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4.35KB ,
资源ID:52786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78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认知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对话.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认知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对话.docx

1、认知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对话认知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对话作者简介:依莲娜罗许博士EleanorRosch,Ph.D.以她在颜色类别知觉colorcategoricalperception方面先驱性之研究着称于认知科学界,她并且也是许多学术论文之作者。她于目前之教学与写作中,积极推介心理学与佛教传统间之对话。罗许博士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心理学系教授。我所从事的认知心理学,是处于试图以科学方法处理心智问题这一近代研究领域的核心。因此,既然佛学也是有关心智的,认知心理学可提供与佛学对话的特殊机会。这不单是因为认知心理学可能做的贡献,也是因为它的一些弱点。譬如在生物学方面,在我们昨天所听到的介绍里,有

2、经过协议的数据与解释,实验也互相借镜,这是科学不同于艺术应有的做法。而在西方对于心智的研究方面,却完全不是这回事。认知心理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式,许多种方法、理论、问题、实验,也有一大堆争论。做为一门科学,认知心理学需要救援。也正因为此一领域的开放性,使它具有与佛教双向沟通的力。尤其因为嘉措喇嘛阁下在第一天说过,佛教与科学的共同理想都是以观察与经验做为基础,这更令人对双向沟通增加了信心。如果你想知道马有几颗牙齿,办法就是去看、去数就好了。如果你看到的与你以前的理论或习惯的想法不符,你应该相信观察而抛弃先前的想法。然而这理想在佛教与西方科学的方法上,表现很大的不同,二者可能有互可借镜之处。我还

3、应该说明,正如生物学不认为它可以归入物理学,心理学也不认为它是生物学的一支。认知心理学家时常将此视为方法上的问题他们认为心理学家的工作是正确、有效地描述心智做些什么、它如何运作,而不去理会身体的机制mechanisms。而当生物学家知道得够多时,他们可以解答,是怎样的机制可以做出心理学家所描述的种种。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根源首先我想追溯一下心智的现代化研究如何演变到现今的情况。这门学问只不过一百岁出头的年纪,因为约在一百年前,人们才兴起了可以用科学方法处理心智的念头。在最开始的时候,对于应该如何处理心理学,有两个颇为不同的思想或方法派别,二者互相竞争。其一称为内省主义introspectionis

4、m,另一个是行为主义behaviorism。大约在二十年之间,内省主义完全失势且消失,而由行为主义控制了全局。内省主义如果以与佛教对谈的观点来看那是怎样发生的,是颇为有趣的。可能是某人灵机一动,想要知道心智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操作,却苦于没有太多可看及可着手进行的可能。既然每个人都有心,何不就从观察、分析自己的心做起。而一般所谓的分析,就是将某物分解成它的元素,试着找出最小的元素构成此物之最基本单元并分析其相互间之关系。那就是佛教早期的阿毗达磨派Abhidharmaschools,同时也是心理学的内省主义试图要做的。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方法。从佛教徒的观点看,内省主义者不懂如何去看自己的心

5、。他们不知有静坐之法,他们所做的是:根据理论事先决定心应该有那些元素,然后训练自己或其他人,将他们的经验分析成那些元素。这些工作主要是由十九世纪的德国学术界社会文化科系所做的。每一位有势力的教授都有自己的理论,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论训练学生与实验人员来做分析。譬如,某一个实验室相信,视觉是由微小的色块组成,那么每个人都受训练,以小色块来描述他们的视觉经验。另一个实验室认为,知觉是一组预设意向,那也就是他们描述知觉的方法。由此导至的混乱与科学所追求的正相反,那就是没有一个实验室可以重复其他实验室所做的工作。还有比实验不能互相支援更为基本的难题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建立起一致性。每一实验室用自己训练的人员

