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35.67KB ,
资源ID:509867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98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docx

1、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法氏囊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其他免疫细胞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 T / B、NK等 抗原呈递细胞(APC) M、DC、 B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中性粒、嗜酸、嗜碱性、肥大细胞、RBC 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 免疫功能 功能生理性反应(有利)病理性反应(有害)免疫防御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自稳清

2、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 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被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细胞的能力 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感染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固有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

3、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二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

4、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 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 2髓质 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二)脾脏的功能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 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即刺激机体

5、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即“非己”物质。在胚胎期未与机体淋巴细胞充分接触的称为异物。亲缘关系(即种属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a. 异种物质:各种病原体b. 同种异体物质: ABO血型, HLA。c. 自身抗原:1隐蔽的自身抗原 2修饰的自身抗原 3正常的自身抗原特异性特异性: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抗原性的特异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抗原表位(

6、抗原决定簇(AD)概念:抗原分子中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表位的类型: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构象表位:序列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处理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B细胞则可识别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指被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B细胞表位指被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这种表位称为共同表位;共同抗原(交

7、叉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化学性质蛋白质:强,含芳香族氨基酸更强。多糖:较强 核酸:抗原性很弱;脂类:一般无免疫原性。2、 分子量大小:作为完全抗原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在10kDa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则抗原性越强。3、结构的复杂性明胶分子量虽大,但免疫原性弱,加入2%酪氨酸,则免疫原性提高4、分子构象5、易接近性6、物理性状:环状结构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比直链分子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强二、宿主方面的因素1、

8、遗传因素:种属、个体不同MHC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青壮年比幼年和老年对抗原应答强新生儿或婴儿易耐受 雄性比雌性免疫应答弱 妊娠期免疫抑制三、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明显影响应答。免疫应答强弱: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耐受原因:消化酶水解,抗原丧失抗原性抗原的分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要在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大多蛋白质抗原为TD-Ag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不需要在T细胞的辅助下就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

9、糖及聚合鞭毛素等少数抗原。二、亲缘关系1、异种抗原:病原及其分泌物;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化学药品等。2、同种异体抗原:血型抗原、HLA 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动植物、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5、独特型抗原三、根据抗原的来源1、外源性抗原:APC细胞之外的抗原。2、内源性抗原:在APC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免疫球蛋白Ab的概念;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发挥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轻链和重链Ig基本结构:两对四条肽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Ig的单体结构。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H链);另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

10、轻链(L链)。两条重链间,轻链与重链间以二硫键相连,整个Ig分子呈“Y”字型。结构域: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二)可变区和恒定区1)可变区(V区) 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约含107个氨基酸残基)和H链靠近N端的1/5或1/4(约含107-130个氨基酸残基)。V区氨基酸排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有较大的变异。L链和H链的V区分别称为VL和VH。高变区(HVR):在VL和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具有更高的变化程度。也称互补决定区(CDR)因HVR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2)恒定区(C区) 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和H链靠近C端的3/4区域或4/5区域。这个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序比

11、较恒定。H链含有4-5个结构域(VH、CH1-3或4);L链含有2个结构域(VL、CL)。每一结构域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三)铰链区位于 CH1和 CH2之间,易伸展弯曲,富含脯氨酸残基,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该区称为铰链区。IgM和IgE无铰链区。(四)结构域概念:Ig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球型结构,每个球型结构约由110个aa组成,称为结构域或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一般有其独特的功能。轻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重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Ig 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由其V区(尤其是V区中的高变区 )的空间构成所决定的;中和作用。二、Ig C

12、区的功能(一)激活补体1、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结合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 2、凝聚的IgA、IgG4和IgE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二)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1、调理作用: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力。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力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当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与有Fc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介导I型超敏反应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Ig

13、E的CH2或CH3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高亲力受体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引起型超敏反应。 (三)穿过胎盘和黏膜通过胎盘:在人类,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IgG能选择性地与胎盘母体一侧的滋养层细胞结合(输送蛋白FcRn),转移到滋养层细胞的吞饮泡内,并主动外排到胎儿血循环中。三、Ig的水解片段:(一)木瓜蛋白酶水解IgG:1、裂解部位:IgG铰链区H链链间二硫键近N端侧切断2、裂解片段:共裂解为3个片段:(1)2个Fab段(抗原结合段)组成: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L链和一条约为1/2的H链组成;功能:一个完整的Fab段可与抗原结合,表现为单价,但不能形成凝

