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75.04KB ,
资源ID:51582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582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docx

1、精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7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2商周

2、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3“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

3、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5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A宗族势力的弱小B庶民政治的建设C官僚体制的探索D等级秩序的破除6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7“籍田”

4、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级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夫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A形成于西周时期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8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9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

5、,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10汉书武帝纪记载:“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武帝“劝学”的根本目的是A确立儒学统治地位B促成社会重学风气C恢复西周礼乐文明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

6、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2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13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

7、权14唐朝实行的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少了七个部门。贞观年间,中央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这表明唐朝A奉行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B民众承担的国家负担最轻C机构精简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D科举制能选拔出优秀人才15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1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

8、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唯一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17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18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

9、,举孝廉为郎。 以上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19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这体现了A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B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20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

10、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A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 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2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这些规定旨在A限制土地兼并B恢复农业生产C增加赋税收入D加强中央集权2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

11、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2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2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12、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25右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26“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沿用了夏商周的土地制度 B秦“舍地”说明当时废除了土地税C秦“税人”是土

13、地兼并的原因之一 D秦“税必备”说明当时国富民足27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28 表1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表1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D中央集权的经济

14、基础稳定29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30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

15、展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3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A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D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32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A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3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16、(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A唐代已经出现了纸币 B“飞钱”行使货币职能C“飞钱”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D“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34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35“愤世嫉俗的情怀表现为超世的孤傲独行,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刚正不

17、阿之士们无数次地效仿。”材料评析的是先秦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法家思想D道家思想36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37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38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

18、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39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40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

19、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本试卷包括2道题,41题 20分,42题20 分。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

20、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

21、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2分)42(20分)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

22、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

23、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12分)高二历史期末答案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5 CCCCC 610 B

24、BAAD 1115 BACCB 1620 AADCA 2125 BCCDC 2630 CBACD 3135 DADCD 3640 CADDC材料题:共40分41(共20分)(1) 制度:察举制。(2分) 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任意三点6分。) (2) 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6分) 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任意三点6分)42(共20分)(1) 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6分)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分)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2分)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4分) 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4分)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