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0.52KB ,
资源ID:53527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527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俗风情课程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docx

1、民俗风情课程论文民俗风情课程论文题目:云南白族风情学 院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 业 年 级 学 号 班 级 编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1年7月11日目录摘要3关键词31.云南白族简介32、云南白族的族源与形成42.1、白族的来源42.2、白族的形成43、云南白族服饰鉴赏54、云南的白族三道茶65、云南白族民歌75.1、白族民歌特点75.2白族民歌调75.3、白族民歌小调85.4、白族民歌文化86、云南白族家具的艺术风格87、当代云南白族民间文学97.1、十七年时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理论的初建期97.2、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期97.3、20世纪90年代的成熟期108、参考文献10

2、云南白族风情摘要: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云南白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除介绍了白族的宗教信仰、节日、饮食习惯、农业经济外,主要介绍了云南白族的族源、形成,服饰特色,别具一格的三道茶,民歌,家具以及民间文学等,呈现出了云南白族的民族特色。关键词:云南白族 服饰 三道茶 民歌 民间文学1.云南白族简介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全省白族有144.0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87%。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白族有1505644人。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

3、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白族日常

4、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此外也喜爱粑柏、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科学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在冶金、建筑、医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建,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张胜温大理画卷、剑川石窟石雕等闻名中外。2、云南白族的族源与形成2.1、白族的来源2.1.1本土说白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而不是外来的任何民族的一个支系;白族的祖先是“土

5、著昆明人”。 2.1.2外来说白族来源于氐(di)羌;白族的祖先是汉代的僰(bo)人,隋唐时称为白蛮;西爨(cuan)融合于白蛮中;白族的祖先包括:滇僰、叟、西爨白蛮、汉族及其他民族;以上族群是一脉相承的民族。2.1.3多元说任何民族都不是单一族类形成的,而是很多族类聚合而成;白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包括:土著居民(“洱海人”西洱河蛮)、昆明人、僰人、汉人、哀牢人。2.2、白族的形成白族的形成问题的核心是唐朝以前的各个族类如何演变为白族。第一,白族的形成时间也就是南诏王朝存在的时间。第二, 794年以后,西洱河蛮、哀牢、人、汉姓等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互相依存,使原来诸蛮之间的差别逐渐消

6、失,从而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第三、从称谓上看,南诏中后期以后,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青蛉等蛮名消失,进而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大封人”、“封人”、“封民”(封即白)。大封民国的出现,标志了白族的形成。第四,大理国时期,白族共同体更加统一和巩固;第五,大理国时期,云南出现了“白族化倾向”。3、云南白族服饰鉴赏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麂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有不同

7、。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袱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髻。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免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披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

8、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

9、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4、云南的白族三道茶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

10、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

11、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5、云南白族民歌5.1、白族民歌特点白族民歌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 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 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时句中 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

12、的 变化重复。5.2白族民歌调白族民歌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民歌调”、“剑 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民歌调等。每首大多由八个诗句组成。第一句通常是三个音节的韵头,第二、三句为两个七字句,第四句是一个五字句,第五、六、七句是三个七字句,第八句是一个五字句,故一般简称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从诗段上看,前四句为上阕,后四句为下阕,据说白族调有三十六个韵头,它主要用于每首白族调的开头,起定韵的作用,其余七句即按韵头押尾字韵。句式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句式是七七五、七七七五或

13、七三五、七七七五的,一、三、五、七句的尾字押韵。内容多反映生产、风俗和爱情生活。5.3、白族民歌小调与白族民歌调不同之处, 白族民歌小调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5.4、白族民歌文化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

14、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6、云南白族家具的艺术风格云南白族家具具有强烈的白族传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装饰艺术特色( 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到滇国青铜文化、楚漆文化和中原汉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的较大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厚、地域文化突出、注重装饰、多元融合、崇尚自然。云南白族家具主要是指以生活在云南大理地区为主的白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白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出白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家具”它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白族家具属于一种雕刻家具“它既是白族大众一种普通的起居生活用品,同时也是

15、一种特殊的木雕工艺品”非常注重装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意蕴! 同时由于特殊风格的装饰以及较为齐全的体系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白族家具在风格上留下了多个民族文化影响的影子,使其表现了特殊的风格及装饰艺术特色。7、当代云南白族民间文学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丰富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民歌、童谣以及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类体裁,尤以本主、龙的神话传说和叙事长诗最为独特。当代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之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其研究的状况及其特点作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为民间文学研究提

16、供必要的借鉴,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从史学角度对建国以来的白族民间文学研究历程作概括的话,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七年的理论初建期;八十年代的发展期;九十年代的成熟期。7.1、十七年时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理论的初建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及民族识别工作的展开,民族文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资料整理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础,在“全面收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十六字方针”指引下,全国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其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参加人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为此,依靠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的白族文化事业获得了新生,白族民间

17、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时的理论工作者,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基础,尤其运用马克思文艺理论进行研究,但更多是倾向于收集和整理,未形成研究的理论体系。在“文革”期间,由于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7.2、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期进入新时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新形势的到来,加之前期一系列白族民间作品的整理面世,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资料。1982年9月大理州第一个公开发行的白族文化的综合性期刊大理文化创刊;1984年大理文艺创刊。这些刊物立足于本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繁荣和发展大理民族文化当作己任,改变了研究者各自为阵,散兵游

18、勇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依托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思想战线、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悄然形成了由张文勋、李东红、杨亮才、赵橹、周祜、杨永新、杨延福、马曜、张旭、李一夫、何立义、张锡禄、段伶、吴棠、施立卓等组成的研究群体,白族民间文学研究稳步发展起来,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7.3、20世纪90年代的成熟期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研究的兴起,寻根热潮的出现,边缘学科的发展、比较文学的盛行、跨学科研究方法凸显等的影响,给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加之90年代提出的文化大省、大州建设思路的出台,在老一辈学者的影响下,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薪火相传,研究的队伍不

19、再局限于大理州,研究人员的水平层次也有提高,出现了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或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白族民间文学,产生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白族民间文学研究逐渐成熟起来,进入了深入发展期。8、参考文献【1】云南旅游信息港 【2】邓家鲜. 当代云南白族民间文学研究概述.大理学院学报.2010.7【3】许佳、李正红.云南白族家具的艺术风格.昆明理工大学.2007.6【4】孙燕京. 服饰史话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8 月第一版【7】白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年7 月第一版【8】XX图片【9】XX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