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5.37KB ,
资源ID:52111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2111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docx

1、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

2、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

3、养。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

4、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办学。宗族办的学叫族学,贾宝玉小时候上的就是族学。国家办的叫社学,大家凑钱办的还有义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算是有不完整的、想要努力实现的三年义务教育。我们大部分人有一个印象,古代的人大部分都不识字。这里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刚解放时中国教育的状况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印象,1950年,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0%以上,有的地区达95%以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西学刚开始创办的时候

5、,大批私学倒闭,儿童失学,而西学又非常缺老师,围城里就描述了有人假装懂西学的事情。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文盲远没有那么多。1860年,据一个传教士记载,中国偏远山区的文盲率也只有60%。郭德纲说过一段传统相声,歪说三字经。传统相声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老脚本,今天的我们几乎看不懂了,所以,在听相声的时候,该发笑的就没有笑。除此以外,还有歪说孟子、歪批三国、歪批四书等。相声,在当时是一门落地的艺术,进入不了大雅之堂,听的人都是一些贩夫走卒,这些相声他们都能听得懂,我们却听不懂了,说明了什么呢。古代中国的人,大部分都是背过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的,他们还背声律启蒙,这就是蒙学的力量,古代是有普及教育的。想想过

6、去村子里面,有很多人都会书法的,而且写得很好。还有一点,回忆一下我们前几代的老人们,他们种种庄稼,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知道各种节气、天气,适应天地人的关系,我们的老祖母们,可能不识字,但他们个个都是高级育婴师,她们在做人上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做饭、会做衣服、会哼小曲儿、会讲故事,样样精通。今天呢,我们的农村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房子都一个样,庄稼地里是农药化肥,学校因为孩子太小关闭,年轻父母绝情地到城里打工,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人间温暖,没有敬天畏地的精神,没有乡绅阶层的文化引领,处处都是文化的沙漠,和到处都有私塾蒙学馆的古代比较,是进步了呢,还是倒退了呢?三、中国古代教育

7、很早就实现了“双轨制”按照徐建顺老师的说法,根据家庭条件和在蒙学馆的学习状况,中国古代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按照“双轨制”进行了分流,一部分继续学习儒学,另一部分也是大多数则开始接受儒学之外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进入更高一级学馆,学习儒学。而其他孩子,学农的,回家种地;学经商的,到各种铺子里当学徒;学武的,到武馆去;学医的,进了医馆,等等。由此,我也理解了爷爷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师父学医了。比较而言,今天中国的专业教育开始得比较晚,最早也要等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在十五岁左右考高中的时候,进入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孩子进入专业教育更晚。要等到高中毕业,

8、进入大学时才开始。我们今天的做法,基本上就是把学馆的东西全部拿到了中小学,让所有的孩子都学,这在古人看来,不是太合适,即便是孔子看来,也不合适。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孩子都读论语,不合适。按照中国古代教育的设计,普及性的教育,读论语的简本如三字经就行了。今天,在全国各地,很多私塾、书院都是这么做的,效果不是很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让所有的孩子都冲着儒学去,效果并不好。在中国古代,谁去学儒学,是要考察的,谁适合谁去读。所以,今天这样做,也是很莽撞的。也有从蒙馆拿东西的,这样做也比较麻烦。这些蒙学容,都是教4-7岁小孩子的,大的孩子再这样教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弟子规,那是四、五岁小朋友学的,现在还

9、有成人学的,更麻烦了,父母命,行勿缓,命错了呢。小学三四年级智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还拿那些蒙学的东西来教,当然是错位的,孩子们也是不喜欢的。另一种错位,你教的那些诗词歌赋,都是老儒士们写的,教给孩子合适吗?古代可以,孩子是挑出来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徐老师说,他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四、中国传统儒精英辈出,今则不能1、蒙学是基础:生活类,文化类,历史类,意象类,声韵类,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常识。2、德:礼教,生活教育,省,女学。礼,从母亲那里开始学,蒙学也教,礼是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是行走天下的基本本领,学会了礼,人生就不会有大错,今天的孩子没有礼教,每个人都

10、稀奇古怪,比较邪的东西比较多。省,比较大的孩子要教,省是要有习惯的,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省教育,我非常尊敬的贾建设校长提倡的“三省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非常值得在更大围推广。女学,在今天也缺失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男性的教育和女性的教育区别很明显,据立老师说,中国古代的三字经男孩女孩学的版本都不一样。联想到今天学校里甚至是全社会的性别错位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性别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3、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吟诵,工具书。小学,字感,语感,诗感,建立不起来,怎么读书?读书的效率太低,没有小学基础就开始读书,跟不读差不多。小学是很重要的根基。今天,很遗憾的是

