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2.03KB ,
资源ID:53046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046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docx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课时建议】 :

2、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1)为什么要学(第1、2、3章) (2)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 (第4、5、6章) (3)什么是好学(第7、8章)(4)学什么(第4、5、11、10、章)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

3、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附文: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日:“未也。”“居!吾与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本章谈“仁之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后省一“礼”字,“礼”即“度”。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礼”有“度”,如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

5、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一个尺度。 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学贵实行,更是说

6、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

7、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再有红楼梦里那副名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哀公问说:“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延怒气,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

8、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公冶长。”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但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不迁怒”,“不贰过。”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

9、,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

10、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我祖母告诉我,我父亲幼时,我祖母问他人生信条

11、是什么,我父亲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

12、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伟哉,孔子的学习观!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理解果真如此肤浅,这般武断吗? 显然不是。孔子讲这番话,语义是深远的,他是立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个人为学的发展史观,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教育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必然归宿。 从行文看,“古之学者为已,

13、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是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分隔,把两类学者的为学目的进行了阐明、判断。“为已而学”与“为人而学”这种“一分为二”的划分看似不算高明,既然不甚高明,可孔子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个人认为这极可能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里,我们应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古之学者为已”?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仕、农、工、商的等级意识极为强烈。唯有“仕”者才可以得到俸禄,吃到皇粮,也就是吃国家财政,收入丰厚,让你富甲一方。而且只要一人得道,那么全家可以随同鸡犬一起升天

14、。 在这巨大利益诱导下,寒门弟子要脱胎换骨,光宗耀祖,就必须顺应当时社会遴选人才的制度,以优学取“仕”,谋得一官半职去享受皇粮奉禄,参与国家的财政分配。这一本(无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有人漏夜赶科举”、“孟母三迁”等等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十代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为已”。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不仅是人之本性,也符合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可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学者学的是什么呢?用现代的教育来比方,大都是文科的知识,说大了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产生的功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利益既得者的权势和统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官者没有也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

15、含量,但必须懂得为官之道。只要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以至博学,科考之时再弄出一篇上好文章,你就金榜题名,大功告成了,一辈子生活有了保障。全家人跟着你出入车马,鸡鸭鱼肉,享清福了。苦尽甘来,你的人生实现了! 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给自己利益得失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惠及你的家族。事实上,你,以及更多的你“中举”了,也不可能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学者没有几个是冲着发展生产力去的。你要他“学而怎么样为人”呢?那个时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只要没有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基本安定,社会治安基本良好,为官者就算是“造福一方”了。那个时候不需要“招商引资”,也不很需要“引进”什么科学技术,原创的意

16、识也不强烈。所以,在孔子以前那个时代也就不需要袁隆平的“超级稻”了。可见“学而为人”是不现实的。人家自给自足啊,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技术,那个社会的发展环境也不需要催生出高科技,为人而学行不通。 可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人们对财富的需要,对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交换也就层出不穷,无所不及,自然经济的比重在下降,商品经济的成份在加重,生产力的进步所创造的财富通过交换而体现,并远远大于那些学者的以“仕”致富,生产才是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 怎么办?学习!你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更多的产品并用于交换,你就能发家致富。你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你的贡献,不是以那种狭隘的以“仕”的方式进入社

17、会,而是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参社会交换,继而融入整个社会,你只有为人了,才能利已。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孔子说,“今之学者为人。”不管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但你进入社会做的一切客观上正是为他人提供了产品、服务、便利-这是事实,主观上利已,客观上利他。那么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孔子的学习观恰恰就是从动机上去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的这一学习观是了不起的!他提出这一观点已超越那个时代的之于学习是个人行为的“一已之利”这一狭隘认识,他把学习已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上。过去的学习与现在的学习显然是不同的,在内涵上、外延上,在目的上、动机上,在社会功用、个人利益上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为人

18、治学,是个大趋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观,更是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史观。他在悠悠远古就倡导人们,从今而后的学习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学习不再是你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需要,学习是社会他人对你的需要,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看,我们的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有超前意识,有前瞻性,多么了不起! 我们再看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如果没有互补性怎么会融为一体?贸易往来说到底是物质的交换,劳务的交换,服务的交换,总之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把这种交换再追本溯源,就是个人学习的交换了。 “今之学者为人”可谓至理名言。当今学习之人哪一个是为

19、了自己的?这倒不是什么学习的境界崇高;哪一个学习不是为了将来能为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作准备的?是今之社会发展了,逼迫你不得不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提高技能,是这个社会非要你为其作出贡献不可。否则社会不接纳你,唾弃你。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嘛,说白了就是交换。交换就得为他人考虑,交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有多复杂都离不开为他人考虑。那么我们对于“今之学者为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对于学习就应该有更理性的认识了。学习不是个人的行为,你学什么,学到何程度,是今之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将来这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国家提出和义务教育,对适龄公民的免费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当然

20、也是国民教育的基本需要。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更多机会,你就必须自费深造,上大学,读硕攻博,为这个社会而学习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技能,并创新科技。反之你不为人而学,那么别人、社会也必将不会为你而存在,你就会被边缘化。 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情绪化,我们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学习就不会“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才会快乐,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如果自己的一生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自己的痕迹,那是多么的快乐。 孔子无怪乎贵为圣人,万世之师。他的这一学习观孕育了丰厚的哲学思考,是超时空的教育和学习的价值结晶。今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我们“学而为人”,我们只

21、要做到“学而为人”,社会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我们的推力,都有我们的痕迹。这与他整个仁爱的思想精神是极其吻合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二、孔子

22、的学习态度既然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因此,孔子认为学习就应该广泛的了解,广闻博见。孔子博学到什么程度呢?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说是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

23、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这些人,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

24、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这就是博学。据论语子张,【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

25、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26、,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有容乃大。何以谓之师?可法曰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做说的:【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7、”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接着孔子很清晰的认识了自己,虽然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卓著,但是他认为他不是天才,而是好学。这是孔子的第二个学习态度。所以他说【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那么,现在我可以恭喜大家,大家也是“学而知之者”,那么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你们和孔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了。孔子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相当的自信,还说,【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原文】 季康子问:“

29、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论语先进 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孔子有学习的兴趣,他也认为有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那么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就是淡化物质追求,主动丰富精神,前面我

30、们说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颜回是满足这个标准的。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赐怎么敢比回?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赐顶多才想到二。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他还说:“吾与

31、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还是问子贡: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

32、,当然不是!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也可以是基本方法。这样的人,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王朔说的“知识分子”。三、课后思考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孔子好学、博学而且活学。那么孔子为什么重视学习?又重视学习什么呢?这就是孔子关于“学”的内涵。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