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7.62KB ,
资源ID:51991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991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材料.docx

1、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材料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发展包括 数量的变化 、 素质的提高 、 结构的改变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类型的转变由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但真正实现必须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下降;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 4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儿童衣食教育等花费多;人们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 5发展中国

2、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多数属于过渡型,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人均资源不足,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是: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生产资料过剩;解决的措施是:改变生活观念,鼓励人口生育,接受移民。从全球看,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过渡型阶段。 6我国的人口政策:基本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关系少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7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是由于人的自然增长,二是由于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引起。从全球围看,仅取

3、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9环境因素中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10一些地方性疾病往往与当地气候、水土因素有关,如我国北方的克山病由于缺硒,氟骨病由于多氟,大脖子病由于缺碘,等等。 11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如下几大因素影响: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首要(直接的制约)因素,其他因素往往通过它产生影响。 12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双重性质。由于其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13一般认为,世界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10亿左右,合理容量是60亿左右;我国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6亿左右,合理容量是7亿左右。 14我国可耕地资源的特点是:人均不足(占世界1/3),还在继续减少;其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多,直接原因是:城市发展,交通住房占地多,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不合理耕作产生次生盐碱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切实保护耕地。 15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仅为世界的1/4,且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原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原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水浪费严重;总

5、的措施: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两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16人口素质的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 17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早期曾是决定性因素;后者又包括原生环境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 18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突出影响,它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它从整体上影响着人口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具体说它直接影响着人口对

6、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效率,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所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19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长期性,居住地的改变。 按地理围划分,可分为国际和国的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国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类,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决定的。 20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具体包括:(1)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淡水、土壤、矿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

7、的因素;(3)政治因素,主要是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因素。 2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对迁入地的影响: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增加了环境压力,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2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起始于秦汉时期,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流向主要是两类:一是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迁,二是北方人南迁,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一般认为,“安史之乱”后,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3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人口净迁出的省区:

8、、(鲁)、(沪)、;大致持平的是:;其余为净迁入的省区。 24我国改革开放后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动日趋合理,自发流动为主;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原因有农村劳动力过剩,户口政策放宽,城乡收入差距大;主要迁出区:、广西、;主要迁入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工作分配。 三个迁入区的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成为主要迁出区的原因:经济水平低,人口多。 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人口密度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

9、是:带回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城市的地域结构 1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作用表现在: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是区域的服务中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要集中地。 2一个城市的服务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同级的城市服务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可能发生重叠、交错。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功能越多,服务围越大,相互间距离也越大。 3城市的地域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大类型。城市的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 4集中式城市地域形态的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也便于行政领导和

10、管理;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条带式的优点: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一般情况下,城市地域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大,而河流、交通要道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因而也是城市地域形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5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三种功能分区是各类城市的基本组成。功能区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只是每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 6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城市最广泛的用地形式。住宅区的第一次分化是工业革命后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分离;第二次分化是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并有背向发展的状况。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往往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在城,往往与低坡、工业区相

11、联系。 7商业区的区位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街道路口处;并且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街道两侧。 8中心商务区是一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商业活动的集中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它既是商业中心,也是商务活动服务中心);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9中心商务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区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则是一些商务机构的办公室和小商店。垂直方向上:高层建筑物的低层一般是零售店;高层多为办公室;中间是一般商务活动场所。 10工业区的形成是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

12、间的协作与竞争性很强,企业需要相互集聚,获取规模效益。工业区的区位表现出两个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甚至形成“工业包围城市”的现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分布。工业外移的产生原因:老工业区布局较乱,工业规模扩大,第三产业兴起;根本原因:城市用地紧,环境污染严重;根本目的: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11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部各类功能分区的空间组合,有同心圆状、扇状等。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类活动所付租金的高低,租金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市中心地

13、租最高,其次是市区外围公路交汇处,远离公路的地方地租最低;受与市中心距离远近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其中收入是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大影响,另外还有种族因素形成种族聚居地。 12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其目的是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的合理规划首先要考虑城市布局形式,其次是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最后要综合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集思广益,努力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 13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求:要有便利的交通;要合理安排用地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地的

14、污染;与居民区之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要留有发展余地。 文化景观 1文化依据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景观中的“文化” 指广义文化。 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密切,因而变化节奏较快;精神文化受社会环境影响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守性。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而是物质实体反映的人的观念和意识。 2文化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的概念,是固定在地表的(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人类创造物,按文化类别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类。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时间性。前者表现在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

15、一定的空间,其位置相对固定是判断文化景观的依据;后者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随时代而变化往往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变迁。 3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和形态,特别是农业文化景观;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小,往往是间接影响,且主要影响其功能。 4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自然环境原貌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即指示作用)。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因而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 5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往往

16、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从数量的变化能看到城市化进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一些地方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认同,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事物包括物质文化事物(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精神文化事物(如语言、文字、宗教等)。 文化系统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即文化系统)组成文化体系。 7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文化事象源地往往呈点状分布,