11、“小学”缺失,本来是教小孩的,现在都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在研究这些东西。4、体:经,史,子,文。经,即十三经;史,即二十四史;子,即诸子百家;文,即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是从出版角度说的,“经史子文”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的说的。经、史、子、文的学习,这也是有顺序的。今天,我们一上来就教诗,教文,是学问顶尖上的东西,没有经的学习,没有史的学习,没有诸子百家的学习,诗是读不懂的。先读经,后读史,是因为“经”是讲大道理的,“史”是讲故事的,经史合参,先讲一个道理,再去讲一个例子。经、史读完了,去读子,大道理读完了,再读小道理,局部的道理。都读完了,才去读文,文是修养的学问。不按照这个顺序,唐诗宋词是读不懂

12、的。我们今天读那些诗,读那些词,不是我们自己读懂的,没有任何注释,没有教参,我们能读得懂吗?你不知道诗里的典故选自哪个经,哪个史,哪个子,当然也根本无法读懂。今天这个时代,能读懂诗词歌赋的已经很少了。5、艺。文艺,文艺,艺和文不同,文以载道,文,是“道”的美丽的外在形式,本质上还是道。艺与文不同,离道比较远,是熏性情的。孔子非常重视艺,叫六艺。孔子一死,朱熹也很重视艺,因此还被老师批评。王阳明更重视艺了,谈琴唱歌,天天就干这事。中国古代儒士,都是琴棋书画,不懂这些怎么见人呢。6、用:经世致用。前面那么多准备,都是要“用”的。今天,关于“用”的学问,我们几乎全部丢失了,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

13、家,几乎再也没有诞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很难培养了;传统的农人,商人,匠人,中医,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行业也面临灭绝。我们今天的教育,大都停留在“小学”这个阶段了。事实上,儒家最厉害的是“用”的层面,治理国家,摆弄经济,“政经工商,医武数术、兵农历律”等各行各业,在中国古代都有很多的精英。可是今天,已经很少有孩子能够达到这个层面了。五、和中国古代比,今天的教育理念都逊透了今天流行许多时髦教育理念,翻转课堂,全科教学,分层教学,等等。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创新,我们发明的那些理念、方法跟古人比,真是逊透了!徐建顺老师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有以下特色:1、言传

14、身教全面跟随古人非常重视口传心授,今天的人不重视这个,就丢失了教育的最好的传统。古人的教育非常重视感性的力量,今天的教育有太多的理性。身教,比言传还重要。今天,我们几乎不考核老师的“身”的层面。高考不考做人,招聘不考做人。做人,也不是教的,而是示出来的,上课见老师,下课就见不到了,只见到老师课堂上是什么样的,但生活中什么样、平时什么模样啊,你就知道他上课时的样子,教育是成人教育,是教你做人的,学习必须是跟随式的学习,上课讲孟子是学习,跟着老师生活也是学习,说话的语气,言谈举止。这样的教育效果,是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的。国学教育,按照西方发明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达不到的。2、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这是中国

15、传统教育灵魂上的东西。一对一,天地之间有道,道是变的,教育靠集体式教学是根本达不到的。我们今天的老师,对集体式教学非常适应,上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今天,我讲了很多一对一,很困难。当年,蔡元培把一对一改成一对众的教学,很多老师都辞职了,他们不会一对众地教。老师一进门,问同学们好,今天上第五课,我们把时间停在这里,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讲第五课呢,进度。下面的孩子呢,他们该学第几课了,我们这个课是给谁讲的?古代的老师上不了这样的课,他会觉得良心不安。雨,初中,英语跟不上了,就永远跟不上了。你怎么安排进度,怎么安排都是不对的,都是有违教育公平的。差的跟不上,好的在浪费时间,怎么弄都要抛弃大部分学生,这叫

16、公平吗?反过来说,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要么是在幼儿园,要么是小学,要么是中学,最终没有被抛弃的学霸,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一种游戏,30人31条腿(注:把腿绑在一起的游戏),它的速度是按照谁的速度跑呢?按照最慢的,一定会摔跤,要按照比最慢的孩子还慢的速度,所以,最终获得的效果是最糟糕的。古代,没有先学后教,没有翻转课堂,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课程表,这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在讲课的时候,徐建顺老师举了一个证据,根据日本的菅茶山授学图,看到菅茶山的洗手池有两个,根据介绍,道理是这样的,大道如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是不同的样子,他是用两个洗手池提醒自己,道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他的座右铭。

