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36KB ,
资源ID:52884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884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早期依恋的意义.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早期依恋的意义.docx

1、早期依恋的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早期依恋的意义姓名:XX专业:XXX准考证号:XXXXXXXX指导老师:XXX 副教授完成时间:2012年4月30日摘要1一、依恋的类型21、安全型(B型)32、回避型(A型)33、矛盾性(C型)3二、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4 1、养育质量42、母爱缺失与剥夺43、儿童的气质54、家庭氛围对儿童依恋风格的影响5三、安全依恋5四、依恋缺失的危害61、对儿童智力与学业有影响62情绪异常导致很多不良行为63管束错乱伤及儿童自尊心7五、依恋缺失的矫正方法71、抱孩子需知72、重视依恋转移83、创造丰富的依恋空间84、孩子们在意哪些关爱方式9六、总结11七、参考文

2、献12 论文摘要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的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的能力、性格、情绪及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 依恋类型 影响因素 安全依恋 依恋缺失危害 依恋缺失的矫正方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

3、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 。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Bowlby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

4、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的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一、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表),这一程序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次序 人的出

5、现 情境变化1 母亲,婴儿 进入房间2 母亲,婴儿,陌生人 陌生人进来,加入母婴情境3 母亲,陌生人 母亲离去4 母亲,婴儿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5 婴儿 母亲离去6 婴儿,陌生人 陌生人回来7 母亲,婴儿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 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B型:安全型(60%-65%),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1、安全型(B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

6、近距离的交往。寻求母亲分享他们的玩耍,母亲离开时,表现为不安,有的甚至哭泣。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接近母亲,并迅速缓解悲哀和不安,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怯生,在母亲的鼓励下,也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2、回避型(A型) 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情感淡漠。与母亲在一起时,多数时间自己玩耍,很少理会母亲;与母亲分离时,悲伤程度小,能专心做自己的事,当母亲回来时,不积极欢迎,也无明显的喜悦。抱他时会挣脱或身体移开,主动回避。3、矛盾型(C型) 这类婴儿对母亲离开非常警惕。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母亲离开后极端痛苦,但当母亲返回表现出矛盾情绪。他们一方面寻求与母亲接

7、触,同时在母亲亲近时又生气地拒绝,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对陌生人表现出退缩、难以接近的现象。 在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为不安全性依恋,是一种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的性质取决于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的关心程度。如果母亲能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因此,作为母亲是否对婴儿敏感、有爱心,对婴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至关重要。早期安全依恋的形成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应引起父母的足够的重视。二、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1、养育质量 儿童出生后即处于一定的社

8、会养育环境中,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与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传统理论大都强调母亲的作用。安斯沃斯对26对母亲和婴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长时期的家庭观察,并在后来让他们参与了陌生情景测验。通过家庭观察的记录,评价者从敏感性非敏感性、接受性拒绝性、合作性预性、易接近性忽视四个纬度评价母亲的行为,以检验抚养方式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儿童依恋类型与特定的抚养品质相对应。不难看出,母亲的养育质量与婴儿依恋质量的密不可分。 克拉克等人的研究再次有力地支持了安斯沃斯的观点。他从反应性、积极情感的表达、社会性刺激三个纬度评价母亲。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在三个纬度上的得

9、分都是最高的。 布莱哈等人(Blelar等,1977)在婴儿出生后第615周考察了成人婴儿面对面游戏活动的类型,然后在第12个月时评定其依恋质量。1岁时被测定为安全依恋型的婴儿比那些焦虑型依恋的婴儿在早期游戏中对母亲更具有反应性,他们的母亲也鼓励其社会性相互作用,并且更倾向于以敏感而灵活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而焦虑型依恋的儿童在早期面对面的游戏中则比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反应性低而且消极,他们的母亲也更为冷漠或不可琢磨,即使在这样早的年龄,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面对面情景中对其母亲作出的积极反应也比对陌生人的反应多,而焦虑型依恋的婴儿则对熟人和陌生人作出同样多的反应。2、母爱缺失与剥夺 安娜.弗洛伊德等

10、人研究了因历史原因而被一起封闭喂养三四年的一群儿童,发现这些儿童虽然在正常抚养环境中接受补偿治疗以后能形成对抚养者正常的依恋,但其社会性发展仍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在由原来的同伴之间的相互依恋向依恋成人转变期间尤其明显。研究者还指出,如果早期没有同龄儿童相伴,那么儿童后来发展的社会补偿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强调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早期经验在形成依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隐含着心理学界长期持有的观点:儿童年龄越小,接受他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就越大。3、儿童的气质 一般认为,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的过程,因而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是与母亲养育、家庭环境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有些

