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当前劳动争议纠纷的成因对策及法律思考范文关于当前劳动争议纠纷的成因、对策及法律思考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和发展, 国家经济体制结构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性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性转型, 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劳动关系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特点由行政性特点转变为利益化、市场化的特点。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转换、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大量生长、外来劳动力交叉流转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 矛盾愈加激烈,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呈持续上升趋势,
2、劳动者以群体性上访、自杀威胁甚至暴力追讨工资报酬的严重事件频频发生, 从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劳动争议纠纷已成为政府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历届的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 也是代表们对此提案数量最多之一。本文将对近年来我院及区、市、省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审理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 归纳总结近年来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类型和特点, 剖析成因, 研究对策, 探讨相关法律问题, 从而为政府和司法部门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提供有益的帮助, 为今后完善劳动立法、执法机制提供法律建议。 一、 关于当前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成因 1、引发纠纷的主要类型 (1)事实劳动关系争议纠纷案件。依照劳动
3、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必须是书面合同, 这既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益形式, 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是劳动关系稳定、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然而事实劳动关系在实际用工中却大量存在, 尤其在民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较为突出, 纠纷较多。 (2)用人单位拖欠、扣发劳动者的薪金、欠缴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统筹金纠纷案件。用人单位为追求自身利益, 无视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 随意拖欠、扣发劳动者的报酬, 甚至欠缴劳动者社会保险统筹金。根据有关资料反映, XX年度我市8个企业主管管理局下属的企业和部分区属企业有26000多人被拖欠工资4000多万元。 (3)劳动合同内容争议纠纷案件。用人单位在与劳动
4、者签订劳动合同时, 除采用劳动部门提供的标准范本外, 还经常另行签订补充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附件内容在权利、义务上违法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乡镇企业和城镇私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如一边倒合同、生死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 (4)劳动者辞职引发的巨额赔偿及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人才流动性增大。劳动者在“跳槽”后, 有的人将原用人单位的经营信息资料、客户资源资料以及有关技术秘密用于新的用人单位, 从而引发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有的人因与原用人单位签订了巨额违约金条款, 从而引发巨额赔偿纠纷。 (5)国有或集体企业改革引发纠纷案件。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5、的需要,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面推进, 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引发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 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引发雇员纠纷、竞争上岗纠纷、岗位变动纠纷、收入分配变动纠纷。 2、争议纠纷的主要特征 (1)劳动争议纠纷的数量和升幅日趋增大。根据劳动仲裁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 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XX年受理劳动争议纠纷案113件, 涉及劳动者212人, 比XX年分别增长了94.8%、241.9%。根据我院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统计资料反映, 在XX年受理劳动争议案81件, 涉及劳动者81人, 与XX年相比, 均增长了125%。 (2)劳动争议的主体和内容复杂化。多种经济结构形式使得用工主
6、体的扩大,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 就业格局呈现多元化, 造成劳动关系多样性, 劳动争议涉及的主体日益广泛, 争议内容不仅包括合同履行期间的权利义务, 还包括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所产生的附随义务, 不仅包括常见的工资报酬、社会福利待遇纠纷, 也包括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出现的特殊纠纷, 劳资纠纷的内容日趋复杂。 (3)劳动争议纠纷的社会性特点日益显露。在当前, 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经济补偿金等内容的纠纷占劳动争议纠纷总量的50%以上, 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成为纠纷的主要焦点, 尤其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企业改革所引发的劳动关系剧烈变动和冲突, 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生存权, 是社会敏感问题,
7、 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3、劳动争议形成的原因分析 (1)劳动关系利益化。这是劳动争议纠纷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市场经济作用下,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而劳动者则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这势必使劳资双方在利益方面构成了矛盾性, 形成了利益冲突, 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 不重视职工的合法权益, 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十_大打折扣, 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大, 企业违法现象依然照旧。 (5)工会组织的监督力量不足。工会组织是劳动者的利益代表, 具有与企业进行内部协调的职能。政府设置的工会机构仅仅是进行宏观管理, 真正参与劳动者的维权活动较少。在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织, 由于没有完整
8、的机构, 没有足够的经费, 没有足够的人员, 甚至工会领导人都是由企业指派, 使工会组织形同虚设, 劳动者对工会的信任度下降, 导致大量的劳动关系矛盾在企业内部得不到调解, 最终引发劳动争议纠纷。在非公有制企业, 尤其外资企业、新建企业和私营企业中, 大多未建立工会组织, 如我区珠江路科技一条街, 林林立立数百家电脑商家, 工会组织难予以寻觅, 劳动者的救济途径只能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进行解决。 (6)劳动立法不完善。我国劳动法总共13章107条, 大多是原则和纲领性条款, 对相关术语未能定义, 对事实劳动关系、违约赔偿等缺乏规范, 相关法律责任在立法时存有遗漏, 配套的法规不健全, 涉及到劳动
