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9 ,大小:3.20MB ,
资源ID:534475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447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哥利亚履带爆破车.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哥利亚履带爆破车.docx

1、哥利亚履带爆破车潜望镜中远去的渺小背影二战德军的爆破车辆工兵实在是个太悲惨的兵种了,比笑话中所谓的炮兵炊事员还要悲惨很多尤其是战斗工兵(Pionier),清除障碍物,建突击桥,炸碉堡,埋雷和挖雷之类的活儿全是他们的,由于在工作时经常受到敌人的阻挠和抵抗,所以非常容易挂掉。据统计,二战期间的德国战斗工兵平均只能在战场上存活2-3周之久,这对于人力资源急缺的德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为培养一个合格的战斗工兵很费力气,他们必须有强健的体力,过人的勇气,熟练掌握多门技术,会使用多种轻重武器,还要有顽强的战斗力和一定的工程知识,无谓的损失他们会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战斗工兵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也

2、需要很多专用装备和武器,如大容量的背包,地雷包,探雷器,工兵突击车,架桥设备,各种爆炸物和火焰喷射器等,专用的爆破车就属于爆炸物投放器材范畴。为了更好的对付敌人的工事,碉堡,清除雷区,破坏建筑物和应付巷战,也为了减少战斗工兵的伤亡率并最大限度的提升他们的战斗力,德国在二战中为他们的战斗工兵部队开发了很多种爆破车辆,这些爆破车辆都是轻型履带装甲车辆,多数都能用遥控或者线控控制, 用于将大量炸药(几十或上百公斤)运到指定地点多是碉堡附近或是雷场中间以便制造“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 德国使用的爆破车辆除早期基于I号坦克的I号1号炸药投放坦克和基于Kfz2半履带摩托车的爆破摩托之外,都是专门设计的遥控

3、全履带车辆。其实德国早在一战期间就造出过线控和遥控武器例如遥控鱼雷和线控摩托艇等,日本,法国等国也在两次大战之间做过类似的尝试,但是在二战期间把遥控车辆投入实战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德国,还有一个是早早便完蛋了的法国,法国设计师波美莱特(Pommelet)于1937年设计过一种遥控爆破车,只生产了11辆,曾在1940年的色当(Sedan)投入使用但对于整体战局来说,和多放了几个烟火没多大区别。Abwurfvorrichtungen on Pzkpfw II号炸药投放坦克在要塞与工兵司令(General der Pioniere und Festungen)的请求下,1939年12月28日,陆军

4、的相关领导通过In6(Inspektorat 6,负责检查机动设备的检查专员)下令为装甲部队尽快制造100台炸药投放装置(Abwurfvorrichtungen )。这种装置已经设计完毕,并在第12装甲师第38工兵营得到了实战检验。这种炸药投放装置装在I号轻型坦克上面,携带了一个50公斤装药量的炸药箱,可以在车内操作,将炸药箱放置在障碍物和工事上。每个装甲师都可以分配到10辆这种车辆。炸药投放装置位于I号B型轻型坦克的后车身,装在发动机舱之上。第12装甲师第38工兵营还装备了另一种稍微大一些的炸药投放装置,这种装置是供II号轻型坦克使用的。1940年3月4日,根据即将在同年3月6日发布的176

5、号装备指示表(K.St.N 176),陆军下令在每支装甲师中都增设一个装甲工兵连(Panzer Pionier Kompanie),每个装甲工兵连下辖两个爆破排(Zestoerungzuege),共装备11辆I号坦克,每排装备5辆带炸药投放装置的I号坦克,多出来的一辆I号坦克作连长的座车使用。I号炸药投放坦克,炸药是通过尾部的箱子投放的,在车内拉动钢索,钢索会击发箱子底部活门的开启机关,然后炸药就会掉出来。这种炸药投放坦克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只能从尾部投放炸药,不能顺着行驶方向投放,准确性难以保证;其二,不能遥控,仍需两名乘员驾驶,风险巨大;其三,作为载车的I号坦克从机动性和装甲防御方面已经落

6、后了,生存能力低下,无法抵御反坦克武器的攻击。Ladungsleger II号炸药投放坦克(伸缩臂)1940年5月9日,武器局五处(Wa Pruef 5)命令位于亚琛(Aachen)的塔尔波特车辆制造厂( Wagon Fabrik Talbot)重新设计一款基于I号坦克底盘的炸药投放坦克,这款坦克必须要有可伸缩的工作臂,炸药的携带量也要增至75公斤。工作臂在收起时长度为2m,伸长时则是2.75m。当月,一辆样车宣告完成,并参加了武器局五处的测试,后来又增加了一辆样车。两辆样车被分别送往第3装甲师第39工兵营和第7装甲师第58工兵营接受实战检验,此种车辆并未得到量产,因为很快就有其他车辆替代了它

