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120.68KB ,
资源ID:52363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36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资料.docx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资料第一篇 危重病人监测技术第1章循环系统监测第一节心电监测第二节动脉压监测 一、无创伤性测量法 二、有创伤性测量法第三节中心静脉穿刺术一、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 二、颈内静脉穿刺术 三、股静脉穿刺术 四、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术 第四节中心静脉压监测第五节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应用一、主要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置管方法 三、常见并发症 四、参数的测量 五、注意事项 第六节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七节NICO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第八节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九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第十节氧代谢的监测 第十一节胃肠黏膜内pH(pHi)监测 一、手工法 二、自动法 第十二节

2、P(g-a)CO2与P(g-ET)CO2监测第十三节舌下PCO2监测(PsICO2)第2章呼吸系统监测第一节气道压力第二节气道阻力第三节顺应性第四节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第五节气道闭合压第六节呼吸力学曲线与呼吸环一、流速、压力、容积波形的监测 二、呼吸环的监测 第七节呼吸功监测 第八节呼气末CO2监测技术 第九节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第十节血气分析 第十一节床边胸片第十二节胸部CT 第十三节膈肌功能测定第3章神经系统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第二节脑血流监测 第三节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第四节肌电图(EMG)监测 第五节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NMT)监测一、四次成串刺激 二、临床估测法第六节脑电图监测第七节

3、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第八节诱发电位监测第九节脑死亡判定方法第4章胃肠功能监测第一节 胃肠动力监测 第二节胃液PH监测第三节腹腔压力监测第5章 出凝血功能监测第6章泌尿系统监测第7章 内分泌与代谢功能的监测第8章体温监测第二篇 诊断和治疗技术第9章 循环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第10章呼吸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第11章神经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第12章消化系统功能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第13章泌尿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第14章血液净化技术第15章血液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第16章感染相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技术第三篇危重患者的院内和院外转运第17章危重患者的院内转动第18章危重患者的院间转运第一篇 危重病人监测技术第

4、1章 循环系统监测第一节 心电监测心电监护是监护室最基本的床边监测项目,其目的主要是连续测量心率、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现代监护系统均引入了计算机辅助监测功能,可以对过去 一段时间所收集记录的心电信息进行动态同顾和趋势分析,其功能已经接近传统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质量和准确度。【适应症】 1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常规监测。 2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潜在高危因素的病人。 3围手术期监护,包括麻醉及其复苏阶段。 4心导管室进行的各种介入检查和治疗。【操作方法及程序】 1监护系统 常用监护系统有五电极和三电极系统,主要由中心监护仪和床边监护仪及电圾极系统组成。五电极系统由一个胸前电极和4个肢体导联组成,其中胸

5、前电极为棕色,左、右臂分别为黑色和白色,左、右腿分别为红色和绿色;三电极系统由一个正极、一个负极和一个第三电极组成。 2监护导联的命名方法 五电极监护系统肢体导联命名方法与常规心电图完全一致,分别为I,、aVR、aVL和aVF;胸前导联为“改良的胸前导联”( modified chest LeadMCL)。分别命名为MCL1(V1)、MCL2( V2)、MCL5(V5)等。三电极系统监护导联的命名视正、负极放置的位置而定,当正极放置在V5导联位置,负极放置于以下位置:锁骨下中点(CS)、胸骨柄中点(CM)、后背中点(CB与右斜方肌重叠)和胸部正中( CC),相应的导联系统分别被命名为CS5,C

6、M5、CB5和CC5导联,床边监护仪常选择I导联;当正极放在V1导联位置,负极放在左锁骨下方时,相应的导联系统为MCL1 3操作方法 (1)打开监护仪电源开关:确认仪器正常工作后,输入患者相关信息。 (2)放置标准导联:三电极的贴放位置可根据监护系统的具体提示选择五电极系统肢体导联电极片常贴在肩部和髋部,手臂电极分别贴在左、右锁骨内上方。腿部电极分别贴在双侧肋骨缘与髂棘连线中点的腋前线I胸前电极一般选择Vs导联,方法是通过定位胸骨角及其紧邻下方的第2肋问隙,向下数至胸前壁第5肋间隙,再向外侧移至腋前线。 (3)选择监护仪显示的导联:可根据病情的特点选择持续显示的导联。如果重点观察或诊断心律失常

