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1.54KB ,
资源ID:51757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757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分类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分类解析.docx

1、高考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分类解析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分类解析第一类:某个意思延伸1、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1、诗中提到的“梅格”,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提示】主旨:紧扣“红”,表达不想孤高过人,又不愿随波逐流心态(狭、广)【答案模式】从内容上答:1、结合原诗(前6句),说明“梅格”是什么。(A不畏严寒,B不随波逐流)2(观点)我很敬佩有这种品格的人。3、展开联想,具有这种品格的人物。凡高、布鲁诺,分析其作用。4.收尾,表示自己也要学习。【例1】(联作品,析精神)我以为诗中“梅格”可理解

2、为梅花不畏严寒与独立开放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的不只是驿外断桥边留下它的黄昏独自愁,也不只是它不与群芳争艳的从容与孤高,更让我们动容的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众芳早已凋零的时候,迎风斗雪,坚强地吐出一缕芳香,为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是季节的最后一个花神,也是预报春天即将到来的使者。它选择了春意盎然前最黑暗的一段岁月,而不愿分享姹紫嫣红的暖阳三月。观赏梅花,不仅要懂得睹其艳丽之姿容,更要懂得其品性的坚贞与独自担当的境界。(201字)【例2】(析精神、联人物)我认为诗中“梅格”意谓梅花不屈之傲骨。梅花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心爱之物,是因为它不畏严寒,能在寒冰冷雪中傲然绽放。我们不仅在林逋和

3、陆游等诗人的诗句中欣赏到了梅花的特异独行,更在古往今来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中捕捉到了梅花的灵魂:嵇康面对司马王朝的残暴不屈节低头,敢于厉叱其恶行;文天祥在侵略者的威逼利诱面前仍矢志不渝,一片丹心;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选择横刀向天,坦然就义,希望以血唤醒中华民族受尽凌辱而麻木不堪的神经。他们都具有梅的坚贞精神,值得学习。(213字)【反例】(A、不切题B、过分追求语言,华而不实)诗中“梅格”意谓梅花之圣洁高雅。牡丹号称群花之王,可惜富丽堂皇令人不可亲近,似阔家姨太太,只应驻足远眺;桃花映得满园春色,惹来蜂蝶阵阵,可惜红艳遮目令人目不暇接,似大家闺秀,只应束之高阁;荷花虽有雅致之风,并有“清水芙蓉

4、”之美誉,可惜过于清淡似庵中尼姑,与世人隔了千山万水(喧宾夺主)只有梅花,腊月中不惧冷风凌寒斗雪,三冬时遗世独立寂寞傲芳,超尘脱俗,似高人雅士,令人心神俱往。观赏梅花,不仅要懂得睹其艳丽之姿容,更要懂得品其清幽之神韵。(215字)2、你赞同苏轼在红梅诗中表达的咏物诗的写作理念吗?请另举一例,加以阐释。【例】“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作者在诗中批评石曼卿写咏物诗只看表面,不看精神实质。而作者的红梅诗,不仅写形,更重写神,这表明了作者对咏物诗的创作主张:要形神兼备,神重于形。我认同这种理念。 | 陆游的咏梅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做尘,只有香如故”不仅写出了不与众花争春而独开的

5、自然特点,而且写出了孤独高傲、遭受磨难而心性不改的气质。| 只有如此才能写出事物的真正风貌,对读者才更有教益。2、题画 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注: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B. 第一句写作者眼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C. 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D. 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D(A. 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 B. 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 C.

6、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2.题画一诗中“看之容易作之难”一句很富哲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200字)(10分)【评分标准】联系实际2分,阐述道理在生活实际中的体现4分,自己的体会3分,语言顺畅1分,表述有特色1分。3终南别业 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

7、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D(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2)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4分)(2)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

8、“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指出两个字1分,结合诗句合理解说2分,分析两个字所表达出的情感1分)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言:“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两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实际来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例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意为诗人走到了流水的源头,在那里悠然欣赏云卷云舒。游览之时,本以为已经到了尽头,一切风光皆以遍览,却往往因为达到了至高之地或者人迹罕

9、至之境而发现意料之外的绝美景致。人生亦是如此,当我们历尽艰辛,同时也尽赏一路上的风景之后,达到预期的人生高度,在那里,会发现未曾意料的胜景,这是对坚韧的跋涉者的嘉奖,也是使你继续向前探索的“诱惑”。所以,人生不存在所谓的“水穷处”,每一个终点便是新的起点,已经达到的高度实则是一个你自己创造的起点,给自己以更开阔的眼界,让以前甚至从未想象到的新风景成为使你再次启程的动力,自此风雨无阻,倍道兼程,只为下一次的“坐看云起时”。【例2】这两句诗让我感受到“求学之义理亦无穷。”通观全诗,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于水穷处看到妙境之无穷。诗人在独赏山景时,油然产生世事变化之无穷感,山中美景

