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79.61KB ,
资源ID:515793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579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含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含详解.docx

1、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含详解2019年4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杨婷黄治清刘丽珍 高三文综备课组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术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1.汉朝政论家仲长统议论某一制度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材料表明这一制度A. 从光武帝开始实行B. 台阁官员位高权重C. 是皇权扩张的结果D. 是中央与地方博弈【答案】C【详解】材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反映了东汉尚书台逐渐成为参与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三公权力逐渐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结果,故C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该制度从光武帝开始实行,故A错误;台阁官员权力的变化仍然是加强皇权的结果,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点

3、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A. 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B. 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C. 两宋时期的城市发展艰难D. 城市有其发展的周期【答案】A【详解】材料“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反映了政治军事因素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政治军事因素制约,故B排除;两宋时期的城市并不都是发展

4、艰难,而是受制于政治因素,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城市有其发展的周期,而是强调政治军事因素的制约,故D错误。3.明清时期的江南儒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儒家士大夫在朝廷排斥佛教、道教,但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这种矛盾现象表明A.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B. 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C. 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D. 程朱理学世俗化、普及化【答案】B【详解】材料“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反映了当时儒家与佛、道的融合,说明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故B正确;明清之前

5、已经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而是儒家与佛、道的融合,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世俗化、普及化的信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与佛、道的融合的角度出发,同时排除时间不符合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A. 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B. 是平等与不平

6、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C. 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D. 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条约体系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故A错误;朝贡体系也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故B错误;朝贡体系重在天朝上国、宣扬国威,体现了王道观念,条约体系以列强殖民侵略为前提,体现了霸道观念,故C正确;条约体系伴随殖民侵略,侵犯了被侵略国的主权,不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故D错误。5.1913年中国各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体统计如下表。这反映出A. 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B.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答

7、案】D【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913年中国各政党社团数量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推动了政治民主进程,故D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故A错误;政党并不是中国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各政党社团数量较多也不能说明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故C错误。6.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A.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B.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8、C.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性【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材料“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反映了中共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独立性的问题,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而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问题,故C错误;1925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尚未形成,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925年,抓住材料信息“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

9、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的独立性的问题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7.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C. 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D. 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答案】C【详解】材料“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反

10、映了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多重战略意图,故C正确;1937年淞沪会战处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不是相持阶段,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的信息,故B错误;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不能体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多重战略意图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8.下表为1949-1956年国民收人构成表(单位:%)。据下表可知A. 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B. 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C.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D. 经济部

11、门比重基本平衡【答案】C【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949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构成当中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的比例以农业最高,工业其次,这说明当时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故C正确;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建设,材料数据无法体现,故A错误;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的国民收入数据不能说明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故B错误;数据比例当中农业最高,工业其次,并不是经济部门比重基本平衡,故D错误。9.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

12、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A.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B.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C.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D.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答案】B【详解】材料“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反映了基督教的上帝造物学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也没有反映人类价值取向,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宗教对近代科学的促进,而不是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故D错误。10.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哈利

13、法克斯勋爵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这表明A. 英国对自己的方案缺乏自信B. 英美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悬殊C. 美国的方案比英国的方案更好D. 美英均提出国际贸易体系方案【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时期,美国经济实力强大,英国实力削弱,材料“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反映了英美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悬殊,故B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英国对自己的方案缺乏自信,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美国的方案和英国的方案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哪一个更好,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美英均提出国际贸易体系方案,而是强调英美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故D

14、错误。11.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1951年,美国集合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订对日媾和条约,结束了日本的被占领状态,同时日美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军队继续驻扎日本并有权使用日本军事基地。1952年和1954年两国又缔结了关于驻日美军地位的行政协定和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这表明A.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B. 战后美国一直扶持日本C.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D. 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发动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日本是其冷战的重要力量,日美签订日美安全条约,缔结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说明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

15、运,故A正确;二战后美国并不是一直扶持日本,而是有单独占领和民主化改革的阶段,故B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格局的问题,故D错误。12.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A. 浪漫主义B. 新古典主义C. 现代主义D. 后印象画派【答案】D【详解】材料“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反映了后印象画派的特点,故D正确;浪漫主义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16、,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现代主义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故C错误。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

17、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摘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貴贱制度者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

18、,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共一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异同并作简要评价。【答案】(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德意志分裂落后;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内涵:宣扬民主、科学、理性、宽容、进步;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相结合,启蒙思想与民族意识共生。(2)相同

19、:都反对迷信和传统,提倡民主、科学、理性、进步等启蒙思想;都力图使本民族适应世界而生存。不同: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是在强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张以世界新文化取代中国旧文化。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强调统一、扩张;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评价: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加强了民族自信,有利于德国统一,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也滋生了极端的民族主义。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利于反封建求民主的斗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但存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向,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启蒙运

20、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国家分裂、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方面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科学、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相结合等方面回答其内涵。(2)相同,根据材料二“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迷信和传统、提倡民主科学、民族生存等方面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相同。不同,结合所学知

21、识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军国主义色彩、反对侵略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统一、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作简要评价。14.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至少包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批判精神和良好判断、合理推论的批判思维技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家麦迪逊经过详细的计算处理,曾提出一组数据:直到清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20年,即道光帝立位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的产出总和十二个百分点,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和日本(3.0%)。这样的数据虽未必完善,但

22、至少表明了一个基本结论,中国在清中叶仍属全球首富。从中外学者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共识,至少在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并不落后。卞姗姗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建构围绕上述材料,运用批判性思维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详解】论题,据材料“至少在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并不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运用批判性思维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例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于世界。论证,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自然经济主导、西方工业革命等史实加以论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二)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

23、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全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

24、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敗贿略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资族的尊责?马立诚子产铸刑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答案】(1)实质: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原因: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大臣担心公布法律会引起社会

25、动荡(社会混乱或违法、腐败贿赂等现象严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律的公布与之矛盾。(2)影响: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进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郑国稳定社会秩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晋国等其他诸侯国的改革。【详解】(1)实质,根据材料“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角度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公布法律的后果、大臣的担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等方面分析遭到反对的原因。(2)影响,根据材料“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

26、”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制史进步、打击奴隶主贵族、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历史潮流等方面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迨用。1939年,联合委员促使计划人员们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他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它由四个计划组成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釆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

27、被国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与此同时,以大平洋为战略重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美囚先后制定了多个版本的“彩虹”计划,前3个版本更多地体现了“橙色”计划的特点,都被放弃,最终选定了“彩虹”4号计划。至此,“橙色”计划走完了它的全程。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美国的对日战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罗斯福新政使美国

28、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2)影响: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或美国反法西斯的战略中心转移到欧洲);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3点以上(1)根据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可得出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可得出“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可得出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2)根据材料“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

29、个以上的敌人”可得出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可得出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前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

30、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鄭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維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贷”。万历十五年,王世贞辞官回乡。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世贞的为官品质。【答案】(1)在大名改革婚丧风俗,力求简约,并争取减轻百姓负担;在郧阳惩治贪腐、改革军政

31、、发展经济,促使郧阳成为地方重镇;支持张居正改革但反对其骄横跋扈等。(2)提倡节俭,追求简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详解】(1)根据“定婚丧礼,力求简约”、“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可知王世贞在大名府改革婚丧风俗,力求简约,并减轻了当地的百姓负担;根据“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可知王世贞在阳惩治贪腐、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促使郧阳成为地方重镇;根据“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可知王世贞支持张居正改革但反对其骄横跋扈等。(2)根据王世贞在大名府的改革可知他提倡节俭,追求简约;根据他在大名和郧阳的举措可知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他对待张居正的态度可知他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