7、和传导异常,必须清楚地显示P波,常选下壁导联(I、aVF)和心前导联(Vl或MCL1);如果监护重点为发现心肌缺血,选择V5导联或与之相当的改良肢体双极导联。先进的床边监护仪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更多的导联,此时最好选择导联和V5导联,可以同时监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4)滤波选择:现代床边监护仪有低频和高频两种滤波器处理心电图信号。增加低频滤波,可以消除患者移动和呼吸带来的基线漂移、防止心电图记录从显示屏上消失;高频滤波可以减少电源基线噪声造成的信号变形。先进的监护仪配备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多种滤波模式,可使记录到的心电图基线稳定、ST段无扭曲。 (5)增益调节:最适合的增益应能保证最大QR

8、S波群与显示屏大小空间相应。常用的增益有:标准增益( l0mmImV)、半增益(5mm/lmV)和2倍增益(20mmImV)。开始心电监护时监护仪常常自动选择信号增益;如果所使用的监护仪没有自动增益功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节。 (6)报警设置:主要是根据对病情监测的需要设定最快与最慢心率范围、设定对心律失常及ST段的报警等,当患者的心率超出设定范围或出现心律失常时,监护仪会自动发出声音和(或)颜色警报。 【注意事项】 1肢体导联电极无论是贴在四肢还是躯干,对心电图信号影响甚微;胸前导联的位置对ST段移位会产生明显影响,需要准确放置。 2在胸骨切开手术时,可以选择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隙

9、);当怀疑右心室或下壁缺血或梗死,可以选择V4R导联(胸骨右侧V4导联位置)。 3心率监测与脉率监测相互补充,心率监测有时需要参考脉率监测数据。 4患者移动和肌肉抽动、电干扰、起搏心律、监护导联选择不当等可以造成心电图曲线扭曲而影响心宰监测的准确性,其中以电干扰最为常见,使用电手术刀、电源性噪声、使用某些医疗器械如碎石机和体外循环时使用液体加热器等均可以产生电干扰。 5分析心律失常需要与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直接动脉血压、肺动脉压(PAP)或中心静脉压(CVP)等的压力曲线结合起来进行,当根据心电图曲线不易识别心律失常时,动脉压和静脉压力曲线可以帮助判断心动周期。 6应用ST段移位诊断心肌缺血

10、时,应该保证电极放置准确、导联选择正确、滤波器选择恰当和增益调节适当。 7高频滤波可能使记录到的ST段扭曲、导致ST段明显抬高或下移,容易造成过度诊断心肌缺血。 8计算机辅助ST段监测、自动计算并显示的ST段异常,必须与模拟的心电图波形吻合。 9诊断心肌缺血除依赖ST段移位外,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起搏、预激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电解质紊乱和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等可以混淆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此时需要与基线心电图进行对比,确认其是否为新出现的ST段移位,或与其他血流动力学曲线结合分析。第二节 动脉压监测动脉压(arter

11、ial blood pressureABP)是最基本的循环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反映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并与皿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黏滞度等因素有关,还间接地反映组织器官的灌注、心脏的氧供需平衡及微循环等,正常人的血压可因性别、年龄,体位、运动和精神状态等而不同。一、无刨伤性测量法 无创伤性测量法可分为手动测压法和自动测压法两大类,前者包括搏动显示法、听诊法和触诊法;后者分为自动间断测压法与自动连续测压法。【适应证】 1需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的高危病人 2需要诊断和分级、预后判断、选择用药、调整剂量和用药次数,以及测定药物治疗效果者。【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操作方法及程序】 1手动测压法

12、为经典的血压测量方法,即袖套测压法。该法所用的设备简单,费用低,便于携带适用于一般病人的监测。但用手法控制袖套充气,费时费力,不能连续监测,不能及时反映病人血压的变化。 (l)搏动显示法(oscillatory method):使用弹簧血压表袖带充气后慢慢放气观察指针摆动最大点为收缩压,而指针摆动不明显时为舒张压。 (2)听诊法(auscultatory method):是临床上使用最普遍的方法,利用柯氏音(Korotkoff sound)的原理。柯氏音是血压汁袖套放气后在其远端听到的声音,典型的柯氏膏可分5个相,当袖套充气后放气,开始听到响亮的柯氏音(第1相升始),即为收缩压;柯氏音变音时(

