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45KB ,
资源ID:51164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164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明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失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失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

2、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据此可知A.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两极格局瓦解B.两极格局终结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C.两极格局存在制约全球经济发展D.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答案】D【解析】冷战时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实质上属于半全球化,苏联解体之后,意识形态的限制被打破,才开始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所以说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前已经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两极格局对于全球化的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

3、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具有深刻的宗法色彩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分封制大凡分封的是周王的同性家族,同性和异性的称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远近,实质上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夏朝启的时代,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

4、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3.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单身税”。其子刘盈即位后,“单身税”由120钱变为600钱。汉初这一做法旨在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C.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D.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答案】C【解析】汉初由于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人口大减,为了快速增值人口,实行征收“单身税”的政策,故C项正确;此时汉朝经济比较衰落,对农民

5、实行免税措施,显然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中收税的目的和三纲五常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鼓励女子出嫁,不是增加劳动力,故D项错误。4.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中央集权逐步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C.官吏选拔制度成熟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唐朝节度使权力较大,而宋代节度使只是名义上接待作用,显然节度使的权力在宋代受到危机剥夺,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节度使并不是行政区划的管理合理化,故B项错误;节度使属于地方官吏,不涉及选官制度,故C

6、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对于地方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5.“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D.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强大【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材料中“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小说主人公,显然是市民阶层的扩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故D项正确;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一直不高,故A项错误;

7、传统伦理观念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在清朝时期,故C项错误。6.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A.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B.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C.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D.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于西方器物认识的转变,说明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只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不是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观点不代表政府的观点,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当时一直还是正统思想,故D项错误。7.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

8、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D.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答案】B【解析】1913-1920属于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的下降,正说明民族资本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列强此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就是明例,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比例下降,并不是丧失,故C项错误;此时属于民族资本发展较快,政府并不是大力发展实业,故D项错误。点睛: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

9、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背景是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下,大放“卫星“夸大产量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造成的农村粮食枯竭,致使国民生计发生危机困难。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导致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各地出现危机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危机滞后。8.1937年底,日本设立“满洲重工业公司”,垄断东北煤炭、钢铁等工业的经营权。1938年,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B.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C.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D.把中国沦为其原料

10、产地【答案】A【解析】日本侵华期间,为了保持足够的战争资源,适应长期战争需要,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故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地区属于解放区,不是国民党统治区域,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措施主要是满足战争需要,不是打击根据地经济,故C项错误;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不是材料中的目的,故D项错误。9.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强大调整D.文革危机阻碍了工业化进程【答案】C【解析】鉴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破坏,中央从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八字方针,表格中1964

11、、1965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现象,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此时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废除,故A项错误;B中的难以消除说法绝对;文革时期是1966-1976年,不符合表格时间,故D项错误。10.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A.重视私有财产保护B.法理精炼结构严格C.具有普遍的适用性D.被后世继承与发展【答案】B【解析】“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说明罗马法的理念和法

12、律相关规定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A属于罗马法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法理精炼结构严格属于罗马法特点,不符合材料中罗马法影响,故B项错误;C中普遍说法绝对,排除。11.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危机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A.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B.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源诉求例外C.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对于不禁止黑奴贸易的规定,体现出对于南方州利益的妥协,实际上体现出宪法的实用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

13、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源诉求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属于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原则,故C项错误。12.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A.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危机失调B.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C.严苛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显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成就,到1928年,由于苏联的工业产值较低。苏联还遇到帝国主义集团的侵略,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不能保卫苏维埃政权,因此严苛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现象,并不是题干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

14、济体制形成是斯大林模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的目的是保卫苏维埃政权需要,不是提升国际地位需要,故D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梭(1712-1778)以契约论为武器,论证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民推翻暴君之后,就有权废除晦气的契约,从头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组成新的国家。他强调,必须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最高主权属于人民。卢梭认为作为主

15、权详尽体现的立法权也应属于人民,他说:“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外,只能以法行事。领袖、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执法人,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材料二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抑君权,伸民权”,谭嗣同(1864-1898)在仁学中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这种类似法国革命先导

16、卢梭“民约论”的思想,在谭嗣同的论著中不止一处谈到。梁启超说:“彼辈当时,并卢梭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论多与暗合”。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卢梭、谭嗣同社会契约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主张的异同。【答案】答案要点:(1)卢梭: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启蒙运动在英法两国兴起;法国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强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开放专制统治。谭嗣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说在中国的传播,维新变法运动兴起。(2)

17、相同:人民有权选举和罢免最高统治者;反对君主专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和各级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差异: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重视法治建设。谭嗣同:没有完全突破君主立宪制的范畴。【解析】(1)卢梭的背景结合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思考回答;谭嗣同的思想背景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等角度思考回答。(2)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主权在民”“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以及材料二“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等信息归纳回答;例外点卢梭思想从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以及重视法治建设回答;谭嗣同思想从没有完全突破

18、君主立宪制的范畴角度思考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详尽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

19、结合。)【答案】示例:论题一: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阐述:中国地域空阔,人口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无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官员选拔权在礼部和吏部,并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机器的运行有一套客观的法则,甚至包括继承人的选任,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历朝实行的谏官制度对皇权专断产生了有用的制约和牵制。(说明:回答时须用详尽史实来论证)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

20、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说明:回答时须用详尽史实来论证)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周密可同等给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或者“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等角度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从“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加强”等角度归纳论证。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

21、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2比较需求同存异。例外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合适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强大改革回眸】材料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的决策。会议确定今后两年军队的中心任务是精简

22、整编,搞,好体制改革。到1987年,我军裁军100万人的任务完成。经过精简整编,全军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此外,还将野战军整编为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旧的军事体制存在弊端;中央对国际形势判断发生了新变化;增强

23、国防和部队现代化的需要。(2)节省了开支,改善了武器装备;优化了各兵种结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解析】(1)依据材料中信息“1985年5月”的时间并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时期国内和国际背景回答。(2)依据材料“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武器改善、军队战斗力提升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解答改革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大凡考查改革的详尽措施、影响和评价,所以要主要此类试题的出题方向,“知己知彼,方可做到百战不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4、】材料1942年7月初,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渡过顿河,近逼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德军尽管已攻到了城市的中心,但却陷入了困境。11月19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冬季大反攻。两个新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苏军以强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军。1943年2月2日,苏军发起总攻,保卢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摘编自【美】斯塔夫

25、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世界反法西战争的战略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闪电战破产;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北非德意军队近逼阿拉曼,北非战场形势恶化。(2)消灭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了其侵略气焰;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增强了苏军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迅速收复了大片沦陷的国土。【解析】(1)依据材料中“1942年7月初”的时间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以及德国、苏联

26、以及美国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中“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的信息从消灭德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折点以及收复国土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意义影响型非选择题解题方法: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

27、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是非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

28、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答案】(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弊端日趋显现;中外交流增多,西方政治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资产阶级产生;清朝专制制度日趋腐臭。(2)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启迪了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启蒙;未能完全摆脱“尊君崇上”的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解析】(1)依据材料中“1880年”并结合所学从晚清政治局势、民族危机以及西方思想传入以及民族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中“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否定君主专制以及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