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56.39KB ,
资源ID:53256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25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docx

1、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 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 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 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 同时可作为中医药 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 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 1涉及内夕卜I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

2、灸学理论 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 技术,不断提咼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 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 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 科室功能 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 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第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 根据 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 进行专 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 有急症处理 能力的可以开设

3、针灸急诊。第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 针灸诊疗 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 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 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 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 规范要求。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 二级医院的针 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 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 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 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第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 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 中医医

4、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 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 1 )要求。设置针灸治疗室的, 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 火罐消 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 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 吸氧装置等。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 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 质量及医疗安全。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 (包括毫针、电针、快针、 腕踝针等 )、灸法、放血疗法、罐疗 (包括拔火罐、走罐等 )、头 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 诊疗技术操作

5、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 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 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 制定常见病、 多发病及重点优 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中中医针灸专业技术人 员应占 90% 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 搞好人才梯队建 设,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 均有连续的研究梯队。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 识的基础上, 均

6、应接受一年以上的针灸科专门训练, 掌握针灸 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 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 技能,掌握针灸科常用针刺 (包括毫针、 电针、 快针、腕踝针等 )、 灸法、放血疗法、罐疗 (包括拔火罐、走罐等 )、头针、耳针、舌 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中 药方剂 110 首(见附件 2)。中医针灸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 熟 练掌握一种以上特色疗法, 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 对 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 能够

7、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 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针灸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 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 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 力。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 训中的转科培训后, 在针灸科上级医师指导下, 重点培训针灸 常见病、 优势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规 范和基本诊疗方法、 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特色针刺技术的操 作。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 进修、 跟 师学习等方式, 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 针

8、灸学领域 的新技术新方法、 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 明确个人专业 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针灸操作特长或在某一疾病针 灸治疗方面有专长。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 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危重病症的诊疗技术 方法,国内外针灸学新进展。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具有从事相关针灸临 床专业 5 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 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由具 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 任。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执业医师人数在 1

9、0 人以上 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 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 定学术地位, 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从事针 灸专业临床工作 15 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针灸 特色的传承和创新, 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 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学术继承人, 应从事针灸临 床专业 8 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 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 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针 灸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针灸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有条件的可以跨地区进行相关

10、培训。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 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理人员均应系统接受中医 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 3 年内中医知识与 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 100 学时。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应掌握针灸科常见病 的基本知识, 掌握针灸科常见病、 多发病的基本护理常规和方 法。应经过针灸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针刺、灸法、罐疗、 放血疗法、 穴位按摩等针灸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同时应 承担针具的修整、消毒、管理工作。基本了解针灸科特色技术 操作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

11、护理措施, 能进行具有针灸特色的常 见病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是针灸科护理质量 的第一责任人, 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具有 3 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三级中医医 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 5 年以 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鼓励应用中医针灸方法, 促 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将针灸特色诊 疗技术 (非药物疗法 )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 药辨证使用率、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 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以完善激励机制

12、和 职称晋升制度。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针 灸传统诊疗技术, 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 探索针灸特色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内、外、妇、儿、 骨伤、五官科、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 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如痛证 (头痛,牙痛,颈、肩、腰、腿痛, 痛经,胃脘痛等证 )、中风偏瘫、面瘫、哮喘、带状疱疹等常 见疾病的诊疗工作。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 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针灸特色突出、临床疗效 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展针刺 (包括毫针、电针、 快针、腕踝针等

13、 )、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 走罐等)、 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 术;可根据各地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芒针、火针、金针、针 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服务技术。应制定 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晕针、滞针、烫伤等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本科室常见病、 重点 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及评估, 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应当指 定专 (兼 )职人员负责临床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有条件的针灸科 可以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第二十八条

14、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 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 核心,在中医针灸理论、 技术方法、 针灸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 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针灸特色文化。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 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理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环境形象建设, 应通过内部 装饰,重点传播针灸防治疾病的理念, 宣传中医针灸防治常见病、 多发病的知识, 介绍针灸防治各科常见病、 多发病的技术方法及 专家特长, 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

15、 营造良好的中医针灸文 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 地域特点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 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针灸人体模型 ,悬挂针灸挂图、中医针 灸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 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 设立养生保健常识及针灸历史渊源等宣传栏 ,开设橱窗、展柜、 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六、附则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按照相关要求建设和管理。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 中医临床科室以针灸防治疾病为特色的, 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 和管理。第三十五条 民族

16、医医院针灸科建设和管理, 由各省、 自 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 1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配备目录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腹针、头皮针、芒针、火针、耳针等特殊针具、磁疗穴位治 疗棒、足底反射治疗仪、小针刀设备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腹针、头皮针、芒针、火针、耳针等特殊针具、磁疗穴位治 疗棒、足底反射治疗仪、小针刀设备附件 2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麻黄汤 (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 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 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

