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4.33KB ,
资源ID:5353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53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济地理大题完善版 2.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济地理大题完善版 2.docx

1、经济地理大题完善版 2第一章1.阅读文献,研讨明确经济地理边缘科学性的意义。a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健康发展b有利于发展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加强经济地理学与各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密切联系c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在产业布局方面的有用经验d有利于经济地理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加强基础训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2.理解经济地理学的边缘科学性质过去,在总结经济地理学科学属性时,有的人受认识绝对挂的影响,认为只有经历因素对生产布局规律的作用才是内在的、本质的因素,才是有规律的,决定着经济地理学的属性;而自然与技术因素则是外在的、非本质的因素,不是必然的、决定性的,因此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只能是社会科学或社会

2、经济学。与此相反,一些人把自然、技术诸因素看成是生产分布规律的内在因素,这样依然认为经济地理学具有边缘科学性质3.理解经济地理学科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a地域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地理学,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它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产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b综合性: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

3、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第二章1.阅读资料,结合实际,小组合作开展自然资源稀缺与无限辩论。2.收集或调查获取资料、阅读文献,以你家乡所在市或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条件进行评价。3.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对产业区位的影响P37a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b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直接影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布c位置、交通、信息条件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布局d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类型4.距离衰减规律的意义a距离衰减原理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的理论基础之一b在距离衰减原理基础上,可以推论出很多产业规律,著名的

4、杜能农业区位论即是如此c距离衰减原理,包括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距离衰减公式和断裂点公式等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也有很大使用价值d可根据交通线的新建引起的空间距离的变化,来预测城市和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6.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a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般表现: 为产业布局提供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必要条件的各种矿物资源和原料等 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经济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和场所 为各种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水源 对不同产业的不同影响:从自然条件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布局提供的必要前提看,由于各产业部门的特点不同,它们受自然条件

5、、自然资源的影响也不一样 是产业布局的前提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产业布局离不开必要的自然环境条件,但有了必要的自然条件,不一定出现(特别是不一定马上出现)某种产业活动b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 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c称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建立多部门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 各地产业发展往往与优势资源有关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作用程度是不同的d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直接制约农业空间分布 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三产业分布7.地域(区域)分工理论(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

6、论、H-O理论、技术差距论),并举例说明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相对利益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的依据,是这个国家在生产某类商品时,其生产成本与其他国家是相对有利还是相对不利。每个国家都应出口其“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进口其“比较成本”较高的商品,这样,国际贸易就可使双方都获得收益举例:美国“玉米带”和大平原地区专业化生产 P2489.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P34a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愈益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b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因素

7、c现代科学技术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 区域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地位显著 改变了传统的部门分工与地域分工的界限,出现了新的地域分工格局 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经营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10. 人口劳动力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P40)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力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劳动力数量:一定数量劳动力是产业布局基本条件之一,人口规模也是扩大生产和深度开发,经济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但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不利于经济成长。(3分)劳动力质量,已成为衡量现代劳动力最主要指标,影响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分)作为消费者的

8、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其数量、密度、空间分布、人口结构等对陈叶不拘有多方面影响,人口数量规模大、密度高、集中分布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吸引相关产业(3)分人口结构差异需求差异性与多样性制约产业分布。(2分) 11. 市场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2. 产业环境、政府因素、全球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不断超越国界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全球化要素和市场全球化影响经济区位活动全球化门户地区和门户城市成为要素集聚区经济活动集聚区位(门户地区:便于要素流动的地方)13. 如何理解产业布局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14. 评价产业布局条件的原则,举例说明(1)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例:一般农业的产业

9、分布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科学技术、人口与劳动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相关联系,相互作用,不能缺少的,对产业评价布局条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把主导因素研究清楚。(2)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1既要看到诸条件的有利方面,必须指出其不利方面(山地多,平原少)2既要注意资源的数量,也要重视资源的质量(中国铁矿储量多,世界第三,品位34%)3既要看资源的绝对数量,又应注意社会需求的相对量(在100KM2上的1m3 木材蓄积量和1m3 面积上的1m3 木材蓄积量无论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都不同 )4既要研究本区域情况又要考察相关区域情况,特别要注意进行区域间的比较(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世

10、界的国土面积的1/15,但人均占有量不过1ha,只及世界水平的1/4)5既要把握资源条件的现实情况也要了解其动态变化(火山爆发曾经是威胁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灾难,但大西洋的冰岛却利用其所造成的地热资源取暖)6既要研究资源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要分析产业布局对资源条件的作用(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效益,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和灾难)(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上海新港布局影响因素评价为例)第三章课堂研讨问题1.收集获取数据,并阅读文献,分析近20年来,你家乡所在市或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及形成原因。2.阅读文献,收集资料,试对你家乡所在市或县经济空间布局进行初步设计。复习思考题1

