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54KB ,
资源ID:53289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289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x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目标:1、 了解食指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 理解本诗的含义,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题。4、 正确看待历史,直面现实人生。教学重难点:重难点1、 品味本诗“时代悲剧性”的主题。2、 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是的本质。3、 解析幻觉意象的组合,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艺术手法。突破方法 把文本放在时代大背景中来理解深刻内涵,还原历史生活场景的真实感,把特定情境、细节和学生的形象力重新在讨论中带入诗歌的话语空间。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母亲、文明、痛苦”几个关键词,结合熟悉的电影场景的再现,解

2、决这一幻觉问题的理解。借助鲜明可感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文革”概念。设身处地感受“知青”处境。教学过程:(学生进场,播放文革知青电影,感受那个年代人的衣着与精神面貌。)一、 导语设计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诗人顾城的一首诗一代人。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这 “黑夜” 指向的是那个文革十年的中国背景。当政治家们在大谈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退去了绚烂的色彩,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咏叹就赤裸裸的表露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3、一起来学习一篇知青文学作品,(出示课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了解一下那个渐行渐远却绝不可被轻易抹杀的年代。(出示时代背景: 1966-1976 文 化 大 革 命)二、背景介绍(出示图片:报纸)文化大革命是(找中学课本谁发起)的一场历时十年之久的社会上工人农民干部学者学生老师 总之造成社会各个层面的混乱的十年浩劫。今天的我们虽非当事人,却也不应一无所知。直面这段历史,重读这段历史,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基本动力。(查查咋说)文革的三大举措:(出示):牛棚、干校、知青下乡 这三项伟大创举都要提到那个不堪回首的1968年。这一年的元旦,文革中领尽风骚的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迎接文化大革

4、命的全面胜利。这一年,除了将刘少奇主席以“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罪名永远开除党籍外,(制造了一大冤案,直到他被折磨死去11年后1980年才被平反),还有好多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1968年,5月16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在民主楼后面平房建立了“监改大院”,俗称“牛棚”,关押并打斗大批学者和干部,这种“蹲牛棚” 的残酷游戏很快风行全国。这一年5月23日,于会泳在文汇报发表文章,首次系统阐发“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所渭“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江青的一大发明。“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个文革中响彻云霄的口号,对文艺界的百花凋零

5、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9月5日,西藏、新疆革命委员会成立,至此,除台湾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人民日报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和行政工作上的一次重大倒退。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这一事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张没有真正发行、现在已价值连城的“错票”上。(出示错票)10月5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的按语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 学习的好机会,除老弱病残外都应这样做。”“五七干校”作为了消除异己、惩罚知识分子的绝佳手段。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报道,编者按中引述毛主席的另一最高指

6、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以此为开端先后有16000000十几二十岁的知青(出示数字)被卷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大部分知青并不自愿下乡,但出于政治和社会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收拾行装,告别亲人、爱人和情人,落拓走一回。这场运动,造成几千万的青春被荒废,无数的家庭被强行拆散。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出示食指简介)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

7、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90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剪失业。二、 作者简介食指:(1948 ),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判,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人们诋毁和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而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损伤不了一个人的“实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现

8、在的著名导演陈凯歌当年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

9、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1、:听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并思考: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面 ?什么心情?从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明确答案。(提问 学生)关键词:一片手的海浪、一声汽笛长鸣、一阵告别的声浪、北京车站 妈妈 疼

10、痛 1968年12月20日4:08分这首诗写的是一次离别,(但通篇没有点明究竟是怎样的离别。不过,有历史感的细心的读者从诗的写作时间“1968年12月20日”,可以觉察出这次特殊离别的端倪。因为就是在1968年底,从北京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影响到千家万户的上百万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当时北京车站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本诗反映的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第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便淋漓尽

11、致地展现了这种不寻常的气氛。)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等心理感受。)出示写作背景,2、本诗再现的是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一幕,请结合历史知识,说说毛泽东当年对此事件发出了怎样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这些积极参与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一些人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

12、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3、诗中第一节反复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自诗的头一句。它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在这一时刻,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这一刻。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这一时刻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这个时间概念抒写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4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的

