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高考历史必修二资料汇编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距今一万年前的“刀耕火种”阶段:石刀、石斧;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 松土工具耒耜(木耒、木耜、石耜、骨耜);(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3)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开始:进入“铁犁牛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
2、赵过推广的耦犁,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又出现犁壁。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一人一牛,一次可播三行。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古代中国水利工程: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3、古代中国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
3、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高转筒车能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六十多米高的地方。这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4、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天子土地私有制。(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封建土地所有制特别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的原因:a.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使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确立的标志:a.初
4、步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正式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弊端:土地兼并。解决方案: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a.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b.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5、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5、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点: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
6、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2、冶金业:(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3)炼钢:南北朝的灌钢法(把
7、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3、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中国制瓷技术成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元朝江西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明期出现彩瓷,清朝出现珐琅彩。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2
8、、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1、“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朝以前宋朝时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市坊分开)。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时间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日中为市)。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主要的商业城市:(1)以政治功能为主: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
9、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以经济功能为主: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3、主要的商帮: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1、理解“重农抑商” 2、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重农抑商”:(1)发展历程: 开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强化:西汉汉武帝推行
10、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固守: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评价: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
11、的巩固;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2、 “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1)基本含义:“海禁”: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闭关锁国”:清朝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而非禁绝)的对外贸易和交往政策。(2)影响: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消极方面: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考点: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经济根源:15
12、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欧洲出现了“寻金热”。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的热情。(2)条件: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客观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达),地圆学说的流行。(3)表现: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开辟了一条从大西洋到达印度洋的新航线;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辟了一条从欧洲到达美
13、洲的新航线;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开辟了一条从欧洲直达印度的新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完成了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到欧洲的环球航行。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最直接的影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2)最主要的影响: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3)最深远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
14、现。(4)最深刻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考点:1、了解荷兰、法国、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1、荷兰:(1)野蛮抢夺殖民地: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在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
15、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2)建立海外市场: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法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3、英国:(1)野蛮抢夺殖民地:1588年通过“无敌舰队之战”,打败西班牙,从此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17世纪中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18世纪中期通过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英国还在印度迅速扩大
16、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2)建立海外市场: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点: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主要成就以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直接原因(市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资金:通过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资金;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2、工业
17、革命的主要成就:(1)开始的标志:在新兴的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2)发展: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3)转折(关键):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产阶级
18、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考点: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主要成就 2、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3、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前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19、开展;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动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3)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
20、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4)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3、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1)目的: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利润。(2)实质: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垄断的含义: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4)垄断的过程: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
21、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全形成)。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晶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2、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3)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4)标志:这些企业使用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5)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6)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2、
23、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3、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4、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1、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背景:外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内因(主要原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表现:资本:甲午战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区域: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民国初期(1912-1922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短暂春天):(1)原因:辛亥革
24、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数量: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资本: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行业: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3、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原因:前提: 192
25、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关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2)表现:行业: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速度: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4、抗战时期(19371945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2)表现: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5、解放战争时期(1946
26、1949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了解“一五”计划 2、理解三大改造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一五”计划:(1)前提: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7、工作。(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A。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实质:发展生产力。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B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时间:19531956年。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1956年)的主要内容:大会
28、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 “大跃进”运动:(1)指导思想: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表现:大办工业、农业;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口号。(3)意义:反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4)问题: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29、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人民公社化运动:(1)表现: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2)特点:过分追求公有制的程度高、规模大。(3)问题: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需要。)(4)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5)纠正: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点: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 2、认识
3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 5、了解“南方谈话”6、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主要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1978年):(1)原因:根本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直接原因:安徽、四川一些农村的改革试验。(2)表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包干到户。(3)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国有企业的改革(1984年以后):(1)主要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意义: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指导思想:“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