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06KB ,
资源ID:51759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759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docx

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附件1:增补省级重点学科申请报告提纲单位名称:滁州学院申请学科名称:应用化学一、学科简介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11人、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1人博士在读、11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等仪器,资产总额270余万元。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

2、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Helios Alph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热电Thermo -iCAP6300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近800余万元的大型仪器即将到位;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开发橡胶、塑料助剂

3、、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创建“含有活性氢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等分析方法22项。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目前已招生三届,学科方向为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工。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重点介绍各方向的特色、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本学科点在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1)功能材料以与环境化学物质(如气体)之间作用所引起的电阻改变来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敏感材料探索为主的功能材料研究始于1997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粉料合成手段、气敏元件制备工艺设备、电化学分析仪和电池循环系统及部分表征等设备,并有校级“功

4、能材料研究所”依托。先后负责主持此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在Sensors and Actuator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半导体杂志、仪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独撰或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在新型气体敏感材料探索、制备方法、导电性能和气敏效应及高性能锂电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相当水准。存在的不足是电子和计算机模拟控制方面人才缺乏,导致开发的高性能传感元件不能以产品形式投放市场为人类造福。(2)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注重实验室研究与工程化研究及与工业化生产的紧密结合。近2

5、0年来,先后完成“紫外线吸收剂UV-320的研制。1995年吉化集团公司鉴定,1996年吉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的工艺研究(小试)。1996.12年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的工艺研究(中试),1998.12年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3000吨/年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技术转让项目于2005年开车成功;乙烯装置阻聚剂COPEXIT-001的研制,98.10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丁腈橡胶生产中单体丙烯腈回收用消泡剂的研制,2000.12年吉林省教育厅技术鉴定;从酒精杂醇油中提取异戊醇的工艺研究,1991.12通过吉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合

6、成甘氨酸新工艺的研究,1993.6通过吉林省教育厅技术鉴定;三聚甲醛精制新工艺的开发研究,1990.5投入工业化应用,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横向委托项目;芳烃抽余油合成环己烷的工艺研究,1989.5.27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鉴定;丁醇馏分回收工业酒精的工艺研究,1991.7投入工业化生产,横向委托项目。合成吡啶酸铬的工艺研究,2002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代码为02C26212200036);合成吡啶酸铬的工艺研究,2001.11.20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鉴定;以农副产品糠粕为原料提取植酸的工艺研究,1990.9吉林化工学院鉴定;合成净、西草净工艺的改进研究,2005年9月中国石油吉

7、化集团公司鉴定;中草药挥发油提取方法的研究,2005年省科技厅技术鉴定等。其中,开发和应用研究的产品,橡胶、塑料助剂和中间体类7个,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类5个。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在橡塑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方面具有较强、较明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特色。(3)工业分析以“毛细管气相色谱、填充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为主要手段,建立快速、简捷、准确的有机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实时在线生产工艺控制分析方法为主要特色。以创新分析方法和理论与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的进行应用研究,在本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建立并应

8、用的分析方法有22项。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4)化学分离主要涉及复杂体系微相分离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富集。采用统计力学手段研究复杂物系热力学性质、为微相分离结构和自组装形态提供理论解释和预测,采用MD和DPD计算机模拟获取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在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管道约束体系模拟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s杂志(MTS, 2006, 15, 674);采用大体积、场放大进样和与瞬间等速电泳结合的预富

9、集方法,将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用于生物基体中的药物分析,增加了检测灵敏度,初步解决了高盐基体中样品的富集分离。3本学科点的国家和省需求分析及发展前景应用化学是介于理学化学和工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之间的应用型工科学科,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我国同化学相关的行业(如化工、冶金等产业)对13.6515万亿元GDP的贡献达16.7%(信息技术、计算机、电信等产业,仅占9%),2007年同化学相关的行业(如化工、冶金

10、等产业)对24.6619万亿元GDP的贡献约20%,其中石油和化工行业就占5.99%。2007年我省GDP总值734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4年的97.3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可见,只有大力发展化学行业这一基础和支撑工业,才能发展其它高科技产业,才能在世界舞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依此,国家和我省对本学科点人才的需求将是大量的、发展前景亦是十分诱人的。二、学术团队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重点介绍学术成就)(1)葛秀涛教授男,1959年2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主任,省模范教师;从事物理化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无机化学,研究领域涉及气体敏感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

11、无毒热稳定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主持各类基金课题6项。在Sensors and Actuator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和无机材料学报等刊物发表独撰和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9篇。项目“Y(La)FeO3与In2O3基气敏材料制备、掺杂和性能研究”获2006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研发YFeO3、Ln(La、Y)Fe1-yCoyO3、Y1-xMgxFeO3、Y1-xZnxFeO3、In2-xM(Mg、Cd)xO3、In2-xFexO3、Ga2O3-NiO等新型气体敏感材料,推动了优良气敏传感器开发研制进程,为探求材料制备化学、微

