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首都列表中国历代首都列表【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
2、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
3、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
4、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梅里(今江苏无锡)、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今广东广州)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
5、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 武昌
6、(今湖北鄂州)公元265年-公元267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
7、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8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
8、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
9、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 江陵(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
10、公元493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公元904年公
11、元907年 【少数民族政权】 吐谷浑(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 约350多年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 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
12、元909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8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38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
13、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 (今湖北江陵)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
14、夏银川东南)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 (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
15、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中华民国】 南京 公元1912年1月1日-公元1912年4月2日 北京 公元1912年4月2日-公元1928年6月8日 南京 公元1927年4月18日-公元1932年1月29日 洛阳 公元1932年1月29日-公元1932年12月1日 南京 公元1932年12月1日-公元1937年11月17日 重庆 公元1937年11月1
16、7日-公元1946年5月5日 南京 公元1946年5月5日-公元1949年4月23日 台北 公元1949年-至今(国民党去台后仍称“中华民国”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公元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国历代疆域面积 夏:210万平方公里; 商:300万平方公里; 周:320万平方公里; 秦(公元前210年):350万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前150年):210万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前120年):267万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元年):610万平方公里 东汉(公元85年):425万平方公里; 东汉(公元100年):570万平方公里; 东汉(公元140年):580万平方公里; 曹魏(公元26
17、0年):292万平方公里; 蜀汉(公元260年):108万平方公里; 东吴(公元260年):145万平方公里; 西晋(公元280年):545万平方公里; 东晋(公元400年):280万平方公里; 刘宋(极盛期):278万平方公里; 南齐(极盛期):260万平方公里; 南梁(极盛期):260万平方公里; 南陈(极盛期):132万平方公里; 北魏(极盛期):520万平方公里; 隋(公元581年):275万平方公里; 隋(公元612年):47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628年):43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662年):121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700年):930万平方公里; 唐(公元740年):9
18、30万平方公里; 吐蕃(765年):510万平方公里; 北宋(公元1120年):283万平方公里; 南宋(公元1200年):200万平方公里; 辽(公元1100年):490万万平方公里; 金(公元1150年):360万平方公里; 元(公元1300年):227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426年):100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440年):95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585年):750万平方公里; 明(公元1640年):350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690年):975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760年):1310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820年):1300万平方公里; 清(公元1910年):11
19、31万平方公里; 中华民国(公元1920年):1131万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0年):960万平方公里;夏商周都城 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存有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的都城历史记录分别是黄帝都新郑、颛顼都濮阳、帝喾先都濮阳后迁偃师、帝尧都平阳、帝舜都永济。五帝之后,到了夏禹时期,因他传位于儿子夏启,一般认为自此中国进入国家时代。相继登台的分别为夏、商、周三朝。 在夏商周三代长达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中,这三个王朝的都城屡次迁徒。这些都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山西、山东、陕西这四个省。它们是: 夏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县东南,为禹所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启迁于此。)、
20、斟寻(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太康、仲康、羿、桀等先后居于此,历时百年有余)、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相居于此)、原(今河南济源,杼即位时居于此。)老丘(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北,杼自原迁居于此,历时225年。)、西河(今河南安阳市东南,廑即位后迁都于此。) 商都西亳(汤灭夏后居于此,今河南偃师县西)、亳(太甲迁此,今郑州市。)、嚣(或曰敖,仲丁自亳迁于此,今河南郑州市西北黄河南岸。)、相(河亶甲自嚣迁于此,今河南安阳洹水北。)、耿(祖乙自相迁于此,今山西河津县南。)、庇(祖乙自耿迁于此,今山东鱼台县附近。)、奄(南庚自庇迁于此,今山东曲阜)、殷(盘庚自奄迁于此,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历时273年。) 周都镐
