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85.37KB ,
资源ID:51713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713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docx

1、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一、任应秋:谈谈学习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辨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阅读才好?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拉杂谈一下,仅供初学伤寒论者的参考吧。(一)选本一般读伤寒论的,往往都是读注本的多,很少有从伤寒论白文本着手,其实这是研究伤寒论的关键问题,不应该忽略。因为白文本是仲景伤寒论的基本面貌,各家注本于伤寒论的本来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了。当然,所谓白文本,亦只是指北宋林亿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们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论的白文本来。北宋刊本,亦为稀世之珍,国内还没有访到是否有这个本子的存

2、在。其次是明代赵开美的翻刻宋本,据经借访古志补遗说:“此本为仲景全书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画端正,颇存宋板体貌,盖伤寒论莫善于此本。”可惜这个刻本,亦流传甚少,不易购得。无已,下列几个本子,还不失为伤寒论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国元年武昌医馆列本。其次是民国十二年恽铁樵托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国二十年上海中医书局的影印本。这三个本子都是据赵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在古旧书店时或可以买到。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也是据赵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发行,仍不失为较好的白文本,只是删节去原本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病脉证、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

3、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阴三阳各篇篇首所列诸法条文,可以称做伤寒论的白文节本。(二)选注注伤寒论的,从宋至今,不下四百余家,要想尽读这些注本,既不可能,亦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较好的注本。不仅可以帮助对伤寒论的理解,还足以启发我们的思路。因此,在阅读了白文之后,选几家较好的注本来看,这是非常必要的。兹选列数家如下,以供参考。1注解伤寒论宋、聊摄成无己注书凡十卷。这是通注伤寒论的第一部书。汪琥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的确,没有蓝本可凭,而要注释这样一部经典著作,是不

4、太容易的事。成氏注的唯一特点,基本是以内经为主要依据。仲景在自序里曾说:“撰用素问、九卷”。而一般人也说仲景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读了成氏注,更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伤寒论说:“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成注以索问标本病传论作解云:“病人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栀子汤。内经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这条确是治病的标本先后问题,旧微溏里虚证是本病,栀子豉汤证是标病、新病,里虚者,只能先温其里,这既是内经治病求本的精神,亦是仲景最为丰富的经验。又如伤寒论说:“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

5、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成注云:“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凡此都可以说明仲景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是非常纯熟的。尽管在伤寒论的文字中,很难看到仲景引用内经的成语,一经成氏注释,则知仲景立法,往往以内经为依据。足见仲景所说撰用素问、九卷,完全是有来历的。因此可以说,如果善读成氏注,实足以启发我们更好的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成氏于晚年还著有伤寒明理论四卷,反复分析发热、恶寒等五十个证状的性质,亦大足以启迪我们临床辨证的思考方法,值得一读。2尚论篇清、西昌喻嘉言著书凡四卷,本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喻氏书是以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为依据而著的,其立论

6、要点有三:首先驳正王叔和叙例,认为多属不经之语。其次是从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纲细目,分别厘订。又其次是指出伤寒论以冬月伤寒为大纲。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荣卫为大纲。因而他把伤寒论原文重新作了如下的调整:凡风伤卫证列于太阳上篇,寒伤荣证列于太阳中篇,风寒两伤荣卫证列于太阳下篇。太阳阳明证列于阳明上篇,正阳阳明证列于阳明中篇,少阳阳明证列于阳明下篇。合病、并病、坏病、痰病,悉附入少阳篇。据腹之或满或痛而当下当温者列于太阴篇。凡本经宜温之证列于少阴前篇,凡少阴传经热邪正治之法列于少阴后篇。凡肝肾厥热进退诸法列于厥阴篇,并以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诸病悉附