7、。Pressluftrohrladungswerfer Ladungsleger 41炸药投放坦克+压缩空气炸药投放装置1942年1月28日,武器局五处命令塔尔波特车辆制造厂对炸药投放坦克上面的投放装置加以改进,除了保留携行75公斤炸药的能力和伸缩臂以外,还在车体两侧增设了用压缩空气驱动的爆破筒发射器(爆破筒:工兵用于爆破作业的填充了炸药的金属管子,也就是俗称的“班加罗尔鱼雷”),每侧各有6具此种发射器,每具长3.5m,口径为55mm,加装此种装置的用意是在较远距离外把爆破筒投进雷场或者障碍物中(但压缩空气动力的东西射程很够呛)。同时由于I号坦克已经停产的缘故,载车的范围也扩展到其他种类的坦克

8、上(具体有什么型号不明),因此伸缩臂的长短因载车不同而也有所变化。炸药箱被增至两个,装药量仍为75公斤,都放置在后车体上。只有一辆样车在1942年5月中旬完成,也没有大量生产。Sdkfz300 Minenraeumwagon B IB I 扫雷车这种水泥车身的遥控扫雷车也具备携行炸药的能力,但不具备投放炸药的能力,只能靠自爆来完成攻击。详细资料请参考我的上一篇关于机械式扫雷车的文章中的有关章节。他踩上地雷了斯密达!二战德军的机械扫雷车辆Sdkfz300 Minenraeumwagon B IIB II 爆破车1940年4月3日,武器局下令生产100辆B I扫雷车的第2批生产型,第2批改动较大,

9、故改称为B II。这种车比B I大上不少,重量达到了2.3吨,车身有所延长,增加了一对负重轮和一对托带轮。发动机也换成了2.247升的波格沃德(Borgward)6M 23 RTBV水冷六缸汽油机,它可以在3300转/分的情况下释放出49马力的功率。变速器还是原有的两速变速器,仍然是1档2KM/H,2档5KM/H的龟速,最大行程仅为30千米。车身仍旧采用混凝土制造,但是在前部增加了一块装甲,用于提高对枪弹和炮弹破片的防御能力。原有的扫雷滚被撤除。B II可以以人力操作,也可以用无线电遥控,遥控距离为2千米,一辆控制车可以同时控制两部B II做相同的动作。此车最多可以携带515公斤的炸药,通过遥

10、控传输“起爆”命令之后,会有12秒钟的爆炸延迟时间。爆炸时可以在一般的草地上炸出一个深1.5米,直径5米的坑。当被用于扫雷时,300公斤的装药量可以清除掉方圆40米之内的全部地雷。生产工作于1940年7月开始,全部的B II于同年12月被编入了第1扫雷营(Minenraeum-Abteilung 1)。根据1941年2月下达的1159号装备指示表(K.St.N 1159),扫雷营下辖两个连,每个连有3个排,每排配备3辆Sdkfz 265装甲指挥车(I号指挥坦克)改造的控制车和9辆B II,营部配备有一辆Sdkfz 265作为指挥车。第1扫雷营于1941年6月22日参加了“巴巴罗萨”(Barba

11、rossa)侵苏行动,用于清除国境线周围广泛存在的碉堡和雷场。前线实战使用后,发回国内的反馈非常不乐观:B II的速度过于缓慢,经常在到达预定目标之前因遇上障碍物而提早爆炸,越野能力非常差劲,不能克服崎岖路面,难以翻越斜坡和弹坑,更别说跨越战壕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B II设计的失败。截至1941年春季,德国人还制造了3辆水陆两栖型的B II,车身材质换成了金属蒙皮,并且加装了浮箱和螺旋桨推进装置,发动机的进气,排气系统都移到了车体上部,车轮也换成了实心的。此车原计划用于登陆英国的“海狮”行动,在登陆后为后续部队爆破清除障碍物,但后来因为此计划无限期推延而被放弃(也有可能被第1扫雷营带去了苏