10、如此,求学之义理亦如此。求学过程中,只有行至尽头,才能发现一片新天地。才能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们探寻真理中,正是不断地来到新的天地,发现新的景象。“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启示我们要探究,思考得深入而广泛。因此,“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一片化机之秒,蕴含“求学之义理亦无穷”的哲理。【例3】这两句诗引发了我对“穷”与“起”的思考。“行到水穷处”,水已“穷”云又“起”,水穷处即是云起处,这不正是结束与开始的辩证关系吗?结束并非结束,而恰是另一事物的开始。可见事物的发展没有尽头,一个阶段的结束则又是另一阶段的开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读文读诗的

11、感悟,不也是在这一穷一起中升华的吗?以前读文赏诗时总是想穷其意,以为已理解其余全部思想。殊不知,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又是一个新的理解的开始。因此,无论是欣赏诗文还是为人处世,没有绝对的结束,有的是“穷”与“起”的发展观。【例4】诗人“行到水穷处”,却丝毫不因水尽而叹息,反而以恬淡的心境坐看天边云卷云舒,别有一番美的享受。我想,不论是求学还是处世,大概都是如此。绝对的“山穷水尽”之时并不存在,当我们看不见希望的时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太过急躁,失去了那种从容恬淡地欣赏生命的每一刻的心境;又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目光一直锁定在功利的目标之上,从而缺失了那双寻找美、发现新的“妙境”的眼睛和心灵。其实

12、,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便是对这诗中“化机之秒”的实践,而那如“云起”般豁然开朗的妙境就自然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第二类、赏析形象4、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注:平山堂:在今扬州(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下列

13、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雨一何碧四句,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喜爱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C人间抚养陈迹五句,像诶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英雄业绩在扶养之间化为陈迹。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C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要点一: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要点二:中原未复,山河破碎要点三: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要点四:怀才不遇,功业难成13. 从这首词的结尾

14、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答题思路】第一步:先明确是个什么形象:第二步,结合全诗,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评分要点】:(2分)把握词人形象特点;(6分)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分)语言。【例】全词最后两句勾勒出一位孤独无助而壮志不改的末路(寂寞)英雄的形象。(概括)形象鲜明生动而感人。(观点)|国破家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马一声长啸,抒发的是他的孤独,也表达着他不悔的斗志。(句)|(结合诗)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

15、,遗恨万千。心中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不甘任时光流逝而成为“磨灭英雄”的渴望。| 我认为。他这一形象悲中有刚、饱满有力,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南宋爱国者形象。(观点)5、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大散关就在此地,诗人曾在这里驻守。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男儿”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答题思路】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虽遭弃置

16、,但报国雄心不减;虽壮志难酬,但爱国之心矢志不移;有勇于担当的家国意识;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2分。(答出两点即可)。谈出认识,有观点句,2分。(观点鲜明,认识清楚)联系阅读积累或者结合社会现实,4分。(举例具体,恰当,有类比关系;有分析,分析深入)语言表达,2分(思维清晰,没有病句, 1分;语言精彩,用词恰当, 2分。)【例1】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个愁绪满怀,感慨身世,担忧国家命运的爱国男儿的形象。(2)我认为:“男儿”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2)谭嗣同是“男儿”,他主张改革变法,不畏恶势力,为了天下苍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鲁迅是“男儿”,求学期间,他认识到国民的劣根性,果断

17、弃医从文,以振聋发聩的文字救麻木的国民于水火之中。(2)他亦以天下为己任。就像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当“匹夫”把天下兴亡当作自己的责任,以天下为务时,那么“匹夫”就不再是“匹夫”了,而是“男儿”。 (2) (1)【例2】即使山河兴废,即使身世安危,陆游的心依旧惦念着国家,依然忠心于故国,国兴时为之坚守,国亡时为之牵肠,这便是陆游的“男儿”本色。(2)我认为,对国家忠诚并愿为国之兴亡付出一切的人可称为“男儿”。 (2)在战场上,辛弃疾统帅大军,挥刀杀敌,保家卫国,以男儿血肉之躯固山河之安稳,此为“男儿”;在朝堂上,韩愈青衫孑立,忠诚进谏,为民请命,以男儿真诚之心助国家之强盛,此

18、亦为“男儿”。 (2) “文死谏,武死战”,这便是古之“男儿”最真实的写照,不为私利,以大家之心关怀国家天下,心济天下,“男儿”就是如此。(2) (2)第三类、赏析某联(作用) 6、终南山 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人(人名)。(1分)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 终南山之美的?(4分

19、)与天帝居所相接,山势高大雄奇;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仙境;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变。(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4点,每点1分。(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提示角度】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