9、关系运行的重要领域尚无相应的法律予以规范, 劳动保障部门颁布的规章、政策存有冲突或矛盾, 致使一些企业钻了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的对策 劳动争议纠纷是劳动关系不协调、不稳定所致。劳动争议的多发, 不仅是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必然现象, 而且也是劳动关系主体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史中利益对抗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已加入wto组织,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改革, 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改组、改制全面推进, 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对现有劳动关系的冲击等形势下, 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发展, 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
10、关系到社会秩序安全稳定。因此, 如何调整好当前的劳动关系, 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纠纷,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劳动者以及立法机构都应共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应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政府虽不能对劳资纠纷直接进行干预, 但对劳动关系具有指导和调整的功能。政府应以“_”重要思想作为指导,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官本位主义, 在努力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的同时, 积极调查研究, 培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劳动关系, 出台符合时代特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 支持政府职能部门正确行使监督检查职权, 协调劳动保障部门与各经济主管部门、工商、税务、财政、工会
11、的配合。 2、强化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察手段,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劳动保障部门应严格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积极开展行政执法监察工作, 及时纠正和处理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通过深入企业进行日常巡查,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和内部规章制度, 通过专项活动检查, 如对利益冲突较为集中的用工行为、拖欠工资行为、欠缴社会保险金行为、强制加班行为等进行检查, 杜绝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 制止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行为。 3、强化工会组织作用, 及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会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织, 是劳动者的代言人。在劳动法和工会法中, 均赋予了工会组织的职权。一方面, 工会组织应加强参与性, 不仅要
12、对劳资双方的合同履行进行监督, 而且还要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谈判和协商机制, 对企业处理职工的行为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通过工会与企业之间自主协商, 促使劳资双方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 从而减轻劳动保障部门的压力, 避免矛盾激化。另一方面, 工会机关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 尤其是加强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 对个体经济组织的雇员应由地方工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 并积极参与劳动行政执法, 承担劳动争议仲裁职能, 并建立长期的咨询服务机构, 促使劳动者知法、守法, 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建立预警机制, 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在劳动保障部门中内设预警机构
13、, 建立与_部门、公安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工会、法院的信息网络系统, 将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和事中, 增强主动性, 开展前瞻性和预警工作, 通过及时了解当前劳动争议纠纷的新特点, 预测发展趋势, 研究对应策略, 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在预警机制中, 明确信息成员单位之间预防处理原则, 做到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监控、预防、报告制度, 对事件隐患进行排查和调处,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果断解决, 从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5、加强劳动法宣传力度, 提高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 政府、工会、及劳动保障部门要广泛深入
14、地宣传劳动法及配套规章。一方面, 采取就业或上岗前劳动法规培训、印发劳动法小册子、举办劳动法宣传周, 在员工聚集地定期设点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 大力宣传劳动法, 鼓励、支持员工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胆投诉举报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 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法规宣传教育, 特别是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漠视劳动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普遍存在的现象, 要加大力度进行劳动合同的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自觉依法经营。 (二)企业方面 1、强化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不仅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 而且也是合同中平等关系。劳
15、动合同具有稳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作用, 是劳动关系的调节器。企业在行使用工自主权时, 应规范用工行为, 以合同管理作为动态管理方式进行劳动力管理, 从而有效避免无效劳动合同和事实劳动关系的出现, 防止劳动合同争议的发生。因此, 企业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事关重要, 具体表现在: (1)在订立合同时, 应注意: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提供合同草案后, 应给予劳动者一定时间考虑, 劳动者有权对劳动合同草案的条款进行修改,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要求劳动者提供失业凭证, 或者查验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及其他能够证明劳动者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 防止因使用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
