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55KB ,
资源ID:52743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743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府如何干预经济.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府如何干预经济.docx

1、政府如何干预经济第九讲 政府如何干预经济【教学目的】:了解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如何干预经济。【教学重点】: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教学难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认为市场机制能使国家的经济持续地进步,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职能应限于企业和个人无力从事的国防、司法及公共工程等领域,政府仅需要扮演好一个“守夜人”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共识。但是,愈来愈频繁与严重的经济危机,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使得人们开始寻

2、找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并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反思。此时,在实践中,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一系列增加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经济政策,缓解了资本主义大萧条给美国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在理论上,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政府应依靠其政治权力干预经济活动,转而扮演一个“经济舵手”的角色,在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凯恩斯革命”。战后,西方国家以“混合经济”的名义推行凯恩斯所倡导的理论和政策,实现了二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多其他学术流派对凯恩斯主义提出质疑,但他们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目前,从一定程度来看,市场经济活

3、动就是有政府参与的经济活动,而宏观经济问题就是政府如何干预宏观经济的问题。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或政府参与宏观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这些指导原则和措施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达到政府的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各个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大致有四个方面: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通常以失业率的情况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失业率是失业者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指总人口中一

4、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例如,小孩、学生、退休者、老人和不愿找工作的人就不算劳动力。人们失业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三种: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短期的失业,是劳动者在变换工作和寻找新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是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导致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如果没有非自愿失业,劳动者失业的原因只限于摩擦失业、自愿失业时,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有失业者存在。案例1:高校毕业生多为摩擦性失业人力

5、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于2009年08月18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就业主要的矛盾是劳动力供大于求这种长期存在的矛盾,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学校里学的专业有些和市场不接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现的就是摩擦性失业。我们提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最好是专业对口,但是有些专业对不上口也不能死抱着不放,摩擦性失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是非常正常的。资料来源:新华网(二)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整体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稳定,不出现大的变化。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不可能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

6、发展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或高或低的通货膨胀,因此,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意味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更多,通常用一定时期内的GDP增长率来反映。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经济的增长问题和就业问题联系紧密。(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从其他国家获取的货币资金与和向其他国家支付的货币资金相等的情况。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的稳定情况,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会对价格水平、就业、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影响。例

7、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的20余年高速增长期内,发生了5次经济危机,其中4次是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造成的。我国在2011年发生的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和国际收支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从长期来看,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物质基础;价格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价格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加速本国经济的增长;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短期中,从迄今为止的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8、来看,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实行了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这使得我国维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也在随后几年产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给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全面实现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而不仅仅是要达到其中某一、两个目标,这样,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来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一、财政政策及其手段(一)财政的构成一个国家的财政是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构成的。政府收入包含税收、公债两部分。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两部分。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

9、按照法律,强制、无偿地获取。公债是政府发行的债务。政府购买是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如坦克、战斗机、道路、公务员的劳务等。转移支付是政府无偿地对特定社会群体的支出,如对灾区人们的安置费用。扩展资料1:201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构成项 目国家财政收入(单位:亿元)总计83104 国内增值税21093 国内消费税6072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0491 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7327 营业税11158 企业所得税12844 个人所得税4837 资源税418 城市维护建设税1887 房产税894 印花税1040 城镇土地使用税1004 土地增值税1278 车船税242 船舶吨税27 车辆购

10、置税1793 关税2028 耕地占用税889 契税2465 烟叶税78 其他税收收入2 专项收入2041 行政事业性收费2996 罚没收入1075 其他收入3779项 目国家财政支出(单位:亿元)总计89873一般公共服务9337外交269国防5333公共安全5518教育12550科学技术3250文化体育与传媒1543社会保障和就业9131医疗卫生4804环境保护2442城乡社区事务5987农林水事务8130交通运输548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4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1413金融监管支出63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133国土气象等事务1330住房保障支出2377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1172

11、国债付息支出1844其他支出27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二)财政政策的含义与手段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其手段主要是政府支出中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政府收入中的税收、公债。1、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等都属于政府购买。可以说,政府购买涉及各种项目,从航空母舰到保洁人员的工资,无所不包。由于政府购买直接形成了社会总需求和实际购买力,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

12、规模。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的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购买支出,例如兴办学校、增加教育投入、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减少失业,同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相反,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高、社会存在超额需求、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采取减少政府的购买性支出的政策,以降低社会的总体有效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通过改变政府购买性支出水平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手段之一。2、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

13、贴等方面的支出。与政府购买性支出一样,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一般来说,当社会总支出水平不足、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社会失业增加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公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增加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失业;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高、有效需求过旺、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应该减少政府的转移支付,降低社会福利水平,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公众的消费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降低,以制止通货膨胀。3、税收在政府的收入中,税收是最主要的部分,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也可以

14、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例如,可以通过一次性减税即变动税收总量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改变税率使社会总需求得以变动,以此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般而言,当税率降低时,会引起税收的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增加以致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增加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之,税率的提高,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因此,当经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一般可采用减税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抑制经济的衰退,而经济出现需求过旺通货膨胀时,可通过增加税收这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4、公债公债是政府向公众举借的债务,或者说是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政府发行公债,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5、,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建设资金,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和收缩的效应。(三)财政政策的类型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的形式来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针对经济衰退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降低的情况。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的形式来降低社会总需求,主要针对经济过热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高涨的情况。案例2:财政政策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

16、9651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

17、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 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 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案例讨论:1、什么是财政政策?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案例解析: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2

18、、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对政府财政收支的调节,影响经济中的总需求,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增加政府购买水平;二是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低税率。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共同发生作用,实践中三种手段往往搭配使用。3、财政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产生政策滞后问题。(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二、货币政策及其手段(一)货币政策的基础存款创造在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因为商业银行可以接受

