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65.04KB ,
资源ID:52816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816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工业发展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工业发展研究报告.docx

1、安徽工业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工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年2月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奋力,我省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批具有实力的国家队企业相继产生,工业门类齐全具备了一定基础,大中型企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及“十一五”时期,全国各地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加速形成,在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下,安徽要奋力崛起,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省意识,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我省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迎来战略机遇,但也面临诸多困难,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环境看,20

2、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制造业国际转移浪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发展迅猛,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国际贸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可以获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但研发能力、核心部件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亟待增强。从国内环境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逐步构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进行经济辐射的动力源。我省在承接东部地区经济辐射尤其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辐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必须转化为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的优势,否则,区位优势也会逐步

3、弱化。从我国工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上看,制造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重工业化趋势在不断增强,并呈现出重制造业化与高加工度化的统一,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加强。我省具有矿产和人力资源优势,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条件,同时,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过渡具有内在的动力,但制造业内部比重不合理、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的问题是今后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目前我省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内部结构层次、安徽工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及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来看,对我省工业进行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加速工业化进程显得完全必要,也十分迫切。因此,全省上下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提高

4、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机会,全面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围绕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运用工业强省理念,追踪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动趋势,承接国内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突出延伸资源加工深度,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经济板块化,提高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巩固发展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潜力产业,加速发展先导产业,建立和形成效率更高的产业配置结构,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和更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使安徽工业

5、迈上新的台阶。第一部分 安徽工业现状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安徽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中前期发展阶段。以汽车、房地产和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新消费热点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同时进一步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和能源等一批相关基础工业的增长。作为一个以能源和原材料为工业基础的省份,安徽适逢工业起飞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基本情况2004年,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在“861”行动计划的强势带动下,安徽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多项指标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工业增长快速。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36亿元,增长12.5%,同比提

6、高2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的最快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2.2亿元,增长2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增加值612.9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6%;外资企业以37.6%的速度位居各企业类型首位。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全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6%,石油加工炼焦业增长47.3%,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长34.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9%。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5.4,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实现销售收入3605亿元,增长33.4%;实现利税403亿元,

7、增长22.2%,其中利润175.3亿元,增长25.5%。工业结构趋于重型化。2004年,轻重工业比例为33.266.8,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十五期间,轻工业的平均增速为14.9%,而重工业的平均增速达到24.4%,高出轻工业9.5个点。进入“十五”期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徽工业发展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九十年代以来,安徽工业经历了“八五”高速增长、“九五”平稳增长、“十五”恢复增长三个阶段。“八五”期间,我省的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9.5%,受“八五”期末第四次宏观调控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九五”期间工业的平均增长率降到了11%。“

8、十五”期间,工业快速恢复增长,增速由1999年的5.5%上升到2004年的12.5%,工业化率达到36.1%,对GDP的贡献率34.6%,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由1999年的26%上升到2004年的33.2%。规模以上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全部工业增速12.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47%上升到2004年的62%,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17%上升到2004年的22%,平均每年上升一个点。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显现2004年,我省37个工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生产好于

9、去年同期,14个行业增加值的增速超过20%。其中以家电产品为主的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最为迅速,全年实现行业增加值112.8亿元,增长90.6%;以马钢为龙头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86.5亿元,增长34.6%;安庆石化主导的石油加工炼焦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增长49.3%;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增长36.4%。2004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电力六大优势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38.9亿元,比上年增长42.2%,高出37个行业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占37个工业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51%。

10、六大优势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2%,是我省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3、工业门类齐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产业优势明显。安徽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业体系已经逐步完整,形成了行业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框架。在国家39个工业行业分类中,有37个行业在安徽有分布。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得到大幅提升;机械、家电、化工、能源、原材料等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的支柱;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先导产业也正在加快发展。规模效益显著。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一些依托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由现代化而生成的规模化、专业化优势初步显现。以奇瑞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周边地区为奇瑞提供零部件

11、的企业超过一百家。装备水平较高。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部分行业,特别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的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则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例如马钢簿板带系统工程、车轮轮箍加工生产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H型钢生产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技术力量雄厚。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主的82所大专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电子集团38所等200多家科研机构是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4、有了一批国家队的企业和产品马钢已经形成千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产销规模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利润居行业第二位。前不久,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钢铁信息服务商世界钢铁动态咨询公司(WSD)推出全球最新钢