7、入之。总之喻氏是持错简方法治伤寒论的中心人物,前继方有执,后启张璐、黄元御、吴仪洛、周禹载、程郊倩、章虚谷诸家,把尚论篇阅读了,诸家之说,便可一以贯之。3伤寒论集注清、钱塘张志聪著书凡六卷,是他晚年的定本,未曾完稿,便即死去,后来是由高士宗给他完成的。张志聪认为王叔和叙例自称热病,证候既非,条例又非,大纲与本论,且相矛盾,便削去了叔和叙例。”他又以成无己阐发风伤卫,寒伤荣之说,而以脉缓、脉紧、恶风、恶寒、有汗、无汗等分列桂枝、麻黄两大证,与风寒两感,荣卫俱伤的大青龙证鼎足而三诸说,为始差毫厘,终失千里,反足以蒙蔽仲景之学,不足为训。他尤其是认为六经编次,自有条理贯通,不容妄为诠次,这一点是和喻

8、嘉言一派持错简论的,完全相反,他把六经诸篇三百九十八条,按照原本次序分做一百章,自为超迄,各具精义,决不能把伤寒论当做断简残篇,遽然予以条裂节割;应该是拈其总纲,明其大旨,从汇节分章,使其理明义尽而后已。至其治伤寒论主要思想,期在阐明人体“经气”的变化。他认为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在天地之间有,在人身之中亦有,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便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懂得“经气”的道理,从而读伤寒论,便能因证而识正气之出入,因治而知经脉之循行。他的这个主张,又经张锡驹的继续发挥,陈修园的不断宣扬,于是他便成为维护伤寒旧论一派的中坚人物,并且对后学的影响很大。4伤寒来苏集清

9、、慈溪柯韵伯著书凡八卷,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论附翼二卷。他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后,仲景原篇,不可复见。章次虽或混淆,距离仲景面貌,还不甚远。而方有执、喻嘉言等重为更订,只是于仲景愈离愈远。惟伤寒论里既有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等说法,必然它是以辨证为主的,要想把伤寒论的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最实际的,就是其中辨证的方法。因此,他主张不必孜孜于传仲景旧论的编次,更重要的是传仲景辨证的心法。例如太阳篇,他分列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陷胸汤、泻心汤、抵当汤、火逆、痓湿暑等十一证类,桂枝汤里汇列有关的凭脉辨证十六条,桂枝坏证十八条。桂枝疑似证一条,有关桂枝证

10、的十八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桂枝加附子等汤统列于此。麻黄汤证里汇列有关麻黄汤脉证的十四条,麻黄汤柴胡汤相关脉证一条,汗后虚证八条,麻黄汤变证四条,有关麻黄汤证五方,如麻黄汤、麻杏甘石汤等统列于此。其他诸证,亦无不按此类分条列。这就是柯氏以证为主,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的方法。他这样分篇汇论,挈纲详目,证因类聚,方即附之,对于临证来说,是比较适用的。同时他在伤寒论翼里将全论大法、六经病解、六经正义以及合病并病、风寒、温暑、痉湿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足以启发学思不少,章炳麟氏谓柯韵伯能识伤寒论大体,就是指这几篇议论而说的。后来徐大椿著伤寒论类方,也是以方类证,不过他和柯韵伯的不同点是:韵伯分经类

11、证,以方名证,徐大椿则以方分证,方不分经。这两种方法,在临证时都有现实意义。5伤寒贯珠集清、长洲尤在泾著书凡八卷。全书各篇分立正治法、权变法、辜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为其组编的骨干。如太阳篇分做太阳正治法、太阳权变法,太阳斡旋法、太阳救逆法、太阳类病法五章。其他阳明、少阳、三阴诸篇亦无不如此辨治立法分条。如治伤寒者,审其脉之或缓或紧、辨其证之有汗无汗,从而用桂枝麻黄等法汗以解之,这是正治法。顾人体有虚实之殊,藏府有阴阳之异,是虽同为伤寒之侯,不得迳用麻桂法,必须考虑到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等汤。这是权变法。治疗中常常发生过与不及的流弊,或汗出不彻,或汗多亡阳,因而又有更发汗