11、. 解释:产业结构,GDP、GNP、GGDP,增长极,点-轴理论,极化与扩散作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工业化,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区位商,产业集群,产业集聚2. 理解产业分类(三次产业、要素集约程度、产业功能等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以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为分类依据和标准。 第一次产业的产品: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取得的,第三次产业的产品:第三次产业的产品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商业、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和娱乐、文教卫生等其他劳动服务行业。(2)要素集

12、约程度:(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物质资料、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3)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辅助产业,新兴产业。3.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在生产之间转移揭示了经济结构发展演变规律,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由第一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动因: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及变化消费、市场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GDP结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化2规律:库茨涅兹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各产业实现国民收入动态演变劳动力分析的变化产业结构的

13、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不断处于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持续上升,中前期前者上升更快,从横向比较均可即证。动因:各产业技术进步差异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规范经营,提高效率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三次产业的基本特征不同对技术进步的感应不同各产业对创造财富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不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4. 工业化阶段及工业结构演变规律1工业化初期轻纺工业为主2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为主3工业化中后期高技术发展为主规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5. 理解增长极、1955年法国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最初为抽象的经济空间概念。19

14、66年JR布带维尔将它转化为地理空间概念。应用:创新推动优区位极化增长带动周围实现共同富裕政府规划增长极和市场引导集聚促进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点状布局点轴开发点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节点(及各级城镇)。线包括各种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信线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其中以交通线为主。应用:点轴系统开发发展中心与轴线有机结合促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发展。空间结构成点轴系统。网络开发模式。网络是节点与轴线的结合空间结构呈网络状6. 理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7. 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原始平衡级核式点轴模式网络模型在农业社会,产业布局差异太大,基本上为均质化,在工业出现,工业企业导致产业集聚而形

15、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发展的中心,形成极核式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扩大,交通线路发展,中心城市沿着交通路线向外扩散,便出现点轴式。当地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布局轴线经纬交织,发展成网络布局模式。8. 理解经济梯度推移论1区域经济兴衰产业结构优劣主导部门先进性兴旺部门则高梯度。衰退部门则低梯度形成区域经济水平梯度。2创兴发生在高梯度区域在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向低的区域推移3梯度推移理论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源地向邻近城市推移循环累积因果原理9. 理解大推进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0. 理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及意义由于区域发展条件(自然、历史、社会、经济、

16、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区域发展中,自然存在平衡和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平衡发展目标突出缩小差距,非平衡发展突出优势地区发展,势必导致区域差异扩大。意义:1.处理好效应效应与公平的关系2.强调各地带协调发展。3.有利于统筹规划的方面。11. 我国区域发展中应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益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益的社会条件,只有效益才是能提供公平的可能性,两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能会出现矛盾。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效益而讲公平弃之不顾,而应该将效益与公平兼顾,在特定时期有所侧重是允许的。理解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指:要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

17、业向更高的适应层次演变,即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高度化。而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所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或者是将社会财富从低效用的消费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用的消费者手中,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12.理解产业优化实质,了解产业结构优化内容13.理解主导产业选择标准1、净产值率,即用净产值与总产值之比,提现某些部门新创造价值所得比例,它可以反映该部门经济效益高低。2、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技术进步在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大小或比重。主导产业应明显高于

18、其他产业。3、前后向连锁度,是反映联动效应的指标,指该部门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带动起来的增量。前后向连锁度是该行业增加单位产品,拉动为其直接或间接提供生产资料等的有关部门所增加的总产出。4、出口依存度,是反映出口创汇的指标,是该行业对外出口额占总产值的比重,比重越大,表明其出口依存度越大。2.实地调查重庆主城附近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问题与建议。发展特点:产业化百万工程整体推进势头良好,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龙头企业规模逐步壮大,效益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机制运营状况良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农村合作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组织

19、化程度提高。存在的问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是当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很低,农民和业主的合同意识较差;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对策: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转变财政支出结构,明确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入,确立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培植农产品加工的支柱产业;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农业生产特点及其与农业布局之关系1 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

20、融-农业布局强调自然,经济,技术三结合;2 生物生命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必须”不违农时”;3 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明显决定了鲜明的地域性-农业生产强调”因地制宜”;4 农业各部门及农业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农业作为生态农业而存在-地域农业生产应当多样化综合发展。农业布局条件分析(自然)1 气候条件-指一个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能源及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2 地形条件-地表形态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的地貌形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更通过热量、水分的地表再分配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地对农业产生

21、影响。3 生物土壤条件-植被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及肥力特征也不同,植物和土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分析杜能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22、。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农业地域专业化及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必然性:农业生产特点-对自然条件的特殊依赖性;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地域性十分明显;追求最大利益-发挥优势-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优越性:利于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