12、铁企业竞争力排序表,马钢位居第十位。海螺集团水泥产能雄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型材产销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奇瑞公司已经快速成长为国内自主品牌轿车的领军企业,轿车销量稳居行业十强行列,产品出口居行业首位。江汽集团产销总量居全国第八,其中客车专用底盘已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2004年轻卡、商务车均排名全国第二。2005年头五个月,商务车的销量已经跃居全国首位,并与第二位远远的拉开了距离。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曾连续六年位居铜行业首位,只是2004年以微弱的差距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十三位。丰原集团具备年加工粮食30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导产品柠檬酸的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5、制造

13、业产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我省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2%,与2000年比重相当,但产出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29个行业分类中,有8个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上升、21个下降。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7.0%上升到2004年9.4%,提高了2.4个百分点。以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02004年间平均增长28.1%(现价),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0%,提高了0.8个百分点。传统优势原材料稳定增长。以马钢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9%上升

14、到2004年的11.1%,增加值年平均增速39.4%(现价);以海螺水泥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增加值占5.8%,比2000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部分传统制造业增长止步。纺织业在20002004年间平均增速只有4.1%(现价),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6.9%下降到2004年的3.5%;饮料制造业更是出现负增长,20002004年间平均增速为-0.9%,比重由2000年5.7%下降到2004年的2.4%。6、大中型企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2004年,安徽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达到6家,其中马钢集团销售收入超过200亿,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安徽中烟超过10

15、0亿元。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773家,拥有资产4368.1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37.3亿元,创造利润207.8亿元,增加值1190.5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59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2.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资产规模80.3%、产品销售收入的74.6%和利润的87.1%。从图表中数据也显示出,安徽工业企业分布是呈金字塔形,数目相对少的大中型企业处于塔尖部分;而规模和产出的效益则成倒金字塔形分布,即数目最少的大中型企业掌握大部分资源,贡献大部分的产出,产出效率也高于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类型企业数量增加值产值资产总额销售收

16、入利润大型企业1.40%45.35%42.06%49.89%43.91%48.59%大中型12.42%77.87%73.64%80.31%74.60%87.11%注:规模以上企业为100%。二、安徽工业与周边省份的发展差距近几年,安徽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速度、效益都有新的提高,但在与周边省份进行比较时,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1、增长方式粗放目前,我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企业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超期服役,造成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省的万元GD

17、P能耗为1.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使我省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另一方面却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致的资源需求和消耗强度加大与资源瓶颈之间的矛盾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我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我省化工行业为例,仅有5.6%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18、1.6%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阶段,对我省制造业贡献度最大的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20%,国内先进水平的占55%,还有25%是属于淘汰落后的。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短板”。2003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7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全国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我省一倍余,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是我省的三倍。2003年我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

19、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电子电气系统领域。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895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4.8%,只相当于江苏的14.9%、山东的18.5%、上海的27.8%、福建的63.9%和湖南的68.2%。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华东的上海(0.65%)、江苏(0.22%)、浙江(0

20、.35%)和山东(0.32%)。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2004年,安徽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授予数量在中部和华东地区仅高于江西,在全国技术市场所占比重也仅高于江西。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六省一市中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其中与企业技术水平关系更为密切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全国的2.0%,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和福建;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的1.1%,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4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

21、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由农副产品加工、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我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的加工深度不够,产业结构缺乏层次。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产业水平仍然停留在对资源的粗加工阶段,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大省,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要素禀赋理论,安徽在国内应该是发展比较超前的省份之一。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资源大省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经济大省的地位。究其深层次

22、的原因,还在于我省对自身的优势资源,没有形成多层次加工体系,没有将资源禀赋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以纺织行业为例,安徽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6.3%,居全国第5位;纱产量占全国3.2%,居全国第8位;布产量占2.1%,居全国第10位;印染占0.6%,居全国第12位;服装0.8%,居全国第14位。从产业上游到下游,从价值链的低端到高端,安徽在全国所占份额逐步降低,排位逐步靠后。再以化工行业为例,安徽是以农用化工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我省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安庆石化,也是典型的燃料化肥型的炼油企业,这样的结构无法提供 “三苯”、“三烯”等发展化工产业下游系列产品所必需的基本原料,在客观上造成我省化工行业的

