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1、农业资源的概念: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农业资源的类型1)、自然资源:(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2)农业科技生产力3、农业资源的特征: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2)、多用性和有限性3)、整体性
2、和层次性4)、稳定性和变化性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
3、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
4、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A、农业资源概述B、农业资源各论C、农业资源管理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B、综合分析法C、最优化法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
5、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性和急躁性B、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近期应以深度开发为主,广度开发为辅;在中长期,要坚持两者并举。C、农业资源开发要坚持集中成片,先易后难,开发一片,成效一片。D、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的先关法规,以法律形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促使农业资源开发,做到利用开发有法可依,方能保证农业资源开
6、发的经常性和持久性。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一、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与特征1、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成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量,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具体是指:生长期的长短、无霜冻期日数、热量和降雨量的多少;光照时数、太阳辐射强度和光质状况;以及影响这些资源有效利用的农业气象灾害情况。2、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二)、我国的农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1、农业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我国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
7、大;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也是我国农业气候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一些重要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大。2、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我国地形复杂,山地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农业生产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可使农业生产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3、气候条件与植被、土壤:农业植被的分布受气候的制约,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的类型,土壤的肥力也受水分和热量的影响,导致土壤南酸北碱,有机质含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4、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我国农林牧各业分布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区域性,水分是构成这些区域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农业气候条件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1、农
8、业气候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通过对农业气候要素的具体分析,了解期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情况,掌握它们之间组合的变化规律,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分析鉴定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从而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2)、任务:(1)为按照生态规律布局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2)为各地农、林、牧、鱼的合理配置及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的选择而进行农业气候分析;(3)为抗灾保产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4)为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农机作业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5)为有效的引种、扩播进行的农业气
9、候分析(二)、评价的内容和指标:1、光能资源2、热量资源3、水分条件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1、农业气候区划1)规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目的:为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的依据。任务: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条件,以及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2)区划系统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现状我国光能资源丰富,水利资源方面,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存在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的特点。(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点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
10、大区(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3)、水热同季,适于扩大高产作物栽培(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3)、积温有效性高(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3、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1)、太阳总辐射能多(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良,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四、农业气象灾害(一)、干旱1、干旱的发生及其危害:干旱时植物体内
11、水分亏缺,正常生理活动遭到损害,严重时造成作物死亡2、干旱发生的规律:我国干旱发生的频次,一般由南向北增加,连续45年的特大干旱都发生在北方,华北的干旱往往与淮河以北或东北,西北的干旱连片出现,因此,华北在一定程度能反映全国干旱的情况。3、干旱发生的季节和地区:一般来说,华北、东北和西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从全国范围来看,春夏季节旱区移到长江流域,南至南岭以北地区,秋冬季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到西南地区,这是我国干旱分布的一般规律。4、预防干旱的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2)、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4)、大力
12、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的 抗旱保墒技术等(二)、雨涝:某个时期雨水过多或者强度过大,农田排水系统不良而造成的水灾:涝灾和渍害1、雨涝的发生及其危害2、雨涝形成的原因3、雨涝发生的季节和地区4、雨涝的防御措施(1)兴修水利,提高防洪能力(2)植树造林,调节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3)合理种植和轮作(4)做好水涝灾害报告(三)、低温灾害1、霜冻(1)、霜冻的成因:(2)、影响霜冻形成的因素: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4)、霜冻的防御措施:熏烟法、灌溉法、覆盖法和农业技术2、春季阴雨低温3、秋季南方晚稻的“寒露风”(四)、
13、冰雹1、冰雹的危害及成因2、冰雹的地区及时间分布3、冰雹的防御措施(五)、台风1、台风的危害2、台风路径及登陆的时空分布3、台风的防御措施(六)、干热风1、干热风的形成及其危害2、干热风的防治措施五、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农业中除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如林、牧、渔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在种植业内部,对农业气候的分析和研究,往往比较强调光、热资源的利用,而对其他气候因子有所忽略2、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措施上违背气候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3、一些地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
14、发展规划上未能科学分析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充分发挥本地农业气候资源优势4、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中,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资源则重视不够5、防御气候灾害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防御气候能力还比较低。(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6、保护和改善