12、以及温经等法,这是斡旋法。不幸而误治,或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致成结胸、协热下利等证,于是乎有大小陷胸、诸泻心汤等方法,是为救逆法。太阳受邪,绝非一种,如风湿、温病、风温、中暍等,形与伤寒相似,治则不能雷同,而有麻黄、白术、瓜蒂、人参、白虎等方治,这是类病法。说明尤氏是通过临床实践,从伤寒条文中体会出仲景的种种立法的,使人便于掌握,实有惠于后学不少。(三)阅读方法伤寒论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将辨证施治的方法,贯穿在理法方药之中的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书,因而它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书籍。我这里所谓读,必须是读得烂熟。最低限度要能背诵六经条文,在读的时候,最好用白文本,不要用注本。例如谈到桂枝汤证

13、,便能把前后有关桂枝汤证的条文都能列举出来,谈到麻黄汤证,便把有关麻黄汤证的条文都能列举出来,这才基本叫做熟读了。熟读以后,才来细细地研读注本,前面所列举的几个注本,是最起码的,如研读成注有心得,能帮助我们把内经里许多理论与伤寒论联系起来,学习张仲景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于研读成注之后,再研读张注。读张注时,他的凡例、本义、最不要疏忽,因为从这里可以了解他的中心思想,最好是能按照他所分的一百章,扼要地写出提纲来,这样有帮助我们对伤寒论的全面分析。读张注后再读喻注,喻注是以三百九十七法和三纲分立说为基础的,姑无论我们同不同意他的分类方法,但三阴三阳、风寒营卫等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吸

14、取其经验,更好地来处理这些问题。读喻注后再读柯注,读柯注应先读他的论翼部分,因为这部分都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全论大法”、“六经正义”、“风寒辨惑”三篇,最关紧要,从这里识得大体以后,再阅读他的“论注”部分,不仅易于深入,对我们辨识伤寒方证的关系,很有好处。读柯注后再读尤注,尤注是研究伤寒论的立法为主的,领悟其阐述伤寒确立治法的所以然,足以启迪我们临证立法施治之机。我之所以介绍这几个注家。并不是说他们可以概四百余注家之全,而是从成注以溯仲景的学术思想渊源,从张注以识伤寒论的立论大法,从喻注以辨阴病阳病传变之奥,从柯注以察辨证立方之微,从尤注以判施治立法之所以。这几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工夫

15、,庶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法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一定帮助。当然,各个注家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还有相互排斥,相互非议的地方,可以不必过于追究这些问题,而是取其各家之长,弃其各家之短,取长弃短的唯一标准,一以能通过临证实践为指归。如成注“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条说:“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胸,眴,瞬合目也。”而一般注家均解释为“额上陷,脉紧急”。这不仅是临证时所未曾见,而理亦难通,深藏内在的经脉,称为陷脉,内经固在在有此说也。成注栀子豉汤方说:“酸

16、苦涌泄为阴,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栀子豉汤相合,吐剂宜矣。”这里成氏虽依据内经为说,诸家亦不乏同意成氏之说者,但临证时用栀子豉汤。从未发生涌吐。前者成氏之说,和者无多,但理足事明,我们取之;后者成氏之说,虽注家多有和者,但非临证事实,我们弃之,从不阿其所好。二、任应秋:如何学习金匮要略方论(一)金匮的源流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齐名,都是汉代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其实仲景在伤寒论自序(原名伤寒卒病论集里仅说:“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并没有提到著金匮的话。但现行伤寒论不仅无杂病,卷数亦只有十卷,这是什么道理呢?宋代郭雍曾解释道:“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即指伤寒卒病论集这名称而言)雍曰:

