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大纲马哲必背20条原理2011考研政治大纲马哲必背20条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哲学必背原理总结1辩证法2. 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
3、恒性(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2)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3. 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3)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2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从“暂时性的方面去理解”一切事物;正确对待新生事物。现象和本质原理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意义: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对立,说明了科学的必要性,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把握本质
4、4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的可能性。5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反复实践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原因和结果原理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4两者是相互作用的。5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意义:理论上要坚持承认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的辩证决定论,反对否认其客观普遍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和否定其复杂性的机械决定论;实践上一要承认因果联系是科学认识的前提,不断地发展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任务;二、研究因果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觉性和调控性,少犯错误,并与预测未来。
5、可能和现实原理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意义:3一切工作要从现实出发,立足现实。4对可能性做出全面的分析,不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力争好的可能变为现实,防止环的可能变为现实,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5根据实践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把有利于主体需要和社会进步的、抽象的可能变为现实的可能,集中力量办那些有实现可能的事情,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精确规定行动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加速这一转化的过程。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
6、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发展过程,经由量变到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事物度的突破,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
7、互相渗透。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这就是量变质变的基本内容。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意义:理论意义: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只承认质变,反对量变,认为质变可以凭空突然发生,这是“激变论”的观点,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则是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这两种形而上学片面性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辩证统一起来,邓小平关于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质变量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
8、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第三个阶段在更高级的基础上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形式、特征,因而呈现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从内容上看它说明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从形式上看,则是螺旋上升或波浪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原因:5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即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6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7
9、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8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存在的弱点和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意义: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时曲折的”“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是否定之否定的具体运用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和作用(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它有两个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
10、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4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5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推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总理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实践: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
11、-批评-团结”的方法,在同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及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都运用这一原理。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
12、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应用25.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
13、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方面是出于服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2) 重点论就是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6.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
14、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2)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意义:3着重认识和把握必然性,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确定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认识必然性才能有自由。4充分认识和估计必然性及其作用5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二、认识论1.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4)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15、(5)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 主体反映具有超前性。 (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4) 主体反映具有创新性。 (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3.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4.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主观认识要
16、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5.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1)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 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3) 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4)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1)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
17、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 人的认识的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三、历史观一 社会基本矛盾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上层建筑必须为
18、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3)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此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3.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
19、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3) 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二 社会意识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2.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1)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意识
20、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2) 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1) 区别:文化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成果,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一切成果。(2) 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是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总和。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是统一的、一致的。4.“三个文明”社会
21、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关系(1) 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2)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三 人的问题1.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1)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2)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
22、而已”。(4)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5) 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6)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相关辨析题除了提到“人的本质”就回答这六句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们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4)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
23、定力量。(5)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6)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等的制约。 第5点要一字不差3.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2) 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3) 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4.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1) 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 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3) 评价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4) 两者应该平
24、衡,但现实中达不到平衡。冲突时以人的社会价值为第一需要。四、新增考点大题(共九个,其余五个已在上面三部分出现)1.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1)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 中国共产党人要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就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25、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桍中解放出来。2.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2)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3) 人类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4) 应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3. 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1) 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2)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
26、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3)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这是党的历史使命。4.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1)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哲学中需要背的原
27、理总结(张俊芳) 辩证法 1. 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恒性 (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 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 (1)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 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4) 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3.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和作用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得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28、、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
29、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5.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 重点论就是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6.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
30、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2)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认识论 1.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4)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5)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1)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 (2) 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主
31、体反映具有超前性。 (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 (4) 主体反映具有创新性。 (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3.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4.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5.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1)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 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 (3) 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