17、徐老师还给我们看了清代学馆的一照片,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排队背书,实行的也是一对一教学。老师是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老师在前面,老师在后面,感觉是不一样的。秘密性,躲开所有的人。这是个别教育的另外一个条件,一对一的教育,私密的教育,半私密的教育,或者是随时改成为私密的教育。悟空,就是这样教的,教得更私密。教可以这样教,练,则可以一起练。徐老师还举了一些文献例子,如王阳明的社学教条。古代儒学的教育,从朱,入王,两条路子。从朱,最重要的是朱熹的小学。在国,儒学馆全部的人都全文背诵小学,今天我们对这本书不够重视。花了一半的时间讲故事,三分之一讲礼教,还有一些其他容。入王,主要是王守仁的社学教条,他做学政

18、时,要求贴在每一位老师办公桌的左后方。社学教条容选编:“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信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明朝每天的课程表“每日清晨,诸生参辑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 跟学生谈话,一个一个来,这件事占的比重非常大,当天的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随时还会再跟学生谈这些事。孩子做错了,得拐着弯培育,王阳明是这样说的。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医生的谈话,今天,有病才谈话,在古代,全有病,都得来。每天都跟学生问这些事,几年下来,你知道,

19、你对学生得有多了解。用这么长时间了解学生,可见在研究观察孩子这方面,下了多大功夫。传道授业解惑,你都不了解孩子,你怎么传道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才说得过去,很多老师,比父母还了解学生。这样的心理辅导,需要私密的环境,所以,在教室后面进行。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成人教育,跟现行的西方教育是多么大的不同。3、自学为主复讲过关在中国古代的学馆,一般情况下超过10个人,不会超过20人。一个学生呆在学校8小时,480分钟,每个学生一天到老师面前听课的时间有多长,24-48分钟之间。但不可能不停地讲课,事实上很轻松。除以2,结果是12-24分钟。得出一个结论,每个学生,只有20分钟左右到老师面前听课,其

20、余都是自学,所以,根本不用讲翻转课程,少讲多练,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古代吉祥意象顽童闹学堂,“堂下无风夏日长,先生醉卧书桌旁。学童不知光阴贵,结伙顽皮闹学堂。” 学堂的布置,教学的次序。老师睡着了,孩子们折腾老师,演戏的,打架的,还有一个在学习。上课的地方,学习的地方,在图上也很清楚。柳青的年画,闹学顽戏,有很多版本。民国的香烟广告,也有这样的意象。扇子,也有。扇子是文人用的,老师用的,也有这样的画面,就特别耐人寻味了。墨盒上也有,就像今天的铅笔盒,上面竟然也有十八子闹学堂这样的意象。今天,我们印什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古代就可以这样做。如果这个孩子不闹学堂,他还是孩子吗,上学太快

21、乐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是怎么教的。一齐读书,读着读着,声音低了下去,只有先生在读,过了一会儿,人渐渐少了,先生一拍桌子,人都又回来了。闹学。每天如此,周而复始。你觉得,先生不知道学生都出去了吗,他为什么不拎着戒尺必须打下课铃才能出去。这样的教学,对今天的老师来说,太可怕了,人家至少教出了鲁迅,还教出的周作人。王阳明,孩子好玩,怎么办,让他玩,自由地玩,玩够了,就学了,玩不够怎么办,玩着学。这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法。怎么学?在顽童闹学堂的画面里,总有一个在学习。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大师兄。榜样的力量。复讲,算是古代的考试方式。不是发卷子,是再讲一遍,学生给老师讲。过程:学生上书,

22、老师点书,复讲,读书,讲书。什么叫过关?今天的教育形式,老师一上来上课,结束考试,不会,批评,然后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不管你学会学不会。古代的教学是过关式的,第一课过不了,不会上第二课。每一课都是很扎实的,不会出现雨老师学英语的情况。过关的形式,就是复讲。老师讲10分钟,然后学生复讲的时候,不仅要把纲目讲出来,还要把语气、动作都要复讲出来。学会老师的腔调,全部都要到位,里面都是信息。这样的要求,比起今天的考一百分,要高得多。复讲是很有难度的。一提这样的要求,就紧起来,听课的态度就转变了。如果你的检验方式是考试,他们的听课态度又会是什么样呢?这样,师兄辅导,允许你玩,但必须过关。大师兄帮助下,互

