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75.74KB ,
资源ID:523931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39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WS39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WS39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docx

1、WS39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

2、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新风量 air change flow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3(h人)。2.2 可吸入颗粒物 inhalable particle matter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2.3 风管表面

3、积尘量 duct surface dust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2。3 设计卫生要求3.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 新风量要求3.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3.3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3.4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风速的设计宜使宾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理发店、美容店及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风速不大于0.3 m/s。其他公共场所风速不大于0.5

4、ms。 3.5 对有睡眠、休憩需求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对场所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得高于设备设施关闭状态时室内环境噪声值5 dB(A计权)。3.6 集中空调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a)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b) 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c)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或便于拆卸的不小于300 mm250 mm的风口。3.7 集中空调系统宜设置去除送风中微生物、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3.8 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应直接取自室外,不应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3.9 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口应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并符合以下要求:a)设置在室

5、外空气清洁的地点,远离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b) 低于排风口;c)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 m;d) 进排风不应短路。3.10 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虫媒装置,设备冷凝水管道应设置水封。3.11 集中空调系统加湿方式宜选用蒸汽加湿,选用自来水喷雾或冷水蒸发的加湿方式应有控制军团菌繁殖措施,3. 12 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符合下列要求:a)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不应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宜设置冷却水系统持续消毒装置;b)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c)开放式冷却塔水

6、池内侧应平滑,排水口应设在塔池的底部。3.13 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应当光滑,易于清理。制作风管的材料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宜使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风管时,必须保证风管的坚固及严密性,具有承受机械清洗设备工作冲击的强度。4 卫生质量要求4.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4.2 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4.3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质量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送风卫生指标 4.4 集中空凋系统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 5 卫生管理要求5.1 应建立集中空调系统卫生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 集中空调系统竣工图;b

7、) 卫生学检测或评价报告书;c) 经常性卫生检查及维护记录;d) 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e) 空调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记录。5.2 应定期对集中空调系统进行检查、检测和维护。5.3 应定期对集中空调系统下列部位进行清洗:a) 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b) 空气净化过滤材料应当每六个月清洗或更换一次;c) 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5.4 集中空调系统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对相关部位进行清洗消毒:a) 冷却水、冷凝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b) 送风质量不符合表2要求的;c)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有不符合表3要求的。5.5 应制定集中空调系统

8、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 集中空调系统进行应急处理的责任人;b) 不同送风区域隔离控制措施、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方案、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等;c) 集中空调系统停用后应采取的其他通风与调温措施等。5.6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中空调系统方可继续运行:a) 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b) 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c) 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5.7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

9、设备或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换。6 卫生检测要求6.1 检测样本量6.1.1 抽样比例不应少于空气处理机组对应的风管系统总数量的5%;不同类型的集中空调系统每类至少抽1套。6.1.2 每套应选择2个5个代表性部位。6.1.3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和冷凝水分别不应少于1个部位。6.2 检验方法6.2.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检测方法见附录A。6.2.2 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见附录B。6.2.3 集中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见附录C。6.2.4 集中空调送风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见附录D。6.2.5 集中空调送风中真菌总数检验方法见附录E。6.2.6 集中空调送风中一溶

10、血性链球菌检验方法见附录F。6.2.7 集中空调送风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见附录G。6.2.8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见附录H。6.2.9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验方法见附录I。6.3 检验结果判定当检测结果为下列情况之一的,判定该套集中空调系统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a) 冷却水或冷凝水中有嗜肺军团菌检出的;b) 新风量检测结果不符合表1要求的;c) 单个风口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一溶血性链球菌、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表2要求的;d) 抽取的各个风口送风中PM10的平均值不符合表2要求的;e) 风管内表面积尘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表3要求的;f) 风管内表面各采

11、样点积尘量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不符合表3要求的。 附录A(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检测方法A.1总则本附录规定了用风管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即直接在新风管上测定新风量的方法。A.2 原理在机械通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或规定的工况条件下,通过测量新风管某一断面的面积及该断面的平均风速,计算出该断面的新风量。如果一套系统有多个新风管,每个新风管均要测定风量,全部新风管风量之和即为该套系统的总新风量,根据系统服务区域内的人数,便可得出新风量结果。A.3 仪器A.3.1 标准皮托管:Kp=0.990.01,或S型皮托管Kp=0.840.01。A.3.2 微压计:精确度不低于2%,最小读数不大于1

12、Pa。A.3.3 热电风速仪:最小读数不大于0.1 m/s。A.3.4 玻璃液体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不大于1。A.4 测点要求A.4.1 检测点所在的断面应选在气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A.4.2 圆形风管测点位置和数量:将风管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测点选在各环面积中心线与垂直的两条直径线的交点上,圆形风管测点数见表A.1。直径小于0.3 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取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气流分布对称和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只取一个方向的测点进行检测。A.4.3 矩形风管测点位置和数量:将风管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矩形(最好为正方形)各矩形中心即为测点。矩

