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8.61KB ,
资源ID:522216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221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docx

1、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双峰县中医院胡志兰2017年8月1日 第一部分: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经反复修改完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案。至此,在传染病防治法制定1 5年后,在经历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艰苦的实践后,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信息一、基本知识(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二)(三)(四)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职责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或者发现其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

2、方式和时限报告。(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的法定职责)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和检出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义务)第二部分 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 1.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 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

4、: (1)经饮水传播 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导致疾病的流行。水源(地面水、地下水)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 (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 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 3经食物传播 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

5、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或猪、患炭疽的牛或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牡蛎等贝类水产品等。其次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被外来污染。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

6、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 (1)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当它们与食物接触,体表所携带的病原体或随反吐或粪便排出的病原体即可污染食物导致人的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

7、等肠道传染病。 (2)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病原体被吸入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繁殖完成它特定的某个生活阶段后,方能感染易感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同一种疾病的外潜伏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影响。经吸血传播的疾病近200余种之多,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鼠疫等。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

8、播。 6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另一方面某些能形成芽胞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遇到破损皮肤即可感染宿主。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7医源性传播 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

9、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8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 (1)经胎盘传播 某些病原体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染,称为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上行性传播 病原体从母体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导致胎儿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传播 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分娩是病原体由胎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感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4)哺乳传播 有些病原体可通过乳汁分泌,

10、婴儿经食用母乳而导致感染。(三)易感人群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三、流行过程的特征 (一)地区分布 (二)时间分布 (三)人群分布 (四)流行的强度 四、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自然因素 五、疫源地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同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 六、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性、地方性

11、和季节性 (四)有免疫性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 3症状明显期 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二、临床特点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2发疹 3毒血症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12、(四)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五)传染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饮食、护理、支持疗法和心理治疗。 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如高热采用合理的降温方法;抽搐时及时应用镇静剂;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休克时应快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强心、血管活性剂等措施;这些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均有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及早恢复健康。三、病原治疗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 1抗菌药的应用原则 (1)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 (3)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4)严格控制抗菌药

13、物的应用1)病毒性疾病和发热不明者不宜应用抗菌药物;2)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5)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三、病原治疗 (二)抗病毒药 抗病毒的化学合成制剂,目前效果还很不满意,可试用的有干扰素、无环鸟苷、阿糖胞苷、金刚烷胺、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等。 (三)血清疗法 血清疗法主要用于细菌外毒素所致的传染病,如白喉、破伤风、肉毒中毒等。 (四)抗寄生虫药 化学制剂占重要地位,如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等,具体应用可参阅有关章节。 其它 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五、免疫调节 六、中医治疗 七

14、、康复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一)病人的管理 病人的管理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三)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在检疫期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 (四)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对其采取隔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通风、清洁) (二)消毒 (三)杀虫 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 (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 (免疫球蛋白) (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疫苗) (三)药物预防 七、隔

15、离 (一)隔离的概念与分类 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 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与一般人群暂时分离,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同时,也便于污染物的集中消毒和处理。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少数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层流室及器官移植区等。隔离 2接触隔离 接触隔离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并经接触途径传播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采取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新生儿脓疱疮、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隔离措施为: (1)设隔离室,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同室床旁隔离,教育病人勿握手、交换书刊

16、避免互相接触。 (2)接近病人时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前应洗手。 (3)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布类及器械需灭菌后再行清洗。隔离 3呼吸道隔离 呼吸道隔离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经飞沫短距离传播而设计的隔离。属这类隔离的疾病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隔离措施包括: (1)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隔离室,随时关闭通向过道的门窗,病人离开病房需戴口罩。 (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帽子。 (3)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后才丢弃。 、隔离 4肠道隔离 肠道隔离的目的是阻断粪口传播途径,适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

17、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的主要措施为: (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居一室,或床旁隔离,劝告病人相互间勿传递书刊等用物。 (2)室内应保持无蝇、无蟑螂、无鼠。 (3)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 (4)病人的食具、便器需消毒处理,排泄物、呕吐物及吃剩的食物均应消毒后才能倒掉。 (5)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袋装,标记后送焚烧或消毒处理。隔离 7保护性隔离 保护性隔离是为了防止易感者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于抵抗力特别低下者,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早产儿、白血病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免疫缺陷病人等。隔离措施为: (1)设专用隔离室,病

18、人住单间病室隔离。 (2)凡进室内应穿戴灭菌消毒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拖鞋。 (3)接触病人前后及接触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 (4)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5)探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 (6)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进入隔离区。 (7)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通风换气。八、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 1自然净化 大气、地面、物体表面和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常不经人工消毒亦可逐步达到无害,这就是大自然的净化作用,如日晒、风吹、干燥、PH的变化。 2机械除菌 指用机械方法,如冲洗、刷、擦、扫、抹、铲除和过滤,除去物体表面、水、空气、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

19、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减少其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而且简单、方便、实用、价格便宜。 3加热消毒灭菌 是应用最早,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加热可灭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细菌芽胞。 (1)干热灭菌:主要有焚烧 、燃烧和干烤 (2)湿热消毒灭菌主要有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低温蒸汽消毒法 、流通蒸汽消毒法 。 4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属于电磁波辐射,根据波长分为A波、B波和C波以及真空紫外线。消毒灭菌应用的多为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 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杆菌、病毒、真菌

20、、细菌繁殖体、芽胞等。 (二)化学消毒灭菌 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消毒药物涂擦、浸泡或熏蒸,使之渗透细胞内,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或沉淀;或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破裂、溶解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凡不宜用加热消毒灭菌的物品,都可采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见消毒剂有84消毒液、漂白粉、过氧乙酸、碘伏等。九、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疫情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人群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监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疫情报告 针对传染源 针对传播途径 针对易感人群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早发现

21、、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 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动物传染源:隔离治疗、捕杀(严禁剥食、尸体要焚烧或深埋) 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及早将传染病病人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而定。 甲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医疗保健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明确诊断。 应急接种:对于那些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接触者可进

22、行自动或被动免疫。 医学观察:是对某些较严重传染病接触者每天需测量体温,并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 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需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因此,留验也叫隔离观察。 检疫:主要针对儿童机构及集体单位中某些传染病的潜伏期携带者。检疫期限为自接触日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止。检疫期间,可根据接触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医学观察、留险、卫生处理等。第三部分: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责任报告单位及

23、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报告病种 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24、、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报告病种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填报要求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 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

25、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

26、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

27、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

28、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补报、查重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重点传染病的防控 一、流行性感冒 二、甲型H1N1流感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四、病毒性肝炎 五、狂犬病 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

29、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流感病毒传染性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易发生流行及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动物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

30、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一次流行持续约68周,流行后人群重新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乙型流感与甲型相似,亦可引起流行。而丙型流感多为散发感染。如有新亚型出现,由于人群对新亚型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可导致暴发性的流行。(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3天,短者仅几小时。 1.典型流感(单纯型流感) 最常见。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1、。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2.轻型流感 起病急,体温不超过39,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较轻,病程23天。 3.流感病毒性肺炎 常见于年幼及老年流感患者,原有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或免疫受到抑制的病人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检查双肺有干性啰音,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等一系列肺炎表现。(三)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当未出现流感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甚至在有典型流感样症状时,亦难确诊。流感流行时,临床较易诊断。特别是短时间出现较多数量的相似患者,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再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判定流感。 2.临床资料:呼吸道症状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实验室检查:在疾病的第23天,可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中直接分离流感病毒。标本直接接种于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