16、者而向原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或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而承担赔偿责任。要求劳动者亲自到场签订合同, 或者依法委托他人签订。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抵押金。企业在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草案时, 必须向劳动者提供或详细介绍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告之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作为劳动合同附件。 (2)在变更合同时, 应注意:必须遵守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且变更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变更合同中常见的岗位变更, 如果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种和岗位的, 企业不得随意变更, 除劳动法规可以变更的法定条件外, 企业必须与劳动者进行协商, 企业不能因协商不成而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因
17、工作需要, 将职工派驻参股的企业或下属公司时, 必须对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内容进行变更。企业的合并与分立, 造成用人单位发生变化, 在合同主体中应变更为新的用人单位, 并由新的用人单位承担原有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3)解除合同时, 应注意: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时, 往往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或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进行除名、开除或辞退, 但企业通常忽略两种条例所规定的程序, 造成程序违法, 且辞退条例已经废止, 因而尽量依照劳动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行使解除权。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劳动者的档案关系移至有关部门, 不能因与职工存有其他利益冲突而扣档。 2、依法制定内部
18、规章制度。 依照劳动法的规定, 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这既是权利条款, 也是义务条款。依法制定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同时也是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此, 企业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 必须注意: (1)内容必须合法。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制度中, 内容不违得违反法律法规,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政策。 (2)程序必须合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_大会讨论通过, 或者是经过职工集体讨论通过, 用人单位单方制定的应属无效。必须向劳动者公示的, 即规章制度应向全体劳动者公开告之。 (3)
19、禁止行使经济处罚权。大多数企业往往在规章制度中有对劳动者违纪等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 其依据来源于1982xx颁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在该条例中规定企业享有给予职工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的权利, 然而该条例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出台, 具有浓烈的行政管理模式。在1995年颁布的劳动法中并未赋予企业该项权利, 劳动者的法律责任是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在1997年颁布行政处罚法中更加确定了企业无权对劳动者进行经济处罚。依据立法法的规定, 条例属行政法规, 不能对抗上位法即劳动法和立法法。因而, 企业不能对劳动者行使经济处罚权, 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经济处罚权是无效的。 3、理顺劳动关系, 全面推进国有
20、企业改制。 随着国企改制深入进行, 原有机制下不正常的劳动关系也随之暴露出来, 出现的矛盾亦愈加突出。根据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的企业改制的政策, 国企在理顺劳动关系时, 应注意: (1)坚持四个原则:即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程序、完备相关手续的原则。 (2)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对于改制中出现生产经营和生产岗位变化, 导致原合同需要变更的, 企业应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不能达成协议的, 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但应提前三十_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不能够解决, 造成劳动关系的主体地位不平等, 劳动者的地位处于劣势。在用人单位享有高度
21、的用工自主权的情况下, 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 应勇于面对,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1、努力提高职业素质, 增强竞争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和加入wto组织以后, 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中, 非常注重劳动者职业素质, 有的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 规定了企业员工素质标准和要求, 并作为劳动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既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服务型企业, 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是逐步提高。在劳动争议纠纷中, 由劳动者素质不高而引发的纠纷占有一定比例, 因此, 劳动者的职业素质高低是决定劳动关系是否稳定的重要砝码。劳动者必须努力提高职业素质,
22、在企业文化中树立诚信意识、兢业意识, 增强竞争意识, 才能做到认真、积极履行地劳动合同。 2、增强劳动合同意识。 劳动者要克服和消除一些陈腐观念和糊涂认识, 要深刻认识劳动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或终止以及续订来进行的,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法制化的重要体现, 也是劳动者切实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 劳动者在与用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 必须具有强烈的签约意识, 应充分认识到双方在合同中不仅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而且还享有对合同内容进行协商的权利, 从而避免大量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 减少劳动争议纠纷的隐患。劳动者在合同履行中, 应依法行使进行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权。针对
23、当前劳动者跳槽现象, 尤其是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跳槽, 应依遵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不仅要依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避免让用人单位措手不及, 造成工作衔接不上、业务停滞、管理损失, 而且还要注意竞业禁止条款的约束, 避免因侵犯原企业的商业秘密而承担法律责任。 3、增强劳动维权意识 多数劳动者面对激励的就业岗位竞争, 对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十_大多是原则性和纲领性的规定, 操作性不强。在今后的修订中, 应增强维护劳动者权利和查处劳动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功能。如:明确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定义务, 完善对劳动合同期限等内容协商的制度, 规范违约赔偿责任, 对企业违法行为加重行政处罚力度, 情