17、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堕者,因于字画,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杂为栾,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则杂病字也。今存伤寒论十卷,杂病论亡矣”(伤寒补亡论伤寒名例十问)。郭雍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仲景既言“合十六卷”,当然是合并伤寒论杂病论二者而言,单是伤寒论,则无所谓“合”了。的确,仲景合伤寒论杂病论为一的十六卷原本,早经亡失了,所以隋志注引粱七录仅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这就是杂病论亡后的十卷单论本。唐书艺文志尽管仍载有伤寒卒病论十卷,只是“名存实亡”而已。因六卷杂病论已经不存在了。仲景的十六卷

18、原本虽早经亡失了,但到了宋仁宗时(10231063)却发现一部十六卷的删节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一位翰林学士叫王洙的在馆阁里发现的,这书约分为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疗妇人病诸法。林亿等校印医书时,以为这书论伤寒的部分,过于简略,不如十卷本(即(伤寒论现行本)详细,便从中卷论杂病以下到服食禁忌共二十五篇,略加校订,仍然分做三卷,去掉“玉函”二字,更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这就是金匮这部书的由来。说明这书虽非六卷本之旧,但仲景杂病论的基本精神还是存在的。(二)基本内容金匮全书共25篇,如按照次第编成号码,共计608条,分别叙述了44个病证;各病共列226方,另有附方28首。整

19、个的概况如此,其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可说是全书的绪论,这里提出了内因、外中、房室金刃虫兽伤等致病的三因,望、闻、问、切等诊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治未病”的施治大法。其中尤以叙述诊察疾病的内容最为丰富。很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第二篇“痊湿暍病脉证”,叙述痓病、湿病、暍病的。“辨证论治”大法。痓病分刚柔而治;湿病分湿痹、寒湿、风湿三类,而分别用分利、温里、温散诸方;暍病而治以养阴祛暑为主。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提出“以阴救阳,以阳救阴”为治疗百合病的原则,狐惑病则分上蚀、下蚀而治,阴阳毒由予毒邪蕴蓄,故总以解毒为主。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首盲疟疾的基本脉证,次

20、则分述疟母、瘴疟、温疟、牡疟的证治。第五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中风须辨,中络、中经、中府、中藏之不同,历节病总由肝肾两虚复伤风湿而成,并附及冲心脚气的疗法。第六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统述潜阳、培中、补阳土、壮真阳、养阴敛肝、缓中补虚、扶正祛邪治疗虚劳诸大法,血痹病亦由内伤而被微风,故附及之。第七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病伤津燥热,而有肺冷、气逆之分;肺痈病因于热伤血脉,总以排脓泻热为主;咳逆上气病则有虚、实、痰、气、水、饮、热之别,便当随证治之。第八篇“奔豚气病脉证治”,概述奔豚因惊而发,当分肝气、肾气、寒郁三证而治。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瘸脉证治”,提出阳虚于上是胸痹心痛

21、短气病的主要原因,其变化则有阳虚气滞、气滞痰盛、痰挟水气、饮邪兼痰、阳虚湿盛、寒盛气结、寒湿、阳衰等等的各别。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讨论了腹满病气滞、热实、里实、表里两实、阳虚阴盛诸证的治法。寒疝病虚寒、郁积、寒饮、血虚、表里寒邪诸证的治法;宿食病的上涌、下泻两种疗法。第十一篇“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列叙肝、心、脾、肺、肾、三焦诸藏中风、中寒的证治,中风病多半为阳证、实证;中寒病多半为阴证、虚证;积聚病的分辨,积则为藏,聚则属府,积则终不移,聚则发作有时,是其大较。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凡叙饮证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心水、肺水、脾水、肝水、肾水诸证之分,辨证则有阳虚、

22、里寒、寒热夹杂之别,论治则有利小便、逐水、泻下、降气利水、平水逆、发汗诸法的各异。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明消渴病在厥阴,而为卫气荣竭所致,治疗则以肾气丸为主;淋病多为阴虚血热,禁用汗法;小便不利病则有胃热和停水之别。第十四篇“水气病脉证并治”,分辨五藏水、风水、皮水、里水、黄汗诸病,而有表证、里证、里寒证、为阳虚、为里热、为阴阳两虚、在气分、在水分、在血分的区分,当各随证而治之。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总的提出黄疸多为风痹瘀热所致,并有谷疸、洒疸、女劳疸不同的病证,治法虽以利小便为主,但亦当分辨里热、湿热、表虚、里虚、寒湿、燥证、半表里证的不同而予以不同的治疗。第十六篇“