13、第4相开始,音调变低)为舒张压。至于舒张压测量究竟是在柯氏音减弱还是消失时读数,尚有争议。 (3)触诊法( palpate method):将袖套充气至动脉搏动消失,再缓慢放气,当搏动再次出现时的压力值为收缩压,继续放气后出现水冲样搏动,后突然转为正常,此转折点为舒张压。此法适用于低血压,低温及听诊有困难者,触诊法读数的血压值较听诊法低。 2自动测压法 自动测压法又称自动化无刨测压法(automated noninvass:ve blood pressure,NIBP),是当今临床麻醉和ICU中使用最广的血压监测方法之一。 (l)自动间断测压法:主要采用振荡技术(oscillometry),即

14、上臂缚上普通橡胶袖套,测压仪内装有压力换能器、充气泵和微机等,能够定时地使袖套自动充气和排气,当袖套充气压迫肱动脉时,动脉搏动消失,接着逐渐排气,由于动脉的搏动大小就形成袖套压力的变化。通过压力换能器又形成振荡电信号,经放大器将信号放大,振荡最大时为平均动脉压,而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是通过检测压力振荡变化率各方程式而得。 (2)自动连续测压法:与动脉穿刺直接测压相比,操作简便无刨伤性,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瞬时反映血压的变化目前主要有4种方法。Penaz技术:测压仪包括微机、伺服控制系统、手指套和红外线光电指体积描记器。于示指或拇指第2节置指套,通过红外线光源发光,红外线透过手指,由光检出器接受又经

15、手指体积描记器,可连续测量指动脉的大小(直径),再经伺服控制系统的反馈环路和微机系统,于屏幕上显示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areSBP)、舒张伍(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areMAP)的数值以及和心动周期同步的动脉搏动波,同时可记录动脉压力变化趋势。该仪器主要缺点是:当动脉出现收缩痉挛时,可影响外周动脉血流而导致测量失真。动脉张力测量法(arterial tonometry):其原理是在桡动脉部位安装特制的压力换能器,通过电子系统确定换能器在桡动脉上的最佳位置,可取得动脉搏动的信号。但是

16、换能器的位置移动或受到碰压会影响测压的准确性动脉推迟检出法( pulse wave delay detection):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前额、手指)安置2个光度测量传感器,对动脉波延长的部分进行推迟检测。与动脉张力测量法相同,都需用标准的NIBP法校对。多普勒法( Doppler):多普勒超声血压计根据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原理,用探头测定充气袖带远端动脉壁运动的声波频率,从而间接测量血压,同动脉内直接测量的血压相比,SBP相关性好。其突出优点是在低血容量状态下测量血压较准确,缺点足不容易准确测定MAP和DBP。此外,多普勒探头的位置变化也影响其准确性。【注意事项】1手

17、动测压法导致误差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袖套:袖套使用不当是导致测压出现误差的最常见原因。袖套太窄或包裹太松,压力读数偏高;袖套太宽,读数相对较低。肥胖者因脂肪组织对压力传导的影响,可造成读数不准确。小几袖套宽度应覆盖上臂长度的2/3。(2)放气速度:放气过快测量值偏低,尤其在心率偏慢时。以3mmHg/s或每次心跳放气2mmHg放气速度可提高测压的准确性2虽然自动测压法具有无刨伤性的优点,但如不合理使用,仍可导致一定程度的损伤,如:频繁测压、测压时间过长或间隔太短,可引起疼痛、上臂淤点和淤斑、上肢水肿,静脉淤血,血栓性静脉炎、外周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因此,对意识不清、有外周神经病变、动静脉功能不