17、文化系统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8文化区指文化事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狭义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围。 文化区的类型有语言文化区、政治文化区、经济活动文化区等。 其空间特点是: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是实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我国传统的三级划分:文化地区(3个)文化亚区(2个)文化副区。 9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以人为载体把文化事象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一般以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分为两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短,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往往导致了文化变异;迁移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长,该文化与迁移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

18、往把“原汁原味”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因而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10扩展扩散以其传播情况不同分为三类: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接触)扩散:由已接受者不分条件和等级地传给再接受者(不强调地区差异) 等级扩散: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有等级的扩散(可以有地区差异) 刺激扩散:保留了思想实质,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必然有地区差异形式差异) 11一种文化事象的扩散过程往往包含着多种形式;现代社会文化扩散形式日趋多元化。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2旅游需求成为群体需指近代旅

19、游,近代旅游的标志是出现了旅行社。现代旅游起始于 20C 50年代,其产业特征是高度产业化阶段。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交通条件的改善。 3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4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发展国旅游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小,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

20、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是综合性行业,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 5旅游资源按本质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前者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四类景观;后者包括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6旅游资源中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然景观,其中核心是地质地貌景观;该类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非凡性、长存性的特点,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主要体现教育性意义的是人文景观,它除了具有可创造性的特点,还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7旅游资源的价值中,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主要是针对自然景观而言;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经济价值则是共有的。自然

21、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其中形象美是核心。 8自然景观的欣赏需要合适的观赏位置:雄伟山峦远眺;峡谷、洞穴、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发挥想象);瀑布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登高俯览兼远望;湖沼池塘低临水面近观;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筏)游览。 9我国南方一些高山最宜夏季观赏,原因是: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兼受避暑之效。风景名山的云海日出最宜雨过天晴时观赏,原因是:具有朦胧美;霞光丰富了景观的色彩美。 10常用的园林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主景是园林景观的精华,配景、借景起衬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而要和谐统一;框景往往以门、窗、洞为

22、景框,具有组合、集中、凝练风景和造型的作用;借景往往是借园外的山峦峰林衬托园景色。 在丰富园林景观层次的手法中:采用欲藏先露、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求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之境界的是障景法,往往借用假山、屏风、竹林等景物;隔景法则常用墙、廊、篱、堂等物,把园景隔为不同景区,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且造成隐约呈现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11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景观建造的最高准则,其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往往还通过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则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12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

23、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人体验美的最高境界。 13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破坏动植物资源;破坏背景环境;破坏文物古迹;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它会影响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中游览价值是基础,其余四方面是制约因素。 15旅游的游览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要考虑该地区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主要指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 旅游市场需求大小,与

24、经济水平正相关,与经济距离负相关,与资源开发价值正相关。 交通条件是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不仅取决于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硬环境)、服务质量(软环境),还取决于景区的环境承载量(与开发程度有关)。从根本上说,与经济水平有关。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常以容人量来衡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最低要求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旅游环境的前提下,景区旅游单位面积所容纳的游人数。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6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则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市场距离远,交通状况好,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25、高,因而环境承载量就大。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围、国界和领土轮廓。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地理大发现揭开序幕;一战后,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苏联出现、英法衰败、美日兴起,出现芬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二战后,德国分裂,欧洲东部很多成为苏联的加盟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3地缘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如阿盟、非统、东盟。 地区性冲突:

26、阿以冲突、印巴之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英阿战争、朝鲜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资源问题;外来势力干涉。 4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产生原因的异同: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都有西方国家的插手;异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原因更主要,而海湾地区跟石油资源的关系最大。 印巴之争根本上是宗教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蒙巴顿方案。 5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后来有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加入;同时使拉美、非、亚广大地区变成边缘地区。 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进口原料、燃料,输出产品、技

27、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输出原料、燃料,进口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6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它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7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部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

28、融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8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产生背景: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 原因:有经济利益共同点;大国为抢占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为迎接挑战而合作。 特点:向的保护性、外向的竞争性。 职能:对实行关税互惠,实现经济互补合作;对外实现竞争。 意义: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9欧盟的发展过程:荷比卢联盟欧洲煤钢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25个成员国。 宗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部空间,加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货币;使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均衡持久地发展。 性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全球最大的区域性贸易组织。

29、 10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11亚太经合组织:性质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标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成立于1989年,中国于1991年加入。 12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3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则:资源丰富;战略回旋余地大;便于分散配置工业基地和国防设施。 14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要素。 军事力量:高素质军事人才和现代化设备日益成为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政和外交:是综合国力各要素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的黏合剂。 科学和技术: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对国力影响深远。 15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16综合国力评价的意义:恰当地评估各国的综合国力,是分析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决策的基础。方法:对综合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出各国的相对位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