2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说明惊悸应分水邪、水饮两证而治;至衄血、吐血、下血的论治,虽当各究其因,但总以不发汗为宜。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介绍呕病当分热湿、里虚、虚寒、阳衰阴盛、水阻气滞诸证而治;吐病则有虚寒、停饮、胃弱、胃热的不同;哕病亦有里实、气滞、虚热之分;下利也有阳虚、里实、里寒、里热、寒湿、气利、兼表诸证的各别。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以疮痈应分辨前后期而治,前期宜表散,后期毋伤血;肠痈当以有热、无热、脓成、未成而施治;浸淫疮首当分辨顺逆,从口流向四肢为顺,从四肢流来人口为逆。第十九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明趺蹶为寒湿在下;手臂肿为风湿在

24、上;转筋多由津燥;狐疝总属阴证;蛔病常因子藏寒。明乎此,则治有其法矣。第二十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分别叙述了妊娠脉法、妊娠恶阻、以及漏下、胎寒、腹痛、尿闭诸证和养胎方法。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略述产后痓病、郁冒、大便难、腹痛、中风、呕逆、下利七证的病变和治法。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略叙热入血室、痰饮、藏躁、虚冷、带下、瘀血、腹痛、转胞、阴中寒、阴蚀、阴吹十一种妇人常见病证的病变和治法。第二十三篇“杂疗方”,第二十四篇“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篇“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以上三篇统为杂疗食养方,其中无可讳言夹杂有些迷信的东西,但亦有一部分仍是实用的,不能一概加以否定。(三

25、)迭本和选注金匮的白文本,国内能见到的有:杨守敬跋的元刊本,但流行甚少。明吴勉学校刻的古今医统正脉本,商务印书馆据此排印,题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中华书局亦据此排印的四部备要本,题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明万历间赵开美校刊的仲景全书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单行本即据此。明俞桥刊本,商务印书馆曾据此影印为四部丛刊本,题名新编金匮要略方论,日本曾有仿俞本刊行,清光绪间成都邓崇文斋的仲景全书,即据日仿俞本重刻者。康熙间尚有文瑞堂的癸亥刊本,宝编堂的辛丑刊本。以上诸刻,都是比较著名的善本,目前要买这些原刊本,也是不太容易的事,不得已而求诸次,以我的涉猎来看,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所排印的医统正脉本,都是较

26、好的,因两书的校勘工作都做得不错,错误的地方比较少,很可以做我们的阅读本。惟人民卫生出版杜影印的赵开美本,虽经校勘,而存在的错误还不在少数。本来赵开美的原刻也就不太高明,所以就难免存在错误了,如风引汤方的“日数十发”,误为“日数十后”;乌头汤的“乌头”,误为”乌豆”;“九痛丸治九种心”下脱“痛”字;“血痹虚劳”误为“血痹血劳”;。这些都是一望而知其为错误的。但出版者并没有把它勘正,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给予初学者做读本,是不适合的。从来注金匮的远不如注伤寒论的多但从明初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开始,包括日本人的著作在内,亦有七十余家。要想把这七十多家注本都能阅读一遍,亦非一般人所能办到的。其中有的是流传