23、相学习,一起过关。4、纵向编班立德学礼混龄教学。古代没有一年级、二年级这样的横向编班。纵向的好处,第一个显而易见,极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大孩子教小孩子,老师就不用讲了。古代的私塾有个规矩,有问题先问师兄,师兄不会的再问老师。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给一二年级的孩子讲课吗?这件事,对高年级的孩子尤其重要。他为了不被师弟问倒,他会好好学。什么时候算真正明白这件事呢?当你可以给别人讲明白的时候。比较流行的“学习金字塔”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布置完作业,定辅导老师,大师兄,二师兄,师兄讲完了,比师弟还明白呢,比他收获还大呢。纵向编班还有一个目的,立德学礼,学做人。横向,从幼儿园一直到研究生毕业,12个月以的扁

24、平班,同龄人,不会跟年长的人打交道,都有一个痛苦的学习的过程,“悌”,古代的人在班级上就能学会,那就是一个小社会。在中国古代,家庭几代同堂,儿童混龄,到了学校还是混龄,这都是非常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班风好,有哥哥,立德学礼,提高学习效率,自学,不是自己学,还有一种自学的方式是孩子们之间的讨论,同龄人讨论效果不好,需要纵向讨论,异构,效率才高。自学的时候,有师兄辅导,效果甚至比老师教的还好。5、感性教学因声求气黄波老师讲书法,会讲到触觉,气息,听觉,这就是感性为主的教育。感性教育的核心是因声求气,所以,古人把学习叫读书。徐建顺老师让我们看了1948年拍摄的电影伍训传,丹主演,1948年还

25、有私塾,里面拍摄的是真实的情况。老师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没有同桌的你,一对一教育。不同的孩子,不是同一门课程。上书,读书,老师和孩子都摇头晃脑,必须摇。摇才有腔音,才能找到气韵。吟诵的主要价值不是让教学变得有趣,好玩。吟诵是一种理解,但理解仍然不是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背,背了又怎么样;理解,理解在古人看来也基本没用。王阳明说,没做到,就是没理解。古代,有个最高境界,是气象。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推荐制、世袭制,到隋朝加上了考试制。考试是选择官吏的,但主要考十三经,也会考诗考赋,但主要考经。经都是先的东西,讲大道理的,把他选择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官,管农业的,管外交的,管财政的,但从来不考

26、政治、经济、法律,不考行政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首先是什么都考,然后考专业,古代只考“马哲”,古代的官吏没有出过大事,从来没有听过不懂专业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的,他们都做得来。考经,怎么就保证了这一点了呢。吏部的学问在哪里呢?这么一考,怎么就知道行不行,怎么就知道他适合做什么呢?八股文,王安石发明的,司马光上台把王安石的全部废了,只留下了八股文。为什么?十三经中随便抽出一句话,作文400-500字,考试时间24小时,连考三天。徐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以这句话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也算是一篇高考作文题吧,怎么写呢?看一篇八股文。格式:破题,承题,起讲,然后是八个

27、股,最后结论,落下,下来之后,不许超过五百字。徐老师举的例子文章有如下容: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之矣。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可以看出来,从头到尾,都是以孔子的口吻来讲的,即代圣人言。假装是他在那说,即拟定的手法。今天也有这样的作文方式。怎么批卷呢,由评卷老师轮流看,书法有分,背诵有分,意理有分,用词有分,最后评判的人要总看气象,整篇都要像孔子的口吻,还要像孔子和颜渊聊天时的口气,像了,就中了状元。最终考试,考的是气象。让你心吸圣贤,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什么样的音

28、容笑貌,真正了解他这个人和他的气象,一千选一,才选出有气象的人。王应麟点文天祥为状元,你看他文章中的气象。宋明清三朝科举考试,不是凭一篇文章一锤定音,面试,聊天,在各种记载中可以看到,聊天时被淘汰,看脸,长得要好,要中正,长得不中正不能过关,好多人因为面相被相掉。心很正,说话,走路,前面很好,出去的时候,贴着墙边走了,也会因此被取消。为什么考试只考经?心中有活的孔子,心中有活的圣贤。他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如果让圣贤去做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他会做什么呢?杜甫,河间卫,不做,心中有活孔子。只要有,不用担心。归隐,贤者。读书,学习,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品性,为了气象。所以,读书,一定要吟诵,一定要入情入心,把经典的口气读出来。所以,吟诵才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朱熹: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如此,书读得好不好,在古代很简单,读一遍就看出来了,就看出来你是否真正地理解。以上中国古代教育的体系是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只做其中一个方面,是不行的。我们要做国学,要做整体,容是整体,方法也是整体,才有效果。纵向编班,复讲过关,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这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