13、形风管测点数见表A.2。A.5 测量步骤A.5.1 测量风管检测断面面积(F)按表A.1或表A.2分环(分块)确定检测点。A.5.2 皮托管法测定新风量测量步骤如下:a)检查微压汁显示是否正常,微压计与皮托管连接是否漏气;b) 将皮托管全压出口与微压计正压端连接,静压管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c)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在各测点上使皮托管的全压测孔对着气流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测量出各点动压( Pd)。重复测量一次,取算术平均值;d) 将玻璃液体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点处,封闭测孑L待温度稳定后读数,测量出新风温度(t);e) 调查机械通风服务区域内设计人流量和实际最大人流量。A5.3

14、风速计法测定新风量测量步骤如下:a) 按照热电风速仪使用说明书调整仪器;b) 将风速仪放入新风管内测量各测点风速,以全部测点风速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c) 将玻璃液体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测量出新风温度(t);d) 调查机械通风服务区域内设计人流量和实际最大人流量。A.5.4 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校准。A.6 结果计算A.6.1 皮托管法测量新风量的计算见式(A.1):式中:Q-新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3(h人);F-新风管测量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Kp皮托管系数;t新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Pd -新风动压值,单位为帕(

15、pa);n一个机械通风系统内新风管的数量;P-服务区人数,取设计人流量与实际最大人流量2个数中的高值,单位为人。 A.6.2风速汁法测量新风量的计算见式(A.2): 式中:Q-新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3(人h);F-新风管测量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V-新风管中空气的平均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n-一个系统内新风管的数量;P-服务区人数,取设计人流量与实际最大人流量2个数中的高值,单位为人。A6.3 换气次数的计算见式(A3)式中:A-换气次数,单位为次每小时(次/h);Q-新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3/(人h);P-服务区人数;V-室内空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16、A.7测量范围皮托管法测量新风管风速范围为2 m/s-30 m/s,电风速计法测量新风管风速范围为0.1 m/s10 m/s。附录B(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B.1总则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定性测定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的嗜肺军团菌,其他洗浴水、温泉水、景观水等样品中的嗜肺军团菌测定可参照执行。B.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B.2.1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样品经培养在GVPC琼脂平板上生成典型菌落,并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进一步经生

17、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的菌落。B.3 仪器和设备B3.1 平皿:90 mm。B3.2 CO2培养箱:3537。B3.3 紫外灯:波长360 nm2 nm。B3.4 滤膜过滤器。B3.5 滤膜:孔径0. 22 m0. 45 m。B3.6 真空泵。B3.7 离心机。B3.8 涡旋振荡器。B3.9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B3. 10 水浴箱。B3. 11 广口采样瓶:玻璃或聚乙烯材料,磨口,容积500 mL。B.4 培养基和试剂B4,1 GVPC琼脂平板。B4.2 BCYE琼脂平板。B4.3 BCYE-CYE琼脂平板。B4.4 革兰氏染色液。B4.5 马尿酸盐生化反应管。B4.6 军团菌分

18、型血清试剂。 B5 采样B5.1 将广口采样瓶(B3.11)用前灭菌。B5.2 每瓶中加入Na2S203溶液(c=0.1 mol/L)O.3 ml_0.5 mL,中和样品中的氧化物。B5.3 水样采集位置:冷却水采样点设置在距塔壁20 cm、液面下10 cm处,冷凝水采样点设置在排水管或冷凝水盘处。B5.4 每个采样点依无菌操作取水样约500 mL。B5.5 采集的样品2d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贮存不得超过15 d。B.6 检验步骤B6.1 样品的沉淀或离心:如有杂质可静置沉淀或1000 r/min离心1 min去除。B6.2 样品的过滤:将经沉淀或离心的样品通过滤

19、膜(B3.5)过滤,取下滤膜置于15 mL灭菌水中,充分洗脱,备用。B6.3 样品的热处理:取1 mL洗脱样品,置50水浴(B3.10)加热30 min。B6.4 样品的酸处理:取5 mL洗脱样品,调pH至2.2,轻轻摇匀,放置5 mm。B6.5 样品的接种:取洗脱样品(B6.2)、热处理样品(B6.3)及酸处理样品(B6.4)各0. 1 mL,分别接种GVPC平板(B4.1)。B6.6 样品的培养:将接种平板静置于CO2培荞箱(B3.2)中,温度为35-37,CO:浓度为2. 5%。无CO2培养箱可采用烛缸培养法。观察到有培养物生成时,反转平板,孵育10 d,注意保湿。B6.7 菌落观察:军

20、团菌生长缓慢,易被其他菌掩盖,从孵育第3天开始每天在显微镜(B39)上观察。军团菌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部分菌落有荧光。B6.8 菌落验证:从平皿上挑取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琼脂平板(B4.2)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B4.3),3537培养2 d,凡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一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则为军团菌菌落。B6.9 菌型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

21、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附录C(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检测方法C.1总则本附录规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尘仪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测量范围0.001 mgm310 mgm3。C.2 原理当光照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时,产生散射光。在颗粒物性质一定的条件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应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求得颗粒物质量浓度。C.3 仪器颗粒物捕集性能: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Da50为10 mo5m,捕集效率曲线的几何标准差仃g为1.50.1。测量灵敏度:对于校

