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17MB ,
资源ID:51317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317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房屋抗震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房屋抗震设计.docx

1、房屋抗震设计房屋抗震设计 作者: 日期:1抗震设防依据和分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3.1.1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

2、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

3、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0中第33.、第4.8.条与本条等效。2 基 本 规 定 场地和地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5011-201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3.2 建筑场地为I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

4、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1.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划分为四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4.19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 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4.2.2天然地基

5、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3.2 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除6 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4. 液化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箍筋应加密。.2 建筑布置和结构选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51-203.4.1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

6、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23 结构材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50012001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3.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

7、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 2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0%; 3)钢材应

8、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24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501120 5.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

9、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20中第3.3.条与本条等效。5.3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1.3采用。5.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s。 注:1 周期大于6.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 2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应允许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10、采用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5.6 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26度时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注: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抗震验算应符合有关规定。*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B5001000中第11.条与本条等效。5.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5.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式中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

11、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 h、v-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4. 采用; w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SG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k-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3 混凝土

12、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B501200161.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2确定。6.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2,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

13、增大2mm。.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8-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0.2%;对建造于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mm。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钢筋间距不应大于0mm。*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2中第1.7.1条与本条等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14、2002.3.1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3抗震设计时,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3确定。4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41 一 般 规 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112007.1.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2的规定。2 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 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以上。 3 横墙

15、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1.的规定采用。*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中第5.14条与本条等效。7.1. 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71.5的要求:4.2 普通粘土砖、多孔粘土砖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011-201.3. 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1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的要求。 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3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

16、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2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73.3 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2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多孔砖砌体结构

17、技术规范JGJ2001中第.35条与本条等效。7.3.5 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2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 3 当板的跨度大于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配筋拉结。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3 混凝土小型砌块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18、2017.4.1 小砌块房屋应按表7.1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41的要求设置芯柱。7.4 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按表7.4.的要求设置,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mm。5钢结构抗震设计.1 高层钢结构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120011.3 钢结构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并采取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8.3.1 框架柱的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3 梁与柱刚性连接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0mm的节点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

19、接焊缝,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4.2 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支撑杆件的长细比,不宜大于表8.4.2-1 的限值。2 支撑杆件的板件宽厚比,不应大于表8.2.-规定的限值。采用节点板连接时,应注意节点板的强度和稳定。 混合承重结构抗震设计 .1 底部框架和多层内框架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500110071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 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

20、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3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0。 4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5,且均不应小于10。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7.2.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 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

21、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1.范围内选用。 2 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7.5.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

22、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0。 2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 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14,间距不应大于2m。 梁的主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6.2单层空旷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1.1

23、.3 单层空旷房屋大厅,支承屋盖的承重结构,在下列情况下不应采用砖柱:1 9度时与8度、类场地的建筑。 大厅内设有挑台。 3 度、类场地和度、类场地,大厅跨度大于15m或柱顶高度大于6m。 度、类场地和6度、类场地,大厅跨度大于8或柱顶高度大于8。10.5 8度和度时,高大山墙的壁柱应进行平面外的截面抗震验算。103.3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间轴线上横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在横墙两端,纵向梁支点及大洞口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或构造柱。2嵌砌在框架柱间的横墙应有部分设计成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3 舞台口的柱和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舞台口大梁上承重砌体墙应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

24、立柱和间距不大于3的圈梁,立柱、圈梁的截面尺寸、配筋及与周围砌体的拉结应符合多层砌体房屋要求。49度时,舞台口大梁上的砖墙不应承重。7房屋隔震和减震 7一般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50110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1 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12.1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耐久性和设计参数应由试验确定。

25、 2 设置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3 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性能要求,安装前应对工程中所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原型部件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不应少于3 个,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应为00%。7 隔震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 .1 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含阻尼器)及为抵抗地基微震动与风荷载提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结构的隔震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度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0。12.2. 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 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