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54.39KB ,
资源ID:51906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906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地理学知识碎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地理学知识碎片.docx

1、自然地理学知识碎片网址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中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

2、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

3、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以下简称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

4、 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从六亿

5、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四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 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

6、志。陆相地层以意大利北部维拉弗朗层,海相以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更新世的开始。中国以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其后,应用钾氢法测定了法国和非洲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80万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约为170万年。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约248万年前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地质环境的明显变化,认为第四纪约开始于 248万年前。还有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为330350万年前。 地层划分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 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

7、。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第四纪沉积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生物进化第四纪生物与第三纪相比,在分布和组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哺乳动物与上新世相比有很大进化,如欧洲及邻近的亚洲部分现生的119个种中只有6个在上新世生存过。植物界的进化比较缓慢,西北欧的植物约80%在第四纪开始时即已存在。第四纪冰川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

8、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 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第四纪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动物群。欧洲早更新世具代表性的是维拉弗朗动物群,出现了真马、真牛、真象;中更新世以克罗默尔动物群为代表;晚更新世时出现了许多极地动物。北美早更新世有布朗克动物群,中更新世有伊尔文顿动物群,晚更新世有兰错伯累动物群 。 中国北方则有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萨拉

9、乌苏动物群 人类出现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普遍认为,第四纪的猿人由中、上新世的腊玛古猿发展而来。早更新世开始出现早期猿人,其代表是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能人。含能人化石的地层年代约为 175万年前。晚期猿人以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代表,他们 生活于中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发展到早期智人阶段,如中国的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等,欧洲以尼安德特人为代表。晚期智人出现于晚更新世晚期,有中国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柳江人等,欧洲是克鲁马农人。 构造运动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属于新构造运动。在大洋底沿中央洋脊向两侧扩张。对太平洋板块移动速度测量表明,平均每年向西漂移最大达到11厘

10、米,向东漂移 6.6厘米。陆地上新的造山带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地震和火山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集中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活动断裂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加利福尼亚断裂带、中国郯庐断裂带等。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带上。中国的五大连池、大同盆地、雷州半岛、海南、腾冲、台湾等地都有第四纪火山。 气候状况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旋回。晚新生代冰期开始于距今1400 1100 万年前,但在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明显交替。冰期极盛时,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和冰岛,劳伦

11、大冰盖掩埋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至纽约、辛辛那提一带。欧洲将近一半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覆盖。西伯利亚冰盖则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地区。 矿物沉积第四纪沉积富集了各种砂矿、盐湖化学沉积、泥炭和少量褐煤。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稀有金属多来自滨海和河流沉积中的第四纪砂矿,如沙金矿、钴镍铬砂矿、锡钨砂矿、金刚 石砂矿等。中国盐湖中锂和硼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第四纪人类时代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

12、猿人(homo erectus)从非洲扩散到中国、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现并迁移到欧洲。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在非洲南部出现,约5万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中东地区,到3万5千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达欧洲-克罗麦昂人(Cro-Magnon); 在更新世晚期,大约3万-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并向南迁移。进入全新世后,现代人的分布到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并且成为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科动物(hominids)。 中国第四纪冰川

13、遗迹陈列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 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陈列馆的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

14、源现状四部分内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介绍了地球和太阳的形成和关系、人类的诞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创立新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和地质工作者为寻找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age)以下简称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

15、的遗迹最多,如冰臼、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粒度粒度 grain size,particle size 颗粒的大小。通常球体颗粒的粒度用直径表示,立方体颗粒的粒度用边长表示。对不规则的矿物颗粒,可将与矿物颗粒有相同行为的某一球体直径作为该颗粒的等效直径。实验室常用的测定物料粒度组成的方法有筛析法、水析法和显微镜法。筛析法,用于测定 2500.038mm的物料粒度。实验室标准套筛的测定范围为60.038mm;水析法,以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确定颗粒的粒度,用于测定小于

16、0.074mm物料的粒度;显微镜法,能逐个测定颗粒的投影面积,以确定颗粒的粒度,光学显微镜的测定范围为1500.4m,电子显微镜的测定下限粒度可达0.001m或更小。 常用的粒度分析仪有激光粒度分析仪、超声粒度分析仪、消光法光学沉积仪及X射线沉积仪等。 编辑本段矿物学组成矿石、岩石、土壤的矿物或颗粒的大小的度量。常指矿物或颗粒的直径(毫米、微米)大小或以95的物料所通过的筛孔尺寸(毫米或网目)表示,在研究矿产、岩石、土壤的生成条件和物质来源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时,或在划分矿产的品级,确定使用范围及加工技术性能时,粒度都是一项必要的研究内容。某些工业部门,有时把矿石的块度也称粒度。1 数据

