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08.33KB ,
资源ID:51985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985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27页村庄布局景观环境.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27页村庄布局景观环境.docx

1、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27页村庄布局景观环境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试 行)目 录目 录 0第一章 总 则 1第二章 村庄布局 3第三章 公共设施 10第四章 住 宅 13第五章 基础设施 15第六章 景观环境 19第七章 主要技术指标 20第八章 附则 21附件: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22第一章 总 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一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按照生产发展、生

2、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特制定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适用范围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1.2.2鼓励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单独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进行规划建设,不能单独编制规划的村庄按照本导则进行规划建设。1.2.3村庄是否单独编制建设规划应由县(

3、市、区)村镇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有关乡镇规划的要求,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规划撤并的村庄不需编制村庄规划,有条件的可编制村庄撤并计划。3基本任务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所确定的村庄规划建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政村域内村庄建设的规模、范围和界限,对村庄建设进行综合布局和规划协调,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1.4规划依据1.4.1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4、、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5规划范围村庄建设规划宜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村并一村的,宜以规划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居住分散又不宜集中的自然村,可单独规划。1.6村庄建设规划原则1.6.1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1.6.2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整治、扩建为住,以新建村庄为铺。所有集中所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布实施。1.6.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6.4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事实求是,量力而行。1.6.5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

5、丘陵、缓坡和其他非耕地进行建设。1.6.6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1.6.7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1.6.8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点。1.6.9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1.6.10住宅建筑应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第二章 村庄布局2.1村庄布点原则2.1.1体现集聚发展的原则。2.1.2符合乡镇域规划的村庄布点要求。2.1.3有利于现代农业生

6、产的组织、方便农民小康或现代化生活的需求。2.1.4与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适应,耕地半径合理。2.1.5集中建设的村庄,每个行政村原则上不超过2个,进行集中建设的村庄,每个村庄集聚的人口规模不宜低于800人。2.1.6在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根据特殊需要适当增加村庄的布点数量,但仍要体现集聚发展的本质要求。2.2村庄建设规划分类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规划分为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和新建型村庄规划两大类型。2.2.1改建扩建村庄选择原则:现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不低于100户);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

7、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组改建扩建要求。2.2.2新建村庄选址原则:参照1.6条、2.1条要求和2.2.1款相关要求。2.2.3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都不得在现村庄新建或改建,应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2.3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2.3.1改建、扩建型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2.3.2旧村改造原则: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

8、、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2.3.3新村扩建原则: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选择发展方面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因素),避免无序蔓延,尽量形成团状紧凑布局的形态;统筹安排新旧村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4新建型村庄规划与村庄自然环境和谐,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清新优美,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特色和时代特征。2.5村庄布局原则2.5.1全面综合地

9、安排村庄各类用地。2.5.2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2.5.3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2.5.4新、旧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2.6村庄结构和用地标准2.6.1村庄结构村庄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元,村庄一般由大小不等的多个住宅组团构成。2.6.2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两类控制。类为80-100/人,适用于现状人均用地低于120,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类为100-120/人,类为120140/人,适用于现状人均用地超过120,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庄。各市、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上述标准适当进行调整,但最高不能超过150/人。2.6.3

10、建设用地标准村庄各类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应按表2.1执行。各类建设用地取值相加不应超过总建设用地上限。表2.1建设用地标准用地类别占总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指标(/人)类类类1、居住建筑用地50-7040-7050-8460-982、公共设施用地6-124.8-126-14.47.2-16.83、道路广场用地8126.4-128-14.49.6-16.84、绿化用地483.2-84-9.64.8-11.25、其他用地10208-2010-2412-28村庄总建设用地10080100100120120-140注: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共建筑用地和公用工程用地。 其他用地包括生产性服务设施用

11、地和其他。2.7村庄布局模式2.7.1村庄布局基本模式2.7.1.1集中式布置模式2.7.1.2开敞式布置模式2.7.2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2.7.2.1平原地区模式2.7.2.2水网地区模式2.7.2.3丘陵地区模式2.7.3按村庄规模划分2.7.3.1适用于1500人以下。2.7.3.2适用于15003000人。2.7.3.3适用于3000人以上。2.7.4村庄扩建基本方式第三章 公共设施3.1公共设施分类3.1.1公益型公共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3.1.2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指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