6、工作,发表自己的成果,并驳斥其他人的成果。而这些争论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裁决。西方心理学的内省主义就是如此步上了毁灭之途。如果以佛教的观点而论,内省主义者恐怕根本没在观察心,他们只是在思索自己的观念,他们纠缠在自己对心的先入之见当中了。我们今天将内省主义当成科学的心理学的一个错误范例。心理学教科书通常均以科学方法做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所谓科学方法,一般系指逻辑实证论orgicalpositivism如霍华博士所讲述的,理论必须可以观察方式求证等等。而教科书在这一段论述之后,时常特别附一项声明内省不是可以了解心的方法。如是,近代心理学的情况是:你不能将自己对于自心的认识与观察,引用为任何对于心的主张

7、之证据此种自我观察,被认为是不客观的。大家不认为那样做可以获致同意,并且根据逻辑实证论对于事实的定义,那甚至称不上是事实。嘉措喇嘛:我不明白驳斥内省主义是根据怎样的逻辑。就某一方面说,如果实验室主任将自己的观点硬加在别人身上,使他们被强迫要去证实主任的理论,这当然是不对的,这显然不是高明的办法。不过,如果说到(只是就字面上看)觉知awareness是觉察到知觉beingawareofawareness,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很肤浅地问:这怎么可能?而事实上,虽然一项认知不能观察到它自己,但它的确可以观察到认知,因为你有不同的心理事件、不同的认知,一个认知可以观察另一认知。这看似一种合理可靠的研究心的

8、方法。你所说的理由是否是唯一驳斥内省主义的理由,而因此就不能以自己内向的觉知做为证据吗?有无其他理由认定它不合实际、不科学?依莲娜罗许:是的,我想至少还有另外四个理由。第一是整个时代的精神,霍华博士曾对此点说得很详细关于什么是科学,以及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物理学是十九世纪科学的典型,它成为如何观察外在可客观观察之现象,以及如何建立理论以控制及预测此类现象的一个模范。心理学对物理学敬畏有加,并且想加以模仿。第二个理由是,内省主义者并未真正有什么方法去观察自心,因为他们并没有止shamatha或观vipashyana(注),或任何其他此类对心的训练。我猜想当内省主义者试图反省时,他们的心恐怕和

9、所有人的心一样狂野。如此他们就无法以一个认知去观察或探知另一个,因为等到他们可能注意到的时候,恐怕已经有十个认知排在那里了。所以由这点看来,内省主义者并未能真正一试。第三,内省主义成为一个范例,它让整个科学界知道,曾有一批人尝试过内省主义而未能成功。它成为物理学所代表的理想科学的对照。第四,同一时期另有一学派可供选择,这另一学派即是行为主义,它终于凌驾内省主义,成为最有势力的学派。行为主义正就具有霍华博士所谈到的逻辑实证论的实证意识形态。而它真正是一种意识形态ideoorgy,他们对之充满热情。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可以与物理学采取同样做法也就是将心完全自心理学中剔除。行为主义要探讨心,除了试着

10、直接向内观察心之外,就是观察外在的行为。譬如在日常生活中,你若想知道人们想些什么,很自然地你看他们做什么正如俗语所说:听讲的,不如看做的。行为主义将这方法发挥到极致。行为主义的座右铭是刺激反应。图所示是行为主义者的世界观。第一个箭头代表刺激,是实验人员施加于有机体(人或其他动物)之上的,是在外在世界中人人可观察得到的。第二个箭头代表有机体受到刺激后所做的事,也是人人可见的。箭头中间的方框代表心,那被认为是个黑盒子,外界看不到,因此无法以科学方法研究,也就不必去谈它。对于严格的行为主义者来说,生物有机体也在黑盒子之内。如此心理学家可以完全客观,他们只需画图来表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者的

11、主张,正反映在他们所做的各种实验上。共有三种主要的实验范围,依照它们目前的名称,分别是:古典制约classicalconditioning、操作制约operantconditioning,以及关于记忆的某些方面。全都是涉及在时间上的合理关系有机体在某时发生的事与其后续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一个人一开始想到要探索心时,可能想到的第三个明显的方向,就是过去对未来有何影响的问题。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看来并非无意或偶然的我现在所做的似乎会在未来产生结果。佛教以业的说法讨论这个问题,实验心理学则归之于学习与记忆。第一类对于古典制约的学习实验,是由伟大的俄国心理学家巴夫洛夫IvanP.Pavlov所设计的。举