17、库计算机领域中粒度指系统内存扩展增量的最小值 粒度问题是设计数据仓库的一个最重要方面。粒度是指数据仓库的数据单位中保存数据的细化或综合程度的级别。细化程度越高,粒度级就越小;相反,细化程度越低,粒度级就越大。数据的粒度一直是一个设计问题。在早期建立的操作型系统中,粒度是用于访问授权的。当详细的数据被更新时,几乎总是把它存放在最低粒度级上。但在数据仓库环境中,对粒度不作假设。在数据仓库环境中粒度之所以是主要的设计问题,是因为它深深地影响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的大小,同时影响数据仓库所能回答的查询类型。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大小与查询的详细程度之间要作出权衡。 景观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粒度(scal

18、e)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的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地磁地磁场类似磁铁棒,但是这种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铁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铁的磁场是由于铁原子中的电子有序的运动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温度高于居里点(铁的居里点:绝对温度1043K),铁原子的电子轨道的方向会变得随机化,这样的随机化会使得物质失去它的磁场。因此地磁场的成因并不是由于有磁性的铁矿,主要的因素是电流(地电流(telluric currents)。另一项地磁场与磁棒不同的特征是地磁场的磁圈。磁圈与地球有一段距离,与地磁场表面有关。此外,在地核中的磁化的组成成分是转动的而不是静止的。定义地磁

19、 geomagnetism;terrestrial magnetism 地球所具有的磁性现象。罗盘指南和磁力探矿都是地磁的利用。 又称“地球磁场”或“地磁场”。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地表各处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都因地而异。赤道附近磁场最小(约为0.30.4奥斯特),两极最强(约为0.7奥斯特)。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 地球磁场的组成部分通常把地球

20、磁场分为两部分,即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基本磁场”和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变化磁场”。 自从人类发现有地磁现象存在,就开始探索地磁起源的问题。人类最早、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地球是一块大磁体,北极是磁体的N 极,南极是磁体的S极。这种想法不但中国古代有,在西方1600 年以前吉尔伯特也提出过这样的论点。 外部原因但是这种论点有一个片面性,地球本身是个大磁体,这说明地磁场的起因是纯属地球内部的原因。那么地磁场的产生有没有地球外部的原因呢?也就是说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太阳的磁场,乃至地球在太阳系中最初生成的时刻,有没有形成地磁场的因素呢? 通过卫星和宇宙飞船对空间环境的探测,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虽然太阳黑子引起的

21、电磁亚暴会剧烈地干扰地磁场,但是可以排除地磁场形成的外部原因。 地磁场产生的内部原因那么地磁场产生的内部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种认为地球内部有一个巨大的磁铁矿,由于它的存在,使地球成为一个大磁体。这种想象很快被否定了。因为即使地球核心确实充满着铁、镍等物质,但是这些铁磁物质在温度升高到760以后,就会丧失磁性。尤其是地心的温度高达摄氏五六千度,熔融的铁、镍物质早就失去了磁性。因而不可能构成地球大磁体。 第二种看法是认为由于地球的环形电流产生地球的磁场。因为地心温度很高,铁镍等物质呈现熔融状态,随着地球的自转,带动着这些铁镍物质也一起旋转起来,使物质内部的电子或带电微粒形成了定向运动。这样形成的

22、环形电流,必定像通电的螺旋管一样,产生地磁场。但是这种理论如何去解释地球磁场在历史上的几次倒转呢? 第三种看法认为是地球内部导电流体与地球内部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地球内部本来就有一个磁场,由于地球自转,带动金属物质旋转,于是产生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又产生了地球的外磁场。因此这种说法又称做“地球发电机理论”。这种理论的前提是有一个地球内部磁场,那么,这个地球内部磁场又是来源于什么地方呢?它的变化规律又是怎样的呢?这又无法解答了。 此外还有旋转电荷假说、漂移电流假说、热电效应假说、霍耳效应假说和重物旋转磁矩假说等等,这些假说更是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地磁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地磁形成

23、原因的其它说法1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在理论上和定性上已经透过地磁学的电机原理(dynamo theory)得到了解释。在地球炙热外核(outer core)液态的铁、镍及其氧化物不断的流动,且以约每秒0.5毫米的速度向外部较低的边缘部份流动,如同在一条电缆线内部一样,在地心熔岩金属层中,也会被原有的地球磁场感应出一股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又制造出一个新的磁场。根据这种”自激磁学说”(Self-exciting dynamo)所产生的循环,同样进行在每座发电机中。也经由电脑模拟测试,予这种原理有力的论证。 2地球磁场形成的另一种理论,是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化学教授查理麦尔敦和地质学教授吉亚迪尼。他们推测:

24、月球万有引力对地球中心固态的部份有一种持续的牵引作用,因此被熔融液态金属围绕的地核会由于其位移而产生持续的磨擦,在赤道上造成一千万千瓦的热效应和一兆安培的电流。因此流动于其间的电流产生磁场,同时也是造成高温地热的放射性蜕变的原因。并以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所作的观察来支持他们的理论;如水星没有卫星就没有显著的磁场被发现。 新的地球磁场假说现象假设宇宙大爆炸过后,形成了新的星系,地球磁场的初始状态是受到太阳磁场的影响而产生的地磁。在太阳强大磁场的作用下,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其地球中的类似于环形铁镍金属物质的导体切割太阳的磁力线,从而形成了环形电流。巨大的环形电流在太阳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运动,这个运动推动了