13、抖动?这是一种幻觉,是火车抖动产生的错觉,是诗人内心受到冲击、受到震动的外化。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火车已经开动,“我”知道自己就要告别至爱亲朋,告别家乡北京,前往“广阔天地”中的某一地点。然而,为什么“我”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实际上表达了当时青年的一种迷惘心态。在当时那样一个特定环境里,对作者、对全国所有的人来说,命运和前程都成了捉摸不定的东西。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诗接着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唐朝的孟郊曾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自古以来

14、,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两句和第二段有着一种内在联系。风筝在以往诗人的笔下,象征着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运,而在本诗中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那时,不是作者一个知青的心,而是所有知青的心变成了风筝,不是一个母亲而是所有的母亲都在拉着风筝的线绳!事实上,拉着线绳的母亲们也并不能真正掌握线绳!请看“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在那个年代里,是没有人

15、能够充当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即便是祖国母亲的命运,也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于是,作者写道:“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置身于一片狂热情绪的人群之中,作者也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难卜的命运,不可能真正明白未来的一切将是怎样。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头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后面是听觉。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明明是列车开动,但作者匠心独运地写道:“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用客体的缓缓行动

16、来表示主体依依难舍的感受,不落俗套,很有新意。诗的最后两段,描述了作者一种近乎绝望的感情。“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在作者心目中,北京和母亲已经凝成一体,是活生生的不可分割的一个人,是一个可以被孩子们抓住衣领的母亲!这种移情写法用得十分恰当。作者继而喊道:“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一句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潜台词:“妈妈啊北京,我不想离去!”“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个结尾,作者把感情推向最高潮,产生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读者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引起共鸣!试想,一个即将被抛向苍茫大地的人,的确是什么都“不能松”

17、的,哪怕抓到的只是一根稻草!这首诗写于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没有空话、套话,出奇地冷静、客观,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为之震惊!因为它在冷静、客观的同时,又饱含着炙人的热情,流露出极其深沉的忧患意识。诗人用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糅合在字里行间,并且表达得如此和谐,实在难能可贵。诗人通过个人的命运来显示所有同代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就更充分地显示出诗的构思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分析,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三)、赏析全诗:(1)分析第一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一直在重复着一个时刻,一个

18、地点:“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仿佛呢喃自语。这一段中,诗人的情绪并不明显,显然被突来的巨变打懵掉了,这时心灵(意识)已经无法活动,只有眼睛和耳朵(感官)在记录着一切:“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朗读要点:平缓而深沉(2)分析第二节: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升起)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降下)提问: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不知道发生什么”?生回答:参考: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剧烈地抖动”实为火车抖动,是火车正式启动离开的时刻。火车启动,

19、此时第一感官印象就是建筑的突然抖动,但这是不可能的景象,正是这种不正常、不可能的景象惊醒了诗人,让其感到吃惊。火车抖动,说成建筑抖动,但在心理现实上,实际是诗人心灵的巨大抖动,此为一。高大的建筑本是沉稳踏实的物象,却在此刻突然抖动起来。这种幻像尤其使人不安,此为二。此段,诗人只是从呆滞中渐渐地恢复,而不是完全醒悟,最后依然是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段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板书),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

20、在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朗读要点:(3)分析第3节: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稍许颤音)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A,提问:“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参考:唐代诗人孟郊: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有一个士兵,他被炮战击中了,肠子流了一

21、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妈妈,妈妈,救救我!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世界上所有民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B,提问: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参考: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原离母亲和文明。这场运动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

22、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里。但是妈妈救得了我吗?看下一节:朗读要点:(4)分析第四节: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紧促)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放慢)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看到,诗人的意识在渐渐恢复,诗人由最初的呆滞,吃惊,转而疼痛起来。他终于完全醒悟过来,意识到火车开了,离别的时刻到了,意识到自己终将离开北京,离开妈妈,或许再无重返之日。当诗人完全醒悟后,再去感受外部世界,已经与第一段偏客观化的描写不一样了。作者怎么表现的?朗读要点:(5)分析第五节: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提

