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9.57KB ,
资源ID:535414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541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至学年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至学年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1、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至学年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句子默写1默写(1)僵卧孤村不自哀,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_,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中晚泊犊头)(3)三顾频烦天下计,_。 (蜀相)(4)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5)然往来视之,_;益习其声 (黔之驴)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散曲,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曲中“飞鸿”的意思是_ 3下列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

2、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B作品中“一点飞鸿影下”一句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生机感。C作品写景远近结合,“青山绿水”是远景,“白草红叶黄花”是近景。D作品前两句秋景本已清寂,到了后三句,意境更显冷清、萧瑟。三、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狼 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

3、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本文选自_(朝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短篇文言小说集_)。5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目似瞑,意暇甚。6从文中对屠户“投以骨”、“复投之”的描写可以看出,故事开端时屠户对狼的感觉是“_”。随着情节的发展,屠户感到“_”,决定持刀抵抗。(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

4、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注释)掇:抓取。7解释下列名中加点词。(1)百姓有过(_) (2)左右遽谏曰(_)8文中与“蝗虫大起”相照应的语句是“_”,而太宗吞食蝗虫的行为反映了他“_”的内心愿望。9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位_、_的明君。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漫话风筝 清代高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风筝。风筝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据说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子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

5、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许是中国最早的风筝。晚唐风筝用丝条或竹笛做成响器,随风而鸣,因而得名“风筝”。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到了唐代,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玩具。宋代风筝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在民间浸染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广泛流行。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六名儿童在放风筝。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我国民间风筝的

6、制作者大多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农民和手工艺人,由于受地域文化、经济、风俗等因素影响,风筝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大江南北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他们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制作风筝,寄托人生乐趣和理想。我国民间风筝造型、用料、色彩、风格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非常突出。这些风筝风格粗犷,淳朴,一般就地取材,篾扎纸糊即成。据传,放风筝最早是为图吉利,人们将风筝放得高高的,等状钻进云彩里的时候,就一刀将风等线剪断,那风筝就看不见了,于是高喊“晦气没了”、“晦气走了”以图吉利。后来放风筝逐步成为人们的一项休闲活动,放飞的时间也不局限于清明时节了。于是,仰望天

7、空,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先是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现在,风筝已成为我国对外联系、发展经济的重要纽带。10作者介绍了有关风筝的多方面内容,可见标题中“漫话”一词的意思是_11第段介绍了中国风筝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_、_、_等方面。该段引用郑板桥的诗句,目的在于_12下列从文中筛选的信息正确的一

8、项是_。A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由哲学家墨子制造并据其响声而命名。B民间风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因为其制作者是当地的农民。C为了图取吉利,现代的人们在清明节及其它任何时候都放风筝。D中国风筝先后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原因是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13如果把下列文字插到上文中,你觉得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山东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自一九八四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世界许多地方也都有自己的风筝节。每年的三月,泰国旅游部门都要在首都曼谷市中心的王家田广场举行盛大的风筝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风筝把曼谷的天空点缀得缤纷绚丽,吸引着成千

9、上万的曼谷市民和外国游客。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自豪与自幸 余光中我的国文启蒙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一九四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

10、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一进中学,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接下来是读留侯论,文章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篇目。这些都使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父母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就这么,每晚就着摇y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

11、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不过那时为我启蒙的,还有二舅父孙有孚先生。他对于我接触旧小说影响很大。他家中藏书不少,课余任我取阅,我得以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甚至封神榜、东周列国志等等。耽读之余,我竟渐渐熟悉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了。最为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父母的口授启掌,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余韵不绝。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如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12、”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令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注释:拔贡:依清制

13、科举,由各省选拔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贡入国子监。14根据拼音写汉字:摇y_15第段画线句中“望洋兴叹”引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殊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否定和讽刺16阅读文章-段,围绕“我的国文启蒙”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1)_。(2)父母用乡音吟哦启发我领略诗文古典的情操。(3)_。17文章的副标题是“我的国文启蒙”,第段提到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对我严谨认真教导的内容可否删去?理由是什么?18请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六、综合性学习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下面小题材料1: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的理解,“字”则是“名”的解释与补充,也可以

14、是“名”的内涵的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义近;关羽,字云长,名字相辅,取振翅如云之意。材料2: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它可以更自由地体现个人的旨趣。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的六个“一”即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19阅读材料1说说苏软(字子瞻)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20阅读材料2说说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个人志趣。七、作文21题目:我的幸福时光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尚思为国戍轮台 晚泊孤舟古祠下 两朝开济老臣心 古道西风瘦马 觉无异能

15、者 【解析】【详解】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戍”“轮”“祠”“瘦”等字的书写。2天空中的鸿雁3D【解析】2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一点飞鸿影下”: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所以“飞鸿”的意思是天空中的鸿雁(大雁)。3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

16、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所以“到了后三句,意境更显冷清、萧瑟”错。故选D。4 清朝 聊斋志异 5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6 惧 大窘 【解析】4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清朝杰出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

17、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瞑”:闭眼睛。“意”:神情。“暇”:悠闲。“甚”:很。6考查对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故事开端时屠户对狼的感觉可提取“惧”字作为答案。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屠户感到情况不妙的词语可提取“大窘”作为答案。【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18、。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

19、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7 过失、过错 立即 8 见蝗虫,掇数枚 无害百姓(或

