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3.70KB ,
资源ID:5157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57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保护法修正前后对比.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保护法修正前后对比.docx

1、环境保护法修正前后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修正前后对照表修正前修正后第一章总 则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 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 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发展,制定本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 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 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 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2、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 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 域。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 域。第四条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 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 豕米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 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第四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依靠科 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 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机制、建立长 效机制。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

3、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五条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 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第五条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 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 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 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 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 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

4、护行政主管 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 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 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 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 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 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 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 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 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 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 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 事、渔

5、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 门和各级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住房城 乡建设、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 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 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 监督管理。第八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 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 励。第八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 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 励。第二章环境监督管理第二章环境管理第九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 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 国务院环境保护

6、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九条 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 环境基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应当使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衔 接,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 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 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 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 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 放标准须报国务

7、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备案。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 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 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和国豕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豕污 染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 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 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 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备案。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 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 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建立监测制

8、度,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 环境监测的管理。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第十一条国家建立监测网络和监 测数据信息体系。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环境监测的管理。监测网络包括环境质量监测 网和重点污染源排放监测网。国家环境 质量监测站(点)应当由国务院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 设置。重点污染源排放监测站(点)设 置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 范的要求。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 数据应当纳入监测数据信息体系,作为 评价环

9、境质量的依据。有关行业、专业环境质量监测 站(点)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 监测规范的要求设置。环境质量和污染 物排放监测数据作为评价环境质量依据 的,应当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守 国家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 国家统一标准的监测设备,监测机构负 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 责。监测数据依法公开。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海洋环境监测活动,依照海洋 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疋执行。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 价,拟订环境保

10、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 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第十二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国家环境 保护规划,经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坚持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 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内容应当包括 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 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 价,依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拟 订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由宏观 经济调控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 政府批

11、准后公布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 划等相衔接。第十三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 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 理的规定。第十三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 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 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 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 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 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 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 计任务书。第十五条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 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 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 调解决,作出决定。第十四条 跨

12、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 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 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 调解决,作出决定。跨行政区重点区域、 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应当依据国务院批 准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相 应责任作出决定。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 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第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 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 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 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 布区、

13、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米取措 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 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 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 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米取措 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第十八条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 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 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 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 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 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

14、超 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第十七条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 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 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 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 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 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 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 须米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 当坚持合理开发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 产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必须米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依法 制定并实施植被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 等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方 案,引进外来物种应当遵守国

15、家有关规 定。第十九条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 关部门应当遵循公平、科学、合理原则, 研究提出国家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约束 性指标分配意见,报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重点污染物总量 控制约束性指标和本行政区域的需要,分解落实指标,削减和控 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对尚未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 重点区域、流域,以及超过国家重点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的地区,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新 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文件。地方政府应当确定该重 点区域、流域

16、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种类及 控制指标,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环境质量 标准。企业事业单位执行国家和地 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国 家和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 制约束性指标。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 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 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 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 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 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 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 长激素。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 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 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 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 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

17、态失调现 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 合防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 关部门应当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和 养殖,合理施用肥料、农药及处置农业废弃物等,防止农业源污染 环境。禁止将含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 质的固体废物施入农田。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选址、建设 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 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 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 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 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历史遗留的农 村工矿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 治。第二十一条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 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 进行

18、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 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 环境的污染损害。第二十一条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 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 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 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 环境的污染损害。第二十二条制定城市规划,应当 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第二十二条制定城市规划,应当 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 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 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 名胜区的建设。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 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 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

19、、绿地和风景 名胜区的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 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城市固体废物的清扫、收集、运输 和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 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 设施。第四章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四章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二十四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 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 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米取有 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 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 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 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第二十四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 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 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包括企 业负

20、责人的环保责任制度和向职工代表 大会报告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的机制; 依照有关水、大气、固体废物、环境噪 声、海洋、放射性等污染防治和清洁生 产、循环经济等法律规定,米取有效措 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 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 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 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 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监测数 据应当纳入国家监测数据信息体系,依 法予以公布。第二十五条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 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米用资源利 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 采用经济

21、合理的第二十五条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 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米用资源利 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 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 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 术。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 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 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 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 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 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同意。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 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

22、污染的设 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 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 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 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同意。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项目之后 污染物排放达标,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 置的,应当在该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中明确,必须在项目投入使用 验收之后,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同意。第二十七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 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第二十八条排放污染物超 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 标准排污费,

23、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 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 定执行。第二十七条国家实行排放污染物 申报和征缴费用制度。排放污染物的企 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并按照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征缴费用,征缴费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 院根据有关法律制定。征缴费用必须用于污染防治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 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和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不得用于管理 工作的日常开支,不得挪作他用。第二十九条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第二十八条 排

24、放污染物超过国家 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 物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依法被责令限 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限期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 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 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 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治理计划并组织实施。限期治理计划应 当包括:(一) 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的 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更新和淘汰的计 划等;(二) 相关资金安排和落实情 况;(三) 限期治理时序安排和完 成目标的最后期限;(四) 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限期治理计划应当经过科学 论证,并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 行业主

25、管部门备案,接受监督。限期治 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 务。第三十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 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第二十九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 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第三十一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 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 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 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 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 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 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 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 人民政府米取有

26、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 危害。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 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 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污染事件 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 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应当依法加强环境污染风险控制,在应 对突发事件时应当在抢险、救援、处置 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突发 事件对环境造成损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制定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方 案。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 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 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接受

27、调查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 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 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 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 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第三一条 生产、储存、运输、 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 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防止污染环境。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 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 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第三十二条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 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 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 定行使环境监督管

28、理权的部门,有权对 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 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 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 和国务院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 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 现场检杳。被检杳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 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 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 密。根据现场检查目的,可以检查 以下内容:(一) 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 运行;(二) 污染排放和监测记录;(三) 环境保护责任制;(四) 限期治理计划的实施;(五)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方案 的制定和

29、演练;(六) 根据法律法规需要检查 的其他内容。第三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综合性报告 和重大环境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 开环境质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环 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排污费的征收 和使用等环境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 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 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 门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答复。第三十五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 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国务院和地 方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 为对下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同级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

30、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 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 查。对发现下级部门或有关工作 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 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 议。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 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 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 罚决疋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 予行政处罚。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 其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环境 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发生的 重大环

31、境污染事件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项报告,依法接受人 大监督。第五章法律责任 门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法规疋,有下 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 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丁警 告或者处以罚款:(一)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 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 时弄虚作假的。(二) 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 排放申报事项的。(三) 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 准排污费的。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法规疋,有下 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或者其他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行使环 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 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一)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 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 时弄虚作假的。(二) 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 排放监测数据和申报事项的。(三) 不按国家规定缴纳排污 费的。(四)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 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五)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 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四)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 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五)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 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