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52.32KB ,
资源ID:51774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774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学考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学考复习提纲.docx

1、高中历史学考复习提纲 201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资料整理【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a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b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c诸侯的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d分封的特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评价: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消极:诸

2、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全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2)内容: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等等。(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是维系“分”的血缘纽带。 二、识记秦的统一,理解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3、,应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皇帝制:特点(内含):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内容:以皇权为中心,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郡县制:(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统一后全面推行。(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

4、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县设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县”隶属于郡。县级以下有“乡”、“里”两极地方基层行政机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郡、县、乡、里等)(3)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2)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措施:确立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制;思想上实行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等。三、识记中央集权

5、的发展,理解君主专制的演进,理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汉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较大权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1)措施:a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6、b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2)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7、(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尚书省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北宋:(1)措施: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

8、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四、识记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中书省和宰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

9、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3)影响: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2)消极:皇权的极度膨胀,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五、识记希腊文明的摇篮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理解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1)自然

10、条件:多山 多岛 环海。(2)经济条件:奴隶制商品经济。(3)文化因素:吸收亚非文明。 (4)政治前提:城邦体制。城邦的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1、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内容: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意义: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意义: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

11、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发放观剧津贴意义: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六、罗马法的发展、完善;理解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民法大全时间: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制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2)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3)对西方近代法制产生重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男女权利不平等。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七、识记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12、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时间: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作用:(1)君权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八、识记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应用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1年,美国独立。但松散的邦联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宪法内容:(1)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2)宪法规定国家

13、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的影响意义:(1)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2)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局限:1、允许奴隶制存在2、对印第安人、黑人种族歧视。3、妇女地位低下。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发展:19世纪60年代开始两党轮流执政。影响:左右政局、成为特色、资产阶级政党。九、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德意志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十、识记虎门销烟,应用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理解第二次鸦片战

14、争1、列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5次主要侵华战争:2、鸦片战争 (1840-1842):(1)原因: A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B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虎门硝烟(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2)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

15、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战争的国家:英法美俄(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 天津条约:1858年。与英法分别签定。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定。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3)影响: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中国半殖民地

16、半封建程度加深了十一、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内容:a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评价:a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同时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洪仁玕 资政新篇 1859年A目的:振兴

17、太平天国B内容:a政治:公众选举官吏,依法治国; b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开设新式学堂等C评价:a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b局限性:不能实现(因为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中国当时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经济、阶级);战争环境。十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应用辛丑条约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西方列强的纵容态度;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态度;1894年,朝鲜的农民起义(直接) (2)爆发及过程中的

18、四次战役:爆发: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 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马关条约: 时间、内容、影响:(均见教材59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原因: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2)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内容:见教材60页 影响: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三、识记武昌起义,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应用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1)爆发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成果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

19、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春 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等权利和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历史功绩:A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四、理解 中共诞生,识记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中共诞生(1921

20、年、上海)(1) 历史条件: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组织:中共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2) 中共一大-中共诞生内容:4点。见教材67-68页 评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国共合作(1)原因和条件:A“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B国共两党的共同要求: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中感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以往多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C中共“三大”制定方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2)合作的标志及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3)主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

21、军阀的统治(4)失败标志:1927年7.15反革命政变 原因:主观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陈独秀右倾错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国民党右派叛变北伐战争:1926年a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b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十五、识记南昌起义,理解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南昌起义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内容、意义(见教材71)2、土地革命:a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b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

22、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3、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十六、卢沟桥事变,识记南京大屠杀,理解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日本为了摆脱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是其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促使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国际: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4)国内:国共两党对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形成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

23、一战线正式建立。3、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1)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路线,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因。(2)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4)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如:苏军出兵东北,美军进攻日本本土。4、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十七、识记重庆谈判,理解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理解新

24、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重庆谈判原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共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内容:(见教材78页)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解放战争1、背景:a.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意义:a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b世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c思想:它也是

2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八、识记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觉醒,理解共产党宣言。1、马克思主义诞生(1)标志:1848.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主要内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共产主义代替 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的作用,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3)意义:无产阶级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十九

26、、识记十月革命,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过程: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被称为“十月革命”。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2、十月革命历史意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

27、十、识记、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党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B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

28、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创立过程:(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意义:第一届全国人大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

29、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制度)形成: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十一、识记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0、、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3、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二十二、识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识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 B新中国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经过修改。(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在国际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日内瓦会议(瑞士):1954年主题: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重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