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38KB ,
资源ID:5259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59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基础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基础重点.docx

1、教育学基础重点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 :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 理解她 /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3、 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古

2、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 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5、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6、 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1、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

3、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2、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4、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5、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 ,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6、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 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 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说产生的各种影响和

4、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a、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b、 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1

5、、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a、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 教育培育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4、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过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 造条件。5、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 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且进行获得自由和幸福。6、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标

6、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 规范化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7、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 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a、 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b、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c、 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d、 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a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a、 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b、 教育通过思想传播

7、、制作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c、 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 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岀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1、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

8、践操作意义。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2、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3、 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

9、动的评价功能4、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 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a、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即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b、 适应与超越问题c、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d、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a、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b、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c、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5、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优缺点:教育目的价值

10、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观点:主张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 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

11、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观点:a、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法国】b、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德国】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优点: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缺点: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6、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3、注重提咼

12、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 生产劳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8、 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a、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b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c、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d、 要防止教

13、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 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只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1、双轨学制:18、 19 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 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 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 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

14、和大学的权利。2、单轨学制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 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 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 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3、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既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 开始分叉。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 学制的中学,上通下达,左右畅通,这是其优点和特点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1、从纵向学校

15、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4、 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清末,鸦片战争后, “废科举,兴学校” ,指定现代学制。1、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 1904 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3、 1922 年,颁布了“壬戌学制” ,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是以美国学制为

16、蓝本;4、 1951 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5、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6、 对我国现行学制局限性的理解。7.终身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的初步了解。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1、 教师职业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3、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

17、作用。2、 教师职业的地位 :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2、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3、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4、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3、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 (特点:多角色、专业、示范性)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4、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5、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 理品德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 育家型教师的过程。6、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

18、业理想: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3、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 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 )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 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7、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1、从教师关注角度:(从教前关

19、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8、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教育9、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 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 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10、 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1

20、、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11、 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 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1、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3、教师的人格形象12、 学生的本质特点 :1、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2、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13、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1、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1、两种对立观点: “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这两概念都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14、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背景关系)一一是规定性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主体基本关系)一一是形成性的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基础和深化)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15、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对教师来讲)

22、16、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课程1、课程的含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3、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 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有两种理论:在官能

23、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教育论; (训练人的各种官能)在实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活动课程(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 二者区别:a、从目的上讲,传统知识经验与获得性经验b、 从编排上讲,知识的系统性与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c、 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自主的实践d、 在评价方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2、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教授。 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 又称正规课程, 一个

24、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 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内容、隐性课程, 也称潜在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1、在课改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 、“科学为人人”;2、在课程设置上,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而现 在更强调人的发展;3、在课程目标上,过去

25、强调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而现在则更强调学生对事物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4、在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以社会实际为依据;5、在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系统知识,现在更强调知识综合性、整体性;6、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第七章 课堂教学1、 教学: 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 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 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2、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

26、重视叫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3、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特点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基本主张:a、知识 道德本位的目的观;b、 知识搜受的教学过程;c、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d、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基本主张: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b、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c、 程序教学的方法3、认知教学理论:基本主张:a、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b、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c、 学科知识结构;d、 发现教学的方法4、情感教学理论:基本主张:a、教学目标;b、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c、 意义学习与非指

27、导性学习;d、 师生关系的品质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模式4、 教学设计 :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或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5、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如何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6、 根据学科专业

28、特点设计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的表述的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8、 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 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9、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a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b、 加强理解c、 进行有效的联系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a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结合 b、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c、 进行具体的训练10、 结合实际理解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行为分为:主教、

29、助教、管理行为。(一) 讲述策略特点:信息传播单向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讲述的步骤: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讲述策略的运用:误用是过少时间过多知识;时间过长;内容无逻辑;不顾学生基础;没激发 对教师的建议: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二) 对话的策略特点:体现学生主体性;巩固知识;学习迁移;课堂气氛活跃(三) 指导策略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最典型的原因:1、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一一社会a、 社会规范失控b、 文化的商品化(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低俗化倾向)c、 城市化的影响(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间结构

30、与社会心理变化)d、 价值观多元观e、 人口流动影响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一一学校a、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b、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德育问题)c、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d、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一一家庭 两方面:“四过现象” ;“教育真空现象” 。 家庭结构裂变: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 班级组织: 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 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的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班级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2、 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一一目标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一一师生之间 (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其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师生之间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师生之间5、班主任和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3、 班级组织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a、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