12、例来说,如果你将肉粉放到狗的嘴里,它嘴里就会有口水。这可以准确地测量譬如撒多少肉粉到狗的舌头上,然后量有多少滴口水。其他有些刺激,譬如一曲音乐,并不会自然地使狗流口水。但是巴夫洛夫发现,当他一再将某个音乐曲调与肉粉搭配在一起,最后不给狗肉粉,它单单听到那曲调也会流口水。狗已经被制约,会对那曲调产生反应,它养成了习惯。习惯倾向的形成,在西方实验心理学上看起来就是这样子。有许多这类学习的示范,直到今日仍然经得起考验,它们的确具有某种真实性,生物包括人类确是这样学习的。巴夫洛夫本身并非行为主义者,他是想以生理学的方法解释他的发现。然而行为主义者却将这一类的研究拿过来用以证明,你不需要假设一个身体或一

13、个心,你只需作图绘出仔细控制的实验经验与其所僶的行为间之关系。听起来似乎不错,不过有机体每次遭遇的都是新经验,与他用来学习的经验不相同。譬如,一支狗学了将某一声调与肉粉连在一起,后来它听到另一种声调譬如它受训练时是澎,后来是较低调的澎这结果会怎么样?巴夫洛夫首次以示范刺激类化stimulusgeneralization的理念做了解释。这里牵涉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相似性similarity的问题。我想世界上任何哲学或心理学系统,在探讨到生物如何观察与学习时,总免不了碰上相似性的问题我们将世事看成是以各种程度相关联或相类似的。怎么会如此呢?制约方面的研究显示: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因为有机体在世上所遭遇的

14、事,总是与另外某件事类似,因此他所做出的反应,也反射出与他先前的遭遇与学习经验的相似性。在前面讲的狗与声调的例子中,非常完美地证实了这一点狗后来听到的声调与它受训时听到的越接近,它流的口水越多(见图)。你或许会说,到目前为止大致都不错。但是整个实验的设计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被动的有机体。狗被拴着站在那里,由实验人员给它肉粉或播放某种声调之类。而在自然状况下,生物是主动地到处跑,并与周遭环境发生接触。这种主动的情况是用在第二类的制约操作制约上,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以美国心理学家史肯纳(B.F.Skinner所做的最为广博。假设你要教一支老鼠一个新反应,譬如去按一个小棒,你将一支久未喂食的老鼠譬如说十

15、二小时放到一个笼子里,笼里有根小棒。注意,你不能说老鼠饿,因为饿是一种你无从观察的心理状态,你只能观察它多久没吃东西。老鼠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之一是大量的身体活动像在笼子里跑来跑去、用后腿站起来、到处嗅等等。老鼠通常不会去按小棒以取得食物,但在这支久未进食的老鼠动来动去之间,终于碰到了小棒,于是一丸食物出现了。食物是它的报酬,但行为主义者称之为强化物reinforcer,以避免使用报酬等这类心理方面的语词。老鼠吃了食物之后,继续在笼子里跑来跑去。但是在比先前短的时间之内,它又碰到小棒,得到一丸食物。最后它学会了就待在小棒旁边连续地按。你可以用这个设计找出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譬如你可以画老鼠按小棒的

16、频率相对于它多久未进食的图(见图)老鼠越久没吃东西,它按小棒的频率越高。史肯纳觉得,所有行为都可以用这种输入相对于输出的简单关系来描述。行为主义的方法并非只针对学习。假设一个生物已学会某件事,接下去会怎么样?这就是记忆或用较不涉及心理的名词,保持retention与遗忘的问题。你可能认为研究记忆会诱使人把东西放进黑盒子里,因为既然谈到有机体要保留什么,不Jin令人想到将之储藏在某个地方。但是我们可以不受这种诱惑。譬如我想学藏文生字,我坐下来背,一天的功夫,我记住了一百个生字。第二天来测验一下我还记得多少,发现我已经忘掉八十个了;再过一天,我忘掉更多;而三十天之后,我可能只记得两个字。因此遗忘的