19、存款、签发支票,从而具有了创造货币的能力。案例3:从金匠铺到银行商业银行最初产生于英国,发端于金匠们承接保管黄金和贵重物品的业务。起初,这种店铺很像物品寄存处或仓库。寄存人留下他们想保存的黄金,得到一张收据,以后再根据收据,并支付一小笔保管费用,来取回他们的黄金。金匠们很快便发现了业务上的取巧之处,那就是不必担心哪一块黄金究竟属于哪一位顾客。只要领回的黄金与寄存的黄金等价值,顾客们就愿意接受。假设一个储户在金匠铺存入100万的货币,而金匠铺的保险箱里多了100万货币,直到储户取走这笔钱。则当前金匠铺具有100%的准备金。追求最大利润的金匠银行家很快意识到,虽然存款是有需即付的,但它们并不会被同

20、时提取。如果所有存款突然间都必须全部付清,那么准备金就有必要等于存款总量,但这种情况几乎从来不曾发生。同一天当中,总会有些人取款也有一些人存款。这两类交易通常会相互抵消。银行家不需要保持100%的存款作为不能增值的准备金。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资金是无利可图的,因为它们躺在保险柜里赚不到利息。早期的银行家们偶然想到这样的主意:即用托付给他们的货币进行投资。通过将大部分货币存款用做投资盈利,而只留一小部分作为现金准备金应付提款,银行便可以使其利润最大化。向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转变,即只保留部分而不是100%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商业银行能够创造货币在于金融体系中的准备金

21、制度。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银行除将客户的绝大部分存款放贷出去,只需留下一小部分的存款作为应付客户提款需要的准备金,这种银行经常保留的为应付客户随时提取存款的现金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叫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叫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按照法定准备率对自己所接受的存款而保留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案例4:存款创造的过程假定商业银行系统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假定:(1)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将一切货币收入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能将一分钱的现金放入自己的口袋中。(2)银行接受客户的存款后,除法定准备金外,全

22、部贷放出去,没有超额准备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甲将1000万元存入A银行,银行系统因此增加了1000万元的准备金,A银行按法定存款准备率保留200万元准备金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帐户,其余800万元全部贷放出去;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客户乙将全部贷款存入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B银行,B银行得到了800万元的存款,在留足160万元的法定准备金并将其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以后,将剩余的640万元再贷放出去;得到这640万元的客户丙又将全部贷款存入与其有业务往来的C银行,C银行留下其中的128万元作为法定准备金而把其余512万元再贷放出去。如此反复,以至无穷,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究竟是多少呢?按以

23、下公式计算:1000+10000.8+10000.82+10000.83+10000.84+ =1000(1 + 0.8 + 0.82 + 0.83 + 0.84 + )=5000(万元)(二)货币政策的含义与手段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生产活动的持续与扩张都依赖于一个重要因素银行资金,当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可以变动的时候,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即利率水平的高低,进而使得企业考虑投资项目进行与否。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1、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

24、给量的重要工具。由于法定准备率变动与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针对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以及银根的松紧状况调整法定准备率。例如:在经济处于需求不足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的存款只要求保留较少的准备金,在货币创造的作用下,整个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会多倍的增加。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是增加了银行的可贷款数量。2、贴现率贴现是银行根据未到期票据的票面额,扣除一定的利息后把票面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放款业务。再贴现则是商业银行持已办理过贴现的、具有清偿能力的商业票据作为担保,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的一种借款方式。

25、现在,都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贴现,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利率就是贴现率。贴现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大体可概括为: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轻微下降,货币供给量有所减少;贴现率下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有所上升,货币供给量将增加。贴现率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成反比关系,同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关系。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消费与投资即总需求而最终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等于减少了市场上的债券数量,这会使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公众才会愿意增加货币的持有

26、量而减少政府债券的持有量,势必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例如,当经济形势的发展使中央银行认为有收缩银根的必要时,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这一行动首先减少银行系统的货币,同时通过银行系统的存款创造,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收缩;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出售债券,债券价格因供给量过大而下降,利率上升,企业投资降低,公众储蓄增加而消费降低,最终导致总需求降低,遏制经济的过热现象,降低通货膨胀率。反之,若经济出现萧条,失业问题严重,中央银行认为有放松银根的必要,就在公开市场中买进政府债券,增加货币,通过银行系统的存款创造,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多倍扩张和利率的下降,使企业投资和公众消费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制止经济的衰退,减

27、少失业。货币政策除上述三种主要工具外,还有其他一些工具,像道义劝告、借款垫头规定、指令性贷款指标等。比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劝告,指导其行动,影响其贷款和投资的方向,达到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目的。虽然道义上的劝告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摄于中央银行的权力,惧怕搞坏同中央银行的关系,一般也能听从中央银行的指令,从而使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行动上保持一致。(三)货币政策的类型按照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案例5:美国1982年衰退中

28、的货币政策由于低失业率和第二次石油价格的冲击,1979年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对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决定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次通货膨胀。与以往不同的是,美联储倾向于关注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增长,而不是利率,以便能够迅速降低通货膨胀。通过这次政策,美国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上升到自南北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及其他利率敏感性支出显著减少。这次政策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到1982年为止,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4%。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过于严厉,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率超过了10%。案例讨论:1、什么是货币政策

29、?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案例辨析:1、货币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制度来实现的。2、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2)变更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变更再贴现率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并最终控制货币供给量。(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在公开的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的债券等有价证券。除了上述三大手段之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例如,道义劝说、严格或放宽信贷条件、贴现配额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