23、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利于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实行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利于农业劳动专业化,使劳动者掌握专业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利于合理配置农产品加工工业,节约农业原料的运输,提高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利于作业专业化,使许多作业项目实现社会化的专业经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特点及组织形式特点: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区域合理。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不断完善。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形式: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市

24、场+农户-市场带动型第五章工业生产与布局特点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和少量微生物作用过程-布局受时空限制较弱;连续性、阶段性和比例性-强调专业化协作-生产综合体;受科学技术、资金、管理等因素的制约明显;工业布局呈点-线-网布局演变。一、工业区位因素(矿产、水、环境保护)的影响1、矿产资源:是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其地理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工业的生产规模、成本、经济效益等,还影响工业结构和布局,最终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成败。2、水资源: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和条件,又与农业和其他产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工业水环境污染程度差异很大,污染水源的工厂,其污水排

25、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居民区上游。3、环境保护:重点防止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城市郊外并处于最小风频侧;地形因素-设置防护卫生带。固体废物处理: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远离居民区特殊处理。2、煤炭、电力、钢铁、汽车、高技术工业布局特点(1)煤炭:由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决定;综合利用工业基地而布局(2)电力:1、火电站布局:接近负荷中心和燃料基地 2、水电站布局:节省燃料、成本低廉、综合效益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一次投资大、淹没损失大 3、核电站布局:燃料轻,易接近负荷中心布局;成本高、技术要求高(3)钢铁:原燃料依赖性大;用水量大,占地面积大;资金占用多,耗劳动力多;污染重(4)汽车:区域发展

26、水平高;区域综合工业水平高;区域科技与管理水平高;关税等国家政策(5)高技术:智力资源指向明显;良好的开发性技术条件;快捷便利的基础和信息设施条件;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3、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心思想1、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2、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综合作用下的生产成本最低区位即工业最佳区位4、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1、原料指数大于1,区位应近原料地;小于1,区位应近市场;2、应尽量采用遍在原料,以便使工业趋向市场;3、利用非遍在纯原料生产,其区位应视其他因素条件而定。5、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研究了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力费、集聚,在这三者条件作用下的生产成本最低区位为最佳区位

27、,为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提供了理论支持。第六章6、交通运输生产特点及其与布局之关系(1)特点:运输产品的非物质性-节省运输工作量;运输产品的非实体性-非储备性、服务性、先行性;运输产品的同一性-联合运输、综合运输(2)布局关系:1、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布局:把制造业区位分为原料指向区位、市场指向区位、无明显指向区位。2、交通运输与采掘工业布局:实质是资源的开发顺序和开发规模,影响采掘业的集中和分散程度。3、交通运输是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门化的关键条件之一4、交通运输变革让工业企业布局由原料指向转变为市场指向7、理解交通线路布局基本原则与布局内容原则:1、单一线路布局的基本原则-耗费最小和交通流量最

28、大原则 2、实际中有正负偏离,在线路长度与交通流量见寻找最佳结合点。如渝合路(3)综合运输枢纽的类型:铁路-公路,水运-公路,铁路-海运-公路,铁路-河-公路,铁路-海-河-公路8、运网布局原则:线路建设投资最少和运输成本最低,分为动点布局、定点布局、动点定点结合布局9、五大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对比分析优点缺点适用范围铁路运输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劳动生产率高消耗金属多、线路造价高中长距离大宗物资和旅客公路机动灵活门对门、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连续性好运量小、能耗高、成本高中短途旅客和货物水运运量大、投资少、能耗低、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连续性差长距离大宗货物航空速度快、直线路径、时间效率

29、高运量小、能耗高、技术高、投资高中远程旅客、贵重物资管道运量大、连续性好、安全、占地少专用性差、灵活性差大宗特殊物资10、运费理论及意义(一)理论:1、运费结构与运费率递减律:运费=终点费+运行费(二者特点不同) 运费率递减律:总运费随距离增加而增加,但单位运费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 2、运输方式的运费结构及使用范围:铁路、水运的运行费低、终点费高,运费率递减快,适合中长途运输。公路则相反。(二)意义:减少中转;发挥运输方式的优势;提高装卸效率,降低终点费10.各运输方式的运费结构分析 铁路运输运量大、能耗低,连续性好,效率高,运费结构为终点费高、运行费低,因此适合大宗物资和旅客长距离运输。

30、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能耗高,运费结构为终点费低、运行费高,因此适合中短距离物资和旅客运输。 水陆运输运量大、能耗低,灵活差、连续性差,运费结构为终点费高,因此适合大宗型货物的长距离运输。 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耗能高、投资高,运费结构为终点费高、运行费低,因此适合中、远程旅客,以及贵重物资运输。 管道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差,运费结构为终点费高,运行费低,因此适合大宗特殊物资运输。第七章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 据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化全过程是一条近S型曲线。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增长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一般工业化中期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最为明显。 8.城市地域形态类型 块状城市。在城市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 带状城市。主要是在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