17、曲线也可以如学习一样图示出来(见图)。这里我们画的是记得的字数与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之函数关系。这种遗忘曲线可以替许多人做。总而言之,行为主义者得到很大的鼓励,他们以这种方法可以不去理会心,而建立一套完全客观的心理学。嘉措喇嘛:我以前曾接触过这一套方法,那是在与美国的科学家们谈论他们基本上如何探讨心智问题的时候,他们将人类的心智置之不理而去处理狗或其他的动物。从一开始我就感觉那很奇怪。罗许:人类是非常复杂的。你可能听过一个人在路灯下跪在地上找东西的故事。一个路过的人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丢了钥匙。路过的人问:你在哪里丢掉的?在那边的树丛里。那你为什么在这里找呢?因为这里比较亮!(笑声)正如佛教声称

18、所讲关于心的事并非只适用于人类,而是对一切众生都正确,心理学也是要找出放之宇宙而皆准的法则。譬如我听过许多位佛教的法师说:一切众生祈愿离苦得乐。一位行为主义者可能会说:那是个很合理的第一假设,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以操作方式定义你的名词,也就是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过不多久我们就会讲到学习按小棒以取得食物或避免电击之类的事了。另一项与佛教类似的,就是需要简化情况。静坐本身至少没有一定形式的静坐可被视为是一种无可再减的,非常简化的情况。对于想要观察、对治自心的人,这种训练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无法在日常纷杂的情况下找出心究竟在做什么。如此看来,行为主义的问题可能是使用了错误的简化情况或许它排除了不该

19、排除的事物。对于行为主义的评论行为主义至今已成为过去了,至少已经不公开存在。它后来内部与外在均发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后来导致行为主义之终结的某些理由很有关系。就内部来说,行为主义竟然自相矛盾,或至少它的定义是绕圈子的。在行为主义的基本模型驿你必须能够定义并测量刺激而不受到反应的影响。亦即是说,你必须在不受正被观察与行动的有机体之影响下,定义并测量外在世界。但在许多主要的行为主义范例当中,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颇令人怀疑。譬如在刺激类化实验中,你如果不去测量某一有机体的刺激类化递变,如何得知哪些东西对它是相似的?在操作制约方面,你怎么知道何物是正的或负的强化物(报酬或处罚)?起初心理学家试图将强

20、化物定义为可以满足生物需要的东西,但问题是,有许多并非满足生物需要的东西。有充分食物的老鼠照样探索迷宫,猴子会解问题只为了允许它解答更多问题。把一个小孩放进有玩具的房间,他自然就会去玩,无需明显的生物理由。你必须将某一有机体本身对世界的定义考虑进去,来定出你的刺激或强化物。这看来也许只是行为主义内部的问题,而实际上却牵涉更广。从佛教的角度看,或许可说行为主义者因忽略了有机体与其世界间的相互关系,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如此似乎又需要回过头来考虑心了。行为主义在本身的系统之外,遭遇到更多的困难。动物包括人类在它们自然生存的环境中,并不会做诸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所说的那些事。语言是非常复杂的。以人类在

21、幼时学习母语为例,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模型是经由刺激与反应之结合,每当孩子说出一个字或一句话,母亲就会给他正面或负面的强化物。而当心理学家真正走出去看,到处去记录母亲与小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谈话的情形时,却发现母亲们从来都不那样做,从不!她们并没有刻意地教语言。打从孩子会说第一个字开始,母亲就当那是有意义的谈话,然后与孩子有来有去地说,就如同与另一个人类沟通一般。母亲们只纠正事实的错误,而不在意语言上不成熟的陈述。另一个结束以行为主义为主导局面的重要理由,也许是因为有另一种处理心理学的方法取代了它。我不认为这些意识形态、典范或科学研究的进行,会单单因为破坏性的批评就此消失,而是必须找出另一种更令人满

