动的活动,得出结论后,再通过四个对比实验,强化这一结论,并发现使水轮转动快的四个因素:流量大,水位高,在远轴点位置,与叶片垂直冲击。本课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组装一个水轮。 第二部分是怎样使水轮转动起来,是罐或瓶内的水通过底孔流出来产生了力量,才使水轮转动起来。这种力量能推动小水轮转动,它是一种自然能源,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第三部分是在水轮转动起来的基础上,实验怎样利用水流的力量,使水轮转动得更快

16、。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流量大、水位高、在远轴点位置、竖直向下与水轮叶片垂直冲击水轮转动的快的结论。课本中第一组对比实验,试流量;第二组对比实验,试水位;第三组对比实验,试距离叶轮轴心的位置;第四组对比试验,试冲击角度。教学中注意四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保持不变,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这四组对比实验可以按由扶到放的层次来实施教学活动。 水轮转动快慢的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良好课题和素材。可以把文章做足,建议进行“看看谁的水轮转的最快?”的比赛,实践多个因素的综合运用,另外,教学中不要局限于

17、以上四种因素,学生如果提出4个因素之外(水轮本身的改进,液体的改变等其它因素),教师对于学生思维的火花应给予充分的赞赏和鼓励,这样的思维拓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将终生受益。 第四部分是关于小水轮延伸拓展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本课原理在三峡枢纽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建议搜集、观察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开阔视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三峡工程中哪里应用到了水轮机吗?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发电的?为什么拦河大坝修得很高?答案对应的主要是前面四个因素中水位高,水流力量大,建议用简图或模型直观讲解。 本课教学中两点重要提示: 安全问题:建议打孔、剪裁轮和叶片由老师完成。不要让学生带剪刀、锥子等锐器,更

18、不要让学生制作轮、叶片或打孔。 卫生问题:本课实验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和卫生教育。指导学生控制好水流冲击的方向,防止浪费水和弄湿桌面、地面,准备好抹布,如果水有溢出,指导学生适时擦拭干净。 四、背景资料 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系利用河川、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位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之位能转换成水轮机之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机,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利用水力(具有水头)推动水力机械(水轮机)转动,将水能转变为机械能,如果在水轮机上接上另一种机械(发电机)随着水轮机转动便可发出电来,这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电能。水力发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水的势能变成机械能,又变成电能的转换过程。因水力发电厂所发出的电

19、力其电压低,要输送到远距离的用户,必须将电压经过变压器提高后,再由架空输电路输送到用户集中区的变电所,再次降低为适合於家庭用户、工厂之用电设备之电压,并由配电线输电到各工厂及家庭用户。 水轮发电机 用水轮机作为原动机的发电机。水流经过水轮机时,将水能转换成机械能,水轮机的转轴又带动发电机的转子,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而输出。是水电站生产电能的主要动力设备。水轮发电机由水轮机驱动。 潮汐发电 潮汐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势能来发电的,也就是把海水涨、落潮的能量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具体地说,潮汐发电就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一拦水堤坝,

20、将海湾或河口与海洋隔开构成水库,再在坝内或坝房安装水轮发电机组,然后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过轮机转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经济价值,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1966年在法国西部沿海建造的朗斯洛潮汐电站,它使潮汐电站进入了实用阶段,其装机容量为24千瓦,年均发电量为5.44亿度。 5.人的反应能力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吗?”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反应能力情况及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初步认识到人的

21、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体会身边事物处处有科学。 教学难点是每个实验的科学性。实验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当灰尘要进入眼晴时,你会很快的眨眼晴,这 很快是多长时间?”和“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现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作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的两个事例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吗?”,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按小组配备直尺

22、做好实验的组织工作,并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实验活动是通过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视觉反应实验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真实性在研究科学上是非常重要的道理。要认真做好细致的组织工作,第一个实验组织好,后边的实验才容易成功。 活动中要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活动。 教师要注意三项实验研究的主题是:一是反应需要时间,二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反应快慢有区别。不是研究比较学生之间反应的差别。不要造成误导,此点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安排。 实验二 是听觉反应实验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组织不要造成实验者的互相干扰,影响实验效果。

23、 实验三 是触觉反应实验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放下直尺与轻轻碰同学,一定要同步。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点内容。 以讨论形式谈实验的体会,教师要引导到研究目标上来讨论。 要注意抓住两点: 一是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 二是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很多情况是需要学习锻炼来提高反应能力,也就是大多数活动上反应快是锻炼的结果。对于第二点要点到为止,不可过于提高。 更不要误导到同学之间反应快慢的比较上来。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例举了一个实用事例,引导学生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中的道理。 2.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四、背景