12、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农副长品加工点等公共设施。3.2公共设施布置原则3.2.1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使用,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3.2.2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活动中心。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3.2.3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要求。3.2.4小学应按县(市、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3.3公共设施配套指标体系3.3.1公共设施配套指标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 建筑面积计算。3.3.2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参照表3.1配置,建筑规模参照表3.2执行。表3.1公益型公

13、共建筑项目配置表一般应设置有条件设置1、村(居)委会2、幼儿园、托儿所3、文化站(室)4、老年活动室5、卫生所、计生站6、运动场地7、公用礼堂8、文化宣传栏表3.2 公益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服务人口(人)备 注1、村(居)委会200500行政村管辖范围内人口2、幼儿园、托儿所6001800所在村庄人口2-6班3、文化站(室)200800同上可与绿地结合建设4、老年活动室100200同上可与绿地结合建设5、卫生所、计生站50100同上可设在村(居)委会6、运动场地6002000(用地面积)同上可与绿地结合建设7、公用礼堂6001000同上可与村(居)委会、文化站(室)建在一

14、起8、文化宣传栏长度10m同上可与村(居)委会、文化站(室)建在一起或设在村口、绿地内3.3.3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规划进行选址、安排用地。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参照表3.3执行。表3.3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村庄规模(人)1000-15001500-30003000以上建筑面积()5006008003.4公共设施的布置方式3.4.1公共设施的布点3.4.2公共建筑排列方式第四章 住 宅4.1住宅规划设计原则4.1.1住宅应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4.1.2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

15、型设计多样。4.1.3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4.1.4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4.2住宅建设标准4.2.1宅基地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34;人均耕地超过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67,山区、丘陵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4.2.2住宅建筑面积标准,小户不超过180 ,大户不超过250。4.2.3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4.2.4住宅日照间距标准由市、县(市)城市规

16、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另行制定。4.2.5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m,其中地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6m。4.2.6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高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高于1.1。4.3不同地形住宅规划设计要求见表4.1。表4.1 不同地形住宅规划设计要求山地丘陵地形滨水地形平坦地形1、应选择向阳的南、东南、西南向坡面。2、必须避开滑坡、冲沟地带。3、地形坡度宜在25%以内。4、宜选择通风好的坡面。5、建筑群体组合宜适应地形的变化,布置形式灵活多样,宜形成随地行陡缓曲直而变化的自由式和行列

17、式布局。6、住宅建筑结合地形,形式多样。平面布置上,建筑布置可采用垂直或平行等高线等方法。竖向处理上可采用如筑台、错层、叠落、分层入口等手法。1、需要恰当处理河网与道路的关系。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流走向,使住区用地比较完整。2、住宅建筑群体的组合及其环境布置应该结合水体环境进行规划和建设。3、保障住宅区的防洪安全。4、注意解决通航河道的噪音对住宅区的干扰。收限制和影响的条件较少,住宅设计及其群体的布局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4.4住宅平面设计4.4.1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4.4.2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净污分离。4.4.3应为

18、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4.5住宅立面设计4.5.1立面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4.5.2外墙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4.5.3色彩应与地方环境协调,体现乡土气息。第五章 基础设施5.1道路交通规划5.1.1道路等级与宽度村庄主要道路:路面宽度1518m;建筑控制线20m,间距250300m。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812m;建筑控制线1015m,间距150250m。宅间道路:路面宽度35m。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系统。2000人以上的村庄可按照三级道路系统进行布置,2000人以下的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另外,由于私人机动车停车方式的不同选择(集中布置、分散布

19、置),对道路的组织形成与断面宽度的选择要因地制宜。5.1.2道路照明村庄主要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5.1.3停车场住宅建筑停车按每户1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其中私家农用车停车场地、多层公寓住宅停车场地宜集中布置,低层住宅停车可结合宅、院设置。公共建筑停车场地应结合车流集中的场所同意安排。5.2给水工程规划5.2.1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预测、水质标准、供水水源、水压要求、输配水管网布置等。5.2.2用水量应包括生活、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综合用水指标选取:近期为100200升/人日;远期为150250升/人日。水质符合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源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