22、意的方法接续下去。在心理学方面,人们想到可以用某种心理现象在黑盒子里的某种东西开发出聪明的方法以实验来研究。那样你可以将之做成真实的科学对象。且让我以一实例向各位说明:关于心象mentalimages的例子。心象确实是不能公开观察之心理概念的一个主要例证。我或任何人都无法看到你脑袋里的心象、说出它是或不是什么。因此对于心象,我们无法获得观察者的一致同意。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心象很显然是在黑盒子里面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一个科学家如何将心象譬如一个苹果的象转变为真实存在的物体。假设我们请一个人坐在萤光幕前,请他每当看到萤幕上有微弱的光闪过时就按一个按钮。闪光弱到他几乎看不见的程度,我们测量他观察

23、这种闪光的准确度。现在我们请这个人在脑中形成一个心象譬如尽可能清楚的一个苹果的象同时继续观察闪光。我们发现当他有所想像时比不在想像时,的准确度降低。现在让我们增加一点创意来比较一下不同感官形态所产生的心象。假设在那人观测闪光时,你请他想像某种声音你请他想火车的鸣声或狗吠声。经发现,听觉意象对于视觉讯号观测的干扰,较视觉意象来得弱。嘉措喇嘛:我的问题是,如果将实验掉换一下会如何?现在我们是在观测闪光,如果我们注意的对象换成声音呢?那么声音的意象或一个苹果的意象,那一种对它产生的干扰更大?罗许:啊!您真是有一副科学家的头脑!这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是第二部分,也是整个实验的重点!现在,我们请那人听一个

24、微弱的声音而不是看闪光。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对于听声音的干扰又是如何?你们可能已经猜到了。在这种情况,听觉意象比视觉意象产生的干扰大。现在,我们发现干扰的效应是与形态有关的同一种感官形态的意象做为刺激,对于知觉的干扰比不同形态的意象要大,因此你可以开始看出来,需要那一类的案例用在心象的实验上,以做为科学研究之对象;这些心象影响学习,干扰知觉,并且其干扰程度与感官的形态有关。嘉措喇嘛:这与应成派的观点颇为近似,那就是说,不论意识中的意象真实或不真实,它确是在那里。譬如你有一个意象,或是说你心中呈现一支子的角。虽然子不会长角,但确实可以有子角的意象;而专注于那个象的认知,事实上是个很可靠的认知。因此那

25、呈现出来的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否代表任何真实的现象。这认知对于那个象来说是可靠的。罗许:是的,很有意思!不过我想也有一不同之处。实验心理学家仍然不允许人们以他们对自己心理现象所知道的譬如他们的心象做为合法的证据。心理学家对于人们与他们的意象间的关系,或那些意象对意识所呈现的,并没有兴趣。除非它们是像我刚刚描述的,可以用客观的、可证实的外在证据加以测量。因此,意象做为心理的事物并不能算数,它必须能够引起像这些实验中的某种可测量的行为。简而言之,人们有种象或知道自己有意象,那并没有用。嘉措喇嘛:我认为你对于你的意象譬如一个苹果保持怎样程度的专注会产生各种差别,这可能并非对每个人都一样。心的稳定性是极

26、重要的因素,可能有些人的心稳定到根本觉察不出视觉的刺激,其他的人可能看到大部分。其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当然这是假设你的对象曾做过静坐。如果大家都不曾有过静坐的经验,差别应该不会太大。罗许: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需要统计分析statisticalanalysis发展出来的数学方法将对象的差别计算进去。认知心理学与资讯处理心理学从一九二年一直到不久以前,心理学完全被行为主义所控制。在五年代后期与六年代,行为主义的缺失清楚地显露出来,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做像我所讲的心象那一类的工作,证明心理的概念可以用严格的非心理方式来处理。在同一时期,对这类工作的贡献来自于许多方面:资讯理论、语言学与电脑科学。在一九六

27、七年,一位姓奈瑟Neisser的心理学家出版了一本叫做认知心理学orgnitivePsychoorgy的书,其中收集了许多当时正在做的新工作。此书指出一正在形成的新学问并且替它命了名。如今也常用资讯处理心理学informationprocessingpsychoorgy。(我应加括号说明,当然精神医学psychiatry与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一直都存在,但那是不同的学科,与实验科学心理学experimentalscientificpsychoorgy是分开的)。认知心理学或资讯处理的方法取代行为主义,不过是最近十五年左右的事,但它真正是完全取而代之了。期刊与机构统统换了名字,

