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22.58KB ,
资源ID:51278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278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docx

1、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密封线内的班级、姓名、学号。2本试卷包括八道大题,共7页。考试时间150分钟。3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认真作答。4答题时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第I卷(共50分)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胆怯(qi) 滑稽(j) 剔除(t) 颐指气使(y)B. 尽管(jn) 寒噤(jn) 舂粮(chng) 济济一堂(j)C. 规矩(j ) 窠臼(k) 叱咤(ch) 载(zi)欣载奔D. 祈祷(q) 古刹(ch ) 蓬蒿(go

2、 ) 决( xu )起而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济济一堂(j)”应为“济济一堂(j)”,意思是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C项“规矩(j )”应为“规矩(j)”,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叱咤(ch)”应为“叱咤(zh)”,意思是怒斥,呼喝。D项“祈祷(q)”应为“祈祷(q)” ,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蓬蒿(go)”应为“蓬蒿(ho)”,指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点睛: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

3、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如本题 “济”是多音字,“矩”“咤”“祈”“蒿”都是统读字,这些字也都是易误读的字。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不妨 辜付 精力不继 风声鹤唳B. 寒喧 讫今 展露头角 迥然不同C. 鞭挞 怂恿 心无旁骛 光风霁月D. 诡密 撮和 兴高彩烈 辘辘饥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辜付”应为“辜负”,意思是使别人或者自己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希望落空。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B项中“讫今”应为“迄今”,至今的意思;“展露头角”应为“崭露头角”,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

4、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D项“诡密”应为“诡秘”,意思是神秘,隐秘。“撮和”应为“撮合”,意思是从中介绍促成。“兴高彩烈”应为“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著名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世称靖节先生。几次入仕,深感官场污浊,终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B. 荀子,名况,春秋末期思想家,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性善”的思想,著有荀子一书。C.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

5、、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著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名篇。D.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著有变形记一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末期思想家” 错误,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提出了性善的思想”错误,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

6、显著的贡献。4.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径就荒 就:即便B. 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C. 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D. 或植杖耘耔 耔:培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三径就荒”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就”是“接近”“将要”的意思。B“将有事于西畴”意思是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C“善万物之得时”意思是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D“或植杖耘耔”意思是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据此可确定答案为A项。5.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而飞 怒:奋发B. 志怪者也 志:记载C. 适千里者 适:往D. 小年不及大年 年:年月【答案

7、】D【解析】试题分析:D项“小年不及大年”意思是短命比不上长寿,“年”的意思是“寿命”。A项“怒而飞”意思是奋发起飞,B项“志怪者也”意思是记载怪异事情的,C项“适千里者”意思是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的。据此可知D项为答案。6.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之病也 病:缺点B. 声非加疾也 疾:强C. 犹有所待 待:等待D. 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为全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犹有所待”意思为还是有所凭借的,“待”的意思是“凭借”。A项“吾之病也”意思是我的缺点, B项“声非加疾也”意思是声音并没有加强, D“其责己也重以周”意思是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根据

8、句意,可知C项对加点字的解释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项。7. 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悦亲戚之情话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 门虽设而常关 鸟倦飞而知还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已矣乎.D.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虚词用法和含义和能力,D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A项前一个“之”,助词,的;后一个“之”,动词,去、往。B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承接,就。C项前一个“乎”,用在句中,表停顿;后一个“乎”用在句末,表感叹。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天

9、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B. 风之积也不厚 之二虫又何知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水浅而舟大也D. 去以六月息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A项前一个“其”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后一个“其”,代词,它。B项前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指示代词,“这”。C项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转折,却。9.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求其所以为舜者A.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探求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B.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

10、的,而且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探求舜成为圣人的原因C.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探求舜成为圣人的原因D.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而且它比蓼蓝的颜色更蓝。探求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探求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中“之”是代词,代指靛青;“取之于蓝”的“于”是介词,“从”的意思;“而”表转折,应译为“但”;“青于蓝”的“于”是介词,“比”的意思。句中“求”的意思是“探求”;“其”是代词,指舜;“所以”,表原因,应译为“ 的原因”。把这些重点实词、虚词逐一落实之后,就会发现答案应为C项。10. 指出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1、 )A. 劝学是荀子里的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B.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句是说,陶渊明问赴徭役的人路有多远,表现了他急切回家的心情。C. 原毁是唐代散文家兼诗人韩愈针对当时毁弃人才的现象而写的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意在揭示原来的毁谤。D. 逍遥游里提到宋荣子、列子是为了衬出庄子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答案】D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原句11.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风之积也不厚,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君子生