18、全者,使用时应予注意。二 有创伤性测量法【适应证】l.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有潜在危险的病人。2危重病人、复杂大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监护。3需低温或控制性降压时。4需反复取动脉血样的病人。5需用血管活性药进行调控的病人。6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病人。【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和穿刺部位血管病变,但并非绝对禁忌证。【操作方法及程序】1部位 动脉只要内径够大、可扪及搏动,均可供插管,具体选用何处动脉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如体位、局部动脉通畅情况以及预计留管的时间等综合考虑。桡动脉常为首选,此外股、肱、足背和腋动脉均可采用。2. 置管方法 以经皮桡动咏穿刺置管法为例。(l)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

19、作目的和意义,以取得其配合;检查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Allen试验阴性者,可行挠动脉置管;前臂与手部常规备皮。(2)穿刺与置管:患者取平卧位,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并固定,腕部垫一小枕,手背屈曲60度;摸清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铺巾,必要时可在桡动脉搏动最强点的远端用l%普鲁卡因做浸润局麻至桡动脉两侧,以免穿刺时引起桡动脉痉挛;在腕褶痕上方lcm处摸清桡动脉后,套管针与皮肤呈30度角,与桡动脉走行相平行进针,当针头穿过桡动脉壁时有突破坚韧组织的脱空感,并有血液呈搏动状涌出,证明穿刺成功,此时即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星1 0度角,再将其向前推进2mm使外套管的圆锥口全部进入血管腔内,用手固定针芯,将外

20、套管送人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将外套管连接测压装置,将压力传感器置于无菌治疗巾中防止污染;固定好穿刺针。3动脉内压力图形的识别与分析 正常动脉压力波分为升支、降支和重搏波。升支表示心室快速射血进入主动脉,至顶峰为收缩压;降支表示血液经大动脉流向外周,当心室内压力低于主动脉时,主动脉瓣关闭与大动脉弹性回缩同时形成重搏波,之后动脉内压力继续下降至最低点,为舒张压。从主动脉到周围动脉,随着动脉管径和血管弹性的降低,动脉压力波形也随之变化,表现为升支逐渐陡峭,波幅逐渐增加,因此股动脉的收缩压要比主动脉高,下肢动脉的收缩压比上肢高,舒张压所受的影响较小,不同部位的平均动脉压比较接近。【注意事

21、项】1预防和及时发现远端肢体缺血 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其他如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也可引起,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损伤、导管太硬太粗及置管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应加强预防措施升尽可能及时发现,具体措施如下。(l)桡动脉置管前需做Allen试验,判断尺动脉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2)穿刺动作轻柔稳准,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必要时行直视下桡动脉穿刺置管。(3)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切勿太粗及反复使用。(4)密切观察穿刺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应及时拔管。(5)固定置管肢体时,切勿行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2预防局部出血血肿 穿刺

22、失败及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压迫止血应在5min以上,并用宽胶布加压覆盖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观察无出血,可予以解除。3保证管路通畅 应做好以下几点。(l)可应用持续性加压冲洗装置。(2)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应立即对管路进行快速冲洗(可使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3)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血块推入,以防发生动脉栓塞。(4)动脉置管:置管时间长短也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应及早拔出。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5防止气栓发生。6其他 妥善固定套管、延长管及测压肢体,防止穿刺针及测压管受压、扭曲或脱落。第三节 中心静脉穿

23、刺术【适应证】1需要开放静脉通路,但又不能经外周静脉置管者。2需要多腔同时输注几种不相容药物者。3需要输注有捌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药液者。4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危重患者。5需要为快速容量复苏提供充分保障的患者。【禁忌证】一般禁忌证包括穿刺静脉局部感染或血栓形成。相对禁忌证为凝血功能障碍,但这并非绝对蔡忌证。【操作方法及程序】目前在ICU中多采用导引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法)。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一、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穿刺进路的方法有锁骨下路和锁骨上路2种。1锁骨下路(l)体位: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1525,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同时保证静脉内的

24、压力高于大气压,从而使插管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但对重症患者不宜勉强。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借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向中心方向送人,而不致误人颈内静脉。 (2)穿刺点选择:如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为锁骨与第1肋骨相交处,即锁骨中1/3与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l2cm处,也可由锁骨中点附近进行穿刺如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可较右侧稍偏内,可于左侧锁骨内1/3 - l/4处,沿锁骨下缘进针。(3)操作步骤术野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用注射器细针做试探性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向内向