28、新的科学学会也已成立。那简直可称得上是一种社会革命。杰瑞米海华: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行为主义曾经多么的势力强大。听起来可能像是开玩笑,但确是真事。那一代的孩子都是依照行为主义的教育哲学被带大与训练的,现今的成年人就是接受行为主义式的教养长大的。罗许:是的,而所有灰白头发的现代心理学家都是过来人。我们必须记取教训,因为接着来的现代版,从佛学观点看,与行为主义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时下的形式。在现今资讯处理心理学的教科书中,图可算一典型表示心的图示。你可以看到它仍是一个有输入与输出的框框,不过现在它里面有小框框,有的小框框里面还有更小的框框。这个理想是将心看做一个具有智力的整

29、体,而以组成它的部分或机制那是较整体智力越来越低且更趋机械化的来解释它。这是一种资讯处理的观点,因为它代表从外界有叫做资讯的东西流入感官,经过注意力的仲介,而成为短暂、短期与长期记忆,以后可以用于解决问题与做决定,最终又导致对外界的行为。资讯也经过系统而回流譬如长期记忆中的知识与期望,会影响到注意力与进入感官的资讯。这图表是采用电脑模型的作图方式。你现在也许会说:噢,那些西方的心理学家,好不容易不再用动物来研究人心,现在又用上电脑了!不过,请考虑到一点,要了解并讨论心的问题,所有心理学家都必须从当时可资利用的天然或人为现象中,选用类比anaorgies、隐喻metaphors与图画。不然他们要

30、怎么办?希腊人以他们精巧的引水渠道来做隐喻,而我们现在是以电脑做为心的模型。佛教也有此做法观想各种农作物的意象:如果你种下稻种,你会收成稻米,不会收成麦子。你可以想像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自小长到大,可能从未看过田里的庄稼,但却很熟悉电脑。你可能必须说:如果你放入信件分类程式,它会分信,它不会开飞机!同时,类比的选择可能影响到心理学。或许我们等到谈电脑与人工智慧的题目时,再就此多作讨论。现在我们来看外界的资讯如何进入系统并接受处理。因为我知道嘉措喇嘛阁下想听关于记忆的事,因此我特别选择记忆系统来做说明。但在事先我们应该对这系统的形而上性质有清晰的认识。外面这边是世界(见图)一独立存在、稳定、持久

31、的世界。图里面是人、他的心、资讯处理的装置那也是独立存在、稳定而非短暂性的。在任何心理学家的心目中,毫无疑问地,世界与那个人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不论你谈论它们之间有怎样交互作用的关系,那永远是两个独立个体间的关系,各因其本身而持续存在。心是被视为一个资讯处理的装置,它将外在世界的资讯收集进来,将之储存并加以运用。记忆系统的功能是重现外在的世界并将之存放在心里。短暂记忆记忆通常被分为三类(目前对此尚有争论):短暂记忆veryshorttermmemory、短期记忆shorttermmemory与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我们且从第一类说起。短暂记忆又称为映像记忆iconicmemory

32、,或感官收录sensoryregister。这个构想是外界的讯息譬如字母,或一把椅子,经由感觉器官(在此是眼睛)进来,然后以它原本的形式被保留很短暂的时间,譬如说四分之一秒。为什么心理学家会做这样的假设?也许你现在已经想像到,是因为有聪明的实验似乎证明有这样短暂的储存。如果我们请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看萤幕上一连串的字母,、等等。假设有二十个字母,每四个一列出现在这人面前。字母只出现很短的时间,譬如五十毫秒(一毫秒为千分之一秒)。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此人只看到许多字母一闪即逝。字母消失后,如果你问他看到那些字母,他大概只记得四个。我们现在重复同样的实验。不过在字母消失后的一百毫秒内,我们给那个人指示,请他讲出某一列的字母。可能用声音告诉是那一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