12、非异也, 。【答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善假于物也【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悟、已、谏、聊、奚、驽、驾 、锲、翼、善。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

13、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12. 关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多疑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不幸地死

14、去了。B.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思想陈旧,是个虚伪守旧的人。C. 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他害怕新事物的诞生,害怕社会的进步。D. 别里科夫的惶惑不安其实是他忠实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反动立场和变态体现。13.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14.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15. 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12. A 13. 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习惯、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

15、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 14. “古代语言”与“雨鞋和雨伞”都是别里科夫借以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本质属性一致,都是他生活当中的套子。 15.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漫画式夸张的手法。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解析】12. 试题分析:“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不当,他这样做是因为害怕新生事物,极力维护落后的制度。从全文来看,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

16、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由此可知A项分析不当。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的解题思路是:总体把握别里科夫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别里科夫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对照选项找出答案。.13. 试题分析:所选文段中“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

17、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戴黑眼镜,穿羊毛衫”描写了别里科夫的衣着打扮;“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写了别里科夫怪异的生活习惯;“用棉花堵住耳朵眼”“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歌颂过去”写出了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行为;“六神不安”写出了别里科夫的心理,将上述信息逐条归纳可得出答案。14. 试题分析:文中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比作“雨鞋”和“雨伞”,“古代语言”和“雨鞋”“雨伞”之间的相似性是都能够“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雨鞋”和“雨伞”可以使别里科夫在客观世界

18、中与现实隔离开,而“古代语言”则可以使别里科夫在思想上与现实生活隔离开,考生找到其中的相似性,也就找到本题答案了。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所用手法的鉴赏,“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种穿着打扮显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这里作者抓住别里科夫的某一外貌特征,运用夸张的手段进行勾勒,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顽固荒谬的性格特征,这种手法属于漫画式夸张,讽刺意味强烈。第卷四、本大题共8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19、。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寒食

20、、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修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

21、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二十四节气示意图16.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17. 材料一最后两段引用的文史资料,证明了什么观点?18.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答案】16. “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17. “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18. 立春 立夏 秋分【解析】16. 试题分析: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第一段总述,告诉

22、读者“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第二、三两段讲述“清明节”作为“节气”的知识,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和第六段讲述“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由此可知,本题答案就在第一段。点睛:本题实际是在考查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来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结构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答案。本题对原文逐层分析之后会发现所给材料是总分式结构,题干要求找出统领主要内容的句子,那么答案就只能在总述的段落,也就是首段。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中引用的作文,解答时要注意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所给材料一来看,第四

23、段承上启下,其中“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既是领起下文也是对下文内容的总述,第五段引用了介子推的史料,讲述了寒食节的来历,第六段引用杜甫和王维诗句,介绍了上巳节的风俗,由此可知材料一最后两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第四段的观点。18. 试题分析: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再由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并且图中标出了立春、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节气名称,综合这些信息,可确定“二十四

24、节气歌”中的“春”是指“立春”,“夏”是立夏,“秋”是秋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二】 清明雨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里,“清明雨”不是“润物细

25、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

26、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19. 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文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0. 清明时节为

27、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答案】19. C 20. 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第二问: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意思对即可)【解析】19. 试题分析: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的是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的悲愁情绪,所以本文的“清明雨”“是添人愁绪的凄凄

28、切切之雨”,营造的一幅凄迷伤感的艺术画面,只有C项是符合要求的。点睛:本题解答时需要先依据原文理解材料二所说“清明雨”的意味,然后逐一分析所给诗句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找出答案。本题中C项出自宋代王禹的清明节祭诗,表达了清明节祭奠先人的悲伤,与文中“清明雨”意味相近。A项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诗句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B项出自宋代谌祜桂舟歌咏(其二十三),营造的是一种雨后天晴秋高月明的开阔意境

29、。D项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表达的是诗人春天雨中春游的乐趣。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20. 试题分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三段,作者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南方和北方清明时节的天气情况,得出结论:我国“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这就说明在南方清明降雨很平常,在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的概率。第二问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最后一段,作者从“生理层面”和“心理情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考生稍加整理即可得到答案。根据下面的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小题。【材料三】梨花风起正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

30、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修禊的风俗反映了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的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

31、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 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来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