20、“移灾朕躬,无害百姓”) 9 体恤民情(关心百姓) 勇于担责 【解析】7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比较容易,没啥古今异义词,如“过”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过失、过错”的意思,而“遽”作为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8考查对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如文中与“蝗虫大起”相照应的语句可直接提取“见蝗虫,掇数枚”作为答案。而太宗吞食蝗虫的行为所反映出他的内心愿望,可直接提取“移灾朕躬,无害百姓”作为答案。9把握好文

21、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等句,即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位体恤民情,勇于担责的明君。【点睛】翻译: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

22、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10随意地说11 功能的变化 品种的增加 性能的提高 表明清朝时潍坊地区放风筝非常普遍 12D13第5段。第5段主要介绍了中国风筝的传播,而该段文字介绍了潍坊国际风筝节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风筝节,具体说明“风筝已成为我国对外联系、发展经济的重要纽带”以及风筝对他国产生的影响【解析】10考查标题中“漫话”一词的意思。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说明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本文很随意地介绍了风筝的功能、品种、性能等。所以“漫话”在文

23、中就是“随意地说”“随便说说”“闲来聊一下”之意。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到了唐代,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玩具”是说功能的变化。“宋代风筝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在民间浸染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广泛流行”是说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提高。“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是生动地再现了百姓放风筝时的场景,说明清朝时潍坊地区放风筝非常普遍,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12A.原文是“风筝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据说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

24、古代哲学家墨子制造的”,注意是“据说”。B.选项“民间风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因为其制作者是当地的农民”一句强加因果。C.现代的人们在清明节及其它任何时候都放风筝,不仅仅为了图取吉利。故选D。13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哪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句子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题干所给的这段文字介绍了潍坊国际风筝节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风筝节,具体说明第5段的“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风筝已成为我国对外联系、发展经济的重要纽带”的观点。所以可把这文字插到上文的5段中。14曳15C16 戴先生用老派的吟诵启

25、发我领略古诗文的意境。 舅父启蒙我阅读旧小说并熟悉了其中的民俗风土。 17这段内容写的是孙老师的严格为我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底子,为我以后进外文系打下了基础;这个内容和最后一段我参加“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内容相呼应;进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我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18内容上不仅谈到自己以身为中国人为自豪,又以一个“更”字强调了以使用中文为幸;其中“自豪”不仅包含了受到吟诵中国古诗文时那种感兴的熏陶为幸;也包含了自己能在异国他乡独处寂寞时朗吟古诗抒发豪情为幸;也包括能以中文对仗的优势来使自己的译文胜过英文的原文表达为幸。【解析】14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

26、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摇曳”: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注意据义定形。15考查引号的作用。特殊含义: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其意义往往不是表面常见的意思,而具有特殊的另一层次意思。所以需要加引号以提醒读者注意。而“望洋兴叹”本义: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这里指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使用的是特殊含义。故选C。16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第3

27、、4段写戴先生用老派的吟诵启发我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第6段写的是舅父启蒙我阅读旧小说并熟悉了其中的民俗风土。17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关于情节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的内容、对事件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对我严谨认真教导的情节,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孙老师的严格为我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底子,使下文进外文系变得顺理成章。从结构上看,照应最后一段我参加“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内容,除了使文章结构严谨外,还由此突出以使用中文为幸的文章主题。所以不能删除。18考查语段的作用,要

28、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如“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一句,以一个“更”字强调了以使用中文为幸:吟诵中国古诗文时被熏陶为幸,吟咏古诗抒发豪情为幸,中文的表达胜过英文的表达为幸。所以说结尾这句话,深化了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反思。【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

29、主旨等。19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子瞻:意思为高瞻远瞩。苏轼的名和字之间恰恰是解释与补充的关系。20欧阳修晚年怀有纵情琴棋书画,饮酒作乐的闲情雅趣。【解析】19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说说苏软(字子瞻)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可分析材料一“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则是名的解释与补充,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等句,即可给出正确答案:苏轼的“轼”本义: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字“子瞻”的“瞻”:高瞻远瞩。名与字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与意义:名和字之间的解释与补充的关系。这就是名字中的汉字的意美。20此题不难。可分析“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的六个一即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

30、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一句,这句话阐释了“六一居士”的内涵,即怀有纵情琴棋书画,饮酒作乐的闲情雅趣。而“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同时,也是旧时文人雅士的自称。21我的幸福时光那时候,攀附在老树上的凌霄花开得正盛。随着时间的流逝,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安抚了我们这些考生的心,同时也宣告着暑假的到来。这正是我们最享受的一段时间没有作业、考生休息、成绩未知,爸妈也不会时刻盯着我们的成绩。我也不例外地放松了自己平时因为学习时刻紧绷的神经。我的父母虽平时对我约法三章,但在这几天里,竟也破例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说来也怪,平时吵着闹着要和自己的好姐妹们一起去逛街的我,竟在这时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花开半夏,确实,那花开得煞是好看,淡淡的花香混在空气中,也算得上是沁人心脾这大好时光,怎能就浪费在购物商场里呢?我坐在小区花园的长凳上,手里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天不是很热,头顶是密密匝匝的浓阴,金色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漏了出来,洒在微微泛黄的书页上,心中竟漾起了一丝惬意的怀旧的意味。这是父母小时候也很爱的经典红楼梦,每每读来总会让我为曹雪芹能塑造出如此众多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人物而赞叹。同样的,他对这群深宅大院里的贵族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