15、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第三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土地资源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目前人们大多认为广义的土地资源概念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二是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动密切相关。2、土地资源的特征(1)、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A、原始性和有限性B、土地位置的固定性C、土地资源随时间而变化(2)、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A、土地报酬的递减性,B、经济供给的稀缺性,C、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D、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E、土地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3)、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二)、土地资源的基本功
16、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土地资源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净化功能二、土地资源分类与评价(一)、土地资源的分类1、定义: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将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同的部分或类别。2、分类体系:(1)、按特定的自然属性作为主要标志,形成特定自然类型体系(2)、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形成土地利用分类体系(3)、按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水平划分,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见教材P62-65)(二)、土地资源的评价1、概念:土地资源评价是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实质上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评估鉴
17、定。2、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由于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指标、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差异,土地资源评价的划分也不相(1)、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土地资源评价一般可分为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2)、根据土地评价成果,也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1)、适宜性原则:从生产需要出发,按照特定的用途和目的全面衡量土地资源本身的条件和特性,确定其对农、林、牧和渔业生成的适宜类型及其适宜程度(2)、综合性原则:(3)、比较的原则:4、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1)、评价层次:国家级,省级,县级,乡级(2)、评价单元:A、以土地类型单元作为评价单元,B、以土壤分类单
18、位作为评价单元,C、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D、以生产地段或地块作为评价单元,E、以行政区划单位作为评价单元3)、评价程序A、初期准备阶段:确定目标收集资料拟定计划B、调查研究阶段:土地用途的调查研究、土地特征的调查研究C、比配阶段:将土地特性、质量与利用上的要求进行比较,判断两者的是否适宜D、土地适应性分类阶段:将各类土地和各地块的利用方式进行具体分配、规划E、提出成果阶段:整理资料、绘制图标、撰写报告(4)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因素、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和首要工作。土地资源评价指标的确定与评价目的和要求有关。土地资源评价指标是划分土地资源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
19、划分土地资源所提供利用条件优劣或限制性程度的量度。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复合以下要求:A、突出重点、有所侧重B、准确反应土壤肥力的差异C、选择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因素D、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因素和指标E、各评价指标在采用相对指标时划分的数量级应一致(5)土地资源的评价方法:A、直接法: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和适宜程度。B、间接法:对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各种性质做出诊断,一次推论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分类法和数值法。三、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一)、土地资源的开发1、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
20、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2、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综合开发原则,(3)、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3、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1)、宜农荒地的开发,(2)、闲散地开发,(3)、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4)、沿海滩涂的开发,(5)、城市新区的开发,(6)、城市土地的再开发4、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1)、勘测与调查,(2)、确定开发目标,(3)、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与布局,(4)、开发次序与开发速度,(5)、选定开发方式(二)、土地资源整治1、土地资源整治的概念:土地资源的整
21、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要消除土地不良性状,恢复良好性状,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能力。2、土地退化的概念:即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可分为: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废弃地等。3、退化土地的整治:A、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B、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牧生产措施C、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水利改良措施;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D、污染土地的整治: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防治土地污染的措施;E、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采矿土地复垦;废石场的复垦;尾矿池复垦四、我国土地资
22、源概述(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特点1、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2、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3、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2、利用结构不当,经营单一3、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4、土地经营水平低,生产力不高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统一的规划,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三)、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因地制宜,用生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确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2、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节约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3、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扩
23、张土地承载力4、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资源质量5、建立全国土地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预测预报工作五、我国的耕地资源(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1、我国耕地的面积、主要类型及其分布2、我国耕地的特点:(1)、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2)、耕地分布不平衡,(3)、耕地质量不高,增产潜力大,(4)、耕地土壤类型多样,(5)、人为影响深刻(二)、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我国中低产土壤主要的障碍类型:坡耕地型;盐碱化型;干旱缺水型;脊薄型;风沙土;潜育型稻田;土壤污染型;土壤缺素型2、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未能充分利用光、温、水和劳力资源,提高复种指
