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167.46KB ,
资源ID:52591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591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复习资料.docx

1、马克思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本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物质与意识的区别问题(对立问题)。即物质与意识在地位上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2)物质与意识的联系问题(统一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在作用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意识能否认识物质?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讲“眼见为

2、实”。你同意“眼见为实”吗?为什么说“眼见”与“为实”之间的关系包含着哲学的基本问题?眼见:是感觉,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主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为实:是事物本身(客观)2、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此观点是错误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有积极的发展。1) 唯心主义的存在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是在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是时唯心主义确定无疑是错误的,而离开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很多观点很有价值。3) 唯心主义一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原始、自发、朴素地描述了世界的一般变化,但不

3、能真正了解世界的整体变化)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绝对精神”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显示它的整体运动轨迹。形而上学的历史形态:古代:书名物理学之后、“哲学”的代名词(严复将它们翻译为“形而上学”,也等于玄学)。近代:在内容上大多指研究经验以外的对象的哲学。但内涵却由“研究学科”逐渐向“片面的思维方法和做法”转化。现代:“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和做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与处事方法”。唯物论二、物质与运动问题1、物质的科学界定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又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4、观实在性,是对一切感性活动和感性现象的最高概括。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没有不运动对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须有它的物质主体。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区别:涵义不同;存在的条件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联系:二者互相包含。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比如,“刻舟求剑”,“守

5、株待兔”。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它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定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质的区别。3、理解意识的能动性1) 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产生和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主动、选择、控制和改造性。第一,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

6、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三、世界的普遍联系1、世界的普遍联系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否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2、联系的含义与特征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状态。特征:1)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 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

7、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3) 多样性(复杂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3、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要求:摒除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联系地看问题,即坚持用开放的眼光、系统地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尽可能创造好的“蝴蝶效应”。四、发展的实质(新旧事物,量变质变)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过程”论:所谓过程,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成有毁,都有它产生、成长和灭亡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或久或暂的过程而存在的。特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积极鼓励新事物,又要看

8、到道路的曲折,准备好迎接挑战!五、矛盾规律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或倾向。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逻辑矛盾: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他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可以从思维中加以排除。辩证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不能否定与排除。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定义: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表现:A、 相互依存(地位上)B、 相互渗透(结构上)C、 相互转化(功能上)2) 矛盾的斗争性定义:指

9、矛盾双方之间的本质差别,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表现:相互区别、相互否定、相互分离、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分化、互相批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内容:1)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内部和事物彼此之间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该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2) 方法论要求:第一,坚持把“个别一般个别”或者“特殊普遍特殊”作为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自觉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第四, 既要反对轻视个别和特殊的

10、教条主义,也要反对轻视一般和普遍的经验主义。3)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2)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两点论),认识复杂事物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讨论1、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校内外打工,这无疑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大学生通过打工在促进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

11、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打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打工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打工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高校和大学生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打工行为,使大学生打工现象走向利于大学生成材,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阶段。(2分)5、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质定义: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2、特点: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2)量定义: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特点: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2 量和事物不能分开。确定事物的量: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去考察事物一定方面的量。(3)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对立:两种不同的规定性。统一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互相依赖、互相制约。(4)度定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度的意义:(1)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2)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

13、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讨论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6、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2)唯物辩证的否定观(1) 否定是自我否定(2)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 否定的实质

14、是扬弃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识,立足时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章(认识论)1、认识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充分肯定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主体自我2)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以进行分析的。3)人有足够的能力、手段认识世界。(1)人能够创造出人工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天然不足。(2)人能够制造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其必要条件产生出来,以对其认识结果进行证实或证伪。(3)人的思维能力可以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凭借大脑的思维能力,人能够透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贯穿于主

15、题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以及认识结果的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并非所有人天然都能成为认识的主体,要成为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能力。比如:具有正常的生理结构与神经系统;与认识对象相匹配的知识储量和经验积累;对认识活动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和感情状态;抽象水平和思维能力。2)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1)实践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是一种真正现实的、感性的客观活动过程。(2)人在实践中,发挥自己意识、思维的功能,作用于历史客体,使之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3)认识的基础(1)为什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A、

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要辩证地看待和正确处理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的关系。直接经验: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从书本和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来源于直接经验。结论:我们既要发奋读书,又要积极投身实践。(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其一,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首先,认识本身不能自我鉴定,自己不能成为检验自己的标准。这个问题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其次,客观实际本身也不会开口讲话,对认识进行检验。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

17、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二,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物质成果与原来的客观事物本身相比较,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4)如何实现两次飞跃A、理论要尽量正确。B、要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支持。D、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5)正确认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积极作用:第一,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它是推动人们认识

18、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第二,非理性因素自身有时也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第三,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知定势,能直接渗透到对知识的评价、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果之中。消极作用:第一, 当非理性完全脱离理性的约束和指导时,其作用往往是消极的。第二, 非理性因素易使理性因素受到干扰,从而造成认识的偏差加大。第三,非理性因素一旦作为主体认知定势积淀下来,就不易改变,从而对认识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6)真理的特征A、真理是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B、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吗?针对特定事物的某一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价值(正面

19、、负面)C、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之间的取舍原则:价值性的追求应符合客观性的把握。一方面,价值性与客观性冲突时,选择客观性;另一方面,得依靠进一步掌握客观性来避免和抑制真理的负面价值。“求真向善”D、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中有重要作用:第一,必须借助于逻辑证明进行理论分析,把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才能辅助实践检验。第二,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先导。第三,有些理论要借助逻辑推理来证明,而不能单靠人们的有限实践直接来证明。第三章(唯物史观)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作用1)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20、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资源的来源。2)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布局。第三,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第四地理环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构成的决定因素。3、人口人口的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的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发

21、展的状态和需要相适应,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第二,人口的质量影响社会发展的潜力和速度。第三,人口的构成和分布影响社会发展的均衡。二、社会物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对立第一,内涵不同;第二,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第三,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同;(二)统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2)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物质的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这种不平衡性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第二种情况

22、: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的不完全一致。2)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表现出历史的继承性。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物质。三、两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1、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是实现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提高生产力的要素,必须渗透到实体要素中。纳入生产过程时,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2、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 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中,加速了现实生产力的产生。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者中,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能力。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工具中,极大地提高了工具的性能。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中,大大改变了对象的性质和作用。第二, 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发

23、展具有主导和超前的作用。第三, 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启示: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创造条件以充分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并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规律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方法论意义: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24、;它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依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2.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4、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评价历史人

25、物的基本原则(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1)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必然性) 2)杰出人物的作用受时代制约3)杰出人物的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4)要用历史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6、群众观点、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第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要性:是我党根本的政治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工作方法。讨论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辨析: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热带

26、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因此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辨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它本身不是一种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商品经济学一、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二、 价值规律1、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第一, 自

27、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消极影响:造成两极分化,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竞争易引起垄断并加剧不公平竞争;产生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3、 作用: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客观的、基础性的。但这种自发的调节作用有一定适用范围,它不能对所有经济活动与经济领域都发挥调节作用,所以社会经济活动还需要用其它手段进行调节。三、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为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支出及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价值,

28、而且还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四、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生产力的发展五、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讨论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请大家谈谈上述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答:此命题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是,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

29、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其实质是经济资源的国际化配置,并不涉及到社会性质层面。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明当代社会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以,经济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化,不等于全球资本主义。该命题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错误地将经济资源的国际化等同于经济资源的资本主义化。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Y)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

30、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Y)答案: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3、 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4、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