12、结构与缺陷以及气敏性能之间的种种关联,最终使这一重要而富含高技术的研究领域从经验和技术性发明走向科学作出了贡献。(2)薛连海教授男,1958年12月生,工学硕士。1982-2006.12为吉林化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7.3-至今任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讲过有机化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仪器分析、色谱分析、波谱分析、化学分离、化工基础等课程。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完成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先后开发了“连续法合成

13、叔十二碳硫醇、三聚甲醛精制新工艺、芳烃抽余油合成环己烷、丁醇馏分回收工业酒精”等12个精细化学品。其中,有6个是在实验室小试研究、小试产品应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化中试研究和过程的工业化模拟、工业化设计、工业化试生产和投入工业化生产。技术鉴定工艺技术水平为国内先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建立以创新分析方法和理论与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的分析方法22项。其中,在含有活性氢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分析领域创建了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不仅扩大了气相色谱的应用范围。而且快速、准确、分析成本低。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3)冯剑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博士后, 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结构

14、化学、统计热力学、计算化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基金课题各1项。研究领域“复杂体系微相分离,两性聚电解质溶液热力学”。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8篇。用化学缔合统计力学理论构作了Yukawa链状流体以及两性聚电解质溶液的状态方程。用耗散动力学模拟对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地位领先,其中管道约束体系模拟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s杂志(MTS, 2006, 15, 674)。有较好的工业应用价值。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本学科

15、点学术梯队成员16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7人,讲师7人; 4人取得博士学位、1人博士在读,6人硕士研究生毕业;35岁以下6人,36-45岁4人,46-55岁6人。学术梯队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了功能材料、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工业分析、化学分离四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三、科学研究1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1)开发了YFeO3、Ln(La、Y)Fe1-yCoyO3、Y1-xMgxFeO3、Y1-xZnxFeO3和In2-xM(Mg、Cd)xO3、In2-xFexO3、Ga2O3-NiO等新型气体敏感功能材料,研究了制备条件,微结构、导电行为和气敏性能间的种种关联。当形成氧空位Vo(Mz+过

16、量或高温反应晶格氧逃逸OoVo + 1/2O2 +2e、室温捕获周围价带电子成Vo)等缺陷(如SnO2、In2O3、MgFe2O4和CdFe2O4 等缺氧性化合物)时是n型材料,当形成正离子空位VM(Mz+不足或氧过量)等缺陷(如YFeO3和LaFe1-yCoyO3、YFe1-yCoyO3等富氧性化合物)时是p型材料,掺杂不同价态离子可调节导电能力大小和灵敏度的高低。主持各类基金8项、在研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13篇。“Y(La)FeO3与In2O3基气敏材料制备、掺杂和性能研究”获2006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2)完成“连续发合成叔十二

17、碳硫醇,乙烯装置阻聚剂COPEXIT-001、丁腈橡胶生产中单体丙烯腈回收用消泡剂、酒精杂醇油中提取异戊醇、合成甘氨酸、三聚甲醛精制、芳烃抽余油合成环己烷、丁醇馏分回收工业酒精、合成吡啶酸铬、从农副产品糠粕提取植酸”的科学研究、新工艺探索和工业化生产;创建“甲醛、水、苯、三聚甲醛液-液相平衡的色谱分析,水、甲酸、乙酸、巴豆醛、巴豆酸的色谱分析, C6C7烃在毛细管色谱上的I/T,进口叔十二碳硫醇剖析,植酸中无机磷测定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在己酸合成工艺中的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6号溶剂油,减压下正丁醇乙苯系汽液平衡,酒精杂醇油的气相色谱分析”等分析方法。其中,含有活性氢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

18、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不仅扩大了气相色谱的应用范围,而且快速、准确、分析成本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完成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在研4项。(3)用化学缔合统计力学理论构作Yukawa链状流体以及两性聚电解质溶液的状态方程,用耗散动力学模拟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将样品溶解在较稀的背景缓冲液或水中, 用电迁移法进样,样品与缓冲液界面两侧存在的场强差使样品堆积。两侧缓冲液的电导率的比值是影响电堆积效果的主要因素;移动

19、化学反应界面(MCRB)对大体积样本具有很高的压缩作用,能显著提高样本的富集和分离效率。对生物样本CE的在线富集分析、提高CE的稳定性和检测灵敏度意义重大。主持各类基金3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并有1篇被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s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MTS, 2006, 15, 674)。2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1)发掘YFeO3、Ln(La、Y)Fe1-yCoyO3、Y1-xMgxFeO3、Y1-xZnxFeO3和In2-xM(Mg、Cd)xO3、In2-xFexO3新型气体敏感功能材料,发表研究

20、论文40余篇,SCI收录13篇,主持基金课题8项;用固体化学缺陷理论研究了不同价态离子在A、B位的搀杂改性,丰富和发展了无机气体敏感材料领域的内容,推动了优良气敏传感器开发研制进程,为探求材料制备化学、微结构与缺陷以及气敏性能之间的种种关联,最终使这一重要而富含高技术的研究领域从经验和技术性发明走向科学作出了贡献。(2)在橡胶、塑料助剂及中间体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先后进行了七个产品的开发和应用(3000吨/年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三聚甲醛精制新工艺的开发研究、芳烃抽余油合成环己烷的工艺研究、丁醇馏分回收工业酒精的工艺研究等),三个横向委托项目的开发;在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方