21、(西周周武王、历王、宣王等都于此,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东岸)、洛邑(西周周成王、周昭王、周穆王等都于此,东周自周平王以后居住该城)、犬丘(周懿王居于此,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南郑(穆王曾短期都此,今渭南华县)。仅在洛阳地区,又有王城与成周两都。 另外,夏禹建都之地还有安邑、平阳、晋阳等地。启还在黄台居住过;相还在斟灌居住过。商祖乙还都于邢(河北邢台)等.。 在三代都城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且面积宏大的以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等为代表。三代中发现的最大宫殿遗址位于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其次是殷墟的一个宫殿遗址。 附:周朝重要诸侯主要建都地 鲁 曲埠 山东曲埠 西周初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
22、初 晋 绛 山西翼城东 西周初 秦 雍 陕西凤翔东南 前677年 前350年迁咸阳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西周初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初 卫 沫 河南淇县 同上 陈 陈 河南淮阳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东定陶 同上 郑 新郑 河南新郑 春秋初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西周 吴 吴 江苏苏州 西周 越 会稽 浙江绍兴 夏 杞 杞县 河南杞县 西周初 魏 大梁 河南开封 战国中期 赵 邯郸 河北邯郸 战国初期 韩 郑 河南新郑 战国初期秦汉都城 秦朝的首都是咸阳;汉朝的首都分两个时期,西汉初都洛阳,后迁到栎阳,最后迁都长安;东汉的首都最初定都洛阳,献帝时曾迁到长安、许昌。
23、秦都的兴废 秦都咸阳,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以东十公里处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尚家村车站一带,城址原在渭河以北。据近年考古发掘,宫殿遗址多在城北山塬上,以窑店镇一带最为密集,地势居高临下,便于控制全城,西南部城外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咸阳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灭亡,建都时间达一百四十三年之久,不过绝大部分时间内属诸侯国都。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算起,它作为全国的首都却只有十四年。咸阳大规模的发展是在秦始皇在位期间。秦始皇每灭亡一国,就仿照其宫殿形式,另建宫室在咸阳北部高坡上;又嫌咸阳原来的宫室小,在渭河以南也修筑了一些宫殿园苑。当时关中西起雍县(今陕
24、西凤翔南),北至泾水,离宫三百,咸阳附近两百里内宫观相望。秦始皇又迁全国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使咸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秦末,项羽西入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城市化为灰烬,从此,咸阳丧失了它的历史地位。 长安的变迁 咸阳焚毁以后,刘邦自汉中再定关中,汉高帝五年(前202),刘邦即帝位于定陶的汜水(今山东定陶南)之阳,初定都洛阳。后统治集团内部在定都问题上发生争论。刘邦群臣多山东(今河南崤山以东广大地区)人,主张定都洛阳,而娄敬、张良则建议迁都关中。 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号称“天府”、“陆海”。同时,关中的地理条件也很优越,东肴、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北,武帝时迁今新安),西陇(陇山今
25、六盘山脉南段别称)、汧,南南山(今秦岭山脉),北则梁、九嵏、嶻嶭诸山,渭河贯其中,有所谓“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险要形势。加上关中原为秦朝故都所在,又是刘邦平定全国的根据地,所以刘邦最后从娄敬、张良计,即日西都关中。初仍居栎阳,因长安处于草创阶段,栎阳城十分狭小,高祖又多居住洛阳。 七年(前200)迁都长安,从此长安成为西汉一代两百余年的首都。九年,刘邦又接受娄敬的建议,进一步采取所谓强本弱末之策,徙移六国强族齐田氏,楚昭、屈、景氏及燕赵韩魏后代和豪杰、名家十余万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地方势力,巩固首都安全。 汉长安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公里渭河南岸,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西周丰、镐故都的东北,实
26、际上也是秦咸阳南郊的一部分。汉长安城的营建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高祖时兴建长乐宫和未央宫; 第二个时期,是惠帝元年至五年(前194前190)修筑长安城墙; 第三个时期,是武帝时营造城内的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外筑建章宫,并开凿昆明池,扩大秦旧上林苑。 长乐宫是汉高祖施政的地方,未央宫为高祖以后历代皇帝发布政令的场所,先后都是统治全国的中枢。经实测汉长安城周二万五千一百米,合汉六十里强。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加上地形的限制,略呈不规则形,后人称之为“斗城”。城每面三门,共十二门。城内有八街九陌,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大街与城门相连,各个城门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八米,减去两侧立柱两
27、米,实宽为六米。在城门内发现当时的车轨痕迹,宽为一点五米,可知每个门道能容纳四辆车,三个门道可容十二辆车并行。中央大街南北长达五点五公里:商业区分东西两部,三市在城东,六市在城西,共有九市,居民区内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西汉的长安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自汉高祖至新莽前后都此两百二十余年。新莽末,更始军和赤眉军(见赤眉、绿林起义)相继攻入长安,城市宫室遭到很大破坏。 公元23年新莽亡后,更始帝刘玄始都洛阳,后迁长安。赤眉所立刘盆子也都于长安。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旋即定都洛阳。东汉虽以洛阳为首都
28、,但长安仍为仅次于洛阳的政治中心。建武十九年,修长安宫室,历朝皇帝常往长安祭祀西汉宗庙,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东都洛阳 洛阳原来是周都城成周所在,秦与西汉都建有宫室,作为控制东方的据点,因本为仅次于长安的政治中心,所以汉高祖初时建都于此。在地理条件上,洛阳一带腹地虽较关中为小,但地处中原中央,位置胜于长安,而且东有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西有肴(今河南崤山)、黾(今河南渑池西),背河面洛,也为形胜之地。东汉政治中心的东移,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东汉洛阳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以东十五公里,东、西、北三面城垣断续相望,现仍基本完整,残高五至七米不等;南城垣则因洛河北移而
29、冲毁,现已荡然无存。城呈不规则长方形,据西晋时记载,洛阳城东西六里余,南北九里余,故后人称为“九六城”。经实测东城垣长三千八百九十五米,西城垣长四千二百九十米,北城垣长三千七百米,南城垣据东西两城垣间距计为两千四百六十米,合十四公里,折西晋三十三里,减去西北隅小城城垣长度,与文献记载大致相符。洛阳城东西各三门,南面四门,北面二门,也为四面十二门。城内有二十四街,今发现东西横道、南北纵道各四条。城址规模较西汉长安为小,宫城位于城内北部,有南北两宫,把全城分隔为二,东汉中叶以后,北宫以北又继续修筑园苑,故其规模较南宫为大。皇城之内,则“宫室光明,阙庭神丽”。东汉的洛阳城,市面繁华,商业发达,城南的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东汉末,初平元年(190)董卓挟献帝西迁,尽徙洛阳周围居民数百万口到长安,焚毁洛阳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化为一片废墟。东汉一代,自光武迄献帝迁都前后都此一百六十五年。 汉末迁都 公元190年,献帝迁都长安,不久,董卓被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攻入长安,后又相互连兵攻杀,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长安遭到比西汉末年更大的破坏。195年,献帝离开长安东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