25、地球的自传,地表的环形电流远小于地幔和地心,所以,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地表中的铁镍物质体积和密度远小于地幔和地心)地球初始的自传速度较慢。因为地球的自传,又增加了地幔和地心的环流(电流)强度,也就使地球的自转速度(提升)永远保持在当前的恒定速度。于此同时,也增加了地表铁镍物质的环形电流强度,这一强大的环形电流,促使地表环形铁镍金属物质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也就形成了地球的内部磁场,地球的内磁场远大于太阳的磁场强度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地球磁场,所以,地球的磁场由此而产生(地球只有永远的保持公转和自转运动,才会有地磁的产生)。 地磁偏角地磁偏角是指地球上任一处的磁北方向和正北方向之间的夹

26、角。当地磁北向实际偏东时,地磁偏角为正,反之为负。 地磁偏角在历史上最早由中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发现并记录在著作梦溪笔谈中,而西方最早的记录则在此之后约400年。 地磁偏角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地磁偏角一般也不相同。在同一个地方,地磁偏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变化。发生磁暴时和在磁力异常地区,如磁铁矿和高压线附近,地磁偏角将会产生急剧变化。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地磁偏角在-10+2之间。附:各地的磁偏角(于1970年1月1日测量计算的)地名磁偏角 漠河 -1100齐齐哈尔-954哈尔滨 -939长春- 853满洲里- 840沈阳-744旅大- 635北京- 550天津- 530济南-501呼和

27、浩特 -436徐州-427上海 -426太原-411 包头 -403 南京-400 合肥- 352 郑州-350 杭州 -350 许昌-340 九江 -303 武汉- 254 南昌-248 银川-235 台北- 232 西安- 229 长沙-214 赣州 -201 衡阳-156 厦门- 150 兰州-144 重庆- 134 遵义- 126 西宁-122 桂林 -122 贵阳-117 成都 -116 广州-109 柳州 -108 东沙群岛- 105 昆明-100 南宁 -050 湛江- 044 凭祥- 039 海口-029 拉萨 -021 珠穆朗玛- 119 西沙群岛- 010 曾母暗沙+024

28、 南沙群岛+035 乌鲁木齐+ 244 地磁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1、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在磁场的作用下,刺激分泌物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一些研究表明,低磁场往往使动物的活性增加,兴奋性增高;而较强的磁场常常使生物体的活动减少,兴奋性降低,呈现抑制反应。此外,磁场对植物神经亦有作用,对于心跳、血压、呼吸有一定的影响。据了解巴马地磁场普遍高于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就是因为这个地磁作用,把巴马的可滋泉水切割成了六分子结构,也就是这样的水能够全部溶解巴马火麻油,溶解部分植物油。 2、对细胞膜结构及特性的作用:Grandolfo等在研究后提出磁场可以影响细胞静态及动态膜特性;另一方面,低频磁场在影响细胞膜基本结

29、构的同时,还能通过增加脂质的扩散率,进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3、促进骨质增长:磁场作用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值,一定强度的静磁场作用能使成骨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增加,而且一定强度的静磁场作用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值和分化,其可能的原因是在静磁场作用下,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启,胞外大量钙离子进入胞内或可能是胞内“钙库”大量释放的结果。光释光光释光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光释光等测年方法,是因放射性物质如U、Th等的辐射长期作用于有关介质如地质样品中的石英及长石等,使介质所接收到的辐射剂量不断积累,即受辐照的样品在还未达到饱和之前,总剂量是时间的

30、函数,如果知道了年剂量,则样品年龄=样品接受到的总剂量/环境给予样品的年剂量。 光释光(OSL)是用光来激发样品, 此时样品所获得的辐射剂量也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再对对释放出来的光线加以测量, 便可了解地质样品的年龄情况。 光释光样品取样要求:1、样品采集时尽可能避光,可用黑布或伞遮挡阳光。若在剖面上取样,应去除30-50cm的表样,取新鲜样品; 2、沉积物样品采集后应维持原状,并立即放入不透明容器,密封,防止漏光和水分的丢失; 3、沉积物样品尽量在岩性均一的细粉砂、亚砂土(适合释光测年的粒径范围为4-11mm或90-250mm)中采集,避免在地层界面上采样。若岩性不均匀或沉积层太薄,应在地

31、层界面上下各取一个样品;采集陶片、瓷片样品时,应同时采集陶片、瓷片周围的土样; 4、对于沉积物,每个样品需要500克左右的样品。样品尽可能取块状,体积以101010 cm 为宜; 5、样品的采样和存放地点应远离高温环境。 6、记录采样点地理位置、标高、层位、埋深、岩性、样品周围是否有放射性污染源等。 7、提供样品估计年龄。热释光热释光:英文Thermoluminescence 是指晶体在受辐射作用后积蓄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成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这种现象是一次性的,也就是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只有第一次被加热时才会有光被释放出来。在以后的加热过程中,除非重新再接受辐射作用,否则将不会有发光现象。 自然环境中存在天然放射性元素,所以处于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