21、面,先后进行了五个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建立并应用的分析方法有22项,其中,含有活性氢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不仅扩大了气相色谱的应用范围,而且快速、准确、分析成本低。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完成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在研4项。预计年创利税约4000万元左右。科学和社会服务贡献巨大。(3)用统计力学手段研究复杂物系热力学性质、MD和DPD计算机模拟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为微相分离结构和自组装形态提供理论解释和预测。在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

22、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近20篇;大体积、场放大进样和与瞬间等速电泳结合的预富集方法,增加了检测灵敏度,为药物代谢动力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四、人才培养1本学科点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上级领导统一领导下,采用稳定和引进并重措施,抓好“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有为有味”、“统筹兼顾”;采用“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

23、发展环境和科研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气氛,每年外聘3-4名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系作学术报告并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在本系内组织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4-6次。成效显著,先后有4名博士学成如期而归,而且还引进了1名教授和3名博士。目前,本学科点副高职和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均达56%以上。(2)时刻不忘“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本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规律、成果一刻也离不开实验的检验。没有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师资越强浪费越大,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无从保证。多年来,我们扭住“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时刻不忘。除每年年终总结和计

24、划及能关联的机会去争取外,做好规划和所需仪器设备的各种准备亦十分关健。仅2003年以来,实验室面积就从原来3000m2增加到6100m2。220万元的常规投入不仅保证了正常教学,而且还使我们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等仪器。西班牙和以色列贷款已购的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德国BRUKER D8 ADVANCE XRD、美国Q600同步热分析,美国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

25、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Helios Alph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热电Thermo -iCAP6300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大型仪器的逐步到位,使我们的仪器设备拥有率已跃入安徽高校前列。实践基地2007年一年净增4个。这均为实现本学科点的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本学科点培养博士、硕士的规模和优秀毕业生简介近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近200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胡章贵(研究员,博士):1964年4月生,1983年7月毕业于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1

26、993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7月1996年8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1996年9月1997年3月任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大阪大学最先端技术领域研究员。1997年4月1998年3月任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電気工学研究科外国人客员研究员。1998年4月2001年3月大阪大学工学部電気工学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3月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2001年11月任大阪大学工学部電気工学研究科博士后研究员。2001年11月2004年3月任大阪大学工学部電気工学研究科助理教授。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

27、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刘孝恒(教授,博士): 1959年9月生,1980年8月毕业于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4年7月至现在,在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其间:1996年9月起在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赴德国BRUKER-AXS实验室短期学习工学博士. 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近5年负责人开展教育部、国防科工委、江苏省、南京市及企业的各类研究项目共8项. 发表

28、论文近50篇,其中20多篇被SCI,EI收录。 (3)储向峰(教授,博士):男,1966年3月生,1985年8月毕业于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 1993年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2000-2002年意大利莱切大学和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气敏功能材料实验室博士后,2006.4-2007.3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系和美国Clarkson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02-2006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安徽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固体化学与无机合成、无机材料化学等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加省部级项目8项,

29、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专利3项。(4)钱扬义(教授,博士):1965年生,教授,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化学教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安徽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毕业,1993年北京师大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化学通报、化学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手持技术在理科实验中的应用研究(高教社)手持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科学社)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主编教材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沿海版化学网络教材等;作为第一副主编的编著有5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课题有12项,其中部级4项

30、、省级2项、中国教育学会1项以及校级5项。受聘为教育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研究制组”核心成员、化学教材评价组核心成员,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1997、2001年两度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数字化手持技术理科探究实验室建设” 已在全国6所大学、20余所中学建立实验研究基地。在学术交流方面,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联系。面向全国招收3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化学教育硕士、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科学教育学硕士。(5)魏冰(教授,博士):1966年6月生,博士。1987年毕业于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科教学论专业(化学方向)教育学

31、硕士学位。200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科学教育专业哲学博士(PhD)学位。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在中文期刊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化学教育、学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Scienc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为理科课程发展、课程社会学、科学教育标准、科学素养等。现为澳门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导师。受聘于教育部“科学”课程(7-9年级)专业支持专家组核心成员。(6)沈国柱博士:1971年2月生,1991.91994.7安徽省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毕业学习,

32、2000.92003.3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专业硕士;2003.4至今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无机功能材料专业博士。五、学术交流1本学科点国内学术交流情况2003年8月葛秀涛教授参加第14届全国气、湿敏会议并作发言,2007年11月吴刚副教授全国参加第5届结构化学会议并应邀作大会交流。2本学科点国际学术交流情况六、支撑条件1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1)有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室和功能材料研究室。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西班牙、以色列政府贷款仪器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实验室固定床反应器装置、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分子蒸馏仪等。(2)有“来安金禾实业”和“来安振兴化工厂”及“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安庆石化”等实践基地。(3)图书资料图书:纸质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