24、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增强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管职能, 赋予强制措施职权等。 2、完善劳动立法体系。 在加快完善和修订劳动法同时, 应建立健全劳动立法体系。以劳动法这一基本法为母法, 配套出台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 如安全卫生法、社会保险法、就业法、劳动合同法(现已有草案)、工资法、劳动监察法等。劳动行政部门应配套出台相应规章和政策, 并清理和废止过去所颁上的陈旧的、与时代不符弥的部分, 以补形势需要和操作需要, 但应保持规章、政策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避免与劳动法律冲突或矛盾, 造成执法混乱。审判机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继续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弥补现行法律的不足,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5、三、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我国劳动法的颁布, 对规范劳动关系,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有着重大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在劳动立法中存在的缺漏和操作性不强的弱点日渐显露, 造成劳动部门和司法部门就执行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存有认识的差异。在此, 本文将对劳动争议纠纷中具有典型性的几个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和建议。 1、关于劳动争议申诉仲裁时效的法律性质 在劳动争议纠纷中, 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依照我国劳动法第82条的规定,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_大量存在, 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是当前劳动争议纠纷中的焦点。 关于事实劳动关
26、系的界定, 无论是在劳动法还是在原劳动部或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均未阐述。由于事实劳动关系与民法中的劳务合同、雇佣合同、承包合同存有交叉或相似, 所以, 在审判实践中, 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一直是难点, 出象认定标准不一的现象, 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在理论上, 事实劳动关系就是指属劳动法调整范围, 但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 主要体现为事实劳动关系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 尤其是缺乏劳动法律关系赖以确立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 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无效等。在实践中, 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应从劳动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来分析, 即主体、客体和内容。在多数的事实劳动关系中, 主要表现为法律关系的内容要
27、素残缺。因此, 以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来判断事实劳动关系是否成立较为适宜。 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后果。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第1款的规定, 即“劳动合同期满后, 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 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 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应当予以终止。”从该解释中可以推论出事实劳动关系是可以终止的。终止劳动劳动合同与解除劳动合同在法律责任方面是不一样的。根据劳动法的规定, 终止劳动合同是不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是经济补偿责任;而解除劳动合同, 则应根据原劳动部颁布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予以经济补偿。劳动和社会保障
28、部于XX年对事实劳动关系解除是否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问题的复函进一步明确:“劳动合同期满后, 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 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 劳动者和原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而不等于双方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续签了一个新的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应认定为终止事实上劳动关系。该规定更加明确了终止事实劳动关系不给予经济补偿。”因此, 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释中规定事实劳动关系可以终止的提法, 更加使劳动者的弱位地位处于劣势, 是劳动合同法制化的倒退。 综上, 必须修订和完善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和法律责任, 才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劳动关系稳定发展。 3、
29、关于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 往往规定了违约金条款, 数额有高有低。在审判实践中, 有的法院(或仲裁)予以支持, 有的不予支持, 造成执法不统一。这主要是两者之间对劳动法和合同法理解差异所致。 支持违约金条款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合同当事人的合意、意思自治原则, 同时还有原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现已废止)中关于用人单位与职工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规定。 本文认为, 违约金条款不能支持。主要理由是: 从我国的立法中可以看出, 违约金从形式上分为法定违约和约定违约金两种。法定违约金是法律直接规定的违约, 而我国劳动立法中直接规定。根据合同法第
30、114条的规定, 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作为违约责任, 而在劳动法中,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违反合同约定时, 承担法律责任是赔偿责任, 没有授予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条款。特别是劳动者的辞职权, 是劳动法明确保护的, 既然法律保护劳动者享有辞职权, 用人单位要求其承担违约金的义务, 显然是有悖与立法的原意。因此, 我们认为违约金条款是无效条款, 劳动者提出辞职更不应承担违约金。 4、关于劳动者是否具有主张精神损失的权利。 劳动者的履行劳动合同中, 因工负伤、致残、死亡, 或者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出处理时侵犯了劳动者名誉权, 以及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搜身检查等而发生的纠纷中, 劳动者是否有权主张精神损失一直是热点问题。对此, 在司法实践中, 有两种裁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劳动法和现有的法规、规章、政策文件中, 对劳动争议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这一内容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因而对当事人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不能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 宪法和民法通则中都规定每一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人格权、自由权等。如果劳动者受到侵害而不能惩罚用人单位, 对于劳动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而, 对于劳动争议中的当事人提出正当、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可以支持的观点。本文作者支持后一观点, 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操作有待进一步分析和完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