12、联)。水陆两栖型BII,世界上仅有的水陆两栖爆破车B II 的线图Sdkfz 265 控制车的线图,作为控制车的Sdkfz 265比普通的指挥车在车顶多出一个潜望镜。与B II一样,Sdkfz 265的性能也不算太好,后来被以中型坦克改造的指挥坦克所替代。陷在松软地面里的B II, 这东西的越野能力很差劲。第1扫雷营的一些官兵在和B II合影,对于他们来说,B II 并不是值得信赖的兵器。LeichteLadungsleger GoliathSdkfz 302(E Motor)Sdkfz 303(V Motor)Sdkfz 302/303“歌利亚”轻型线控爆破车 (电动/内燃动力型)1940年

13、年末,武器局命令不莱梅(Bremen)的波格沃德公司(Borgward)设计一款全新的履带式爆破车辆,要求这款车辆必须有很小的体积,用两台电动马达驱动,并能携带大约50公斤的炸药。实际设计出来的型号则能容纳60公斤炸药,两台2.5千瓦的保时捷(Porsche)MM/RQL 2500/24RL2型电动机可以带动它以8-1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并分别以两组电池供电。前部带有5毫米厚的装甲,侧后则是没有防弹能力的薄钢板。电池和电机分别位于车体两侧的隔舱内,车体中部有三个隔舱,前边的一个用来装炸药,中间的装一些控制设备,后边一个则是导线轴“歌利亚”采用线控控制,一束长为800米的导线将车辆和控制盒连接

14、起来,导线分为三股,两股用来控制车辆,一股用来起爆。原型车每侧有四个大直径负重轮,为了增加装药量,在生产型上将大直径负重轮改为小型负重轮,以在车体两侧为电池组腾出空间,将车身中间的空间腾给炸药。“歌利亚”的设计部分参考了一款由法国工程师凯格雷斯设计的小型炸药运载车,此车在巴黎沦陷时只完成了样车,设计师将样车丢进了塞纳河,但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德国人捞起。操纵时需要两人配合,一人负责操作,另一人负责警戒,一般同时携带两辆车。在爆破作业完成后,为避免遭到顺藤摸瓜的命运,他们必须快速转移阵地。首批15辆Sdkfz 302电动型试生产型于1942年4月完成,随即在5月份开始量产,当年完成835辆,194

15、3年全年完成1731辆,1944年1月完成69辆,随即停产,共计制造了2635辆电动型“歌利亚”。电动型“歌利亚”的造价达到每台3000帝国马克,而且电动机和电池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德国人转而寻求一种更加廉价,有效的解决方案。1942年年中,出现了“歌利亚”的第二系列生产型Sdkfz 303,Sdkfz 303换用用一台排量为703CC的尊达普(Zundapp,德国著名摩托车生产厂商,现已倒闭)双缸双气门汽油机作动力装置,可在转速为4500转/分时产生12.5马力的最大功率。这一举措使整车价格暴降到1000帝国马克,而且可靠性和行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发动机置于车体中部,原来两侧

16、留给电动机以及电池的空间改为放置控制设备,空气滤清器和油箱。装药量增至75公斤,前装甲也增厚至10mm。这时的型号被称为Sdkfz 303a,后期生产的型号的装药量增至100公斤,改称Sdkfz 303b。Sdkfz 303于1943年4月开始生产,1943年全年生产2112辆,1944年2694辆,1945年1月生产终止之前生产123辆,共计出厂4929辆。第一支使用“歌利亚”的部队是第300无线电装甲营(Panzer Abteilung 300 F.L.)的第3连,这个连是遵循1942年1月5日颁布的1160号装备指示表(K.St.N 1160)建立的,它和第300无线电装甲营的其他单位一

17、起于1942年6月在克里米亚(Crimea)的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附近投入了战斗。1942年10月,国防军奉命组建了第811工兵连,同年12月,又建立了812,813,814工兵连,这些工兵连的编制遵循1942年11月25日颁布的727号装备指示表(K.St.N 727),每排装备162辆“歌利亚”和22辆Sdkfz 251/7 装甲工兵突击车。811和813连于1943年7月5日参加了城堡行动(Operation Zitadelle)。根据1944年1月1日发布的702b号装备指示表(K.St.N 702b),“歌利亚”开始广泛配发到各个工兵连中,每个连可以得到30辆,并由指

18、挥部统一调配。很明显,德国人制造的“歌利亚”实在太多了,截至1945年5月,仍然有5000多辆两种型号的“歌利亚”未被使用,只被用掉了1000多辆。“歌利亚”移动速度缓慢,结构脆弱,装药量小,而且控制线很容易被弹片切断,导致车辆失控,但其仍不失为德国工兵的好助手。“歌利亚”可以轻易端掉敌军的街垒或者火力点,摧毁桥梁,甚至可以用来对付坦克当然是在坦克没有发觉的情况下。Sdkfz 302(E Motor)技术参数长:1.5m宽: 0.85m高:0.56m全重:370KG装甲:前部5mm/30度倾角乘员:无,线控武器:60KG 炸药最高速度:10KM/H最大行程:公路1.5KM 越野0.8KM越壕能