22、正粒子,仪器1个计数/min=0.001 mg/m3。测量相对误差:对于校正粒子测量相对误差小于士10%。测量范围:0.001 mgm310 mg/m3以上。仪器应内设出厂前已标定的具有光学稳定性的自校装置。注:校正粒子为平均粒径0.6 m,几何标准偏差1. 25的聚苯乙烯粒子。C.4 测量步骤C4.1 检测点数量与位置C4.1.1 每套空调系统选择3个5个送风口进行检测。送风口面积小于0.1 m2的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0.1 m2以上的设置3个检测点。C4.1.2风口设置1个检测点的在送风口中心布置,设置3个检测点的在送风口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等分点上布点。C4.1.3检测点位于送风口

23、散流器下风方向15 cm20 cm处。C4.2 检测时间与频次C4.2.1 应在集中空调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检测。C4.2.2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C4.3 仪器操作C4.3.1 对粉尘仪光学系统进行自校准。C4.3.2 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仪器测定时间。 C4.3.3按使用说明书操作仪器。 C5 结果计算C5.1 数据转换对于非质量浓度的汁数值,按式(C1)转换为PM10质量浓度:式中:c-可吸人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R-仪器每分钟计数值,单位为个每分钟(个/min);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C5.2 送风口PM10浓度计算第

24、是个送风口PM10的质量浓度(ck)按式(C2)计算:式中:cij -第j个测点、第i次检测值;n测点个数。C5.3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PM10浓度测定结果一个系统(a)送风中PM10的测定结果(Ca)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PM10质量浓度(Ck)的算术平均值给出。附录D(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D.1 总则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细菌总数。D.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D.2.1细菌总数 total bacterial count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37、48 h培养所生长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和兼性厌

25、氧菌落的总数。D.3仪器和设备D.3.1 六级筛孔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D.3.2 高压蒸汽灭菌器。D.3.3 恒温培养箱。D.3.4 平皿:90 mm。D.4 培养基D.4.1 营养琼脂培养基成分:蛋白胨 10 g氯化钠 5g肉膏 5g琼脂 20 g蒸馏水 1000 mLD.4.2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为7.27.6,加入琼脂,121,20 min灭菌备用。D.5采样D.5.1 采样点:每套空调系统选择3个5个送风口进行检测每个风口设置1个检测点,一般设在送风口下方15 cm20 cm、水平方向向外50 cm100 cm处。D.5.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凋系

26、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5 min30 min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5.3 采样方法:以无菌操作,使用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D.3.1)以28.3 Lmin流量采集5 min-15 min。D.6 检验步骤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置3537培养48 h,菌落计数。D.7结果报告D.7.1 送风口细菌总数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与采气体积换算成CFU/m3(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D.7.2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细菌总数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附

27、录E(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真菌总数检验方法E.1总则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真菌总数。E.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E.2.1真菌总数 total fungi count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5 d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E.3仪器和设备见D.3。E.4培养基E.4.1 沙氏琼脂培养基成分:蛋白胨 10 g葡萄糖 40 g琼脂 20 g蒸馏水 1 000 mLE.4.2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为5.56.0,加入琼脂,115,15 min灭菌备用。E.5采样见D.5。E.6检验步骤将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琼

28、脂培养基平皿置28培养5d,逐日观察并于第5天记录结果。若真菌数量过多可于第3天计数结果,并记录培养时间。E.7结果报告E.7.1 送风口真菌总数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与采气体积换算成CFU/m3(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E.7.2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真菌总数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送风中真菌总数的测定结果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真菌总数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附录F(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方法F.1总则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一溶血性链球菌。F.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F.2.1一溶血性链球菌 -hemolytic st

29、reptococcus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经3537、24 h48 h培养,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典型菌落。F.3仪器和设备见D.3。F.4 培养基F.4.1 血琼脂平板成分:蛋白胨 10 g氯化钠 5g琼脂 20 g脱纤维羊血 5 mL10 mL蒸馏水 1000 mLF.4.2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加热溶化于蒸馏水中,校正pH为7.47.6,加入琼脂,12120 min灭菌。待冷却至50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摇匀倾皿。F.5采样见D.5。F.6 检验步骤F.6.1 培养方法:采样后的血琼脂平板在3537下培养24 h48 h。F.6.2 结果观察:培养后,在血琼脂平板

30、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径0.5 mm0.7 mm的细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镜检为革蓝氏阳性无芽孢球菌,圆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受培养与操作条件影响链的长度在4个8个细胞至几十个细胞之间;菌落周围有明显的2 mm4 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为溶血性链球菌:F.7 结果报告F.7.1 送风口一溶血性链球菌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与采气体积换算成CFU/m3(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F.7.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一溶血性链球菌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送风中一溶血性链球菌的测定结果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一溶血性链球菌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附录G(规范性附录)集中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