23、问:“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呢?参考:这番告别的景象完全采用了陌生化的方式,是情绪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投射和沉淀。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不写我离开北京,而是北京在缓缓地移动,是北京离开了我,是妈妈不要我了!多么无奈啊。朗读要点:陌生化教学: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本诗运用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那就是语言的陌生化:如:“剧烈地颤抖”的“北京车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针线穿透了心胸”“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比如说你爱一个人,你不能说:我爱死你了,我太爱你了。这样的语言不够陌生化。你要说,我想

24、把你像烟一样抽在嘴上,吸在肺里,让你停留在离我心脏最近的地方。(众人大笑)你看爱得是不是到位。你还可以说我的目光在你身上停留了整整一个夏天。爱得如此执着呀。甚至你可以说我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制起来,风干,等老了的时候下洒喝。爱到什么程度了?刻骨铭心。这三个例子比我太爱你了,爱死你了,表达效果是不是不一样。这三个例子都是语言陌生化的例子。所谓语言的陌生化就是把普通的语言,把我们司空见惯的语言改变一种表达方式,改变一种呈现方式,打破语法规范。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文章标题叫爸,陌生化吗?不陌生。叫爸爸也不陌生,但叫爸爸爸就陌生,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有一篇作品,小说的题目就叫爸爸爸。食指的这首诗叫这是

25、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你看这个标题。为什么这个标题你就有新鲜感呢?四点零八分是那样小,北京是那样大,一般二者是不搭配的,现在把它超常规地搭配起来,这不就是语言的陌生化吗?如果你在一块铺着红布的展台上,看到一块奇形怪状地丑陋无比的树干,你决不要说这是一段树干,你要说这是一段苍老的岁月。生笑。师:大家想陌生一下吗,语言陌生化有没有魅力?咱们来陌生一下。我们在写作时,是不是也可以借用一下陌生化的语言,让我们的作文有文采一些呢?今天我十八岁了,你决不要说今天我十八岁了,大家都快十八岁了,你怎样说?请你改变一种呈现方式,你如何让它亮起来。生:这一年的生日宴会上,我的生日蛋糕插上了十八蜡烛。师:哦,有一点陌生

26、了。但是大家用得也比较多了。还有吗?生:我丢弃了最后一丝支撑幼小的权力。师:啊,今天我成人了,十八岁成人仪式。生:十七根蜡烛不再减少。师:十七根蜡烛不再减少,什么意思?生:就是增加。(众人笑)师:啊,还是数学思维。(众大笑)我来想,就是今天我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不说我今天十八岁,说我站在了十八岁的门槛上。同学们,语言陌生化有魅力吧?这是个作文创新的好方法,希望大家能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当中去,让你的作文令阅卷老师一见钟情!(6)分析第6,7节: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逐渐上升)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重音“不”)

27、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升“北京”降)我们看到,诗人的情感在变化:呆滞吃惊、迷茫骤然疼痛清醒,诗人呈现的都是心理变化的过程。经由这一变化,对比此前的呆滞、迷茫,其终于清醒后的举动狂乱而格外疼痛:“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整首诗至此,情绪也达到一个高潮。“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两句的重复,又是呢喃自语,执着于一念,仿佛梦中呓语。情绪转向低沉、回旋。提问:“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参考: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浓烈的悲壮色彩。北京是故乡,是文

28、明的家园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朗读要点:(四)、朗读:我想现在大家对本诗的感情基调都掌握了吧,现在再来读这首诗,我想对大家一定能够读好,读出感情来,现在我们来分成小组,大家来探讨,这句话要怎么读,哪个地方要停顿,这个字是不是要重读?这个地方节奏是不是要加快?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然后我们请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配乐朗读。生(2个)朗诵。师范读。(五)、比较阅读:刚才几位同学都读得非常好,表达了那种知识青年对未来的迷惘

29、,低沉的情绪。也是食指想通过这首诗表达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和回旋的感情。我们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首歌唱得好,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然而在通往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探索,迷途,失望,失败,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有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诗人顾城喊出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而诗人食指则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未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