19、力:60CM动力:2台 2.5千瓦 保时捷(Porsche)MM/RQL 2500/24RL2型电动机+电池组,前置主动轮行动装置:每侧4只路轮,弹簧悬挂,干销履带,每侧48块Sdkfz 303a(V Motor)技术参数长:1.62m宽: 0.84m高:0.6m全重:365KG装甲:前部10mm/30度倾角乘员:无,线控武器:75KG 炸药最高速度:公路11KM/H最大行程:公路12KM ,越野6-8KM越壕能力:60CM动力:尊达普(Zundapp)703CC 双缸双气门汽油机,12.5HP4500RPM ,前置主动轮油箱容量:6升行动装置:每侧5只路轮,弹簧悬挂,干销履带,每侧48块Sd

20、kfz 303b(V Motor)技术参数长:1.69m宽: 0.91m高:0.62m全重:430KG装甲:前部10mm/30度倾角乘员:无,线控武器:75KG 炸药最高速度:11.5KM/H最大行程:公路12KM,越野6-8KM越壕能力:60CM动力:尊达普(Zundapp)703CC 双缸双气门汽油机,12.5HP4500RPM ,前置主动轮油箱容量:6升行动装置:每侧5只路轮,弹簧悬挂,干销履带,每侧48块Sdkfz 302(上)和Sdkfz303a(下)的线图,它们的造型很类似于英国一战时期的MK I过顶履带坦克,但是要小很多Sdkfz302的后部Sdkfz 302前部Sdkfz302

21、的侧板被打开,电动机和电池组清晰可见Sdkfz 303a 前部Sdkfz 303a的内部结构,此时炸药舱为空置英军在一个掩体内发现的Sdkfz302所有型号的“歌利亚”在不用时都可以用一台两轮拖车携带,也可用卡车运载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Sdkfz303a缓缓从一辆突击炮和一辆半履带车之间驶过,车上的大兵们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幕两名技术人员正在检查一部Sdkfz 303a,它即将踏上不归路英军显然对缴获的 Sdkfz302 兴趣很浓在华沙被击毁的Sdkfz 303a俄罗斯库宾卡(Kubinka)博物馆馆藏的Sdkfz 302,带迷彩那辆似乎是改装的遥控型Sprengladungstraeger S

22、dkfz301 B IVa/b “Graben wolf”Sdkfz301 B IVa/b 重型遥控爆破车 “格拉本狼”鉴于B I,B II和B III(试验型)设计不成功的事实,1941年10月,武器局再次下令研制新型的遥控爆破车,要求这款车必须具备投放500公斤炸药的能力。波格沃德(borgward)再次承接了设计任务,同时,遥控装置的开发研究则分包给了基尔(Keil)的哈根纽克(Hagenuk)公司和柏林(Berlin)的哈尔博士(Dr.Hall)共同完成。波格沃德在新型爆破车的设计中采用了很多VK302弹药运输车(一种小型装甲车辆,未能装备部队)的现成组件,包括全套行动装置。B IV是

23、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爆破车辆,既可以用人力驾驶,也可以遥控控制。此车在车前的倾斜装甲板上携带一只楔形的炸药箱,可容纳500公斤炸药,用一个闭锁装置固定,防止其因重力下滑。其使用方式有两种:其一,到达既定目标区域后,操作手在车内或遥控发出指令,使闭锁装置的安全销炸飞,两侧的滑轨因重力而抬起,将炸药箱释放至地面。之后车辆返回,炸药箱通过遥控引爆或者定时引爆。其二,在清除雷场时,直接遥控控制B IV驶入雷场范围,当其碾到地雷时,车体上的一个压力引信会被触发,连车带炸药一起引爆,500公斤的炸药可以清除掉方圆40米范围内的地雷。1942年4月,完成了12辆试生产型。武器局的首批订货只有120辆,即为B

24、IVa,B IVa只在前部有10mm装甲,驾驶室位于车辆右侧,顶部敞开,配有可折叠的挡风玻璃,不用时驾驶室的开口可用折叠盖板盖住。无线电接收机和天线在驾驶室后面,驾驶室左侧则是遥控装置一大堆电子管和继电器之类,毕竟那个时代没有芯片和集成电路,这也算是高科技了。履带为带胶垫的润滑式履带(与Sdkfz250半履带车的类似,尺寸略小些,德军履带的通用性很差,基本上有多少种车就有多少种履带)。第二批生产型被称为B IV b,在侧后的5mm低碳钢车体上焊接了8mm附加装甲,履带改用干销无挂胶式(又搞出一款履带来,不让后勤活了),同时主动轮的型式也改变了。驾驶室挡风玻璃和盖板撤除,在前,左,右三向加装可折