20、相衔接。5.2.3输配水管网的布置,与道路规划相结合。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510m计算,建筑物每加一层应增压3m。5.2.4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自然水体作为村庄消防用水,否则应结合村庄配水管网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单独的消防用水池。5.3排水工程规划5.3.1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体制、排水量预测、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5.3.2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主要指生活污水量。5.3.2.1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计算。5.3.2.2雨水量参考邻近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5.3.3村庄排水体制一般采用合流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分流制。

21、污水排放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处理。有条件地区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5.3.4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5.4供电工程规划5.4.1供电工程规划应以(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为指导。5.4.2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用点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点的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10KV变配点站的位置,确定规模容量。5.4.3供电电源的确定和变电站址的选择应以乡镇供电规划

22、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5.4.4确定中低压主干线路敷设方式、线路走向及位置。5.4.5配电设施应保障村庄道路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的需求。5.5电信工程规划5.5.1电信工程规划应以(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为指导。5.5.2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结合周边电信交换中心的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庄光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预留邮政服务网点的位置;依据移动通信基站服务半径的要求预留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5.5.3电信设施的布点结合公共设施统一规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5.5.4确定镇村主干通信线路的敷设方式、具体走向、

23、位置;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5.6广电工程规划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其管线应逐步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村庄道路规划建设时应考虑广电通道位置。5.7能源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利用、秸杆制气等再生型、清洁型能源。5.8环境卫生设施规划5.8.1确定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中转站位置、容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生产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有条件的村庄应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运送至乡镇以上的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处置。村庄不专门设置垃圾无

24、害化处理设施。5.8.2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普及水冲式卫生厕所。村庄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m,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5.9防灾减灾5.9.1消防规划村庄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5.9.2防洪规划按照二十年一遇以上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5.9.3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5.9.4地震灾害防治规划根据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措施。5.10竖向规划村庄的竖向规划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内容。竖向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5.10.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25、减少土方工作量。5.10.2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应符合表5.1的饿规定表5.1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场地名称使用坡度广场0.33.0停车场0.20.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2、运动场3、杂用场地0.32.50.20.50.32.9绿地0.51.05.10.3满足排水管沟的设置要求;5.10.4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5.10.5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5.10.6建筑场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第六章 景观环境6.1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6.1.1重点加强村庄主要出入口与公共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

26、营造标志性景观效果。6.1.2合理利用特殊地形,形成地方特色。6.1.3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6.2建筑风貌规划6.2.1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6.2.2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6.2.3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单栋住宅长度不宜超过50m。6.2.4各类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充分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6.2.5新建建筑应强调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反映地方特色。6.3绿化系统规划6.3.1充分利用现状自

27、然条件基础,尽量在劣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植物配套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6.3.2加强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绿地布置与水面结合。6.3.3绿地建设重点宜结合村口与公共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有条件的村庄可设置农民公园,丰富农民生活。6.3.4村庄集中绿地应适当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6.4河道景观规划6.4.1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加以整治和沟通,河道设计应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6.4.2河道驳岸宜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斜坡形式,修饰材料以地方材料为主,并与绿化相结合。河道两侧应布置绿化。6.5村口景观设计6.5.1村口建筑应精心设计、构思

28、新颖,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村口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6.5.2村口应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6.6环境设施小品设计6.6.1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6.6.2场地铺装,形式应简洁,用材应乡土,利于排水。6.6.3围栏设计美观大方,采用通透式。6.6.4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6.6.5路灯、指示牌、废物箱等风格应统一协调,为道路景观画龙点睛。第七章 主要技术指标7.1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技术指标及其计算单位应符合表7.1、7.

29、2规定。表7.1 村庄用地汇总表项 目计量单位数值比重(%)人均面积(/人)村庄总建设用地公顷1、居住建筑用地公顷2、公共建筑用地公顷3、道路广场用地公顷4、绿化用地公顷5、其他用地公顷表7.2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项 目计量单位数值居住户数户居住占地面积/户居住人数人户均人口人/户总建筑面积万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万公共建筑面积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口密度人/hm2停车位辆绿地率%容积率 第八章 附则8.1各市、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导则指定实施细则。8.2本导则由河南省建设厅负责解释。附件: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一、基础资料收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应对村庄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规划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1、乡(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3、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规模;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5、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6、基础设施及管网现状;7、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8、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9、建设工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