23、产品结构依然是以低附加值的农业化工产品为主。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徽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工业基础差距较大,中东部地区明显优于皖西、皖北地区,沿江地区好于沿淮地区。2004年,马芜铜地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364.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7%,而马芜铜地区人口仅占全省人口的6.5%。合肥、滁州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57.1亿元,占全省的23.8%,两市总人口占全省的13.6%。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六市实现增加值290.8亿元,占全省的26.9

24、%,而六市总人口却占到全省的44.0%。据统计,安徽工业73%集中于马芜铜地区和合肥、蚌埠、滁州、淮南、淮北五市。此外,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远远低于华东地区的发达省份,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处于落后水平。6、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均衡。从统计数据中分析,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2.3%,增速达到了25.1%,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2.5%。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华东六省一市和中部六省的排名中位居第三位,仅落后于山东和江西,而整个工业增速的排名却落到了最后一位。说明我们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

25、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民营企业在数量上仅是江苏省的五分之一,浙江省的四分之一。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第二部分 工业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分析一、国际环境对安徽工业发展的影响1、产业梯度转移20世纪90年代开始掀起的第三次制造业国际转移浪潮给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了战略机遇。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必然要把正在或即将丧失竞争优势

26、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如轻纺、食品加工、电子装配等,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如钢铁、石化、冶金、造船等。早期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业经济已处于资本密集型阶段或重化工业阶段。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基于国情,目前尚未完全脱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的过渡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促进了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的制造转移到研究与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发达国家制造业的高成本已成为其获取利润的瓶颈。所以,发达国

27、家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为降低制造成本和抢占世界市场,纷纷将本国制造业以各种形式向市场广阔、资源和工资成本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的重要地区。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看,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可以获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的机遇,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需要重点加强研究与开发投入、提升核心部件制造能力和建造营销网络,以便在制造业领域获得主动权。2、技术转移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向知识化、信息化和高级化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使

28、发达国家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进程,以集中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继续保持在国际分工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形势下,为了延长技术的比较优势,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的中间技术、非核心复杂技术工序和零部件生产,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业转移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将集中在技术比较复杂但已是成熟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劳

29、动密集型工序和非核心的配套件、零部件上。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传递,各国产业结构再度升级换代。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技术升级密切相关。二十多年的改革开发经验证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在转移技术方面效果较为明显。通过技术引进,我国一批产品提高了档次,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产质量、提升了产业结构,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产生了一定的“外溢”和示范效应,国内企业通过跟踪、模仿使自己的产品提高了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技术转移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技术层次的衔接,技术输出方与输入方技术层次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能使技术转移顺利进行,过大则输入方无法接受和

30、吸收,过小则没有技术比较优势,转移的意义不大。其次是结构状况,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承接较为顺利,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技术转移和承接则较为缓慢和困难。再次是技术输入方的基础条件,如果科技人才结构合理,与工业发展的技术要求相适应,转移速度将会加快,否则,如果科技人才集中于农业或工业中的非重点发展部门,那么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效益都会大大降低。最后是技术输出方的战略。技术输出方出于对市场竞争、成本优势、生产分工、国家技术出口政策等因素的考虑,可能通过不同形式或不同途径进行转移,从而会影响技术转移的效益。目前,各国对技术出口都有相应的限制性政策,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出严格的措施,以防止

31、技术向外扩散,使其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这无疑会增加技术转移的难度。无论是从技术转移的国际形势和技术转移的内容,还是从安徽承接技术转移的基础条件来看,利用技术转移来提高安徽的工业结构层次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条捷径,但是会遇到不少实际问题,需慎重对待,加强研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才能实现利用技术转移促进结构跨越式升级。3、国际资本流动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的大小与生产成本的高低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因此,中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就显得异常巨大。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对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结构产生较大

32、的影响,一是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一直集中于制造业部门,使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二是外商在制造业投资中,投入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的比重明显大于低和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三是随着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外资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上升,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的结构将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因此,外商投资的较快增长势必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增长,加快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这种趋势将对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产生越来越大的带动作用。从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来看,安徽能够获得很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机遇。4、国际市场变化国际市场变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工业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而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能够从进口和出口的综合比较上进一步反映对外贸易对工业结构升级的总体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至加入WTO前工业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动看,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迅速增加,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却一直是较大的负数。不过,从进出口比重的对比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逆差基本上是不断缩小的。也就是说,工业品的进出口结构虽然总体上仍处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