25、叠的装甲板,驾驶室右侧增设逃生门(其实还不如跳出去方便)。仪表的位置有所变化,天线移到驾驶室前部,遥控设备也经过了改进。自1941年5月开始批量生产开始,到1942年末产量共计为218辆,1943年全年生产650辆,1943年12月起,B IV b被改动较大的c型取代,不再生产。首支使用B IV的部队是第300无线电装甲营(Panzer Abteilung 300 F.L.),根据1159号装备指示表(K.St.N1159),它的第1,2连装备了这种车辆。同时使用Pz III J中型坦克做控制车,III号坦克炮塔后部的储物箱被撤除,换上了一个控制盒。自1942年秋季起,德军又相继组建了301,

26、302和303无线电装甲营,下辖312,314,315,319等几个无线电装甲连,其中的312连和314连在“城堡”行动(Operation Zitadelle)中分别伴随独立505重装甲营(全部装备虎I坦克)和独立653重装甲歼击营(全部装备菲迪南坦克歼击车)进攻,为它们清除了一些雷场和难以攻克的火力点,但自身损失也颇为严重。根据1943年10月1日发布的1171f号装备指示表(K.St.N 1171f),每个无线电装甲连在满编状态下应有36辆B IV,以及10辆作为控制车的Pz III坦克或者StuG III G突击炮(除独立重装甲营和316连外)同时营部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坦克或突击炮,还有

27、负责通信和运输的半履带装甲车。Sdkfz301 B IVa/b技术参数长: 3.65m宽:1.8m高:1.58m全重:3.6吨(b型4吨)装甲:a型 前部10mm,侧后5mm软钢 b型 前部10mm,侧后5mm软钢+8mm附加装甲,驾驶员护板NA乘员:1名 EP3控制器+UKE6信号接收机 2000m内有效武器:500KG炸药最高速度: 38KM/H最大行程:公路200KM 越野125KM爬坡度:24度越壕能力:134CM越障: 44CM垂直障碍车底距地高:33CM涉水深:80CM对地压力:0.66KG/平方厘米动力 2.247升波格沃德(borgward)6M 23 RTBV 6缸水冷汽油机

28、49HP3300RPM前后各两速式变速器 前置主动轮变速器:1档 38KM/H 2档 18KM/H倒2档 35.5KM/H 倒1档 15.5KM/H行动装置: 每侧5只双层路轮 扭杆悬挂 履带每侧50节,a型为挂胶润滑式,b型干销B IVa 的线图B IV b的线图B IVa 释放炸药箱前B IVa 炸药箱释放完毕B IVb在释放炸药箱,两侧滑轨抬起,值得注意的是此车安装的是a型的履带英军在意大利安其奥(Anzio)缴获的B IVb(图注错误)Dragon模型公司出品的B IVa的模型封绘,反映了1942-43年间在南方战线作战的第300无线电装甲营下属车辆的状态(司机画得真猥琐)可能是301

29、营的两辆B IVa一些高级军官和官员正在参观一辆B IVb一些维修人员在为一辆B IVb校准遥控接收装置。一位士兵正驾驶B IVb爬过一个草坡,此车的左侧挡泥板上有个额外的储物箱。由Pz III J坦克改造而来的控制车的线图300营的一辆由Pz III J坦克改造而来的控制车,为早期短身管的型号,涂装方案应该是在德国灰底色上涂抹了沙黄色作为保护色。炮塔后面的储物箱改成了控制盒,上面有根天线。一辆Pz III J坦克改造的控制车,可能是在北非,全沙黄涂装。由于北非的恶劣天气对遥控设备的影响巨大,B IV基本没发挥出什么作用。以StuG III G突击炮改装的控制车的线图以StuG III G突击炮改装的控制车,为1943年4月后生产的批次,带有侧裙板。其战斗室足够容纳整套遥控设备,故不用再在车外增设控制盒。唯一能将其和普通突击炮区分开来的特征是这种突击炮在其战斗室顶装甲左上角多出一根天线。(一般的突击炮有两根天线,这种则有3根)由于III号坦克停产,后来组建的无线电装甲连主要用突击炮做控制车。作为控制车的S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