24、数尚有潜力,(3)、中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4)、耕地污染严重3、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1)、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体系,强化管理,(2)、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垦和复垦耕地,(3)、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4)、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能力,(5)、提高复种指数,(6)、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四章、农业水资源利用一、水资源概述(一)水资源的概念:1、广义:世界上的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2、狭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二)、地球上的天
25、然水资源:1、总量:1.38109 km3:咸水97;淡水3(3.50107 km3)2、淡水:77.2为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极地和高山,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为0.36(2.3105 km3)3、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0左右,直接利用的河湖淡水占0.3。(三)、水资源的特性1、循环性,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3、分布的不均匀性,4、多用性。(四)、水资源的功能水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五)、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1、农业用水,2、工业用水,3、生活用水,4、动力用水,5、航运用水二、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一)、我国水资源的
26、数量:我国可利用开发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主要可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种形式。(二)、我国水资源的质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天然河川水的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致使我国很多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时间分布:(1)年际变化(2)季节变化2、空间分布:按照年降水和年径流的多少,全国可划分为五个径流带:丰水带、多水带、过度带、少水带、缺水带。(四)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2、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3、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三、我国水资源利用
27、现状与供需预测(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五个水资源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南方与北方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较低,北方少水地区利用程度较高(二)、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1、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2、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3、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4、农业用水管理不善(三)、我国水资源供需预测1、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需水状况2、水资源供需预测(四)、水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1、农业水资源的合理与节约利用(1)、调整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2)、扩大可利用水源(3)、减少输水损失:1、灌区更新改造,2、渠道防渗,3、管道输水(4)、提高灌水技术水平:1、改进传统灌水技术,2、采用先进灌水技
28、术:滴灌、喷灌、微喷灌、渗灌(5)、实行节水农业措施:1、蓄水保墒耕作技术,2、田面覆盖保水技术,3、节水灌溉制度2、工业节水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提高水的复用率(4)、海水利用(5)、更新设备,改革工艺3、生活节水途径(1)、加强用水管理(2)、加强供水管网的维修和节水型器具的研制与推广(3)、加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五、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一)、水资源管理概述1、水资源管理的含义:就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与调度等工作。2、水资源管理与水利管理的关系:两者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水资源管理又有很多新的发展,并
29、超越水利管理的内涵。(二)、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内容1、目标:(1)、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型社会(2)、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3)、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保障制度(4)、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2、内容: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水害等各个方面活动的管理。(三)、水资源管理体系1、规划管理,2、开发管理,3、用水管理,4、水环境管理(四)、水资源保护:为防止水资源不恰当的利用而造成水源污染或破坏水源,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对水资源实行积极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做法,称为水资源保护。第五章 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一、生物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生物
30、资源指能为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原料、食品及其他效益的生物总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2、分类:(1)植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生植物资源和栽培资源等(2)动物资源:森林动物、草原动物、水生动物及家禽家畜(3)微生物资源:对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起重要作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二、种植业资源的结构、分布特点及利用(一)、种植业资源概况1、种植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产业部门,种植业生产一般是指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类作物等。2、种植业的结构:我国种植业有三大类作物组成:(1)、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及其它杂粮(2)
31、、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糖类作物、烟草、桑、茶、果等(3)、其他作物:蔬菜、饲料和绿肥等。我国种植业生产的结构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体、围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大门类进行安排,重点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例合理安排,各类作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之间的比列保持8:1:1的关系。(二)、种植业生产的特点1、人多耕地少,继承和发扬了精工细作的优良传统,2、地域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3、有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轮作制度(1)南方水旱轮作(2)北方棉、麦换茬轮作和麦田的间、套、复种耕作制。(三)种植业的区域分布特点1、
32、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1)水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种植业面积的近1/3。主要分为6个华南双季稻耕作带;华中单双季稻耕作带(全国最大);华北单季稻稻作带;东北早熟稻;西北干燥区稻作带;西南高原稻作带(2)小麦:几乎遍及全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主要有8个产区:黄淮平原麦区;北部麦区;西北麦区;东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长江上游麦区;华南麦区;西藏高原麦区。3)玉米:第三大粮食作物。主要有6个区: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套复夏玉米;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其中,前三区为主产区,后三区为副产区。(4)甘薯:东北春薯区;北方春、夏薯区;南方夏薯区;华南秋薯区(5)高粱:春播早熟高粱区;春播晚熟高粱区;春夏兼播高粱区和南方高粱区(6)谷子: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内蒙古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2、大田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