14、集或沉淀胃蛋白酶水解IgG:1、裂解部位:铰链区H链链间二硫键近C端切断。2、裂解片段:(1)F(ab )2:包括一对完整的L链、VH、CH1和铰链区。F(ab )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和沉淀反应。双价的F(ab )2与抗原结合的亲合力要大于单价的Fab。(2) pFc: Fc可继续被胃蛋白酶水解成更小的片段,失去其生物学活性。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Ig 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由其V区(尤其是V区中的高变区 )的空间构成所决定的。 中和作用:二、Ig 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1)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结合C l

15、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 2)凝聚的IgA、IgG4和IgE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1)调理作用: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力。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力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当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与有Fc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穿过胎盘和黏膜通过胎盘:在人类,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1.IgG(1)

16、合成与分布特点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占血清总Ig的7580。人IgG有IgG1IgG4 4个亚类。IgG半寿期长,约2023天。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2)主要生物学作用1)抗感染作用2)通过胎盘3)与细胞表面的FcR结合4)激活补体5)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超敏反应2.IgM(1)合成特点1)合成早: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故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2)合成快:在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IgM也是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该指标有助于早

17、期诊断。(2)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液中。是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者,又称巨球蛋白。它是由5个IgM单体借助J链连接而成(五聚体)。B细胞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3)主要生物学作用:1)抗感染作用: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Ig,在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2)激活补体: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3)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超敏反应3.IgA(1)血清型IgA(2)分泌型IgA(SIgA): 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合成。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胃肠液和支气管的分泌

18、液中,不易被蛋白酶破坏,故可发挥黏膜局部免疫作用,如对保护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可从母乳中获得SIgA,能防止胃肠道感染。SIgA合成功能低下的幼儿易患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4.IgD B细胞成熟的表面标志。IgD可主要分布于正常人血清和B细胞表面。B细胞表面的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成熟 B细胞活化后或变成记忆 B细胞时 SmlgD逐渐消失5.IgE1)分布: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2)主要生物学作用 1)诱发I型超敏反应 2)抗寄生虫作用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补体系

19、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是一组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组成:1固有成分:1)经典途径 C1q、C1r、C1s、C4、C2 2)MBL途径 MBL、MASP、FCN 3)旁路途径 B因子、D因子 4)共同组分C3、C5、C6、C7、C8、C92调节蛋白H因子、I因子、 C1INH、C4结合蛋白、膜辅助蛋白等3补体受体CR1-5、C3aR、C5aR、C1qR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1)合成:主要由肝细胞(90%)和巨噬细胞合成。补体含量与适应性免疫无关(2)理化性质1组分大多为糖蛋白2C3含量最高也是最重要的补体分子,D因子含量

20、最低3不稳定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及比较经典途径: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IgG或IgM更强因为是五聚体)补体参与:C1qrs C4 C2 C3 C5-9过程:识别阶段C1活化构象发生改变 活化阶段C3和C5转化酶形成 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将C5裂解C5a C5b,C5a可以C6结合成 C5b6,后面以C7-9形成复合物,即供膜复合物MAC,使细胞裂解。旁路途径激活物:病原体表面多糖补体参与:B因子D因子P因子 C5-9过程:病原体表面多糖-C3,在BDP因子的作用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可裂解更多的C3,存在正反馈放大效应。C3b与C3转化酶结合形成C5转化酶,终末与经典途径相同。MBL途

21、径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 过程: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与MBL结合,构型改变,MASP活化。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C3a、C3b。形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后面和旁路途径相同。MASP2类似C1s裂解C4、C2形成类似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进而激活后续补体成分。感染时补体激活顺序:旁路途径,MBL途径,最后经典途径。当经典途径和MBL途径活化时,通过C3放大途径也可活化旁路途径,三者以C3活化为中心密切相连的。1、经典途径特点:激活物为IgG或IgM结合抗原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C3、C5转化酶是C4b2a和C4b2a3b;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22、。2、旁路途径特点: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C3;C3、C5转化酶为C3bBb和C3bBb3b;存在正反馈放大环;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1-C92、调理作用 (C3b、C4b)3、免疫粘附:为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4、炎症介质作用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成分 功 能C1-C9 溶菌、杀菌、溶细胞作用C3b、C4b 调理、黏附作用C2a 补体激肽C3a、C5a 过敏毒素C5a、C3a 趋化作用CK的概念: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