24、资料 1.人的感觉器官主要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它们分别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组成。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它们把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触到的感觉,通过神经网传给脊髓和脑。脊髓和脑又反过来。向全身的神经网络发出命令,指挥人体的行为。 2.人们可以很快地眨眼睛,阻止灰尘飞进去。但是很多反应需要学习。就像有人扔一个球给你,你看到球来了,却来不及接住,这是反应慢的缘故。当球扔过来时,眼睛会将球的影像传给大脑,大脑透过脑神经把信息传给手臂和手指,命令它们接球。这要花一点时间, 因为神经无法很快地传送信息,而手至少要八分之一秒才能做出反应

25、。? 但是经常参加打球活动,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就能接住球了。 3.打苍蝇有时打不着是为什么?当你移动蝇拍时,苍蝇就看见了,? 但它不认为有什么危险。突然你一下子拍下去,确信一定可以打扁它。但是苍蝇却很轻易地逃走了,因为它只需要百分之一秒就能对危险做出反应。 6.耳朵的功能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对耳朵功能的探究、亲身体验,使学生对耳朵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积极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关注,从而增强保护自我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反复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的能力。 3.

26、通过学习活动,了解耳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 1.耳朵在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保持平衡方面的作用是本次学习活动的重点内容,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这样的活动往往怀着游戏的心理。所以如何做到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从中发现规律,还有待于教师的在活动过程中的引导。 2.在游戏过程中有些孩子对传声筒的传声原理发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本班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3.在活动过程中,传声筒的制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让孩子们注意安全。纸杯底部的小孔不要过大,所打的结一定要打于小孔,这样绳子就不会从孔中脱落出去了。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本课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步骤一

27、定要清晰,语言表达一定要精准到位。在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思考得出初步判定后教师再总结,得出结果。 2.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在每一环节中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1)活动过程1(制作传声筒)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扎眼的安全。使用时,两个人各拿纸杯的两端,轻轻拉紧绳,对着纸杯讲话,注意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大。 (2)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安排在室内,课桌椅往两边合并,腾出较宽的走道,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室内安静。 3.思考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人耳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使用纸杯时声音比不用纸杯时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好像发自很远的地方,不是非常的清晰但能辨别出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 实验二:第一次实验蒙住

28、眼睛的同学能顺利的找到拿铃铛的同学,是因为人的耳朵有辨别方向的功能。所以捂住一只耳朵后,光靠一只耳朵辨别方向的作用减弱,再找拿铃铛的同学就不那么准确了。 实验三:两个耳朵都捂住,身体就丧失了平衡功能,所以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 4.“探索延伸”中从关注自己身体的角度,搜集保护耳朵的资料 四、背景资料 1.传话筒的原理:声音在空气中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也是两个人之间讲话时不一定正对着对方,双方也能听到的原因。但是如果声音沿着固体物体,如金属或线绳传播时,却只沿着固体物体传播,这样不损失声音的能量,所以声音可以比在空气中传得更远,而且声音也大。 2.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可接受外界的声音刺激而产生

29、听觉。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听觉作用是由这三部分完成的。 外耳:是可以看到的部分,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借助于鼓膜与中耳相连,其功能是收集声音。 中耳:可接受外耳传来的声音,继续传导至内耳。 内耳:可接受中耳传来的声音而产生听觉。 3耳朵的作用二: 第一,接受外界声音刺激,产生听觉,使人听到外面的声音。 第二,具有平衡作用,内耳有感觉身体位置的功能,从而可维持身体的平衡。晕车、晕船往往与耳的平衡作用有关。 4耳是人体的主要器官,在人的生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保护。 第一,外耳部的血液循环较差,天气寒冷时易把耳朵冻坏,因此应注意保暖。常用手搓耳有益耳的保健,同时对全身也一定的保健作

30、用。 第二,遇到强烈的声响如鞭炮声,应赶快张口并用手掩耳。 第三,耵聍是耳分泌的液体,能吸收尘土保护耳。有人常用发卡或火柴棍用力挖取,容易损伤鼓膜,影响视力。经常掏耳是一种不良习惯。 (1)外耳道图片 (2)内耳道图片 7.哪种方法倒水快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哪种方法倒水快”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体会“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

31、科学观。 教学难点是实验三,“哪种方法倒水快”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倒水快的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塑料水盆1个、塑料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在底部侧面扎一孔,孔径要相当于铅笔粗细。)、计时秒表1个、水杯1个。 关于在瓶底部侧面扎孔,不可由学生操作,教师在操作时也要注意安全,不要扎伤手。 关于倒水的各种方法教师要亲自动手实验,以便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要进行安全教育和活动纪律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倒水快的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听声音观察倒水情况,证明听到的声音是空气进入水瓶中产生的。说明空气进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