20、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

21、与分析,4分;表达,4分(达到字数要求,1分;通顺、连贯、精彩,各1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其说,可酌情赋分。【例1】我认为尾联妙在将写景与人相连接,显露出作者对终南山的喜爱之情。前三联均是描写了终南山的美景,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意思是隔着河流问樵夫哪里可以投宿。因为作者爱此美景,才想投宿多观赏美景,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终南山的钟爱。(内容)| (艺术)并且前三联皆为静态的环境描写,尾联一“问”一“投”则是人物活动,使全诗静中有动,更富感染力,极具画面感。可以说,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要比八句全都写景,艺术效果更好,内容也丰富很多。【例2】我认为末尾一句才是诗中的升华之笔,并非与整

22、首诗不想搭配。诗人想要找一个地方住下来,隔着江水想樵夫询问。诗人表面上写自己想要留居的想法,实则写终南山周围环境的优美与僻静,作者被这样的美深深吸引了,所以想要留居下来。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与作者的心境相一致,表现出作者乐意追求恬淡、安静的生活,喜爱大自然当中的景物,愿意与白云、高山、清水相伴,突显出作者的淡泊之心。所以我认为最后一句诗非寻常写景之笔,它表达着作者的独特心情与心境。 第四类:就风格延伸7、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

23、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注释: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沸浪骇奔鲸”

24、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13.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评分原则】

25、有明确的看法,且能围绕自选角度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有看法,但缺少具体分析,或看法和分析都有一定问题,且语言不够通顺给1-4分。【例1】本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典型,似是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溢涌出一种豪放气概。起句写词人登高远眺之景,视野雄浑开阔;继而遥想当年的淝水一战之景。“沸浪骇奔鲸”寥寥几笔就将战景描绘得宏大有力。下阙视角变换,写八公山下之景,既有断崖草木的刚直峥嵘,又有天空中的云涛吞吐,作者的豪放之气在博大之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综观全词写景格调,同东坡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仿佛于此震撼人心的雄伟之景中,窥探了词人的铮铮铁骨。其于绘

26、景中挥洒的万丈豪情,令人为之动容。【例2】这首词景物描写上大多从大处落笔,刚劲雄浑,颇有豪放之风。故都岸草,长淮孤城,词一开篇所选的意象即给人以雄浑悲怆之感,故都风景依旧然而人事已不复当年。词人描绘过眼前画面后,又以“想”字领起,追述当年景物。戈戟蔽空,惊涛怒浪,词人描写自己想象中当年此地的景象,虽是虚景,却也是豪情万丈,激动人心。通过对淝水之战景象的描写,豪放之风尽出,下阙词人又写眼前的景物,断崖枯草,云涛吞吐,寥寥数笔,以“无处问豪英”作结,借景抒情,写尽豪情。【例3】此词情感之抒发颇具豪放之风。作者起笔三句,写登楼远眺,所感却非离别相思之愁。作者想起了谢安。“想乌衣年少”等七句,作者充满

27、激情地描绘了当年谢安的英勇,在对前人的赞赏之余,亦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涌动的深情。下阙作者笔锋一转,由古及今,感慨世事沧桑。一句“无处问豪英”,苍凉之处让人进一步接近作者心中之深情。尾句“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将谜底揭晓,作者仿佛调侃谢安,实则在调侃自己一身报国热血,却终究不为人接纳。此等哀愁,作者表现得含蓄深沉,令人读而心惊,非为杨柳岸,梦得自有东坡遗风。8、【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西城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

28、布就象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C项: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4分)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

29、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3)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答题思路】明确提出见解,2分;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2分;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4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例1】我赞同称乔吉为元曲中李白的观点。李白的诗想像瑰丽,取象宏大,如“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0、,表现了梦游之境的神奇与瑰丽。本曲也有这样的特点。全诗为瀑布选取了丰富瑰丽的喻体:时而喻为天机织就的白练,时而喻为云霄垂下的冰丝,时而喻为下山玉龙,时而喻为卧涧长虹。想像上天入地,瑰丽奇伟,将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与冰肌玉骨的剔透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以天宇为背景,想千古之时变,“高垂”“霄汉”等大意象的使用,使全诗境界开阔,时空辽远。这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豪放夸张的特点。将乔吉比为为元曲中的李白是有道理的。【例2】我赞同称乔吉为元曲中李白的观点。李白诗歌的风格是想像瑰丽,气势恢宏。乔吉此曲将李白诗的这种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作者将瀑布想像为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悬挂在

31、高高的石壁上,景象阔大,想像瑰丽奇特,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颇具李白诗意境恢宏的诗风。与李白在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描写异曲同工。可见乔吉堪称元曲中的李白。第五类:就技巧延伸9、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铜钲:铜锣。西崦:西山。饷:犒劳。(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评分标准:本题3分。“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答案】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2)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案】“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