23、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共同特点:1、多为小分子(8-30kD)多肽;2、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4、作用方式:自分泌 旁分泌 内分泌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6、网络性,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lineage)、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2、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

24、化群,简称CD。3黏附分子(AM)的概念: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大都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参与抗原提呈和T细胞激活,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经典的I类基因和经典类基因根据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所编码HLA分子的功能特点,将HLA基因分为类类和类基因。 1HLA类基因(1)经典HLA类基因:包括A、B、C三个基因座位2HLA类基因 (1)经典HLA类基因:由DP、DQ、

25、DR三个亚区组成HLA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结构(1) 肽结合区(1/2):结合抗原肽 (2) Ig样区(2m/3 ):与CD8结合 (3) 跨膜区: 固定HLA-I类分子于细胞膜上 (4) 胞浆区: 信号转导 分布: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2.HLA类分子的结构1) 肽结合区(1/1):结合抗原肽 (2) Ig样区(2/2):与CD4结合 (3) 跨膜区:固定HLA类分子于膜上 (4) 胞浆区:信号转导.HLA类分子的分布类分子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APC),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表面MHC的生物学功能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

26、(形成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CD4+Th细胞识别II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 CD8+CTL细胞识别I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MHC参与自身免疫性,参与对非己MHC抗原的应答,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免疫细胞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如DP细胞的TCR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I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则可继续发育为单阳性(SP)细胞。高亲和力结合或不结合的DP细胞均凋亡。在此过程中大部分DP细胞死亡,只有小部分DP细胞存活并增殖。DP与MHC-II类分子结合则分化为CD4+胸腺细胞DP与MHC-I类分子结

27、合则分化为CD8+胸腺细胞。意义:阳性选择的结果是使T细胞获得MHC限制性。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 I/II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即发生凋亡或无能,否则继续发育成熟。意义:通过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自身耐受性经胸腺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胸腺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其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具有MHC限制性和自身耐受性T细胞表面分子一、TCR-CD3复合物:TCR-CD3是由T细胞受体(TCR)与CD3分子以非共价结合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功能复合体,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

28、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二、CD4分子和CD8分子成熟T细胞只表达其中一种,即CD4+细胞和CD8+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CD4分子是MHC类分子的受体,它可与MHC类分子的Ig样区(2)结合。CD8分子可与MHC类分子的Ig样区(3)结合三、协同刺激分子初始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协同作用。第一信号由TCR识别抗原产生,经CD3分子转导至细胞内。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则由APC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1、CD28CD28分子的配体为APC细胞膜上的CD80/86(B7.1B7.2)。促进T

29、细胞的活化,刺激T细胞合成IL-2等CK,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2、CD2(LFA-2)其配体为APC或靶细胞上的CD58(LFA-3),其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高信号,并介导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粘附。CD2分子与羊红细胞上LFA-3结合形成花环,称为E-花环,可用鉴定和分离人T细胞。3、 CD154(CD40L)即CD40配体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与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D40结合,可调节B细胞的活化,产生双向效应。4、LFA-1和ICAM-1LFA-1的配体是ICAM-1、2、3,可促进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间的粘附,从而增强细胞介导免疫效应。5、CD152与B7分子结合,可向活化的T

30、细胞传递抑制信号,下调或终止T细胞活化。 T细胞亚群根据活化阶段: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根据TCR类型:T细胞;T细胞根据CD4CD8分子:CD4+T细胞;CD8+T细胞根据功能:Th细胞、CTL细胞、Treg细胞Th细胞、CTL细胞1、Th细胞: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3类效应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子起作用;还可分化为Th3和Tr1:Th1:分泌IL-2、IFN-,TNF等促进细胞免疫1)Th1细胞的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特点:通过CK间接发挥效应;发挥效应无抗原特异性;无MHC限制性;Th2:分泌IL-4、-5、-6、-10等促进体液免疫2)Th2细胞的功能:诱导、促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IL-4、-5、-6、-10、-13等);参与I、II、III型超敏反应及抗寄生虫感染 (IL-4、-5等)Th17:分泌IL-17、-21、-22等CK,参与固有免疫,在炎症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 CTL(Tc)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通常指表达CD8+T细胞。根据分泌CK不同,分为:Tc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