17、7桑菊饮 (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 9败 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0 大承气汤 ( 伤寒论) 11温 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12麻子仁丸 (伤寒论 ) 13济 川煎(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 伤寒论) 15 大 柴胡汤( 金匮要略) 16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 论) 17 四逆散( 伤寒论) 18逍遥散( 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20 半 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 (伤寒论 ) 22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 23清营汤 (温病条辨 ) 24犀 角地黄汤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 25 黄连解毒汤 (肘 后备急方 ) 26

18、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27 普 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 28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30 泻白散 (小儿药证 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 33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 34 芍药汤 (素问病机 气宜保命集 ) 35 白头翁汤 (伤寒论 ) 36青蒿鳖甲 汤(温病条辨 ) 37 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 (伤寒论) 39吴茱萸汤 (伤寒论) 40四逆汤(伤 寒论) 41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42 阳和汤(外 科证治全生集) 43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

19、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 46 生脉散(医学启源 ) 47玉 屏风散 (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49归脾汤 (正体类要 ) 50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 论) 51 炙甘草汤(伤寒论 ) 52六味地黄丸 (小 儿药证直决) 53 左归丸( 景岳全书) 54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 55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 56肾 气丸 (金匮要略 ) 57右归丸 (景岳全书 ) 58地黄 饮子( 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 ( 校注妇人良方 ) 60酸 枣仁汤 (金匮要略 ) 61 朱砂安神丸 (内外伤辨惑论 ) 62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 63 紫雪丹 (苏恭方录 自外台

20、秘要 ) 64苏合香丸 (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 65真人养脏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66 四神丸 (内 科摘要 ) 67 桑螵蛸散 (本草衍义 ) 68保和丸 (丹 溪心法 ) 69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 70 健脾 丸(证治准绳 ) 71枳实消痞丸 (兰室秘藏 ) 72 越 鞠丸( 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 ( 金匮要略) 74 半 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 75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 77小半夏汤 (金匮 要略) 78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 79血府逐瘀汤 (医 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 81小蓟饮子 (济

21、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 82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 ) 83小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84 牵正 散(杨氏家藏方 ) 85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 86镇 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 87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 杂病证治新义 ) 88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 89 杏苏 散(温病条辨 ) 90桑杏汤 (温病条辨 ) 91清燥救 肺汤(医门法律 ) 92麦门冬汤 (伤寒论 ) 93增液 汤(温病条辨 ) 94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 95 百 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96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 97藿 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98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

22、剂局方 ) 99三仁汤(温病条辨 ) 100五苓散 (伤寒 论) 101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 102 苓桂术甘汤 (金 匮要略 ) 103 真武汤 (伤寒论 ) 104 实脾散 (重订 严氏济生方 ) 105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 106二 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07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 ) 108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109 三子养亲 汤(皆效方 录自杂病广要 ) 110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 学心悟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 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

23、拿科 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 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 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 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 理。第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应 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 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 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 科的指导和监督, 中医医院应当加强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 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24、为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 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 科室功能 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推拿科 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第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开设独立门诊, 有条件的可 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有 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三级甲等医院应当开设病房。第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断区、 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 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 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当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 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

25、、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 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第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 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 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 件 1 )要求。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设备、煎药设备、 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 安全及医疗质量。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推拿技术、熏蒸、药浴、敷贴、理 疗、湿热敷等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26、及其相应的管理制 度。建立推拿技术操作分级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 师应占 80% 以上。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 对于本科室的优 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推拿科 专门训练, 掌握中医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和基本 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 (病 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 诊疗技能,掌握常用推拿手法、推拿科内服外用中药方剂,应 掌握活血化瘀类方剂 20 首(见附件

27、2)以上,掌握推拿科常 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 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 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 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 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 并能指导下级 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 求基础上, 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 对推拿科少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推拿科疑 难疾病的能力, 具备对本科室病症的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 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 训中的转科培训后, 在推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 重点培训常见 推拿科疾病的诊

28、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 基本诊疗方法、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 进修、 跟师学习 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 新技术新方法、 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 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 并在本 专业方向具备一定特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 学术会议、 跟师学习等方式, 重点培训推拿科少见疾病和推拿 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推拿学新进展。第十六条 推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推拿科专业 5 年以上 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 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

29、医类别执 业医师担任, 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人数在 10 人以上 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 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 定学术地位, 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从事中 医推拿科专业临床工作 20 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 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 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 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 采取师带徒、 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 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30、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学术继承人, 从事中医推拿 科专业 10 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 医院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 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 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 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推拿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有条件的可跨地区进行相关特色推拿培训。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 知识与技能培训,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 训时间不少于 100 学时。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 见推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推拿科常见病、 多发

31、病的基本 护理知识和方法, 掌握推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推拿科中医特色 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推拿科疾病康复和 健康指导;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拔罐、刮痧等工作。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置病房的, 护士长是推拿 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3 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 5 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技术与方 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 外治方法治疗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 统诊疗技术, 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 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能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