11、儿童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不愿人抱、不安分、不喜欢盖被子等特征。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见人便笑、喜欢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而那些不喜欢人抱、不易被抚慰的婴儿就可能遭受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将大大减少。气质在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在于,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与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卡根认为儿童的气质是依恋类型的决定因素,陌生情景测验测出的婴儿差异主要是儿童气质上的差异,而不是依恋性质的差异。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12、易教养型儿童被归结为安全性依恋,行动缓慢型儿童则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4、家庭氛围对儿童依恋风格的影响 家庭氛围由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创造。温暖、和睦、互助或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父母如果存在抑郁、药物滥用及反社会人格障碍等行为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强,产生回避型依恋风格。日本社会学家柏熊岬二的研究发现,在家庭中夫妇势力结构与子女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妻子主宰型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子社会化过程相对迟缓,

13、具有特别明显的非社会化倾向。对于这类儿童来说,窝囊父亲无法成为他们认同的对象,难以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三、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均智商提高32分,而在孤儿院中的对比组落后21分。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有三分之一进了大学,而对比组的大多数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关系的确立可以提高智力水平。另一项研究也发

14、现,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照顾,婴儿以后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高。 另外,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质量。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时间多,与孩子说话,逗他玩的时间多,这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积极地模仿父母的语言,父母自然就成为婴儿学习语言的重要基地,在敏感而热情的父母的关注和有意的教导下,

15、儿童的语言技能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研究也表明:母亲亲切的拥抱,热情的对待早期婴儿的程度预示了2岁时这批婴儿在认知、语言能力上的发展程度。而在孤儿院成长的婴儿因缺少父母充满关爱的精心照顾,婴儿多有语言发展迟滞或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问题。由此可见,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护理和教导。四、常见的依恋缺失危害1、对儿童智力与学业有影响 父母是儿童最先交往和交往最多的成人,平时对他们学习、模仿以及教育和影响,是其他社会角色难以替代的。如果他们意见常有冲突,子女会常处在两难境地左右为难。调查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成绩多数差于完整家庭儿童,留级人数也相对较多。2、情绪异常导致很多不良行为 高冲突家庭儿童与和谐家

16、庭儿童相比,反映出前者自我控制能力差,多表现情绪异常,同伴们接纳程度低。主要表现为:消极情绪占优势,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焦虑等消极情绪。情绪波动大,离异家庭儿童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情绪消极和心理创伤可导致他们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远离集体、不爱交际、孤僻、冷漠,自卑、固执、怯懦、粗暴等等,甚至犯罪。3、管束错乱伤及儿童自尊心 调查发现,当父母纵容(溺爱)或严厉管束时常不一致时,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溺爱型的,而他的母亲是权威型,母亲对孩子花钱设定了规矩,可父亲却随时给孩子钱花,久而久之,孩子花钱也有一种越轨感,因为他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父母发生冲突,他常常感到自己毫无价值

17、。“都是我不好,我只会制造麻烦,没有人希望我在他身边,我不值得信任等等。”这样的自我知觉歪曲以后,消极信念会成为惯性,压抑情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五、依恋缺失的矫正方法1、抱孩子需知 抱着不满月的婴儿宝宝,请你将他抱得略紧些,让他紧贴着你,尽情感受触觉的满足。等到他稍大些,在你的怀里东张西望,动来动去的时候,请你略微松开些,别让他感到一定的约束。 当你抱孩子时,请你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妈妈在关心他,关注他。 当你抱孩子时,请同时给予令他感兴趣的东西:乳汁、轻抚、低语、歌谣让他知道妈妈了解他。 当你抱孩子时,请别忘了及时发现和解除他的困难尿湿了、呛着了、寂寞了让他相信妈妈有能力帮助他

18、,他是安全的。 如果你发现有时并不能做得那样好,请不要责备自己。养育孩子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重要的是,你对此要有所察觉,并向你的丈夫和家人寻求帮助。父母温柔的爱抚,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也会变得十分自然协调,能促进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父母要以科学态度来认识孩子这种需求,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尽量多和孩子接触,通过感情交流,消除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饥饿。用手轻轻抚摸孩子背部、手背、手腕、肩膀,睡觉前在背部摩擦数次。经常抚摸小儿头部,顺着头发由头顶抚摸到前额,大一些的孩子可互相搂抱、嬉戏、玩耍,尽可能满足孩子对皮肤饥饿的要求,满足心理需要。2、重视依恋转移 有些孩子无论在何

19、时、何地都会带着安抚物,比如:布娃娃,因此这个安抚物会越来越脏,越来越破,可孩子通常会不让父母清洗它,也不愿换新的。还有的小孩在睡觉时抱着自己的被子或小枕头睡,如果没有了它们,那一觉真不知得等到何时才能睡着。其实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也是依恋缺失的一种表现,如果父母试图打破这种依恋,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应一开始就坚持把这样东西放在孩子的房间里,然后定期在晚上孩子睡着以后,偷偷拿走孩子的安抚物,不等它变脏就把它洗净晾干,而不是等安抚物变脏有异味才洗,因为安抚物的气味对许多孩子很重要。另外,父母可以再买一些同样的玩具,尝试相互替换并不使孩子发觉,渐渐地转移了孩子的兴趣。3、创造丰富的依恋空间 有

