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4.66KB ,
资源ID:51277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277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1、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

2、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

3、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

4、叹、惋惜。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0、语云:嘱咐。语,告诉。 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 2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6、遂:终于。 27、规:计划。 28、未果:没有实现。 29、寻:随即,不久。 3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三、古今异义词 1. 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3、

5、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5、.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6、.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今:不充足,不满 四、一字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病终 (不久) 乃: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 舍:便舍船 (舍弃) 乃不知有汉 (竟然) 屋舍俨然 (房屋) 得:便得一山 (看到)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既出,得其船 (找到) 寻向所志 (做的标记)

6、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 遂:遂与外人间隔 (因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 遂迷 (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 (就) 五、意思相同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乐: 并:都 咸来问讯: 咸:都 皆叹惋: 皆: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3.缘溪行: 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六、整体感悟九、课文理解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 2、

7、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十、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

8、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花源的形成与经过(桃花源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

9、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十一、课文理解1、 第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

10、、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2、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 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 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4、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

11、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批判 6、“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到底存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呢?说说理由.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7、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积极意义: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消极意

12、义: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八、课文理解 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从活动、穿戴、心情等方面进行描写。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答: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两个方面是: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4.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

13、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 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4、。 7.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九、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

15、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3.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4.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5.(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5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

16、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6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7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8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9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9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

17、来。10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11(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13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馨xn 苔ti 鸿儒r 案牍d 蕃fn淤y泥 濯zhu

18、 清涟lin 亵xi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著名。(2)惟吾德馨。馨:香气。指品德高尚。(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4)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7)亭亭净植。 植:立。(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子是无丝竹

19、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

20、劳累。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出自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明说过。 点拔:重点理解“鲜”“闻”等词语。(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点拨:重点理解“宜”“众”等词语

21、。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默写爱莲说第1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代)哲学家周

22、敦颐。1 阅读探究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

23、格。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原句默写1)陋室

24、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核舟记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二、文白互译:原文:明有

25、奇(q)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高可二黍(sh)许。中轩(xun)敞者为舱,箬(ru)篷(p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2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n)之。 译文: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中。

2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

28、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原文:舟尾横卧一楫(j)。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髻(j)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原文:其船背稍夷(y),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n)戌(x)秋日,虞(y)山王毅叔远甫(f)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