25、上穿刺,针头保持朝向胸骨上窝的方向,紧靠锁骨内下缘徐徐推进,边进针边抽动针筒使管内形成负压,一般进针4cm可抽到回血(深度与患者的体形有关)。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时仍不见回血时,不要再向前推进,以免误伤锁骨下动脉。应慢慢向后撤针并边退边抽回血。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撒至皮下后改变进针方向,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的方法徐徐进针。试穿确定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后,即可换用穿刺针置管,穿刺针方向与试探性穿刺相同,一旦进入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后即可抽得大量回血,此时再轻轻推进0. 10. 2cm使穿刺针的整个斜面在静脉腔内,并保持斜面向下将导丝自穿刺针尾部插孔缓缓送入,使管端达上腔静脉,退出

26、穿刺针。将导管引入中心静脉后退出导丝。抽吸与导管连接的注射器,如回血通畅,说明管端位于静脉内。插管深度:左侧一般不宜超过15cm右侧一般不宜超过12cm以能进入上腔静脉为宜。取下注射器将导管与输液器连接妥善固定导管,敷贴覆盖穿刺部位。2锁骨上路(1)体位;同锁骨下路。(2)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cm处进针。以选择右侧穿刺为宜,因在左侧穿刺容易损伤胸导管。(3)进针方法。穿刺针与身体正中线成45度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成15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一般进针23cm即可进入锁骨下静脉,直到有暗红色回血为止。然后穿刺针由原来的方向变为水

27、平,以使穿刺针与静脉的走向一致。 (4)基本操作:同锁骨下路。二 颈内静脉穿刺术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可分为前路、中路、后路3种, 1.前路 (1)体位: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 (2)穿刺点及进针: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约0.5 cm处进针,针尖与皮肤呈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的中、内1/3交界处。前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人颈总动脉。 2中路(1)体位:同前路。 (2)穿刺点与进针: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

28、头所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形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如果穿刺未成功,将针尖退至皮下,再向外倾斜10左右,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侧后缘,常能成功。临床上目前一般选用中路穿刺。因为此点可直接触及颈总动脉,误伤动脉的机会较少。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事高。 3后路 (1)体位:同前路,穿刺时头部尽量转向对侧。 (2)穿刺点与进针:在胸锁乳突肌的后外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外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锁骨上窝方向。针尖不宜过分向

29、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三 股静脉穿刺术 1体位 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徽屈,臀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2穿刺点选择 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Ocm。 3进针方法 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针体与皮肤成3045角。肥胖病人角度宜偏大。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25cm。持续负压。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以确保导丝顺利进入。4基本操作 同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注意事项】1穿刺时,穿刺针尖的落点不一定正巧在血管的中央,有时可偏在一侧;或者穿刺针进入过深,顶于

30、血管的对侧璧,此时抽得回血但导丝或外套管推进会有困难。遇此情况不能用暴力强行推进,可将穿刺针连接注射器慢慢地边抽吸边退出导管,直至回血畅通,再重新置人导丝或外套管,经几次进退仍无法顺利插入,则需重行穿刺。 2掌握多种进路,不要片面强调某一进路的成功率而进行反复多次的穿捌。3预防和及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1)空气栓塞:空气经穿刺针或导管进入血管多发生在经针孔或套管内插入导引钢丝或导管时,常在取下注射器而准备插管前12s内有大量的空气经针孔进入血管。病人取头低位穿刺,多可避免此种意外,若头低位有困难时,操作应特别小心。(2)气胸、血胸:为了能及时发现气胸、血胸,穿刺后除严密观察外,必要时做胸部摄片当穿刺时难度较大,以及穿刺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就要考虑到有此并发症的可能,应及早做胸腔减压。(3)血肿: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误伤动脉的机会必然存在,尤其在用抗凝治疗的病人,血肿形成的机会就比较多见,穿刺插管应慎重。(4)感染:无菌操作技术欠妥,多次穿刺,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过久,局部组织损伤、血肿,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营养疗法等可增加导管相关感染的机会。另外,导管留置期间无菌护理对预防感染很重要,当临床上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白细胞数升高、局部压痛和炎症等,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5)心包压塞:极少发生,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病人突然出现发绀、面颈部静脉怒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