20、研究认为:婴儿偏爱注视人的面孔,婴儿与成人之间的相互凝视明显地带有情感成分。婴儿偏爱能同他们保持目光接触和交流的成人。所以我们提出:“抚育者关爱的眼神是婴儿精神生命成长的太阳”。 35个月的婴儿,似乎对周围环境一切都感兴趣。对此,父母要抱他到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让他感受到你的可亲、可近、可信,让宝宝能得到情感需求上的各种满足,使他的单一集中性依恋转向多角色的分享性依恋,这样做可以增强婴儿依恋的广度和丰富度,为他们的社会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研究证明:核心家庭中成长的宝宝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长的宝宝对母亲依恋的灵活性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单一,后者丰富和灵活,其交往的适应能力也

21、更强些。为此,有不少核心家庭的母亲,为了婴儿情感和人格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常常采用“走亲家”、“走婆家”、“走邻居”等方式,让宝宝拓展人际的交往面。与此同时,还尽可能让宝宝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每天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宝宝看到绿色的小树,过往的行人,飞驶的车辆,让他们感受到明媚的阳光、春风的吹拂。在家中,年轻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色调和各种玩具的提供,使宝宝的依恋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拓展他们的依恋对象,丰富他们的依恋内容,提高他们的依恋水准。4、孩子们在意哪些关爱方式?有人做了一个调查,想发现一个简单的答案:孩子喜欢父母做哪些事,孩子不喜欢父母做哪些事?调查

22、在150名儿童中进行,年龄在4至11岁之间,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心声:我要你们注意我。大多数孩子都希望父母亲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一个4岁的孩子直截了当地说:“我要妈妈和我一块玩儿娃娃,但是她打电话打个不停。”另一个10岁的孩子抱怨说:“我的爸爸总是工作,不工作的时候也是想着工作,不来和我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抱怨父母要做事情太多,对他们注意不够。需要共同遵守规则。5岁的杰克抱怨说:“我的父母亲定下很多规则,过后就忘记了。”调查中,学龄前儿童和五年级学生都表述了同样的看法。他们知道规矩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但是“当我的父母不严格执行规矩的时候,我的破坏活动就

23、会增加。”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说,“我要求平等,我要求理解。希望父母让我说明情况”。他们不喜欢简单而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做出关爱的举动。孩子们需要有形的方式来感受父母对他们的保护与爱护,不单是让他们吃饱、穿好、准时上学校。对孩子来说,就寝前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一刻,孩子们反复地提到要父母来看看他们是否睡熟。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孩说出了其他孩子的心声:“我喜欢我睡觉的时候父母亲走进我的房间轻轻地吻我一下。”我不喜欢我父母大声叫嚷。所有的孩子都承认,当父母亲频繁地对他们叫嚷时,他们的感觉很不好。一些年幼的孩子感到害怕,“我的爸爸妈妈叫嚷的时候我很怕。”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说:“当我看到父亲的脸涨得通红的时候,我很

24、怕他会暴发心脏病。”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这种怒气具有传染性,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说:“当母亲尖叫时,我感到我也想对着她尖叫。” 我喜欢全家在一起。孩子们喜欢固定的家庭活动,因为他们可以有一种盼望的心态,定期举行活动和活动本身一样地重要。当孩子们谈到家庭活动时,他们并不是指那种大把花钱的大场合。孩子们流露出他们是多么喜欢那些平常的,反复举行的活动,对一个孩子来说,每星期全家聚在一起,租一部录象带,大家边看边评论一番。对另一个孩子来说,每星期爸爸从一套冒险系列故事中给他读上一章。当孩子们讲述这些情景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读到快乐与放松。结语 依恋,这一儿童早期特殊的与成人的情感联结,作为相对

25、稳定的潜在内部模式,广泛而持久地作用于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父母及抚养者应十分重视早期儿童积极依恋的形成,力求儿童的安全依恋而避免不安全依恋,为儿童心理品质及社会性地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总之,必须十分重视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又强调现实环境及其自身努力对儿童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塑造。 【参考文献】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近展J.心理学动态(京),2000.3 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5 刘爱芳.儿童依恋

26、的影响因素概述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心理学杂志.2001.7 黄春香.李雪荣.儿童依恋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97.24.8 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9 李慧生等著我的第一本家教书.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8月版.10 杨冰.王秋虎.时隧营主编好习惯,坏习惯天津社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1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美国精神病学会.1952.12 舒丹枫主编点亮孩子成长的心灯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3月版.13 杨文译.李雁宁主编中国孩子成长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12月版.14 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8月版.15 张义宝著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6月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