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59KB ,
资源ID:51536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536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详解.docx

1、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详解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详解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同是天

3、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

4、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

5、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

6、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

7、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

8、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9、)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省略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屠惧,

10、投(之)以骨。(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四、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

11、+以+宾。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形+于+宾。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12、。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如:闻道百(庄子秋水)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3、初中文言文句式详解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

14、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

15、肯定的看法。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02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16、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

17、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03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

18、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例: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04

19、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0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5)何以:例:何以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