27、较少,不易看到,如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三卷本,张志聪的金匮要略注四卷本,我亦仅见到收藏家的手抄本而已。当然,无论大小注家,总有他的特点,有他的独到之处,能普遍过目一通,自是好事,如不可能,还是只有尽先选择其善者而精读之,再逐渐地旁搜远涉,较为妥当。兹就管见所及,介绍几部较有精义与发明,而又容易买到的注本如下:1金匮玉函经二注书凡二十二卷,明初赵以德衍义、清吴门周扬俊补注。赵氏的衍义流传甚少,惟从周扬俊据衍义补注成为二注刊行后,知道赵氏衍义的人才逐渐多了。赵氏衍义本着仲景撰用素问九卷之旨,往往引据内经里的理论来阐发金匮各篇的精义。这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颇有类似之处。所以周扬俊谓赵氏“本轩岐诸论,

28、相为映照”。(见二注周氏自序)这完全是正确的。因而阅读了赵氏的衍义,可以帮助我们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证实践。至周扬俊的补注,则多本于喻嘉言,喻氏为清初治仲景学的佼佼者,故其发为议论,每多精辟的地方。研究金匮如能从这二注人手,对于许多病证的理解,以及辨证的分析,都大有裨益。本书的刊本较多,较好的有清康熙26年丁卯刻本、道光12年壬辰刻本、清道光18年戊戌吴郡经义斋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中国医学大成仿宋字本复印发行,亦清晰可读,较之1915年上海校经山房的石印本为优。2、金匮要略心典书凡三卷,清吴门尤在泾集注。尤氏初非有意注此书,只是平日研习时,随心所得,笔之于书,十年之间,积久成帙,所

29、以名之曰“心典”。尤氏之注,既不费辞,颇能深入浅出,例如他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段云:“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盖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许多注家都把肝传脾的肝实证,与补用酸的肝虚证混为一谈,独尤氏认为肝传脾的肝实证,已在“惟治肝也”句终了。“肝虚则用此法”仅指“补用酸”三句而言,这样虚虚实实,便清清楚楚了。尤氏着墨不费,其深入浅出,往往如此。徐大椿对尤氏心典的评价说:“条理通达,指归传。”这还是较正确的。

30、这书主要有:雍正十年壬子初刻本,同治八年己巳双白燕堂陆氏刻本,光绪七年辛已祟德书院刊本,宣统元年己酉成都同文会刻本。3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书凡三卷,清柏乡魏荔彤释义。注金匮而议论风生,发明最多的,要算这本书了。例如他解释虚劳病说:“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过于动而阳烦,失于静而阴扰,阴日益耗,而阳日益盛也。既云劳而虚矣。则劳必有一定之外因,而虚亦必有一定之内因。五劳七伤,皆耗其藏中真阴,生其藏中邪热,于是邪实而精夺,遂成虚劳之病矣。” 他提出了虚的病因由于劳,病虚而后又有阳烦阴扰之别,既要识劳之外因,尤要辨虚之内变。既要辨精气之虚,也要辨邪气之实。对疾病的如此层层深入细辨。注金匮诸家中。实难

31、有与其匹者。注其他诸病。莫不如此。这三个注本,各有其特点,读二注可以丰富我们的基本理论,读心典可以扼要地掌握各篇的内容实质,读本义可以启发我们深入地分析疾病方法。三、李克绍:谈谈伤寒论的教学经验笔者曾担任伤寒论教学工作,水平不高,经验有限,但是为了交流经验,愿把教学中一点不成熟的经验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以代表性的条文为主,用类同的条文作为补充或发挥伤寒论中,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栀子汤证、泻心汤证、柴胡汤证、结胸证等的条文,一般都有几条,乃至十几条。其中必有一条对于病理证候的描述,比较典型而具体,这就是有代表性的主要条文;其余大都是补充或发挥的条文,居于从属性的次要地位。因此只要把主

32、要条文作为重点讲深讲透,其余的条文,只要从大同中找出其小异,略加分析,就可以迎刃而解。这不但在学习时付出的精力要少,而且还可以把这一汤证的全部资料,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使认识更加简明而系统。各院校现用的讲义中,有的采取归类方法编写,实际就是运用了这一原则。我认为即使用的是原编次编写的讲义,课后作出这样的小结,也是必要的。现举桂枝汤证为例来说明如下。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卫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